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方式之抒情课件_第1页
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方式之抒情课件_第2页
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方式之抒情课件_第3页
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方式之抒情课件_第4页
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方式之抒情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表达方式之抒情诗歌表达方式之抒情抒情手法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的抒情方式。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感时、惜别、怀乡、思亲、愤世、讽喻、怜己、忆友、言志、赏誉、激情、快意或愁绪等。这种方式比较直观。如: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抒情手法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助景抒情、借助物抒情、借助事抒情等。借助物抒情:1、托物言志2、托物寓理借景抒情:1、寓情于景2、触景生情3、以景结情借助事抒情:1、借古讽今(喻今、伤今)2、用典抒情间接抒情可分为借助物抒情:借景抒情:借助事抒情:融情于景就是王国维说的有我之境。作者本有感情需要抒发,借助一定的景物来表现这种情感。景是受情制约的,为情服务的。诗人的情是喜情,见到的景色自然都洋溢喜的气氛,诗人的情是哀情,遇到的景都蒙上哀的色彩。景和情糅合在一起,情景交融。这种写法,不必添加任何词语,我们就可以从作者描绘的景物中看出诗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感情。“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正因为情是相思哀愁的情,所以夕阳斜坠,江水无语悠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正因为被贬谪,仕途坎坷,所以云横雪拥,景是障碍重生的景。这种方法,能使全诗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寻味,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可以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融情于景就是王国维说的有我之境。作者本有感触景生情就是王国维说的无我之境。诗人本所谓情感,或者本无强烈的情感。现在身处一定的环境,或因景的秀丽而喜欢,或因景的萧瑟而伤愁。这种情是由景而激发的,是受制于情的,是景决定了情。如鸟语花香而怡然,因狂风暴雨而忧伤。触景生情先写景,而后转抒情,情和景之间多有很密切的联系。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阕"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的是词人一天之内所做之事,所触之景:清秋季节,独自泛舟,上西楼,见回雁,但其中也有其所生之情:“谁寄”锦书,自然是无人寄锦书,表达的是她对丈夫赵明诚的相思,盼望其锦书而望断天涯的愁苦之情,下阕以“花自飘零水自流”承上启下,以花落水流之景比喻人生、爱情、年华、离别的无可奈何之感,从而触动作者所有情思,往后5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转为完全的抒情,最后三句尤其精巧别致,在全篇景物的烘托下,只觉其愁思在眉头心间流动荡漾,有了更大的艺术吸引力。触景生情就是王国维说的无我之境。诗人本所谓情感,或者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李白两首送行诗结尾,一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说:“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前者说,船行已远,到了水天相接的地方,看不见了。这时只望见长江奔流到天际。后者说,挥手告别,马鸣萧萧。依依惜别之情,寓于帆影、碧空、长江流水和萧萧马鸣的景物中了。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托物言志

也叫咏物抒怀,常常借助于所咏事物的一些特性,来寄托、传达作者的感情、志向、抱负、操守、爱好、愿望、要求等。《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托物言志也叫咏物抒怀,常常借助于所咏事物的托物寓理

也叫咏物说理,常常借助于所咏事物说明一些道理。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一般是哲理诗,都是借物表达某种哲理。

托物寓理也叫咏物说理,常常借助于所咏事借古讽今(喻今、伤今)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古讽今是引用历史故事以方便于比况和寄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历史故事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的心声和立场,来讽喻当朝,评论当前风气、时政等。如《台城》“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借古讽今(喻今、伤今)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用典抒情包括用事和引用(化用)前人诗文句两种,一般侧重指前者。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刘裕北伐的典故,赞扬了刘裕的英雄气概,反映出作者仰慕英雄,收复中原的愿望。“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等句,用廉颇的典故,意在以老当益壮、仍思报效国家的廉颇自况,也借廉颇的遭遇,委婉地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自比)《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周瑜的典故,意在以“雄姿英发”、少年得志、建功立业的周瑜和“早生华发”、功业无成的自己形成对比,暗寓怀才不遇的愤懑抑郁之情。用典抒情包括用事和引用(化用)前人诗文句两种,一般归纳总结答题步骤

1、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2、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是怎样用这种手法的

3、析效果——分析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及旨意

归纳总结答题步骤

指出以下诗句各自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3)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4)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指出以下诗句各自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托请判断以下诗句所运用的抒情方式(1)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2)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4)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用典抒情托物言志直接抒情借古讽今请判断以下诗句所运用的抒情方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直接抒情借古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②?请君暂上凌烟阁③,若个④书生万户侯?【注】①吴钩:吴地所产宝刀。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唐朝廷不能控制的地区。③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绘开国功臣24人画像以示表彰。④若个:哪个。诗中李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表达了什么感情?【答案】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抒发了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抱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答案】直抒胸臆,直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谪岭南道中作李德裕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注]《古诗十九首》有“越鸟巢南枝”一句,意谓南方的鸟北飞后,仍筑巢在向南的树枝上。请简要分析“红槿花中越鸟啼”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答案】①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的写作手法。诗人描绘了“红槿花”开,“越鸟”啼鸣的景象,表现(反衬)出自己被贬南方后的思乡之情。(2分)

②化用典故。诗人被贬异地,听见越鸟在枝头啼叫,联想到飞鸟尚不忘本的典故,表现了自己的故园之思。(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答案】①这首诗运用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