一个界面地震波时距曲线课件_第1页
一个界面地震波时距曲线课件_第2页
一个界面地震波时距曲线课件_第3页
一个界面地震波时距曲线课件_第4页
一个界面地震波时距曲线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章一个界面地震波时距曲线第章一个界面地震波时距曲线第章一个界面地震波时距曲线2021/8/202第二章几何地震学一个分界面情况下反射波的时距曲线SeismicWavetimedistanceCurve2021/8/203一个分界面下地震波时距曲线

Chapter2SeismicWavetimedistanceCurve本章内容提要:这一章中主要讨论反射波,绕射波,多次波,在地下岩层中传播时,波传播时间t与炮检距x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在t-x坐标中表示出来,所得到的曲线图象,称为时距曲线,即t与x关系曲线,它属于运动学的问题。因此,讨论一般采用几何作图的方法。下面介绍在均匀,层状、连续介质中,在不同的界面处(水平,倾斜)波的时距曲线及时距方程。与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不同,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内容较多,而且更加复杂深奥,仅仅依靠教师单纯的讲解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且有很多学生在屡屡出错的情形下,对化学学科产生了畏惧心理,谈起化学就“担惊受怕”,不敢“直面”这门学科。在新课程改革愈发强调教学效率的今天,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众多一线教师应该思索的问题。我认为,要想更好、更快地适应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效率,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探索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内容,深化知识,师生共同探讨化学原理,并将理论联系实际,唤起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熟悉感和亲切感,使学生愿意学化学,主动学化学。一、融入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单纯的理论性知识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试想,一节课下来,教师说的都是各种原理和化学反应式。哪个学生还能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呢?兴趣才是激起学生热情的一个“法宝”,激发学生探究精神的“秘密武器”。化学本来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以教学中加入必要的实验不仅是教学需求,也是引起学生兴趣的手段。通过让学生亲眼观测到颜色、形状等不同性质的变化,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其中的原理和规律,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意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就准备好相应的材料,实验内容可以是将要学习的知识,也可以演示各种创意小实验,以趣味的小实验为导入,在上课伊始就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使他们在感慨化学学科神奇的同时,对知识的探究愿望更加强烈,更好地吸收所学知识,也更热爱化学这门学科。我曾经在课堂中做过著名的“大象牙膏”实验。作为2009年美国《连线》杂志网站公布的十个最令人惊讶的化学实验视频之一,“大象牙膏”实验所需原料简单易得,安全性强,而观测到的现象却很令人震撼,这也是我选择将其带给学生观测的原因之一。我将所需的医用托盘、平底烧瓶、烧杯、量筒等器材和过氧化氢(双氧水)、饱和碘化钾与发泡剂(洗洁精)等材料带进教室,依次摆放整齐,取约50毫升过氧化氢与30毫升洗洁精充分混合,另外取约0.5克碘化钾溶于20毫升水中,将两种溶液迅速倒入烧瓶中,可以观测到大量泡沫喷涌而出,像巨型的牙膏一样,体积迅速膨胀,覆盖了器皿。简单的材料带给学生惊艳的视觉冲击,学生纷纷感慨:“化学实验实在是太炫酷了!”“我喜欢化学实验!”在听我叙述原理时也聚精会神,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迅速而扎实。可以说,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基础,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善用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二、增加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所谓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的实现就是在师生互相交往、互动中得来的。如果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教师存在畏惧心理,不敢向教师提问,不敢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怎么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呢?高效课堂也将成为空谈。首先,教师要端正认识,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能将自己的位置摆得太“高”,“居高临下”地面对学生。这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感,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生的精神才能处于最佳状态,效率最高。其次,教师要多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积极采用提问的方式,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去深入思考。一方面,提问可以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情;另一方面,问题的提出也促使学生深化思维,积极探索,加深学生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还要留有适当的空间,不能一味地互动和提问,让学生思维处于高速运转中得不到休息,适当的留白可以让学生吸收消化所学知识,动静结合,优化教学效果。三、小组合作互帮互助实施教学改革以来,高中化学教材编写得越来越精简,不可避免会出现对于一些知识讲解得不够透彻的情况,导致学生不能学透每一个知识点。如果学生学到的只是些“皮毛”,无法应用在考试和试题里,那这样的教学也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这也就要求高中化学教师要额外补充知识,同时学生也必须通过额外的练习册才能真正把知识搞懂。在补充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秉承“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思想,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小组讨论总结的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小组合作中,学优生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帮助后进生答疑解惑,在巩固自身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后进生面对自己的同龄人更愿意说出自己的疑惑,沟通交流更加方便,同时能增强学生间的集体意识。四、结合多媒体,使教学更加生动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广泛应用到中小学各个学科的课堂中。枯燥的知识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媒介播放出来,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认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有一些验的现象不明显,需要仔细观察才能看出,如果实际演示,可能只能让一小部分人观察到,难以顾及整体。这时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播放试验过程,重点部分可以暂停讲解,一目了然。并且还可以反复播放视频让学生观看,这也是实际操作难以达到的效果。总之,化学是高中阶段比较重要的一门学科,需要教师和学生都予以重视,争取在有效的时间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以后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体育新课程的实施虽然为教学一线的中学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带来了盎然生机,但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严重误区,体育新课程教学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导致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阻碍了体育新课程更好地实施。创造性地选择和加工体育教学内容实施有效学习,居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学目标,但居于核心地位、起核心作用的是教学内容,因为实现教学目标,需要教师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改革教学内容,必须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用于现代体育教学的内容,需要教师根据本地特点、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选择和加工,使其满足学生有效体育学习和有效发展的要求。一、把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体育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现实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课堂。当我们把体育问题融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景中,并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这些内容时,学生就会对体育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求知欲,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动作技能、原理等问题。因而选择和加工教材内容时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把运动技能生活化,并用创设生活场景、游戏活动、竞赛表演等学生喜爱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观察、模仿、探究、交流、竞争与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体育各项目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同时体会各个项目的健身价值,获得积极的身体与情感体验。二、内容的选择要以健康为中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师必须围绕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在最能体现目标要求处要展开,让学生在学习中健身。在设计学生自练时,更要围绕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三、学习内容的选择要突出兴趣并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习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体育教学常常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而展开的,教师要通过激发兴趣,为学生“主动探究”和“总结、反思”运动技术提供动力。那么,兴趣从何而来呢?其实,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良药”。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当一项技能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掌握时,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最浓,而当运动技术过于简单或过难时,学生就不会特别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正确把握新教材的动作结构及重点、难点,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已有体能、技能的基础上,分不同层次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和目标,促使学生积极、生动、饶有兴趣地进行探索性学习。总之,有效学习和有效发展显得非常重要!中学体育教学的总的要求应是以学论教,强调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在此前提下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现代化。(唐山市丰南区唐坊高中)第二章几何地震学一个分界面情况下反射波的时距曲线SeismicWavetimedistanceCurve2023/7/192一个分界面下地震波时距曲线

Chapter2SeismicWavetimedistanceCurve本章内容提要:这一章中主要讨论反射波,绕射波,多次波,在地下岩层中传播时,波传播时间t与炮检距x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在t-x坐标中表示出来,所得到的曲线图象,称为时距曲线,即t与x关系曲线,它属于运动学的问题。因此,讨论一般采用几何作图的方法。下面介绍在均匀,层状、连续介质中,在不同的界面处(水平,倾斜)波的时距曲线及时距方程。2023/7/193第一节反射波时距曲线

Passage1ReflectionwaveTimeDistanceCurve.本节主要内容:一、时距曲线的概念(T-XCurveConception)二、单个水平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

SinglePlaneInterfaceReflectionT-XCurve三、单个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

四、水平层状介质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HorizontalLayerMediaConditionCommonShotPointReflectionTimeDistanceEquation2023/7/194一、时距曲线的概念(T-XCurveConception)为了定量地说明不同类型的波在各种介质结构情况下传播的特点,在地震勘探中主要采用“时距曲线”

(时距曲线方程)这个概念。时间和距离的关系是通过速度联系的。震源激发的波在地下传播时会产生各种波的速度不同的波。由于到时出不同,会有各种波的时距曲线。2023/7/195一、时距曲线的概念(T-XCurveConception)地震记录的基本方式地震记录--以测线方式记录地震波的反射或折射波。2023/7/196一、时距曲线的概念(T-XCurveConception)地震测线--观测点(接收点)以线性方式排列成线。一个震源用一条测线接收,称二维地震观测;用多条测线接收称三维观测。一般炮点和接收点都放在同一测线上,叫纵测线,炮点与接收点不在同一线上,叫非纵测线。二维观测大多用纵测线方式。2023/7/197一、时距曲线的概念(T-XCurveConception)记录方式:单道(自激自收)接收--一炮一道(效率很低);多道接收--一炮多道(现在常用96--120道,最多达上千道);多线多道接收—三维记录中用多线接收每线上有多道;三分量接收—在一道上接收三个振动的波。2023/7/198单道记录与多道记录自接自收方式单炮多道接收方式多炮多道接收方式一、时距曲线的概念(T-XCurveConception)2023/7/199一、时距曲线的概念(T-XCurveConception)各种观测方式震源和接收之间的排列按一定的规律分布称观测系统,在地震资料采集一章详细描述。炮检距--激发点到接收点的距离叫炮检距,也叫偏移距。可有最小炮检距和最大炮检距。波传播旅行时--从激发到被接收到所需的时间即为传播时间2023/7/1910一、时距曲线的概念(T-XCurveConception)这两个参数是可以直接测试得到的,用曲线形式给出它们的关系称时距曲线,用定量的关系式表示则为时距方程。各种波有不同特点的时距曲线,在地震记录中,在地震勘探中主要根据时距曲线的形态来识别各种波。炮间距--炮与炮之间的距离;道间距--道与道间的距离;线距--测线间的距离;2023/7/1911波至(初至)--接收点由静止状态到因波到达开始振动的时刻,这个时刻称为波的初至。相位--准周期性运动的一次循环。振动波形图上某个特定的位置(极大或极小值),这个相位与物理中的相位概念不同。地震相通常指反射波组的特征,包括振幅、连续性及其结构等。同相轴(event)--一组地震道上整齐排列的相位,表示一个新的地震波的到达,由地震记录上系统的相位或振幅变化表示,也就是波至。可以是反射、折射、绕射或其它类型的波前。一、时距曲线的概念(T-XCurveConception)2023/7/1912一、时距曲线的概念(T-XCurveConception)1。时距曲线(T-XCurve):表示地震波的传播时间t和爆炸点与检波点之间的距离x的关系曲线,t-x曲线,简称时距曲线。

2。共炮点时距曲线CommonShootPoint

TimeDistanceCurve:由一点激发,若干接收点接收,所记录的时距曲线;3。共中心点(共反射点)时距曲线CommonMiddlePoint

TimeDistanceCurve:炮点与接收点以某一中心点对称所记录的时距曲线;2023/7/1913共炮点记录共反射点记录

2023/7/1914二、单个水平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

SinglePlaneInterfaceReflectionT-XCurve

1。

水平界面共炮点(CSP)反射波时距曲线PlaneInterfaceCSPreflectionT-XCurv2。水平界面共中心点(CMP)反射波时距曲线PlaneInterfaceCMPreflectionT-XCurv

2023/7/19151。

水平界面共炮点(CSP)反射波时距曲线

PlaneInterfaceCSPreflectionT-XCurv(1)时距曲线方程(CommonShootPointReflectWaveT-XCurveEquation)(2)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特点(CommonShootPointReflectWave

T-XCurveCharacter)(3)正常时差NormalMovement(NMO)

2023/7/1916(1)时距曲线方程

CommonShootPointReflectWaveT-XCurveEquationA.地质模型;

GeologyModel反射界面R,速度V,埋藏深度H,O点放炮,S点接收时间t;B、虚震源:O*C、时距曲线方程

T-XCurveEquationt=2.OB/V=(X2+4h2)1/2/V→t2/(2.h/V)2-X2/(2.h)2=1

双曲线Hyperbola2023/7/1917(2)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特点

CommonShootPointReflectWave

T-XCurveCharacterA.是一双曲线Hyperbola(以X=0,t坐标对称);B.曲线顶点坐标(X=0,t=2.h/v),也是极小点tmin=2.h/v;C.t0特征点,他是在t轴上的截距,t0=2.h/v,又称回声时间,自激自收时间,界面法线的双程旅行时,h=t0.V/2,可确定炮点处界面法线的深度;D.双曲线以t=X/V为渐近线,直达波是反射波的渐近线,(直达波总是先到达接收点);E.时距曲线对应地下一段反射界面。2023/7/1918(3)正常时差NormalMovement(NMO)A.定义Definite:任一接收点反射波走时与炮点反射波走时之差;即

Δtn=tx-t0

Δtn=tx-t0=t0(1+x2/(v2.t02)-t0)1/2

=t0(1+x2/(v2.t02)1/2-1)化简(Simplify),用二项式展开,略去高次项,得正常时差:Δtn=x2/(2.t0.v2)2023/7/19195、正常时差的定量计算或其中当则这个精确公式有时讨论问题不够直观。在一定的条件下,用二项式展开可以得到简单的近似公式,以后讨论某些问题时经常用到。

2023/7/1920(3)正常时差NormalMovement(NMO)B.

正常时差特点:NormalMovementCharacter

a.各点正常时差不同;b.当V,t0一定时,正常时差与X成正比,对同一个反射界面来说,随X增大,正常时差增大;c.当X一定时,正常时差与t0成反比,t0增大,时差减小;对地面同一检波器来说,接收到的深层反射界面的正常时差比浅层的小;所以,浅层时距曲线陡,深层时距曲线缓。2023/7/1921C.正常时差校正NormalMovementCorrection

各个接收点时间减去相应的正常时差,即,各点都变成了t0时间—正常时差校正。t0=tx-Δtn2023/7/19222023/7/1923为了消除正常时差产生的影响,要对反射时间做时间校正。经过校正后,反射波的同相轴一般就能反映界面的形态了。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t,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正常时差校正,或称动校正。关于动校正的具体方法和实际资料的数字处理效果分析将在《地震资料处理》一章中详细介绍。2023/7/19242、

水平界面共反射点反射波时距曲线(CRP)

CommonReflectPointReflectionTimeDistanceCurveEquation.(1)

时距曲线方程(CRP)

CommonReflectPointReflectionTimeDistanceCurveEquation(2)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特点

CommonReflectPointTimeDistanceCurveEquationcharacter

.(3)共炮点与共反射点时距曲线的异同(CSPandCRPCompare比较)2023/7/1925

水平界面共反射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接收过程炮点

接收点

炮检距

反射点

反射时间

反射波振幅O1S1X1RT(X1)A1O2S2X2RT(X2)A2。OnSnXnRT(Xn)An这就是n次覆盖,这也是多次覆盖的过程。

(MultiSample)2023/7/19261)

时距曲线方程(CRP)

CommonReflectPointReflectionTimeDistanceCurveEquation.A.

术语Term:R:共反射点或共深度点,对每一个接收点共,有一个反射点;M:共中心点或共地面点,它是共反射点R在地面的投影点,也是接收距的中心点;S12023/7/19271)

时距曲线方程(CRP)

CommonReflectPointReflectionTimeDistanceCurveEquation.A.

术语Term:Xi:炮检距(Offset),它是变化的(Variation);

Si:接收点(Receivepoint),称共反射点的叠加道,或共反射点道集(CommonReflectPointTraces);S12023/7/1928时距方程—共反射点时距曲线

T-XEquation---CommonReflectPointT-XCurvet=(Xi2+4.h2)1/2/V(i=1,2,3,n)h:M点法线深度;Xi:炮检距;V:速度2023/7/1929(2)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特点

CommonReflectPointTimeDistanceCurveEquationcharacterA.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是一双曲线hyperbola,与共炮点时距曲线形式一样

t2=t02+X2/V2

;B.双曲线的极小点位于共中心点M点的正上方,即tmin=tm=2.h/VC.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只反映界面上一个点;

2023/7/1930(3)共炮点与共反射点时距曲线的异同(CSPandCRPCompare

比较)

两者时距曲线形式完全一样,都是双曲线,但物理含义不同;共反射点(段)

t0含义不同

动校正含义不同

CSP

一段界面

炮点处H回声时间

各道反射时间与炮点处t0时间之差

CRP

一个反射点

M点处回声时间

各道反射时间与M点t0时间之差

2023/7/1931共炮点记录共反射点记录S12023/7/1932三、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

1。倾斜界面共炮点(CSP)反射波时距曲线2。倾斜界面共中心点(CMP)反射波时距曲线

2023/7/1933地下的岩层并不是一定水平的,多数与地面有一个角度。在有倾角界面时,反射波的传播时间与接收点的距离、深度和界面倾角也可以用一种时距曲线方程表示。原则上讲,得到一个界面的反射时距曲线,就可用此关系求出界面的深度倾角和速度。这是反射勘探研究地下构造的基本原理。三、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

2023/7/19341。倾斜界面共炮点(CSP)反射波时距曲线

SingledipinterfaceCommonShootPoint(CSP)ReflectwaveT-XCurve

两种情况:1)界面上倾方向与X轴正向一致;ShootPointinInterfaceDownDirection.2)界面上倾方向与X轴正向相反。ShootpointinInterfaceUpDirection.2023/7/1935(1)界面上倾方向与X轴正向一致时反射波时距曲线。

ShootPointinInterfaceDownDirection.

地质模型:倾角ф,炮点处的法向深度h,速度V,下倾放炮,上倾接收;A.时距方程(T-XEquation)作虚震源O*,虚震源在地面投影点M,OM=XM,OS=X,求方程:t=O*S/V=(MS2+MO*2)1/2/V

=((X-Xm)2+(2.h.cosф)2)1/2/VXm=2.hsinф,O*M=2.h.cosфt=(X2-4.h.X.sinф+4.h2)1/2/V2023/7/1936(2)界面上倾方向与X轴正向相反时

反射波时距曲线。

ShootPointinInterfaceUpDirection.t=(X2+4hXsinφ+4h2)1/2/V将上时距曲线化简:t2.V2=(X+Xm)2+(2.h.cosф)2t2V2/(2.h.cosф)2-(X+Xm)2/(2.h.cosф)2=1(双曲线)2023/7/1937对倾斜界面反射波的时距曲线作变换:公式变换式中此式为界面倾斜时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双曲线方程。注意:上述二个标准的双曲线方程是有条件的,即地表为平面,地下分界面为光滑的平面界面(水平或倾斜),覆盖介质为均匀介质。

2023/7/1938(3)极小点位置

以倾斜界面双曲线为例,根据双曲线的特点可知,该方程的极小坐标为:对于倾斜界面的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其极小点总是相对激发点偏向界面的上倾方向一侧。由右图还可看到,xmin点实际上就是虚震源在测线上的投影,由震源点O到xmin的反射波射线是所有射线中最短的一条,并且反射波时距曲线是对称于过xmin点的t轴的。2023/7/19394、倾角时差界面水平时,在S’点、O点、S点三个位置自激自收,反射波旅行时都相等,即。同样在水平界面,炮检距不为0时,在O点激发S点接收,存在正常时差,即tORS>t0。如果取OS=OS’=x,则tORS=tOR’S’。

2023/7/19404、倾角时差倾角时差概念

界面倾斜,倾角为ф,测线与界面倾向一致,这时虽然还有OS=OS’=x,但,它们之差称为倾角时差,这是由于界面倾斜引起的。也可以说是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

因为倾角时差由倾角引起,所以,如果测出了界面的倾角时差,则有可能利用它来估算界面倾角,而了解界面倾角,这是了解地下构造的一个重要内容。

2023/7/19415、倾角时差的定量计算已知倾斜界面的时距曲线为:作变换在x/(2h)<<1的情况下,上式用二项式展开,且略去高次项可得:

同理,对S’点: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t0是O点处的自激自收时间,h是O点处界面的法线深度。

2023/7/1942应当注意:用S’点与S点的反射波旅行时相减时,因为它们的炮检距x相同,所以相减后,正常时差抵消了,t0也抵消了,剩下的就是这两点之间的倾角时差。若用O点的t0与tS相减,所得的时差并不是△td的一半。因为在O点观测,x=0,没有正常时差,相减的结果既含有S点正常时差,也含有S点与O点之间倾角时差。

把震源O点两边等距的两观测点的波传播时间相减得倾角时差△td:

当在O点两边炮检距为x的两点上,测出倾角时差△td后,就可用下式估算界面倾角:

2023/7/1943可以这样来理解在一个炮检距不为零的点观测到的倾斜界面反射波旅行时,它包括三部分,即t0、正常时差和倾角时差。如果这样理解,则tS’与tS之差,实质上应当看作这两点的“倾角时差”之差了。

2023/7/19446、倾斜界面下的动校正界面倾斜下的动校正会出现什么问题:首先,S点接收到的反射波经动校正后应算哪一点?这时从x/2处的M点向界面作垂线与界面交于R’,而真正反射点在R,这两者是有偏移的。

反射点不在炮检距中点与界面的垂直点R’上,而在R点。当倾角φ不大时,R’与R的偏离不大。近似地认为R与R’相差很小,可忽略。

M点的自激自发时间为tR’M。2023/7/19456、倾斜界面下的动校正其次,怎样计算动校正量呢?最精确的办法就是:动校正量等于波的实际传播时间t减去炮检中点M处的自激自收时间tR’M(R’M的旅行时),即△tф=t-tR’M,动校正:t-△tф=t-(t-tR’M)=tR’M动校正后就把t变换成tR’M了。具体地说,精确的动校正量是:式中h0是激发点O处界面的法线深度;tR’M=2hM/V,hM是炮检中点M处界面的法线深度。但是,因为ф和hM都未知,无法用上式精确地计算倾斜界面的动校正量。

2023/7/1946实际的做法是用水平界面的公式近似计算倾斜界面的动校正量。

应当注意:上式要校正的只是正常时差,是对水平界面情况提出的。对倾斜界面的反射波进行动校正,不是(也不应当)把t校正成为t0,而是要把t校正成为tR’M。对倾角时差△tф和正常时差△t’粗略地分析可知,它们都有两项之差。△tф的两项分别大于△t’对应的两项,所以△tф与△t’近似相等是有可能的。下面证明两者是近似相等。

2023/7/19476、动校正量计算已知所以近似地有

2023/7/1948(3)时距曲线的特点

(T-XCurvecharacter)A.是一双曲线hyperbola,以X=Xm=2.h.sinф为对称轴;B.曲线顶点坐标(X=2.h.sinф,tmin=2.h.cosф/v),总是位于界面的上倾方向,即极小点总是向界面的上倾方向偏移;C.曲线在t轴上截距(回声时间)仍是t0=2.h/v,且t0>tmin,如果已知t0V,则可求取炮点处界面的法线深度h—这也叫时深转换。D.时距曲线弯曲情况:对不同深度界面而言浅层曲线陡,深层曲线缓;E.反射界面长度与炮检距关系:当界面水平时,地下反射界面长度是地表炮检距的一半.2023/7/1949(4)视速度定理ApparentvelocityLaw—

用于研究曲线的弯曲情况

(UsingtoStudyCurveBendcase)A.真速度(V)Velocity:波沿射线方向传播的速度;AlongtoRayDirectionPropagationVelocity

视速度(V*)ApparentVelocity:沿任意方向观测波前传播时,所测得的速度,2023/7/1950B.真速度与视速度的关系

—视速度定理ApparentvelocityLaw设一平面波以角入射到测线上,t1时刻波前到达S1点,波前位置为S1D,t1+Δt时刻波前到达S2点,波前位置为S2t2,

ΔX/V*=ΔS/V=Δt

所有V*=V.ΔX/ΔS=V/sinφ视速度>真速度

φ2023/7/1951C.视速度特点及用途ApparentVelocityCharacterandFunction

视速度特点:1)视速度>真速度,且随入射方向不同在变化。2)波沿测线传播时,φ=90度,V*=V,(Vr*=Vr);3)波沿任意方向传播时,0<φ<90,V*=V/sinφ;4)当波射线垂直测线时,φ=0,V*→∞;2023/7/19522。倾斜界面共中心点(CMP)

反射波时距曲线

(1)不存在共反射点notExistCRP;(2)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3)共中心点时距曲线特点CommonMiddlePointTimeDistanceCharacter2023/7/1953(1)不存在共反射点notExistCRP

当界面倾斜时,野外工作炮点和接收点仍以共中心点对称布置,但这时地下已不存在一个共反射点了,反射点R1,R2,R3散布在斜界面上的一段距离上,该段称为共反射段,但仍存在一个共中心点M,所以,这时波的叠加称共中心点叠加(CommonMiddlePointstack);2023/7/19542023/7/1955反射点分散的规律

ReflectPointScatterRulea.倾角越大,分散程度越大;DipTheLarge,theScatte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