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塔布尔不典型的民主德国文学_第1页
克里斯塔布尔不典型的民主德国文学_第2页
克里斯塔布尔不典型的民主德国文学_第3页
克里斯塔布尔不典型的民主德国文学_第4页
克里斯塔布尔不典型的民主德国文学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克里斯塔布尔不典型的民主德国文学

在现代民主德国文坛,很少有作家像克里斯塔沃尔夫那样吸引人注意,也没有作家的作品像他们的作品那样引起激烈的争论。这个于1929年出生在如今是波兰领土的兰茨贝格/瓦尔特的作家属于民主德国的第二代作家之列。象她的同代人一样,克里斯塔·沃尔夫经历了战乱、战后的迁徒,在民主德国社会主义制度下进入大学学习文学,然后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比起老一辈作家如安娜·西格斯、贝歇尔和布莱希特来,这一代作家还没有那么丰富的生活经历和高度的文学素养;比起在民主德国诞生和成长的年轻一代作家来,他们终究还背负着某些旧时代的遗迹。新旧时代的交替,新制度下新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时代前进:的步伐,广阔世界的风云变幻,这一切不能不在这一代作家的创作中打上深深的印迹。克·沃尔夫走过的道路既不象老一辈大师那样如此艰辛曲折,但是也不是笔直的坦途。作为一位严肃、真诚地对待生活的作家,她不满足于按照别人画的轨道行进,相反,她敢于以直面人生的勇气提出自己的艺术见解;以深沉的内省和严肃思索的精神,苦苦寻求自己的艺术创作个性。克·沃尔夫步入文坛的第一步是作为编辑对民主德国的当代文学进行介绍和评论。她曾撰文赞颂五十年代文学破土而出的新芽,也曾指出年轻的民主德国文学中的缺点和不足。现在看来,那些评论文章虽然还反映了作者的幼稚,流露出受当时文艺批评标准影响的一些“左”的倾向,但是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敏感和洞察力。例如在一篇关于维尔纳·莱诺夫基的小说的评论文章《复杂,但不是矛盾冲突》中,克·沃尔夫批评了文学中迥避矛盾冲突的毛病。“每个人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情况发生。而且也有人为的悲剧发生。我们的文学常常忽视它,因为它‘不典型’,因为典型必须是正面形象。我们的作家正是那些从新生活中寻找素材的年轻作家,而他们由于对一个定义的错误理解和那些同样因为害怕方针出错的出版社编辑们丢下了他们的读者。那些读者正好是想从作家和编辑们那里知道,为什么在今天还有人由于自己的或个别领导人的严重错误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况发生”。在这里沃尔夫已经指出了由于对“正面”、“典型”等概念公式化的理解导致文学创作中的概念化,狭窄模式化的偏向,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矛盾冲突及悲剧的产生问题。这段话是早在1954年写的,但读起来犹如她十五年后写的《追忆克里斯塔·T》一书的纲领。数十年来,这个问题一直萦迥在她的脑际,她不断地探求、思考、要对读者作出自己的回答。一个作家脱离不开时代的囿域,当时代发生变革时,作家也必然面临着新的探索和思考。与五十年代相比,六十到七十年代,民主德国文学的重点从表现重大的政治社会变革转移到表现个人的成长发展,沃尔夫的探索思考也由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渐渐移到了探索人的内心世界,从思维、道德和哲理的角度探求人的价值。马克思曾赞颂过那些在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奋力攀登的人,他们才有希望登上科学的顶峰。沃尔夫在探索人生价值时,也表现了这样一种执着的追求精神。她的追求首先表现在她有毫不留情地剖析自己的勇气,有发现和揭露阻止社会前进,妨碍个性发展的因素的敏锐感和与之斗争的精神,以及永不满足,永不停顿,向着未来的进取心和强烈的理想主义。沃尔夫认为,文学创作不同于科学论证,也不是政治宣传,不是观点的图解,它应用文学的特殊方式来表现。为此她不仅在作品表达的主题上,而且在艺术创作技巧和表现方法上也进行着艰苦的探求,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六十年代民主德国文学界出现了“美学的解放”,应该说克·沃尔夫当之无愧地立于解放潮流之中。翻开她的小说和散文以及阐述美学思想的文章,扑面而来的一种新鲜感,看到的是对独立的艺术个性和艺术真实的不倦探求。汉斯·施图伯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什么是克里斯塔·沃尔夫和她的作品的本质和特点?充满了丰富的,创造性的幻想的表现力和严肃、真诚。她不怕挫折、冒着被误解的危险,特别是涉及到社会主义事业反对军国主义、法西斯势力和一切非正义事业的斗争时,更表现出她的党性原则和坚强。”六十年代布莱希特辩证美学思想的传播和对卢卡契狭义现实主义观点的批判使民主德国的文艺理论有了重大发展。布莱希特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应有多种形式,如果停留在一种风格上,不久就会因单调而死亡……”沃尔夫认为自己的新方法之核心内容是“主观真实性”。在与考夫曼的谈话中她说:“我寻求一种用写作的方式来对待、评价现实的方法,这种探求我把它叫作‘主观真实性’。”这个概念包含了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强调作者的主体性;一是以‘真实’为作品的生命。在关于毕希纳尔的一段话中她提出了‘第四维’的设想。“不应象毕希纳尔的同时代人和后代人一样忽视他的发现:叙事文学的空间有四维;虚构的人物的三个假定坐标及第四个,叙述者的‘真实’存在。这是深度、时代感、介入现实的坐标,它不仅决定素材的选择,而且决定作品的色调。自觉地运用它是现代散文的基本手法。”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艺术真实问题。真实对于沃尔夫来说不是体察的东西,甚至也不是卢卡契观念中的客观规律性的反射,而是作家的个人经验。她认为传统的叙事文学是一种原始创作,是按照表面距离丈量的,符合牛顿的机械论。而这种文学远远脱离了人类生活依据的标准。它使人得到舒适的欺骗,批准现存的一物合法存在,它制造幻想。因而她主张创造一种文学,在这种文学中作者带着他的人生命运和人生矛盾立于现实和空白页之间。要填上这页空白,他没有其它选择,只有把自身的矛盾、经验投射到作品人物身上。在与瓦尔特的谈话中她也说道:“对于现代散文来说,我认为必不可少的是,必须通过书中所描述的内容,通过虚构,通过假象(没有它文学不能也不愿存在)听到作者的声音,看到作者的面容。作者必须显示出自己。他不能在读者面前躲在他的虚构后边隐藏起来;读者应同时看到他。”沃尔夫的小说是努力实践这些艺术主张的。《分裂的天空》从整体讲还是有情节、人物、环境三大要素的规范小说,但是在结构上已经不是平铺直叙地开展故事,而是将往事与现实,回忆和思考交融为一体。整个故事被分割成许多片断,作者表现的不仅是故事本身,而且写出了她对这些事件的感受、反应、分析、评价。议论常常打断描写,在故事的发展中不时插入人物内心思考或叙述者感想式的评论。这样在一个貌似普通的爱情故事背后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作者的存在。《追忆克里斯塔·T》则是实践她的美学主张的进一步尝试。作者要表现的是克里斯塔·T短暂的一生,但是我们看不到惯常的人物外貌、环境描写。T的具体形象是模糊的,而她的内心却那么清晰、透亮。我们看到一个永不停步、自强不息的性格,看到她的求索、受挫、奋斗。所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是由于作者进行了深入的人物内心开掘。这一开掘过程又是通过“我”,即T的女友的回忆来完成的,不是一般的讲故事似的回忆,而是加杂着“我”的反思,使叙述者对主人公的爱、同情、敬佩、怀念溢于言表。在关于小说创作的一次采访谈话中克·沃尔夫说:“我突然感到在我面前的是自己,这是我事前没料到的。我们——T和叙述者‘我’之间的关系完全是自发地成为小说的中心:性格的区别和它们的接触点‘我’之间的矛盾关系,紧张的消除或是矛盾继续存在。”克·沃尔夫在谈到这篇小说的结构时说:这儿没有我们称之为环境的生活领域,没有内容,没有情节。……一个人过早去世了。我对抗这种死亡。我寻找一种有效地自卫的手段。我寻求着写,必须尽可能地真实、详细。我进入了死者早年的世界。我不只靠模糊的回忆,而且依靠材料:有记、信、随笔……在我的回忆的思潮中,具体事件象一个个小岛,这就是小说的结构。”《童年典范》可以说是体现沃尔夫美学原则的代表作品。这一次作者通过“我”这个人物直接对所描述的内容表态了。小说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讲述奈莉的成长及其家庭、社会状况。第二个层次是讲述“我”带领全家于1971年7月10日回到故乡旅行。旧地重游引起往事的回忆,于是才引出第一层次的内容。在返乡重温往事的回忆中又不时插入与女儿,十六岁的莲卡的对话、讨论,这样把已逝去的过去和现在七十年代青年的心理、思想联系起来。第三个层次则是作者站在故事情节之外的评论和断语。这个层次的时间是从71年故乡行至75年成书这一段的现实。把对当前现实事件的评论和历史上相似之处相比较对照使警惕历史重演的主题思想更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比起前两部作品来,《童年典范》展示了更广阔、更久远的历史画面和社会图景。这种结构层次的叠合有利于凸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作品的历史感、思索感与回味气息。《典范》几乎放弃了对外部世界的具体客观现实描写,完全集中于人物的主体,人物的内心,严格限制在“我”对世界的看法上,这也是现代欧洲小说的一个特点。小说着重表现一个受过法西斯教育、影响和毒害的少女的内心世界,个性的生成。因为这就是作者自己和她这一代人的经历,所以又不同于传统的发展教育小说,而是时时伴随着作者对所描写的事件、人物的分析评论。通过“我”的自我提问、反思把她的同代人带进这个思考探求中,通过与女儿莲卡的谈话为当代青年提供了历史教科书上缺少的内容。就是后来创作的《茫然无处》和《卡珊德拉》也不是作为历史题材处理的。当然作者根据了一定的历史材料:古希腊神话、史诗和悲剧,克莱斯特和君德罗德两个早期浪漫主义时期作家的日记、书信、文献资料等,但是正如她自己在关于欧仑史皮格尔的电影脚本谈话中所说:“我不把它看作历史素材——虽然我又不得不用许多历史资料,而且乐于用历史资料.我觉得我常常是在同时代人之中行动。”库尔特·哈格在一次关于统一社会党的文化政策问题的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艺术家的任务不能只是向文化高峰挺进,他首先应探测人的内心个性世界,深入研究人的存在的重大道德问题。”为了深入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沃尔夫的作品中大量运用了表现心理的现代小说技巧:回忆、联想、时空的颠倒、意识的自由流动和跳跃、幻想、幻象、梦境与现实交织,人称转换,客观材料的引用和蒙太奇手法等等。但是这些技巧的应用不同于西方现代派小说反理性、反情节、反人物的纯自我心理外射、而是应用这些技巧揭示人物复杂的精神世界,激发读者想象,调动读者思考。意识的合理流动跳跃,自然而然地联想把读者带进一个感同身受的境地,符合人们思维活动的实际情况,更有助于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比如《童年典范》中旧地重游时的生动回忆和《法兰克福演讲集》中“我”站在狮子门前想象卡珊德拉当年引颈受戮的情景自然而然地引出主要故事。“我”看当前的新闻报导联想起四十年前类似的事件,莉塔和曼弗雷德具有象征意义的梦预示后来的发展。其次,沃尔夫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思索特点。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向读者提出问题。为适应这一内容,在艺术手法上也有特色。对于所描述的事件的思考常常打断或代替描述,读者看到的往往不是故事的连贯发展,而是作者思维活动的过程。书中常常出现简短的提问,它既是书中人物的自我提问又是作者头脑中萦迴的问题,同时也是要读者去寻求答案的问题。在《追忆》中一·开始就写道:“这是什么?这个人的实现自我究竟是什么?”结尾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号召“如果不是现在,更待何时?”开头的问题点出主题,结尾的号召更是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个性应有的责任感的表现。与思辩的特点相适应,语言也渐趋简洁、精练,有时出现不完整的句子,或某一个词多次重复以表现人物思维的片断或对某一点的强调。客观叙述意义上的描写越来越少,修饰语减少,逐渐走到放弃景物描物,只集中于写人的情感、思绪活动。在《分裂的天空》中还有非常优美抒情的景物描写:“蔚兰的天空,绿茵茵的草地、喷薄欲出的红日或是与主人公的忧郁痛苦心境相映衬的灰濛濛的天空和浓雾等.但是在《追忆》和《童年典范》中已难得见到这样的字句。沃尔未认为,“一大堆形容词修饰语并不一定使文章的风格更生动。……一个概念,我们说,天空,不一定需要用颜色或情绪更细地说明它,而是应从天空这个词产生的场景或情况里造成一种说明天空这个词的感情或情绪价值的关系,也就是一种美学价值,尽管这个读者可以把天空想象成灰的,另一个人可能想象成兰的。”沃尔夫的作品中不只有严肃的思考,历史的真实纪录,同时也有奇妙的幻想,类似科幻故事的虚构和荒诞的讽刺。这是她的主旋律中的伴音,她把这叫作“非真实的故事。”这类作品的出现意味着叙事文学表现形式的拓展,它不是单纯追求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也没有神秘主义和宿命论成分,而是作者用这非真实的幻想甚至荒诞的形式表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探讨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问题。沃尔夫在与瓦尔特的谈话中说:“我希望,文学去研究人可以在其中实现自我的条件。”从克里斯塔·沃尔夫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一条执着追求的清晰轨道,从单纯到广博,从表面到深刻的成熟过程。可以说她继承了德国民族偏好的哲理思考的传统,在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上取得尤为突出的成绩。与此同时令人有些忧虑的是,是否她太过于执着于内心探索和哲理思考以致使某些作品失于深奥晦涩,只能为少数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阶层所理解,不易与更广大的读者心灵沟通。现代小说技巧的吸收与运用虽然有助于表现她的主题,但有时也难免受到消极的影响。绝对化地排斥人物、情节、故事,过分复杂的层次结构,过于频繁地变化叙述角度和人称,过多地要求读者去填充的片断思想和不完整的语句有时使读者眼光缭乱,不知所云,实际妨碍了主题思想的表现。其次,在读这些作品时,我们虽然看到明确的政治抉择,对社会主义理想的热切希望,但是同时也感到,当她把目光转向现实时,思绪中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