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背二歌的劳动场景与内心世界_第1页
山林背二歌的劳动场景与内心世界_第2页
山林背二歌的劳动场景与内心世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林背二歌的劳动场景与内心世界

万源市位于大石山脉脚下,也是巴山脚下的一个受欢迎地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大巴山地势险峻,从前交通闭塞,山里需要运出和运进的货物全靠人力背运,人们把这背运货物的人称“背老二”或“背二哥”,所以在背运途中打杵歇气演唱的山歌便有了“巴山背二歌”之称,其表现形态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和或众人齐唱。“巴山背二歌”是在“巴山背二哥”的艰苦劳动中产生的。它的历史无疑与背二哥的历史一样悠久。他们在那深山沟、大山里辛勤的劳动,十分艰苦,什么蛇倒退、鬼见愁,走在那种路上只准前行,不准后退,只要后退就可能掉下岩去。而且因为山里的野兽很多,背夫不成群结队就可能被野兽袭击、吃掉。所以很自然的结合成一个背二哥队伍,羊肠小道难行,加上中午肚子又饿了,太阳又热,山上只有那个懒蝉子在叫唤,什么声音都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精疲力尽,老“背二哥几句”杵子一打起,要想吃他那热馒头,就要慢慢往上爬,山歌一吼,大家情绪就来了,“巴山背二歌”就在这种环境下产生。作为一种山歌,“巴山背二歌”生动地反映了背二哥的生活状况,劳动场景和内心世界。其表现形式主要是背运途中打杵歇气时演唱,往往是一人领唱众人帮合。有歌颂勤劳勇敢、劳苦艰辛内容的背二歌;有歌唱背运工具,歌唱劳动的背二歌;有反映为消除疲劳而专唱风流歌为内容的背二歌等等。如:“高高的大巴山,离天只有三尺三,要想翻越巴山顶,只有背二哥的铁脚杆”。“背上千斤翻巴山,铁打腰杆都压弯,打双赤脚路难走,七十二道脚不干”。又如:“拐扒子儿二尺小,上坡下坡离不得它,过河踩水探探浅,亲生儿子不如它”。“巴山背二歌”中,歌唱爱情的内容极为丰富。这与背二哥沉重背运的艰辛有关,他们用情歌来消除劳动中的疲劳。正像背二哥所唱的:“一天不唱那东西,天上太阳不偏西”。“巴山背二歌”唱词以七言格律体为主,多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衬词常用实词,调式为徵调式,曲式结构为上下两个乐句的单段体,没有构成起、承、转、合,属天高腔山歌,唱腔高亢悠扬,风格粗犷豪放,结束时为长吁短叹的一声甩腔,极具地域特色。“巴山背二歌”的语言诙谐、风趣,均为即兴创作,多用双关语来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巴山背二歌”的歌词大都为二二三结构的七言格律诗。如:“弯弯背架像条船,情哥背铁又背盐,鸡叫三道就起身,太阳落坡才团圆”。“巴山背二歌”的衬词除了常用虚词外,还有像巴山其它民歌的衬词一样用实词作衬词,这是“巴山背二歌”最大特色之一。如果背二哥们歌唱自己的生活,其衬词往往只有“贤友儿”“情兄儿”等,这类衬词指背二哥们相互打招呼。如果唱情歌,其衬词则为“贤妹儿”“情妹儿”或“情哥儿”。“巴山背二歌”的调试全都是民族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其曲式结构为上下两个乐句的单段体,其唱腔高亢悠扬,能翻山越岭、穿云钻雾,结束时都有长气短叹的一声甩腔…耶…嘿!相比甘、宁、青的花儿、广西的情歌、陕北的信天游,大巴山的“背二歌”唱词非常丰富,也是最美的。很多唱词是没法去改动的。比如说:“下蛋鸡母脸儿红,妇婆娘大不同,走路好似风摆柳,一对眼睛像灯笼。”还有一首:“清早起来去爬坡,露水荞儿笑呵呵,我问荞儿笑啥子,就笑昨晚你两个……。”“巴山背二歌”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由最底层劳动人民创造、繁衍并流传的。他们没有固定的师承关系,属自发式传承。正因为如此,背二哥们在相对固定的曲式及调式的框架内自由地抒发着自己赤裸的美学观点和美学情趣。“巴山背二歌”是大巴山人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是研究巴人历史的依据,是承载巴山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的载体,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由于人文地理等原因,“巴山背二歌”恐鲜为人知,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原来相对封闭的农耕文明不断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交通的变革带来了运输的变迁,由于乡乡通公路,原来从事背运职业的背二哥们由从前的长途背运转为今天的短途背运,且人数越来越少,能唱“巴山背二歌”的人更是凤毛麟毛。“巴山背二歌”的传人高度濒危,亟待抢救保护。就此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背二歌”的声乐作品“背二歌”的旋律清新流畅,唱腔高亢明亮,风格粗犷豪放,极具地域特色。“背二哥”之所以感人至深,传唱久远,除背二哥在特殊场景下咏唱外,在民间、在其它场合也随时可听到“背二歌”的歌声。“背二歌”已不再属于背二哥的劳作“吼声”和“宣泄”声了,由于它在音乐上的共通美学情趣,使背二歌走出了特定的环境,广为人们喜爱、接受与咏唱。上世纪60年代初,四川省歌舞团、重庆市歌舞团、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均到巴山采风,曾编排出舞蹈作品《巴山背二歌》和声乐作品《巴山背二歌》,原生态的“巴山背二歌”也曾被四川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录播。因此,“巴山背二歌”是现代文学艺术的有效养分,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加强艺术遗产保护抢救和保护中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遗产,始终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一项重要职能。经典民族乐曲《二泉映月》等一大批优秀艺术遗产就是由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的抢救,才得以世人皆知。为此,四川巴中市文化部门就投入人力物力,大力进行抢救和保护,并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这我们要学习的,发展和不断深入。笔者相信,只要我们不放弃,也不应该放弃,“巴山背二歌”会流传于世。三、“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老一背渐老,年青人又不会,如果再这样就怕要失传了。巴山背二歌”由于它自身的音乐艺术魅力和独特的音乐美学情趣,以及在“吼唱”中所迸发出的山野之情,使笔者即刻感到它就是永不会消亡的“巴山音乐之魂”,年轻人要学习,可以通过老带小,由简到难,由少到多,由单一到群体,由学习到生活。一代一代,传下去,唱下去。“背二哥”的足迹遍布大巴山的沟沟坎坎,“巴山背二歌”的歌声回荡在大巴山的山山水水,他们的足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