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建筑大师何镜堂_第1页
岭南建筑大师何镜堂_第2页
岭南建筑大师何镜堂_第3页
岭南建筑大师何镜堂_第4页
岭南建筑大师何镜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岭南建筑大师—何镜堂目录:总述建筑理论和特点经典作品分析个人感受总述个人简介:1938年4月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1956年高中毕业于东莞中学1961年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1961年至1965年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1983年调入华南理工大学从事教育工作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得荣誉:何镜堂,广东东莞人,全国政协第九届、第十届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何镜堂教授是长期奋战在教学科研与设计实践第一线的学者型建师,是我国建筑界公认的最优秀的设计大师之一、岭南建筑界的旗帜性人物。多年来,何镜堂院士在建筑创作、学术研究和建筑教育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广东省和全国建筑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学术成就:创造性地提出“两观三性”的建筑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两观”——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两观三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性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性决定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该理论成功指导了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团队在国内不同地区的建筑创作和规划设计实践,屡获佳绩,在建筑界得到广泛认可。以该理论为基础,何镜堂院士发表学术论文55篇,出版专著5部。代表作—华南师范大学的南海校区何镜堂院士作为卓有影响的建筑大师在设计实践领域取得突出成果,主持设计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国家级标志建筑。何镜堂教授20多年来从事建筑设计实践,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的重大或复杂的工程有200多项,获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8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金奖2项、银奖2项、铜奖4项;省部级以上奖项30余项。何镜堂教授因此获得了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广州珠江新城西塔北京奥运会羽毛球馆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广州国际议会展览中心何镜堂院士作为当代岭南建筑学界的旗帜性人物,为广东省主持设计了一大批具有突出社会影响的重要公共建筑,其中包括珠江新城西塔、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大都会广场及市长大厦、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佛山世纪莲体育中心、佛山电力大厦等,对广东省的建设和建筑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教学区郑州大学新校区何镜堂院士长期致力于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的研究,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全国超过100所校园规划设计竞赛中中标,其中包括广州大学城(校区组团二)、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上海大学、郑州大学等著名院校。许多校园已建成并获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设计奖。建筑思想与特点建筑理念:何镜堂提出的建筑观为“两观三性”。两观即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所谓整体观就是指建筑师要有一个整体观念,视建筑创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总体上把握,把城市设计、风景园林和建筑设计整合起来,在综合中创作。可持续发展观指建筑不但要满足现代人的使用要求,而且要有力于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归根到底就是要创造条件,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科技与文化的共同发展。“三性”是指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地域性指建筑必须和当地的环境、气候、文化相融合。第二个是文化性,一个建筑它不单要满足物质功能的要求,同时要给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第三个是时代性,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映,现代建筑创作自然要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现所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观念、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地域性是建筑赖于生存的根基,文化性决定建筑的内涵和品位,而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埃及金字塔中国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建筑特点岭南文化:岭南一般泛指我国北纬25度以南地区,由于与我国中原地带地区气候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岭南地区几千年来形成了自身独具特性的建筑特点,整体形成了轻巧、通透、朴实、自然的岭南建筑风格。

何镜堂经过多年的研究,对岭南建筑艺术有了深入的了解,有着独特的看法。他将岭南建筑艺术阐述为,在岭南这样一个具体的地域,以独特的自然环境如气候、水文、土壤等和传统的社会、文化为基础,集合时代进步的表征,尊重使用者的基本要求,精心从事建筑事业,经过时间积淀产生了艺术。他用自己的实践传承了岭南建筑艺术。岭南特色:体现亚热带气候特点、人文和环境特征,以及在新意识、新功能、新条件下,如何创造岭南建筑的新风格。如在五邑大学规划与主楼项目设计中,探索适应南方气候特点,采用“位移”的剖面设计和架空手法,解决遮阳、通风、挡雨和“交往空间”的问题。

在东莞西城楼文化中心项目中,从设计的角度,吸收岭南文化传统,适应亚热带气候特点,空间互相渗透和延伸,使建筑与环境有加强。五邑大学主楼东莞西城楼文化中心综合性:华南理工大学逸夫科学馆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着重研究地域、文化、时代精神三者之之间的协调、沟通和统一及其在建筑创作中的综合体现。如在“华南理工大学逸夫科学馆”项目设计中,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建筑创作上突出体现建筑的文脉性、朝代性和文化性,在环境、文化、技术和细部处理上有所创新,是一幢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品味的校园新建筑。又如在“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项目中,遵循现代主义原则,结合岭南地方特点,运用一系列古典建筑语言符号,传译两千处前的历史文化,其造型既与历史文物内涵沟通,又体现现代建筑特征而有所创新。

实践性:研究与建筑创作结合,有理论,有实践,通过作品表达研究成果,努力做到作品、论文、获奖三到位。如在深圳科学馆设计项目中,他在现代建筑理论指导下,运用以八角形为母体

的形体组合,结合现代厅堂建筑功能要求,采用新材料、新技术,综合解决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和学术交流的需要。该项目成为深圳特区对外科技活动的窗口和标志,并完成研究论文《造型、功能、空间与格调》,在《建筑学报》刊登。

深圳科学馆建筑人生:多年来他从事的研究工作对探索优秀建筑创作的特点和规律,繁荣建筑创作,推动建筑文化发展,使我国建筑设计水平走向世界先进行列具有重大的意义。何镜堂的成功来自他坚实的建筑创作理论基础,主动思维的习惯和永不满足的创作激情以及勤奋好学、一丝不苟的精神。他始终坚持走三结合的道路,自从他当上博士生导师后,他一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一边搞建筑创作,把研究生的教学与出高质量的设计成果紧密结合起来,亲力亲为,不断组织多个创作组,形成良好的创作环境。正是在这种不断创新的创作氛围中,创作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项目,在设计竞赛中屡屡获奖,诸如东莞城楼文化中心、沈阳九一八纪念馆及近一个多月来获奖的顺德职业学院、佛山大学、东莞城市中心住宅区等。

长春烈士陵园沈阳九一八纪念馆经典作品分析浪漫与理性交融的岭南书院自然与建筑的和谐: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以山水作为校园环境的主体结构,在规划中保留了南北两座原生的山丘,作为校园的生态绿核,从而形成校园的主体结构。建筑围绕绿核布置,使其生态结构尽可能不受人工的影响,保持完整与独立。建筑形体强调小、散、透、以化解大体量建筑对环境的压迫感,并且依山就势,灵活布置。而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建筑群有强化了基地的特质,增加了场所的层次感和空间感。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规划为了顺应现代教育内涵的变化,着重加强校园交往空间的设计,包括外部开敞空间和建筑内部的驻留空间的设计。校园内为师生们提供多层次的,亲切宜人的学习、交流和思考的场所。并通过各种层次交流环境的潜移默化,有力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采用具有围合感、层次丰富的开敞空间,把人的活动从室内延伸到室外。室外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人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包容多种活动。

开敞空间为了成为真正的形体,必须具有作为“图形”的性质,这一点可以用构成连续边界的面来达到,这要求建筑要有一定程度的密度而且具有某种同一性,如高度、尺度和空间要素,同时建筑之间相互呼应、共同围合、限定开敞空间。岭南书院气息的营造:南海学院地属于亚热带的岭南地区,气候以湿热多雨为主要特征。岭南地域建筑讲究通透和空灵,强调通风和遮阳效果。本设计从地域建筑中汲取营养,让建筑表达出与地域气候的文脉关系,在建筑设计中,运用底层架空。廊道相互串联,设置休息平台等多种方式引导气流,降温除湿,改善环境;同时使室内外空间相互连通,为师生们提供了大量的遮阳、避雨的灰空间。建筑出檐深远,立面凹凸变化显著,大量设置遮阳板,既产生了丰富的光影效果,又改善了建筑室内的物理环境。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平面布局:逸夫人文馆按功能分成三个组成部分:展厅、阅览室和报告厅,分别布置在场地的东、南、北三个方位,并通过开敞式的连廊融合在一起。为了突出建筑平面的理性特质,洗手间、钟塔等以辅助空间功能核的形式镶嵌在连廊上。这一布局,既实现了院落之间的空间流动,又延续了原教工俱乐部的布局文脉,流露出通透明快的岭南建筑的地特色。

对原有空间的延续与保留是对怀旧情结的人文关怀。以尽可能多的开放空间实现多元化的人文交流,是以新的建筑形式对公众空间的另一项关注。设计手法:人文馆总体布局及空间秩序的形成,来源于对其所处的宏观环境的理性分析。沿纵向(南北),人文馆置身于校园总体规划南北中轴线关系的控制之下;沿横向(东西),它又处于东、西湖校园生态走廊的中心节点,两套系统的叠合,衍生出人文馆总体有机布局。东湖为一个矩形水体,是华工大校园规划中轴线的景观中心之一,其水面开阔,气势不凡。韵律柱廊、静止实墙与流动水体相互掩映,相互分割,使室外环境产生片断重叠的效果。退让的空间也使东、西湖湖滨路的视线相交,让校园生态走廊在此得以贯通。建筑艺术: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耶奉为至高无尚的一个设计环节是在建筑空间内的“游历”。有时这一“游历”并无任何实质性功能需求,建筑此时成了一道布景,而人就是这台戏的主角。在人文馆内,一个开放的交通体系贯穿全局,人们可以通过廊道、桥梁,从东、南、北三个方向进行穿行,实现教育与生活区域的转换。而引人驻足的内向庭院、眺望平台、叠级水池散落左右。在这里光是体量表现的重要特质,它引导出建筑空间上的穿透性与流动性。间断性的开口,时隐时现的景致在此相互交织,场景伴随着“穿行”而切换,每个片断既似曾相识又充满新意。人们在此或信步徐行,或倚栏眺望,或驻足长谈。多样的空间形式生成多样的行为模式,在不同的区域建立起人与自然及建筑间的视觉对话关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设计理念:纪念馆在南京城市近郊,扩建用地呈狭长的船形,因此赋予其弯刀的理念,用“军刀”表达杀戮的主题,象征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以深埋在土中的折断的军刀寓意日本法西斯侵华企图的破灭,表达正义战胜邪恶的理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老馆于1985年建成,由东南大学齐康院士设计。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同胞遇难70周年,同时把南京大屠杀历史资料完全展出以及满足大流量参观需要,纪念馆进行扩建,扩建工程由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设计。新馆立面主题构思:主题是纪念馆建筑创作的灵魂。大屠杀纪念馆是要纪念一段“国耻、民族血泪史”,以求达到人们心灵共鸣,并传递一种“宣扬和平、抵制杀戮”的信念。新馆着意表达的情感变化是:从战前压抑与紧张的不安定的气氛到荒凉悲戚凝重而压抑的气氛,再到长时间压抑后爆发的愤怒,最后对和平的向往。老馆营造的是“荒凉、悲戚、凝重”的氛围,新馆扩建后有效地把老馆表达的情感连贯在一起。在总体构思上,新馆是要通过不同的建筑形体设计、整体环境安排来体现“战争、杀戮、和平”三个概念。纪念馆的平面布局映现“和平之舟”,象征和平;立面形体设计成“折断的军刀”,隐寓正义战胜邪恶;“铸剑为犁”的纪念碑作为尾声,表达了中国人民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