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生物复习知识点总结_第1页
2023届高考生物复习知识点总结_第2页
2023届高考生物复习知识点总结_第3页
2023届高考生物复习知识点总结_第4页
2023届高考生物复习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第一章走近细胞

一细胞学说的内容

细胞学说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施旺

1.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

用。

3.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意义: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一组织一器官…系统一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一生.物圈

植物没有系统层次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1、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2、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3、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r生活方式:寄生在活细胞

病毒[分类:DNA病毒、RNA病毒(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

三、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1、重要结构

「光学结构:「镜头j目镜一长,放大倍数小

-〃镜一长,放大倍数大

I反光镜[平面——调暗视野

I凹面一调亮视野

、机械结构:厂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或下降(有粗、细之分)

转换器——更换物镜

光圈——调节视野亮度(有大、小之分)

2、使用高倍镜步骤:

找:在低倍镜下找到观察的细胞

移:移到视野中央(同向移动原则)

转:转动转换器,调至高倍镜

调:调节细准焦螺旋,调节光圈

3、高倍镜与低倍镜观察情况比较

物像大小看到细胞数目视野亮度物像与装片的距离视野范围

高倍镜大少暗近小

低倍镜小多亮远大

四、病毒、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病毒

大小较小较大最小

本质区别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真正的细无细胞结构

核胞核

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植物:纤维素和果胶;真菌:无

几丁质;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细胞核有拟核,无核膜、核仁,有核膜和核仁,DNA与蛋白无

DNA不与蛋白质结合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质仅有核糖体,无其他细有核糖体线粒体等复杂的细无

胞器胞器

遵循遗传不遵循遵循

定律

基因表达转录翻译同时进行先转录后翻译

变异类型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基因突变

变异

分裂方式二分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

遗传物质DNADNA或RNA

举例蓝细菌、细菌等真菌,动、植物HIV、H1N1

误区警示

正确识别带菌字的生物:凡是“菌”字前面有“杆”字、“球”字、“螺旋”及“弧”字的都是细菌。如

破伤风杆菌、葡萄球菌等都是细菌。乳酸菌是一个特例,它本属杆菌但往往把"杆''字省略。青

霉菌、酵母菌、曲霉菌及根霉菌等属于真菌,是真核生物。

蓝细菌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细菌中的多数种类是

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细菌的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都没有由核膜包

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但有环状的DNA分子,位于细胞内特定的区域,这个区域叫作

拟核。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找到)和差异性(元素

含量不同)

大量元素:C、H、0、N、P、S(97%)K、Ca、Mg等

微量元素:Fe、Mn、B、Zn、Mo、Cu等

基本元素:C、H、0、N(90%)

最基本元素:C,占细胞干重的48.8%,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有机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

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

三、鉴别实验

试剂成分实验现象常用材料

蛋白质双缩胭试剂A:O.lg/mLNaOH紫色大豆、蛋清

B:0.01g/mLCuSC)4_

脂肪苏丹in橘黄色花生子鹏一

还原糖斐林试剂(水浴甲:O.lg/mLNaOH砖红色沉淀苹果、梨

加热)乙:0.05g/mLCuSOq

淀粉碘液12蓝色马铃薯

具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乳糖半乳糖

四、无机物

存在方式生理作用

水结合水4.5%与细胞中蛋白质、多提高生物抗逆性

糖等物质结合。

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自由水

95.5%形式存在,可以自由2.参与细胞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

流动。3.水是细胞生活的液态环境;

4.把营养物质运送到细胞,并把代谢废物排出;

无多数以邕壬状态存,如K*、Ca2\L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Fe2+

机Mg2+、cr\PCM?一等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盐2.维持生物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3.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五、糖类和脂质

元素类别存在生理功能

糖C、单糖核糖主细胞质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类H、脱氧核糖主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0六碳糖:葡萄糖果糖主细胞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

要能源物质

二糖麦芽糖、蔗糖植物

乳糖动物

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重要的

几丁质(壳多糖)甲壳类动物储存能量的物质;

和昆虫

糖原(肝、肌)动物

脂C、脂肪;动、植物良好的储能物质、维持体温

质H、O恒定

有类脂、磷脂脑.豆类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的固醇胆固醇动物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还有性激素性器官发育和生殖细形成

N、P维生素D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六、蛋白质(占细胞鲜重的7%~10%,占干重的50%)

结构元素组成C、H、O、N,有的含有S、Fe、Zn、Cu、B、I等

单体氨基酸(约有21种,必需氨基酸8种,非必需氨基酸13种)

化学结构由多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多肽,多

肽呈链状结构,叫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含有■•条或几条肽链

结构多样由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的空间结构

性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极其多样的

功能蛋白质的结,内多样性决定了它的特异性和功能多样性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2.有些蛋白方发有催化作用:如酶;

3.有些蛋白1贡有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4.有些蛋白J贡有免疫作用:如抗体;

5.有些蛋白J贡有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备注①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竣基连同一碳原子上;

②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变性:高温、强酸、强碱(熟鸡蛋)

计算。由N个氨基酸形成的一条肽链围成环状蛋白质时,产生水=肽键=N个;

oN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N—1个;

o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N—M个;

o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时,每个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a,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

质的分子量为Nxa-(N-M)X18;

二、核酸

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元素组成C、H、O、N、P

分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双链)核糖核酸(RNA单链)

单体脱氧核糖核甘酸核糖核甘酸

成分磷酸H3PO4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碱基A、G、C、TA、G、C、U

功能主要的遗传物质,编码、复制遗传信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蛋白质。

息,并决定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存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在线粒体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毗罗红)

和叶绿体中。(甲基绿)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植物):纤维素+果胶,支持和保护作用

细胞膜成分:脂质(主磷脂)50%、蛋白质约40%、糖类2%-10%

作用:隔开细胞和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间信息交流;

细胞质细胞质基质: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甘酸和多种酶等是活细胞进

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胞器分工:线、内、高、核、溶、中、叶、液协调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生

物膜系统

细胞核核膜:双层膜,分开核内物质和细胞质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一、细胞器差速离心法

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内质网溶酶体液泡核糖体中心体

分动植物植物动植物动植物主要动物细胞主要存在于动植物动物、低

布植物细胞等植物

结双层膜少且DNA单层膜,形成囊泡状和管状,内有腔没有膜结构

构峪、基,粒、基粒:、基片层结管状、泡含多种水解酶内有细胞蛋白质和两个中

质构状或扁平液,含糖RNA心粒

囊状类、无机盐、

色素和蛋白

质等

功有氧呼吸进行光加工蛋是地质分解衰老损伤的调节植物细蛋用质合与有丝

能的主场所合作用白质,分等大分子细胞器,介噬并胞内环境,成的场所分裂有

的场所类包装物质的合杀死侵入细胞的使植物细胞关

及细胞成、加工病毒或细菌保持坚挺

壁合成场所和运

有关输通道

备与高尔基体有关在核仁形

注成

二、协调配合—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

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参与的细胞器: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蛋白质),线粒体(提供能

量)

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细胞膜+核膜等结构

三、细胞核=核膜(双层)+核仁+染色质+核孔

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和细胞质分开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态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被动运输

一、渗透作用: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渗透方向:从水分子相对含量高的一侧向相对含量低的一侧渗透

二、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有浓度差

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原生质层比细胞壁伸缩性大一细胞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V细胞内溶液浓度一细胞吸水

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协助扩散:借助膜上的转运蛋白进出细胞的物质扩散方式

转运蛋白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

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转运时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

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

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与通道蛋白结合

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不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产生的

能量。

第二节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

主动运输: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

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胞吞胞吐: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需要消耗细胞呼

吸所释放的能量:。依赖膜上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相关概念:

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细胞代谢离不开酶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

机物。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本质: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也有少数是RNA。

四、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

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温度过低抑制酶的活性,因此酶制剂适宜在低

退下保存。

溶菌酶能溶解细菌的细胞壁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的结构简式:ATP是腺昔三磷酸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

代表腺昔,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特殊的化学键

二、ATP与ADP的转化:

水解酶

ATPADP+Pi+能量

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在所有生物的细胞内都一样,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ADP转化成ATP的过程中,能量主要来自光能和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ATP水解释放的能

量用于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

细胞内的化学反应分为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许多吸能反应与ATP水解反应相联系,由ATP

水解供能

许多放能反应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

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

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酸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

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0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l2。6+6H2。+602酶(6c02+12H2。+能量

三、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l2。6>,2C2H50H(酒精)+2CO2+少量能量

C6Hl2。63一2C3H6。3(乳酸)+少量能量

四、有氧呼吸过程(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场所发生反应产物

细胞质丙酮酸、出卜释放少量

第一阶段C6Hl2。6—2C3H4。3+41印+能量

基质能量,形成少量ATP

线粒体CO2、[H]、释放少量能

第二阶段2c3H4O3+6H2O」-6co2+20旧]+能量

基质量,形成少量ATP

线粒体24fHi+602^^12H2O+能量生成H2。、释放大量能

第三阶段

内膜量,形成大量ATP

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呼吸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内细胞质基质

同条件氧气、多种酶无氧气参与、多种酶

点葡萄糖彻底分解,产生葡萄糖分解不彻底,

物质变化

C02和氏0生成乳酸或酒精等

释放大量能量(1161kJ被利释放少量能量,形成

能量变化用,其余以热能散失),形少量ATP

成大量ATP

六、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2、氧气: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或受抑制。

3、水分: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将增强。但陆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

根部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

4、C02:环境C0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菜。

七、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1、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2、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则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3、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

八、检测C02:1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检测酒精:酸性条件下橙色的重铭酸钾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相关概念:

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

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二、光合色素(在类囊体薄膜上):

提取色素原理:绿叶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

分离色素原理: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反之

则慢

色素种类: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素b(黄绿色)

色素

<r胡萝卜素(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J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黄素(黄色)

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略

四、叶绿体的功能: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分布着具有吸收光能

的光合色素,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和叶绿体的基质中含有许多光合作用所

必需的酶。

五、光合作用的过程:

条件光、色素、酶

光场所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反物质变

水的分解:H20一H++O2NADP++H+:NADPH

应化

ATP的生成:ADP+Pi+光能:ATP

段能量变

光能-ATP中的活跃化学能

条件酶、ATP、NADPH

场所叶绿体基质

物质变C02的固定:CQ2+C5*2c3

化C.的还原:C3+NADPEJ一(CH2。)

能量变

段ATP中的活跃化学能一(CH2。)中的稳定化学能

总反应式

C02+氏0__02+(CH20L

六、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

1、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加快,超过光饱合点,光合速

率反而会下降。

2、温度:温度可影响酶的活性。

3、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加快,达到一定程度

后,光合速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不再增加。

4、水: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缺少时光合速率下降。

七、化能合成作用

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

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

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如:硝化细菌,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将土壤中的NH3氧

化成HN02,进而将HN02氧化成堆@。硝化细菌能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来的化学

能,将和水合成为糖类,这些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举例: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

自养型生物: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性细菌

异养型生物:动物、人、大多数细菌、真菌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一节细胞的增殖

一、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

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

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

2核质比(细胞核控制范围)大-cell小。

二、细胞增殖

细胞增殖的意义: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两个阶段:

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占细胞周期的90-95%

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细胞有适度的生

长。

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从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②核膜消失、

核仁解体

染色体特点: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①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虫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

时机。

4后期:①每个着丝粒分裂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

②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丝消失。出现了新的核膜、核仁。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

胞板,并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子细胞: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和亲代细胞相等,分

裂后形成的子细胞若继续分裂就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状态

参与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高尔基体(细胞壁的合成),线粒体

三、与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

动物细胞:1间期一中心粒倍增

2前期一两组中心粒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3末期一动物细胞分裂末期不形成细胞板,细胞膜从细胞中部内陷,缢裂成两个

相同点: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DNA和染色体形态数FI变化规律相同

五、有丝分裂的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

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的稳定性。

六、无丝分裂:

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但是有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平均分配。

例:蛙的红细胞

第二节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

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特点:普遍性、持久性、稳定性、不可逆性、遗传物质不变性

(3)意义: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种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

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4)原因:细胞中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即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种类的细胞中遗传信

息表达情况不同

二、细胞全能性:

(1)概念: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

性。那些没有分化的细胞,如受精卵、动物和人体的早期胚胎细胞、植物体分牛区细胞也具

有全能性

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

的遗传信息,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特点:①高度分化②基因

没改变

例如:胡萝卜跟根组织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动物细胞全能性: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动物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猴

中中和华华

(4)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第三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一、细胞的衰老

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

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0

1、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

1)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

2)衰老的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细胞内的某些色素逐渐积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

4)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5)细胞膜的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2、细胞衰老的原因:

自由基学说:自由基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还会攻击DNA,可能

引起基因突变;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导致细胞衰老。

端粒学说:每条染色体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蛋白质复合体,称为端粒。端粒DNA

随细胞分裂会缩短,正常基因的DNA序列会受损,使细胞活动趋于异常。

对单细胞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对多细胞生物体来说,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细胞衰老是人体内发生的正常生命现象,有利于机体实现自我更新。

二、细胞的死亡

细胞死亡包括凋亡和坏死等方式,其中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重要方式。

1、细胞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意义: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完成正

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3、细胞坏死: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

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二

第一章一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豌豆花是两性花,在未开放时,进行自花传粉,也叫自交。自花传粉避免了必

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9种_,。豌豆植株还具有易于区分

的形状。

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丕同表现类型,叫作相对性状。

三、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

a.去雄,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

b.套袋,套上纸袋,以免外来花粉干扰。

c.米集花粉。

d.传粉,将采集到的花粉涂(撒)在去除雄蕊的雌蕊柱头上。

e.套袋,再套上纸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叫作异花传粉。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

植株叫作父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作母本。

四、杂交实验

1、孟德尔用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作亲本讲行杂交(Cross)。无论用高茎豌豆

作母本(正交),还是作父本(反交),杂交后产牛的第一代总是高茎的。用子一代

自交,结果在第二代植株中,不仅有高茎,还有矮茎的,数量比接近比

lo

2、孟德尔把上L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作显性性状,如高茎;未显现出来的性状,

叫作隐形性状,如矮茎。

3、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

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牛.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这些因子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颗粒,既不会

15高中生物选必1《稳态与调节》知识清单简单梳理

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每个因子决定一种特定的性状,其中决定显性性状

的为显现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如_□_)来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形遗传因

子,用小写字母(如工)来表示。

(2)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例如,纯种高茎豌豆的体细胞中有成

对的遗传因子DD,纯种矮茎豌豆的体细胞中有成对的遗传因子争—o像这

样,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作纯合子。因为B自交的后代中出现了隐

性性状,所以在Fi的体细胞中必然含有隐形遗传因子;而Fi表现的是显性性状,

因此F1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应该是Dd。像这样,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

个体叫作杂合子。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

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例如,含遗传因子D的配子,既可以

与含遗传因子D的配子结合,又可以与含遗传因子d的配子结合。

六、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孟德尔巧设计了测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进行验证,让且与隐形纯合子

杂交。以Fi高茎豌豆(Dd)与隐件纯合干矮莘豌豆(dd)杂交为例,孟德尔根

据假说,推出测交后代中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应为

七、分离定律

1、内容

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

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

丕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适用范围:

(1)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2)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八、孟德尔的研究方法:假说一演绎法

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

进行演绎推理,推出预测的结果,再通过3M来检验。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测

16高中生物选必1《稳态与调节》知识清单简单梳理

相符,就可以认为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可以认为假说是错误的。

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实验过程

P黄色圆粒X绿色皱粒

I

K黄色圆粒

自1交

F2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比例:9:3:3:1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1、豌豆的粒形和粒色分别受两对遗传因子控制(粒形:R和r;粒色:Y和y),显性基

因对隐性基因有掩盖作用。

2、两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yyrr,分别产牛YR和yr各一种配子,

Fi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表现为黄色圆粒。

3、杂交产生的Fi的遗传因子组成是YyRr,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上士

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结果:Fi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_4

种,即YR、Yr、yR、yr,且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1:1:1。

4、受精时,Fi的各种雌雄配子结合机会随机。因此有」人种结合方式,产生1

种遗传因子组合,4种性状及数量比例为9:3:3:1°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1、方法:测交,即让RYyRr与隐形纯合子yyrr杂交。

2、预测结果:测交后代有种性状,比例为1:1:1:1。

3、实验结果:测交后代有四种性状,比例为1:1:1:1,符合预期设想

四、自由组合定律

1、发生时间:形成配子时;

2、遗传因子间的关系:控制两对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3、实质:在形成配子时,决定一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

17高中生物选必1《稳态与调节》知识清单简单梳理

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4、适用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一生物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

五、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1、“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提出“表现型”和“基因型”:

1、表现型(表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3、与表现型有关的一基因组成_叫做基因型。

2、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一等位基因—(D和d)。

三、计算

①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2x2x2=8种

②AaBbCc产生ABC配子的概率?l/2xl/2xl/2=l/8

③AaBbCc与AaBbCC杂交过程中,配子间的结合方式有多少种?3x3x2=18

©AaBbCcxAaBBCc后代中AaBBcc出现的概率?1/2x1/2x1/4=1/16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

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前,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

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

的减少一半。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

1、场所:有性生殖器官内。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的曲细精管内形

成的。

2、细胞的变化

在减数分裂前,每个精原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

续分裂两次,最后形成四个精细胞。这两次分裂分别叫做减数分裂I(也叫

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分裂n(也叫第二次分裂)。精细胞再经过变形,就形成

了成熟的雄性生殖细胞--精子。

18高中生物选必1《稳态与调节》知识清单简单梳理

间期:一部分精原细胞的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复制后

的每条染色体都由两条完全相同的姐妹染色单体构成,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由同

一个着丝粒连接,此时的染色体呈染色质丝的状态。

减数分裂I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原来分散的染色体缩短变粗,并两两配对。

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叫做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由于

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因此,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

姐妹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一缠绕,

并交换相应的片段。

减数分裂I中期: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两侧,每条染色

体的着丝粒都附着在纺锤丝上。

减数分裂I后期:在纺锤丝的牵引下,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

自由组,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样,细胞的每极只得到各对同源染色体的

一条。

减数分裂I末期:在两组染色体到达到达细胞的两极后,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就分

裂成了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减数分裂I与减数分裂II间通常没有间期,或间期时间很短,染色体不再复制。

减数分裂n前期:染色体散乱排列

减数分裂U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

减数分裂n后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随之分开,成为

条染色体O在纺锤丝的牵引下,这两条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减数分裂II末期:染色体随着细胞的分裂进入两个子细胞。这样,在减数分裂

I中形成了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n,就形成了四个精细胞。与初

级精母细胞相比,每个精子中都含有数目减半的染色体。

在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并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使得每个次级

精母细胞只得到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总数的一半。因此,减数分裂过程中染

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I。

19高中生物选必1《稳态与调节》知识清单简单梳理

减数分裂后,精细胞要经过复杂的变形才能成为精子。

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⑴场所:卵巢

(2)形成过程:

①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与精子的基本相同,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卵原细胞重

上,染色体复制,卵原细胞成为初级卵母细胞。然后,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

分裂I和减数分裂n,形成卵细胞。

②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主要区别是: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I进行不均等

分裂,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细胞,大的叫次级卵母细胞,小的叫作第一极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