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权共有理论研究_第1页
专利权共有理论研究_第2页
专利权共有理论研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利权共有理论研究

一、独占权和排他权目前,学术界对知识产权的定义没有根本不同。例如,“专利权利是指除法律事务的主管部门根据知识产权法授予发明权的创始人或法律实体,并在法律纠纷中每一个发明的权利的独占权或排他权。”。”笔者认为,所谓专利权共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依法对某一获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共同享有该专利权。(二)专利权共有的客体此处所指专利权共有的特征是在与专利权单独享有相比较的基础上归纳出的,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主体的非单一性,即专利权共有主体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2.客体的单一性,即专利权共有的客体只有一个专利权,即必须是同一发明创造。3.内容的双重性,即专利权共有不仅包括对外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包括共有人内部的权利义务关系。4.具有意志或者目的的共同性,即就获得某项专利权共有主体须具有相同的意志或目的。(三)总使用权的终止专利权共有的产生也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归纳起来,主要基于以下原因:1.合作完成创造性工作根据《专利法》第8条规定2.当事人约定专利权作为一项“私权”,法律准许当事人通过合同约定处分其归属。专利权共有的约定产生包括四种情形:(1)当事人约定。(2)一方委托另一方研究开发的发明创造,双方约定专利权共有3.单位或个人享有此专利专利权依法可以转让。若专利权人将其所享有的专利权转让给两个以上的单位或个人,受让的单位或个人就共同享有这项专利权。此外,专利权人可以将其专利权部分赠与他人,或者赠与两个以上的单位或组织,那么在专利权人与受赠人,或者两个以上的受赠人之间就会产生专利权的共有。4.法人或其他组织对专利权归属的规定《民法通则》中规定,法人、其他组织分立、合并的,其权利义务由变更后的法人、其他组织享有和承担。即法人或者组织分立时未对专利权的归属做出具体规定,则专利权由分立后的法人或者组织共同享有。法人或企业破产后,若用专利权偿还两个以上的债权人,则债权人之间形成专利权共有。5.继承和实现权利根据继承法的规定,专利权作为公民合法权利可以依法继承。即如果继承人为两人以上,只要继承人没有约定由一个继承人享有该专利权,则产生事实上的专利权共有。二、不同物权共有的划分比较专利权共有与物权共有,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就是专利权共有与物权共有是否属于同一个位阶,因为只有处于同一位阶才具有可比性。“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知识产权属于民法的范畴。对此,多数学者并无异议。”(一)元性和特定性共有专利权和共有所有权具有很多共性,比如主体的多元性,客体的单一性和特定性,两种权利的私权属性等。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财产权的存在形式,专利权共有和所有权共有在很多方面还是表现出了差异性。1.共有所有权是一种无体物共有专利权的客体即被审批为专利的发明创造,是一种无体物,具有不可分割性,而共有所有权的客体则是有体物,其既可以是可分割物,也可以是不可分割物。这是两种共有的本质区别。2.不同的权利义务共有专利权的内容即专利权的内容,包括制造权、许诺销售权、销售权和进口权等3.确认权限的方法不同4.共有专利的价值追求,既是保护和鼓励技术创新,《专利法》第1条指出,“为了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发明创造,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制定本法。”即共有专利权的价值追求是保护和鼓励发明创造,利用专利权的智力成果创造经济效益。《物权法》第一条也开宗明义(二)准共有在物权法上的含义前文已提到,“准共有”在我国民法的传统理论上是一个比较生疏的概念。在《物权法》颁布以前,这个概念只存在于学界中,《民法通则》中没有规定,但准共有的法律现象却普遍存在。《物权法》第105条明确了准共有这样一种特殊共有形式的法律地位。为什么说准共有是一种特殊的共有形式呢?可以从学界对准共有的定义中窥出端倪。“准共有,指数人按份共有或共同共有所有权以外的财产权的共有,换言之,是指所有权以外的财产权的共有。”准共有作为共有的一种特殊类型,除了共有的权利有所不同外,实际上具有除所有权之外的共有的全部法律特征,在其他方面与一般共有适用同样的基本原理物权法上的准共有有两种类型,即用益物权准共有和担保物权准共有。笔者以担保物权准共有为例,归纳出专利权共有与物权法上准共有在共有客体、权利内容、确权方式以及价值目标上也均存在着区别。担保物权准共有的客体必须是特定物,不仅包括有体物,也包括权利等无形物;担保物权的内容是债权人为了债权的实现,在债务人或第三人的特定物上设定的直接取得或支配该特定物的交换价值;担保物权的取得依担保物的不同,有的需要经过国家机关的登记认可,有的则不需要;担保物权的主要价值追求就是为了保证担保物权人债权的实现。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专利权共有自身的特性决定了《物权法》中的所有权共有以及准共有的基本理论不能直接地套用到专利权共有中。简单地套用只会造成法律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