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2023)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1.2 离子反应(第3课时 离子反应应用)_第1页
【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2023)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1.2 离子反应(第3课时 离子反应应用)_第2页
【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2023)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1.2 离子反应(第3课时 离子反应应用)_第3页
【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2023)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1.2 离子反应(第3课时 离子反应应用)_第4页
【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2023)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1.2 离子反应(第3课时 离子反应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2023)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1.2离子反应(第3课时离子反应应用)(共21张PPT)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3课时离子反应应用

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学习目标

1.应用离子发生的条件,正确判断常见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

2.利用离子的特征反应能鉴别离子以及进行综合推断。

学习目标

通过掌握离子推断的方法,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素养目标

情境引入

近期,环境保护组织对某市相邻甲、乙两企业排出的废水进行了检测,发现甲企业的废水中含有下列几种离子:K+、SO42-、CO32-、Cl-。乙企业的废水中含有大量H+、Ba2+、NO3-,若将这两种废水混合,废水的污染性明显降低,这是什么原因呢?

甲厂

乙厂

SO42-、Ba2+两种离子不能共存,会生成BaSO4白色沉淀,可有效降低重金属Ba2+的浓度:Ba2++SO42-=BaSO4↓;CO32-与H+不能共存,反应生成了CO2气体:CO32-+2H+=CO2↑+H2O,可有效降低H+的浓度(酸污染)。因此,甲、乙两企业排出的废水混合,可以降低或消除环境污染。

【结论】

情境引入

教学过程

一、离子共存问题

离子共存

本质

不共存

条件

几种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①离子间反应生成沉淀(难溶物或微溶物)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②离子间反应生成气体也不能大量共存。

③离子间反应有难电离的物质生成,则不能大量共存。

1.离子共存的本质

教学过程

(1)在溶液中某些离子能相互反应生成难溶性物质时,这些离子就不能大量共存。

①生成难溶性的盐:Ca2+与CO32-,Ba2+与CO32-、SO42-,Ag+与Cl-等。

②生成难溶性的碱:OH-与Cu2+、Fe2+、Fe3+、Mg2+、Al3+等。

③生成微溶物质:如Ag+与SO42-,Ca2+与SO42-、OH-,Mg2+与CO32-等。

(2)生成气体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H+与CO32-、HCO3-等。

(3)生成水或其他难电离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H+与OH-、CH3COO-等。

常见难电离的物质:H2O;弱酸:CH3COOH、H2CO3、HClO、H2S、H2SO3等;弱碱:Al(OH)3、Cu(OH)2、Fe(OH)3、Fe(OH)2等。

2.离子不能共存的条件

教学过程

(1)注意判断离子共存的情况:“能、不能”,“一定、可能、一定不能”。

(2)注意题干中提示的溶液酸碱性:酸性溶液应考虑H+的存在,碱性溶液应考虑OH-的存在。

(3)注意题干中提示的溶液颜色:溶液无色时,有色离子不能存在。

(4)注意正确理解“透明溶液”,如:NaCl溶液、KOH溶液为无色透明溶液,CuSO4溶液、FeCl3溶液是有色透明溶液,不能认为“有色”就不透明。

离子共存问题审题技巧

教学过程

3.其他限定条件

(1)无色溶液限定条件

几种常见离子的颜色

离子Cu2+Fe3+Fe2+MnO4-Cr2O72-CrO42-Cr3+

溶液颜色蓝色棕黄色浅绿色紫红色橙红色黄色绿色

注意:透明不代表无色,即透明溶液中有色离子可以大量共存

教学过程

(2)限制酸性溶液的条件(隐含有H+)

①常温下pH7的溶液;

②使pH试纸变蓝;

③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紫色石蕊溶液呈蓝色);

④使酚酞呈红色;

⑤c(OH-)>c(H+)的溶液

(3)限制碱性溶液的条件(隐含有OH-)

典例1.

课堂练习

【答案】C

在无色透明的强酸性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A.Cu2+、K+、Cl-、NO3-

B.Ag+、Na+、NO3-、Cl-

C.Mg2+、Na+、SO42-、Cl-

D.Na+、K+、Cl-、CO32-

典例2.

课堂练习

【答案】D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进行实验,测定四份不同澄清溶液的成分,记录结果如下,其中记录结果合理的是()

甲:K2SO4、BaCl2、NaCl

乙:NaCl、Ba(OH)2、K2CO3

丙:HCl、K2CO3、NaCl

丁:K2SO4、Na2CO3、KCl

A.甲B.乙C.丙D.丁

教学过程

二、离子推断问题

思考讨论:假设我们要确定溶液中是否存在某种离子,你认为在设计方案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原则)?

离子推断四原则

①肯定原则:根据实验现象推出溶液中肯定存在或肯定不存在的离子

②互斥原则:在肯定某些离子存在的同时,结合离子共存规律,否定一些离子的存在(肯定的同时看否定)

③电中性原则:溶液呈电中性,溶液中有阳离子,必有阴离子,且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

④进出原则:通常是在实验过程中使用,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反应生成的离子或引入的离子对后续实验的干扰。

教学过程

依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差异—颜色的变化、是否有气体产生、能否溶解、有无沉淀、能否产生某个现象(或产生某个现象的快慢)、有无吸热或放热等现象来判断。

依据

步骤

观察物理性质→取少量样品→加入某种试剂→加热、振荡等→现象→结论

思路

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判断一定含有的离子→根据离子共存,判断一定不含的离子→根据电荷守恒,判断还含有的离子或可能含有的离子。

思维模型

离子推断

典例3.

课堂练习

某Y形河流上游两旁有甲、乙两个化工厂,其位置如图所示。经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检测,已知它们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共含K+、Ag+、Fe3+、Cl-、OH-、NO3-六种离子。

(1)经该小组检测,甲厂的废水明显呈碱性,故甲厂废水中所含的三种离子是。

(2)该小组认为,乙厂的废水中含有另外三种离子,如果加一定量的(填“活性炭”“硫酸亚铁”或“铁粉”),可以回收其中的金属(填元素符号),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

(3)该小组有一个设想,建议甲厂和乙厂联合起来,把废水按适当比例混合,可以使废水中的

(填离子符号)转化为沉淀。在丙地建立一个灌溉站,河水可用来直接浇灌农田,他们的理由是经过滤后的废水主要含,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你认为他们的方案是否可行,并写出理由:。

课堂练习

【答案】(1)K+Cl-OH-

(2)铁粉Ag2Ag++Fe=2Ag+Fe2+

(3)Ag+、Cl-、Fe3+、OH-K+、NO3-

【解析】(1)甲厂排放的工业废水明显呈碱性,一定含有OH-,与OH-可共存的离子有K+、Cl-、NO3-,考虑到Ag+与Cl-、OH-不能共存,所以甲厂废水中含OH-、K+、Cl-,乙厂废水中含Ag+、Fe3+、NO3-。

(2)在乙厂废水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可以回收银。

(3)若将两厂废水按适当比例混合,可将Ag+与Cl-、Fe3+与OH-分别转化为AgCl、Fe(OH)3沉淀,经过滤后溶液中主要含有KNO3,KNO3是含钾元素、氮元素的复合肥料。

课堂练习

某溶液的溶质可能由下列离子组成:Cl-、SO42-、CO32-、H+、Ba2+、Na+,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

(2)向(1)中滤液里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3)将(1)中的沉淀加入稀盐酸中,沉淀部分消失,有气体产生。依据以上实验可以推断,原溶液中一定含有;一定没有;可能含有________。

典例4.

SO42-、CO32-、Na+

H+、Ba2+

Cl-

【答案】

课堂小结

课后小任务

海水中得到的粗盐中含有Ca2+、Mg2+、SO42-,为了进一步提纯,设计实验方案、写出实验步骤、所加试剂及离子方程式。

粗盐

精盐

第①步:加NaOH溶液过滤:Mg2++2OH-=Mg(OH)2↓;

第②步:加BaCl2溶液过滤:SO42-+Ba2+=BaSO4↓;

第③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