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梅河口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评估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吉林省梅河口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评估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吉林省梅河口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评估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吉林省梅河口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评估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吉林省梅河口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评估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三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诗与中国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映照,彼此生发。现代学者钱钟书说:“诗和画号称姊妹艺术。”无论中国诗还是中国画,最初形成的原动力都是其实用价值。中国画最古老的形态是汉语的象形字,应无疑义;而中国诗的最初形态,据鲁迅先生说,应是“杭育杭育”的劳作号子。二者都是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但很快就分道扬镳,诗歌主动远离了绘画。当画工们还在一刀一凿刻画日月山石等自然物象时,诗歌从汉语中提纯出来,辅以节奏音声,以吟诵歌舞之形式,表达情爱、祭祀、讽喻等主题,这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已有集中体现。中国诗歌的宗旨是入世的,是要干预社会的。如杜工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李太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建功立业之心一览无余。至于杜牧咏史,李贺嫉俗,皆是此类。反观中国画,大相径庭。受魏晋风度的影响,中国画开始淡出生活转向自然。南北朝时的姚最更为中国画定下基调:“不学为人,自娱而已。”这成为后世历代文人的为画宗旨。可见,诗文是用来载道的,是要入世的,劝百讽一也好,诗言志、歌咏言也好,总之是有干预社会愿望和功用的;而中国画是用来抒发性情的,是遁世的,它不太注重实际的生活,只注重对自然的感悟与沟通。换言之,时代生活在中国画上的烙印不那么鲜明。仅从功能来比较,这是两条并行的河流,只能凝视对方身影,却不会交叉。有人以艺术表现为切入点,在两条河流间挖掘了一条通道,使其能相互流动,这人便是王维。王维能够完成这宏大的“开渠工程”,因其诗画修为都极高,一心能搏两兔,天长日久,形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风格,不但被北宋的大文学家苏轼推崇备至,更被后来的“文人画”派奉若神明,自此,诗与画的关系日益紧密起来。其一,审美情趣的一致性。这点不独是王维的功劳。实际上,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源自其民族性:贵含蓄,轻直露。而中国画,特别是受王维影响而逐渐兴起的文人画,都在追求空灵淡远的境界。正是在此处,诗画找到了结合点。画家以诗心为画,诗人以画意入诗,致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之说。其二,描写题材的同一性。许多的画家直接把古诗当作描绘题材撷取诗里的意象,甚至连题目都取自诗中。如顾恺之的传世之作《洛神赋图》即取自《洛神赋》,而后人不断创制的《采莲图》,其源头多来自《江南》。而以诗写画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苏轼诗《题惠崇春江晚景》便是最确切的明证。在这里,诗画相互为用,相互生发,达到了高度契合与统一。其三,诗对画指向的补充性。诗虽是无形画,但指向性往往非常明确;画纵为有形诗,指向却不那么清晰。于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诞生了:诗配画。一副好的绘画作品离不开好的题款;一则高妙的题识,不单能提高画作的品味,而且能对画作的指向进行说明。中国诗与中国画的明天会是什么样子?可谓有喜有忧。既然唐诗是中国诗歌高峰,那么往后自然是一路下行,至清朝已乏善可陈,晚清到民国初年,孙中山的《挽刘奠一》与秋瑾的《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已成为古诗的绝响,此后便归于沉寂。相反,中国画正由于不太关注现实,受时代变迁的影响不大,还能循着自己的道路有条不紊的前行,还可以在古诗中重温精精神契合的旧梦。(摘编自赵晓丽《浅谈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姊妹”关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中国诗还是中国画,虽社会功用不同,但二者都是来自生活,最初形态一致。B.宗旨的迥异,使中国诗与中国画一则积极入世干预社会,一则淡出生活转向自然。C.诗画本是两条并行的河流,只能凝视不会交叉,至王维开掘后关系日益紧密起来。D.诗画在审美情趣一致性上找到了结合点,致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之说。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指出中国诗与中国画紧密相连的关系,并引用钱钟书的表述加以论证,总领下文。B.文章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观点,论证灵活,说服力强。C.文章以苏轼诗《题惠崇春江晚景》为例,论证诗画相互为用,相互生发,高度契合与统一。D.文章围绕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证,指出诗和画既有背离,又有交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配画这种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很好弥补了画作指向性不如诗作指向性明确的弊病。B.王维开创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风格,对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关系影响极大。C.“不学为人,自娱而已”,中国画注重对自然的感悟与沟通,时代生活的烙印并不鲜明。D.中国诗与中国画的明天喜忧参半,相对中国诗来说,作者对中国画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宋韵”是继唐代之后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李泽厚说:“宋代是以’郁郁乎文哉‘著称的,它大概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宋韵”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审美观念方面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是走向成熟的标志。在“两宋”时期,“美”不仅体现为艺术审美,也有生活审美。美的“生活”不仅在“别处”,在艺术之中,而且也在“此处”,在日常生活之中。“宋韵”所概括的审美风格和情趣,是艺术和生活的统一,也是“雅”和“俗”的统一。一味强调“宋韵”中高雅精致的一面,忽略其生动鲜活、富有生活意趣的一面,尤其是在代指通俗文化和社会生活时,显然不够全面。例如两宋时期的话本小说、戏剧等,它们也属于“宋韵”的有机构成部分。②讨论北宋的“宋韵”和南宋的“宋韵”时,既要注意到它们的共同点——如都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感色彩等,更要注意其不同点以及各自与时代、社会和地域文化的关系。导致两宋时期“宋韵”文化差异,除却政治经济因素影响外,所在地域文化的差异恐怕是重要因素。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指出:“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仅就南宋的“宋韵”而言,较之北宋最明显的不同恐怕就是在审美情趣上更追求精致、细腻和含蓄、内敛,在艺术创作构思方面则有意无意忽略整体而重视局部、重视细节。绘画上马远被称为“马一角”即为明证,马远与范宽的区别,不在于绘画技艺方面,而是在画的布局和整体格局及气势上。至于文学中的婉约一派至南宋在审美风格上则更具阴柔意味,甚至走向消极、颓废。③至于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外乎外部原因和内部因素两大方面。④外部原因,除却显而易见的最高统治者统治能力低下、南宋政治军事方面更加羸弱外,当与临安所在之江南文化和“两浙”文化有关。如果说北宋首都所在地汴京属于中原文化圈,属于内陆文化;则临安显然属于这一文化圈的边缘并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系统即江南文化,这一地域文化的整体特点就是“水”文化,也是主情、尚文的文化。相对于内陆文化,江南因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受儒家影响要比中原小一些,在文化个性上也就更为自由、活跃。此外佛教、道教在此传播也更为广泛。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伴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上至君主大臣下至一般士人,都较多沉溺于山水而又感怀故国,其审美趣味自然多偏于惆怅多情的“浅吟低唱”,而南方特有的气候和秀丽自然风景又强化了这一点。就南宋时期的“宋韵”而言,不仅较之北宋时期显然更多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特色,某种程度上对传统文化中“雅”文化的承继也更加突出。同时,由于市民阶层的产生和都市经济的发展,也受到通俗文化和通俗文学的影响,在追求雅致、精致美学趣味的同时也兼顾了雅俗共赏,这在南宋的话本小说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证。⑤历史充满吊诡,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一直较为羸弱直至走向灭亡的宋朝,反而在文学艺术、文化和学术领域达到高峰,也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的名言:“关于艺术,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如果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对“美”有特殊认知和感受力的民族,则正是在宋代,中华民族第一次在审美观的建构和审美趣味的成熟方面上升到崭新的高度——“韵”这一概念的被广泛运用就是一个标志。此外,中华民族对日常生活审美的建构和提高,也在两宋达到高峰并形成一种新的雅俗共赏的生活方式。由此可以认为,“宋韵”之所以产生于宋代而非其他朝代,既有历史的偶然,更有必然。⑥在今天,我们弘扬“宋韵”文化,不能仅仅缅怀那一个逝去的时代及其美丽却哀婉的社会风貌,不能只是限于对“宋韵”的精致高雅给予赞美,而是必须从中寻找“宋韵”之所以为“有宋”之“韵”的根本所在,并且把其中那些过于阴柔、消极的成分剔除,而吸收那些健康且有生命力的成分并发扬光大。(摘编自刘克敌《关于“宋韵”阐释的几个问题》)材料二:生活与艺术,是宋韵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宋人的生活美学和艺术风雅也确实赋予了宋韵以独特的气质。然而,如果要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特质,系统提炼其优秀文化元素,对宋韵文化还应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既不能局限于对“韵”字做狭义的字面理解,也不能不做辨析地将其等同于包罗万象、良莠并存的两宋文化。认识理解宋韵文化,需秉承实事求是、理性客观的认识态度,才能准确把握一个时代的历史“底盘”,提升宋韵文化的基调和品质。例如,关于宋朝文气,有文章认为宋廷“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文官制度,使得宋代文人有极高的待遇,两宋因之成为文人们“最好的时代”。两宋有北宋仁宗时期的“嘉裕之治”,涌现出苏轼、程颢、张载等文化名人;南宋宋孝宗时期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生态,产生了朱熹、陆九渊、叶适等学术名家群体。然而,宋朝也不乏乌台诗案、庆元党禁等严酷文禁,兼有蔡京、秦桧等权相专权朝政,以致士气低落。由此可见,唯有全面了解,客观分析、理性评价,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窥见“宋韵”全貌。(摘编自陈野《追寻宋韵的历史深致》)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韵”所概括的审美风格和情趣,是“雅”与“俗”的统一;“宋韵”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审美观念的成熟。B.两宋时期“宋韵”文化有共性,也有个性;而考察其差异的成因,则要从政治经济因素影响与所在地域文化差异等角度着眼。C.相较于北宋,南宋时期的“宋韵”更多地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特色,因此它对传统文化中的“雅”文化的传承相对而言更突出。D.宋朝实施“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和采取文官制度,文人的待遇极高,涌现出苏轼、程颢、朱熹等文化名人或学术名家。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援引李泽厚的论断,意在强调“宋韵”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援引刘师培的论断,论证了南宋“宋韵”的精细、内敛、阴柔。B.两则材料都指出生活与艺术是宋韵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前者着重论说“宋韵”的代际差异与成因等,后者侧重论析认识“宋韵”的正确态度。C.江南因其地理位置的关系,受儒家影响比较小,道家和佛家的传播更广,文化个性较为活跃,江南人士的审美情趣大多偏于惆怅多情。D.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强大与否,并非该时代文艺、文化和学术兴衰与否的决定因素,“宋韵”产生于宋代,是历史的偶然,更是历史的必然。6.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宋代,随着饮茶之风日益普及,文人士大夫阶层以饮茶为荣、饮茶为乐,咏茶赞茶的作品屡见不鲜,题材丰富多彩。B.宋代山水画注重人与景的统一、意与境的统一,从这些画作中看去,宋代的山水风光气象万千,宋人的生活趣味尽收眼底。C.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诗人词家,万般思虑集于国恨家仇,悲愤沉郁,壮怀激烈,表达着对家国时局的关切之情。D.宋朝是香文化发展鼎盛时期,香事已然完全日常化;朝廷通过对香料实行博买、禁椎,抬高国内香料价格,坐收其利。7.如何正确对待“宋韵”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请结合材料,对下述现象加以简要评论。根据北宋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王希孟作)改编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亮相虎年春晚舞台。在节目中,绿水青山化为曼妙的舞者,层峦叠嶂是高高的发髻与轻盈的身姿;行者樵夫渔父并怡然自得,垂钓、担柴、行旅与吟诵之中都透露着诗意与仙气。节目一经播放,各类社交媒体被迅速刷屏,获赞超过3亿。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人生(节选)路遥高加林没骑自行车,因为听说南马河的大部分路都被冲坏了。他穿了一件公用雨衣,裤子挽在半腿把上,冒雨向南马河公社赶去。他一路上热血沸腾。他性格中有一种冒险精神——也可以说是英雄主义品格。这种精神在无聊的斗殴中显示是可悲的,但遇到这样的情况,却显得很可贵了。他在这种时候,精力充沛,精神集中,动作灵敏,思路清晰,一刹那间需要牺牲什么,他就会献出什么!他是黄昏前出发的,出城没走几里路,天就黑了。雨在头上浇盖着,天黑得伸出手看不见巴掌。他尽管路不熟,但仍然几乎是小跑着向南马河走。嗓门眼渴得像要烧着火,他就随便伏在路的水边坑里喝上几口。脚不知什么时候碰破了,连骨头都感到生疼。但所有这一切反而增加了他的愉快心情——这绝不是夸大的说法!真的,高加林此刻感到他真正像个新闻记者了。他尽管一天记者也没当,但深刻理解这个行业的光荣就在于它所要求的无畏的献身精神。他看过一些资料,知道在激烈的战场上,许多记者都是和突击队员一起冲锋——就在刚攻克的阵地上发出电讯稿。多美!高加林是县上第一个到达南马河公社的干部。县委副书记率领的救灾队伍比他迟到了整整五个钟头——已经临近天明了。加林到南马河时,公社干部谁也不认识他。他自己给他们介绍说,他是县上新任通讯干事,赶来采访报道救灾情况的。大家一看这个二十刚出头的青年人浑身糊成个泥圪塔,脚上还流着血,立刻深受感动,赶忙给他做饭吃。公社干部们也是刚从灾情最重的一个大队回来,吃完饭,准备又起身到另一些大队去。他们一个个也都是浑身透湿,脸被泥糊得只露两只眼睛。公社书记刘玉海浑身负了七处伤,都用纱布缠着,简直就像刚从打仗的火线上下来一般。他们硬让加林换身衣服,把脚包扎一下,然后由公社文书在家向他汇报情况,其余的人又都出发去做救灾工作了。加林坚决不依,硬要跟大家一块去。他只从提包里拿出塑料袋包的笔记本和钢笔,就强行跟着他们出发了。公社文书开玩笑说,他要先给县上的通讯干事写一篇报道,表扬他的这种工作精神。半路上,这支满身泥巴的队伍分成了几组,分别到几个大队去查看情况,组织救灾。高加林和文书小马跟随书记刘玉海到寺佛大队去。一路上,他们谁也看不见谁,摸索着跟着前进。河道里山洪的咆哮声震耳欲聋,雨仍然瓢泼似的倾泻着。公社文书一边跌跌爬爬,一边给他谈全公社已知的受灾情况和公社的救灾措施。高加林在心里记录着。书记刘玉海一声不吭,走在前边。到寺佛大队后,他们刚一落脚,村里就跑来许多人,一个个哭鼻流水,纷纷告诉刘玉海塌了多少窑,冲走了多少牲口,毁坏了多少庄稼……刘玉海胳膊腿都缠着纱布,脸黑苍苍的,大声问队干部:“人怎样?”大家回答:“人都在哩!”刘玉海没受伤的左胳膊一抡,吼雷一般喊道:“只要人在,什么也不怕!”高加林也被刘玉海这一声喊叫强烈地震动了。他侧过头,看见圪蹴在庄稼人中间的刘玉海,形象就像《红旗谱》里的朱老忠一样粗犷和有气魄。他看到刘玉海浑身都带着伤,还这样操心老百姓的事,心里非常感动。虽然第一次见面,但他就被刘玉海这个人强烈地吸引住了。他想起刚才老刘那声喊叫,灵感立刻来了。他把笔记本和钢笔从塑料袋里掏出来,写下了他的第一篇报道的题目——只要有人在,大灾也不怕。他就着公窑里微弱的灯火,专心写起了这篇报道。外面哗哗的大雨和河道里的山洪声喧嚣成了一片巨大的声响,但他都听不见。他激动得笔杆抖颤,在本子上飞快地写着。消息报道的门路架数他都懂得——他经常读报,各种文体早都熟悉于心了。写完稿子后,他就跟刘玉海到救灾现场,泥一把水一把地和众人一起干了起来。第二天早晨,他把他的报道托公社的邮递员送到了老景(县里的通讯干事,高加林的同事)的手里。晚上,他和刘玉海、文书一同回到公社,参加了一次紧急会议。会上,各队回来的干部分别汇报了情况。高加林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但他毫不拘束地向许多人提问,搜集具体的情况和一些英雄模范事迹。会后,除过值班人员外,刘玉海给大家安排了三个钟头的睡觉时间,然后半夜里又准备出发。高加林没有睡。他在煤油灯下又连续写了三篇短通讯和一篇综合报道。他写完后,出来站在公社门前,舒展了一下胳膊腿。(有删改)文本二:平凡的世界(节选)路遥凌辰四点钟,一串急促的电话铃声把省委书记乔伯年惊醒,省防汛总指挥、副省长万国帮报告了南部那个城市被水淹没的消息。乔伯年让省军区司令员准备一架直升机紧急飞往南部那个处于危难的城市。田晓霞奔进候机大厅,直接对省上几个主要领导说:“我是省报记者。请允许我和你们一同前往灾区……”“飞机上没座位了!”省委副秘书长张生民不客气地说。“报道这次特大洪水是我们的职责。如果误了事,你怕负不了这责任!”田晓霞语气强硬地对副秘书长说。在场的领导没有人知道地是省城市委书记田福军的女儿,但她的记者风度使所有的领导都注意到了这个姑娘。“挤出一个位置,让她去!”乔伯年对张生民说。田晓霞在慌乱的人群中,在洪水的边沿上奔跑而行,胸膛和嗓子眼似乎有火在燃烧。她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但她知道有许多事可干!半小时后这地方就变为一片汪洋,但除过一个疯子,这里所有的人都幸免遇难。公安局副局长对这位女记者佩服得五体投地,求地跟着一块做疏散群众的工作。田晓霞欣然答应,立刻成了副局长的“高级参谋”,指挥警察四处奔忙着救人。她利用空隙,在屋檐下写成了她的第一条消息,交给副局长,让他过一会打发人送到师专,设法让指挥部发回报社。田晓霞刚把用塑料袋装好的稿子交到副局长手里,突然发现不远处洪水中有一个小女孩抱着一根被水淹了一半的电线杆,在风雨水啸中发出微弱的哭声,眼看就要被洪水吞没了。她几乎什么也没想就跳进水中,身边只传来公安局副局长发出的一声惊叫。晓霞在学校时游泳不错,但那是在游泳池里。她在洪水中很快觉得她失去了控制自己的力量。不过,她在漂浮物中抓住一块木板,勉强推到那个小女孩手边。当她看见那女孩抓住木板的时候,一个浪峰便向她头上盖下来,她很快就在洪水中消失了。(有删改)9.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加林的这次采访让他感到自己真正像个新闻记者,他勇往直前,赶去报道救灾情况。B.高加林因在抗灾现场被干部群众的英雄事迹感动而精神上受到洗礼,才成功写出报道。C.省委书记乔伯年同意田晓霞同机去灾区报道洪水的要求,表明了其作为领导干部的开明。D.田晓霞不仅协助公安做疏散群众的工作,她还利用空隙在屋檐下写成了此次报道的第一条消息。10.下列对两则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社文书被高加林感动的情节,从侧面表现了高加林的工作热情和职业担当。B.“公安局副局长……求她跟着一块做疏散群众的工作”,衬托出田晓霞的形象。C.文本一和文本二分别详写了高加林和田晓霞两位人物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D.文本一在叙事上娓娓道来;文本二叙述节奏相对较快,凸显了紧张的救灾气氛。11.同样是写前往抗洪前线采访,文本一和文本二在塑造高加林和田晓霞的形象时所运用的手法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

12.有评论认为,路遥的小说存在着苦难情结,但路遥不只是为了写人的苦难,更是为了写苦难中的人。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评论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献其计。”上柱国子良入见。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怫然作色曰:“何谓也?”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B.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C.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D.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于齐”的“质”指做人质,战国时各国在交往过程中常把国君之子派到别国做人质。B.“攻之武”的“武”指勇猛、不软弱,与《六国论》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的“武”意思相同。C.大夫,古代官职名,战国时期其地位在卿之下、士之上;后来成为一般任官职者之称。D.诚然,古今异义词,文中指确实如此;现在一般用来引起下文转折,相当于“固然”。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为了表明对东地问题的重视向楚国派出五十辆车,楚国为了表明求援的诚心也向秦国派出五十辆车。B.无论是在齐国当人质时,还是在回到楚国继承王位后,楚襄王对其老师慎子都是言听计从,恭敬有加。C.昭常对前来接受割地的齐国使者说他己动员三十余万人严阵以待,向他表明了东地军民守土抗敌的决心。D.齐国阻拦楚国太子回国葬父,秦国指责其不仁;齐国欲夺取东地五百里,秦国指责其不义;秦军压境,齐国服软。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2)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画鹰①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㧐身②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③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注】:①写于开元年间,是一首题画诗。②㧐(sǒng)身:收缩身子,作搏击状。③绦,指系鹰的绳子;镟,绳上的金属圆环。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题目,使用惊讶语气极力地渲染画作的不凡,产生了夺人心魄的艺术效果。B.尾联为虚写,想象苍鹰在广阔的天地中翱翔搏杀,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在言外。C.本诗以赞画为主,兼写怀抱,既抒发诗人嫉恶如仇的情怀,也表达诗人的凌云壮志。D.本诗虽为杜甫早期作品,却感情激昂,章法谨严,较好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18.明代文学家王嗣爽评价本诗说:“中两联,皆是画作殊。”请予以分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离骚》中“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一句含义相近,表达了陶渊明的自我宽慰之意。

(2)柳永《望海潮》中聚焦西湖,打破时间界限,将两种花集中在一个画面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文人墨客讴歌赞美的对象。唐代的诗人就留下了许多关于它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简答题

23.1963年,从北大历史系毕业的樊锦诗前往地处大漠戈璧的敦煌莫高窟工作。对于她的选择,无论是她的父母还是同学都

,更不会想到她一去就是50多年。那时候,莫高窟周边几乎是

,处处是废墟,洞窟里堆满黄沙,有的根本进不去。这里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交通工具,信息也特别闭塞。当樊锦诗的父亲知道女儿工作分配的消息后,担心她羸弱的身体无法适应大漠戈壁的艰苦与恶劣。他考虑再三,还是给学校写了封信,恳请北大不要派她去这么艰苦的地方工作。可这封信被樊锦诗悄悄扣下了。20世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