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课件_第1页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课件_第2页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课件_第3页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课件_第4页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打制170万群居用火打磨结合陶器彩绘陶器河姆渡养蚕缫丝蛋壳陶良渚祭坛原始人群共同劳动贫富分化部落联盟私有制神话色彩黄河中上游华夏始祖推举万邦阶级阶层世袭制聚族间接统治二里头殷朝占卜事务官内外服制镐京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王族子弟血缘嫡长子继承制共和行政犬戎青铜铸造养蚕缫丝井田制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时空定位课前篇自主学习课堂篇

合作学习课后篇巩固练习素养篇合作学习

课时作业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200万-1万年前)(1)历史分期: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是

。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2)化石遗存: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

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3)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

。石器元谋人火2.新石器时代(1万年-5千年前)(1)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

时代。已发现的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当时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

,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2)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

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

等为主要栽培作物。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

,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3)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

。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新石器农业仰韶粟水稻黑陶3.社会组织(1)阶段分期: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约200万年的历史,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2)母系氏族: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3)父系氏族: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这时

已经产生,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私有制二、从部落到国家1.部落联盟(1)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2)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居于五帝之首,联合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

始祖。(3)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通过“

”传承部落联盟首领。(4)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

的初始形态。华夏禅让国家2.夏朝的建立(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代替了禅让制。(2)夏王在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

统治。(3)二里头遗址是夏文化的遗存。世袭制间接三、商和西周1.商朝(1)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部落首领汤建立了商朝,后建都于殷。(2)殷墟出土的

是一种成熟的文字,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3)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实行

制国家管理结构扩大了商朝的政治势力和文化影响。甲骨文内外服2.西周(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建立西周,定都于

。(2)西周实行

和宗法制,在地方建立世袭的诸侯国,在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等级结构。(3)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暴政引发了“国人暴动”,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4)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洛阳。镐京分封制3.商周社会经济(1)特征: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时期。(2)农业: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商和西周的土地是奴隶主土地

。(3)手工业:

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国有制青铜铸造►[拓]遗存特点黄河、长江、辽河等多流域并存分布古人类文化遗存,表明中华大地文明起源分布广泛,多元一体的特点,中原地区是文明发展的核心。►[补]遗存分类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类:遗迹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窑藏及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等;遗物指遗留下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物及装饰品等。►[释]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尚无贫富贵贱之分,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已进入原始农耕时期,形成北粟南稻的农作物种植格局;父系氏族已产生贫富贵贱分化,阶级和国家将要出现。►[补]早期国家金属器具使用、贫富分化产生、文字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等早期国家起源的突出标志。►[史]文献中的夏文化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夏朝已设官分职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识]“公天下”VS“私天下”►[补]商朝的“内外服制”内服——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甲骨文中称:“大邑商”或者“天邑商”。◆主要在今天的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外服——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甲骨文中称:“四土”或者“四方”。►[史]商朝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还是石器和木器。农业是当时的主要经济部门。谷物是酿酒主要原料,商人饮酒成风。►[拓]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译文]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探究主题一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点史料一我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史料二古人类社会生活采集与狩猎探究点:(1)据史料一,古人类遗址空间分布有何特点?提示:特点:①古人类遗址在中国境内多地并存,以中原地区分布最为密集。②多分布于大河、大江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良、生存空间比较大的区域。③以中原地区为核心。④凸显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特征。

(2)据史料二,说一说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社会生活状况。提示:状况:①主要从事采集、渔猎,过群居生活。②共同劳动、成果共享。③在人类漫长的进化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决定性意义。探究主题二遗存考古凸显新早期国家的特征史料一大汶口发掘的133座墓葬中,陪葬猪头的少者一二个,多者三五个,最多达14个。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墓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葬品确达58件之多,有座墓中死者还头枕一支大象牙。——《中国古代史》吕克勤主编史料二阿善遗址的发掘结果震惊了国内考古界:在1070平方米范围内,共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房址24座、窖穴240个,出土了各类文物1600余件。还发现了围绕原始村落砌筑的石砌围墙2200米。1983年又发现了大型祭坛一处。——《中国古代史》吕克勤主编探究点:(1)据史料一,大汶口文化遗址考古,反映了怎样的史学信息?提示:信息:随葬品多少与种类的差异表明大汶口文化已产生了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现象,社会已经有了明显分化,部落中已产生了权贵阶层,也可能产生了阶级压迫现象。(2)据史料二,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相比人类社会生活有何变化?提示:变化:社会群体由不固定到生活已相对稳定固定,修建了村落及防御设施,有较强的社会组织能力,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原始宗教信仰。(1)中国的原始社会按生产力标准大体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按社会组织形态可划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大阶段。(2)原始社会人类生活方式由从事渔猎、采集、逐水草而居的流动生活逐渐到从事农耕、种植、饲养家畜、修建村落、城池的政治实体生活。(3)原始人类相互之间的关系由原始的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的平等关系逐渐发展为产生私有,产生贫富分化,出现权贵阶层等不平等现象。(4)原始人类生活经营由渔猎、采集发展到制作陶器、种植粟、稻、养蚕、缫丝等多种经营的定居生活。(5)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农业种植、手工业产品具有明显地域差异,文明演进凸显渐近性。探究主题三夏朝奴隶制国家的文明特征史料一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司马迁《史记·夏本纪》史料二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农具主要是石器,其中石铲、石镰数量最多,另外还有蚌铲、骨铲和蚌镰等。木质的耜也是日常使用的农业工具。主要农作物仍然是在新石器时代基础上大量生产的粟、黍一类。这时,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马、牛、羊等,可谓“六畜俱全”了。——《考古发掘出的一个王朝:夏代的中国经济》探究点:(1)据史料一,可得到夏朝哪些时空历史信息?提示:信息:权力传承由禅让制变为王位世袭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奴隶制国家;疆域辽阔;统治中心集中于中原(黄河中游)地区。(2)据史料二,概述夏代中国经济的历史信息。提示:信息:奴隶制经济繁荣,农业是当时主要生产部门,工具主要是木、石、骨等质地,粟、黍是主要农作物,家畜饲养业发展,六畜俱全。探究主题四西周的文明特征史料一分封制的史料实证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篇》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左传·定公四年》史料二西周政治文明的空间分布特点探究点:据以上史料概括对西周文明的理解。提示:①以土地国有为前提(井田制是经济基础)。②以王族为主要分封对象;占据地形险要、经济发展繁荣的地区。③目的是巩固周王室的统治。④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巩固了对中原的统治。⑤向周边传播了文化影响;促进了家国认同感的强化。⑥统治中心居于黄河中上游地区。1.分封制的综合理解受封的主要是亲族、功臣、先代贵族等。受分封的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服从周王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分封制使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并扩大了周的统治。使西周贵族统治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巩固了统治。实质:“封建亲戚,以蕃屏周”。2.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封邦建国体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以血缘关系为主确定分封对象。分封是权力与财产的再分配,是巩固、扩大周王统治的手段。分封的结果使周王成为政治上的天下共主、血缘上的天下大宗。3.井田制在西周政治文明中的地位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封邦建国体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它一旦瓦解,奴隶制度也随之消亡。北京人遗址是研究远古人类的宝贵资料。下图中北京人遗址所在位置是(

)A.① B.②C.③D.④解析:图中四个数字空间分布分别是:①北京人遗址,②半坡氏族遗址,③河姆渡文化遗址,④元谋人遗址。答案:A史料一文字是文明产生最主要标志之一,文字产生之前的社会为原始社会,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史料二考古遗存是信史最主要的实证,商代妇好墓葬品表明当时青铜冶炼技术已相当先进,青铜器代表身份和地位,主要功能是礼器。殷墟宫殿区妇好墓史料三封邦建国与宗法制关系图史料四西周的服饰分弁、冕、冠、巾、帻,其中弁为天子服饰,冕为王公诸侯服饰,冠为有身份的人的服饰,巾、帻则是一般人的服饰。分封制和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亲疏,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特点,有效协调了权力和财富分配继承关系,形成了金字塔形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

[随堂训练]题组1文化遗存1.山东某校高一学生集体去参观距今约70万—20万年之间的某远古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

)A.云南元谋 B.北京周口店C.浙江河姆渡 D.陕西半坡村解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故B项正确。答案:B2.考古学家在西安附近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粟粒。据此,该处原始居民可能(

)A.种植粮食作物 B.制造陶器C.发明舟车 D.铸造青铜器解析: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所以考古学家在西安附近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粟粒,该处原始居民可能是半坡人,种植粮食作物。答案:A3.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