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赋称辞与以颂称赋_第1页
以赋称辞与以颂称赋_第2页
以赋称辞与以颂称赋_第3页
以赋称辞与以颂称赋_第4页
以赋称辞与以颂称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赋称辞与以颂称赋

一汉赋观念的转变什么是慈海。古人有解释。析言之,辞、赋各为一文体名。据霍松林先生主编的《辞赋大辞典》,“辞”的释义为:“辞,文体名。其含义与类别有三:一、‘楚辞’的简称。……二、与‘赋’同义。……三、特指一种抒情的骚体赋。”308“赋”的释义为:“赋,文体名。原为‘诗六义’之一,用指一种‘敷陈其事’诗法。又有‘诵诗’的意思,‘不歌而诵谓之赋’,则指一种摆脱了音乐的诵读方式。赋的这两种功能,由于吸收了楚辞的艺术形式,至战国末年演化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发展到汉代,赋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一方面,它讲求声韵的和谐与形式的整饬,一定程度上具有诗的特点,却又不歌而诵;另一方面,句型长短自由,无格律的严格限制,可以自由地状物叙事或抒情说理,一定程度上具有散文的特点,却又往往协韵。”306饶宗颐先生在《辞赋大辞典序》中说:“赋以夸饰为写作特技,西方修辞术所谓Hyperbole者也;夫其著辞之虚滥(Exaggeration),构想之奇幻(Fantastie),溯原诗骚,而变本加厉,汉人取其体以咏物达志,牢笼山川,驱遣风物,益以文字、词汇之递增,遂肆为侈丽闳衍之辞,浸以涓流,蔚为大国。”序1合言之,辞赋为一文体名:“辞赋,文体名。赋的另一通行名称。它兴于楚而盛于汉,以后各朝一直绵延不绝,系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始祖为屈原,然他的作品未以赋名。今见最早以赋名篇的是荀况的《赋篇》和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308霍松林先生在《辞赋大辞典·前言》中则如此定义辞赋:“辞赋乃我国古典文学之一种特殊体裁,它兼有韵文与散文之长,既音节浏亮,又恣肆汪洋,在诗歌、散文、戏曲、小说诸种文体中独树一帜。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是其主要特色。”前言1这些基本上代表了今人的辞赋观念。不过,今人对辞赋的理解并非完全相同,尤其是在涉及具体作品时,常常会发生分歧。因此,我们还可以从今人辞赋集本中了解其辞赋观念。从今人汇编的辞赋集本来看,辞、赋是分列的,不合为一集。如今人整理“楚辞”时,并未加入以赋命名的篇章;费振刚先生所编《全汉赋》,也不包括以辞命名的篇章。《全汉赋》所录赋篇包括赋、七体(《七发》、《七激》等)、难(《难蜀父老》)、论(《非有先生论》)、解嘲(《解嘲》)、解难(《解难》)、答(《答宾戏》、《答讥》、《释宾》等)等,不包括楚辞体,如收录贾谊的赋篇时,就未录其《惜誓》。可见,尽管费先生所认定的汉赋观念是很宽泛的,但不包括辞体。但也有一些人认定的汉赋观念是包括辞体在内的。如米谷梁先生如此定义汉赋:“汉赋,文体名,是对汉代各种辞赋体的总称。其体制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类是散体赋,一类是骚体赋。而东汉中叶以后由散体赋和骚体赋派出来的小赋,自具形式特点,亦可视为汉赋之一体。此外,汉赋尚包括汉代楚声短歌以及一些不以赋命名的赋作。在汉赋的诸种体式中,散体赋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文体,堪称汉赋的主干和正宗,故散体赋可直称为汉赋。”281由上可见,今人已很难再给辞赋下一个确切的统一定义,各人的辞赋观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赋兴于楚而盛于汉,于汉代形成了确定的体制,汉人便自有赋之观念。因此,欲明辞赋之观念,必从汉人辞赋观念溯起。二是以赋见称而以辞为中心的求辞汉人通常辞赋连称。《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会景帝不好辞赋。”2999《汉书·枚乘传》:“梁客皆善属辞赋,乘尤高。”2365《汉书·王褒传》:“上(汉宣帝)令褒与张子侨等并待诏,数从褒等放猎,所幸宫馆,辄为歌颂,第其高下,以差赐帛。议者多以为淫靡不急,上曰:‘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辟如女工有绮縠,音乐有郑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悦耳目,辞赋比之,尚有仁义风谕,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弈远矣。”2829《汉书·扬雄传》:“(扬雄)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赋。”3514蔡邕《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1996汉人又多以赋称辞。《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乃做《怀沙》之赋。”2486《汉书·贾谊传》:“谊既以适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2222《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屈原赋二十五篇”,“宋玉赋十六篇”,“庄夫子赋二十四篇”,“成相杂辞十一篇”1747~1753等。王逸《楚辞章句》:“招隐士者,淮南小山之所作也。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归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或称大山,其义犹《诗》有《小雅》《大雅》也。小山之徒闵伤屈原。……故作《招隐士》之赋,以章其志。”汉人有时亦辞赋混称。《汉书·扬雄传》:“赋莫深于《离骚》,反而广之;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3583这些是不是就说明在汉人的思想观念中,辞就是赋,赋就是辞呢?后人刘熙载就是如此认为的,其《赋概》云:“古者辞与赋通称,《史记·司马相如传》言‘景帝不好辞赋’,《汉书·扬雄传》‘赋莫深于《离骚》,辞莫丽于相如’,则辞亦为赋,赋亦为辞,明甚。”86但今人费振刚先生却认为西汉人就已清楚地区分了辞赋,他说:“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辞赋并称的提法,如《司马相如列传》称‘景帝不好辞赋’,亦有以赋称辞的,如《屈贾列传》中说屈原‘乃作《怀沙》之赋’,但从《屈原列传》中他对宋玉的评论来看,他对辞与赋的区分是清楚的,辞是指楚辞,赋是指赋体作品。刘向在编辑《楚辞》时,标准也是分明的,除收他认为是屈原的作品外,宋玉只收《九辩》和《招魂》,而汉代人的作品,收的都是模拟楚辞的,如贾谊,不收《吊屈原赋》、《鸟赋》,而收《惜誓》。”前言7虽说汉人确已觉察到楚辞体所具有的独特特点,并且刘向也从赋中厘出楚辞编为一书。但并不能就证明汉人已有意厘清辞、赋二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能直谏。”2491这是费振刚先生说司马迁清楚区分辞与赋所举的一个例证。他说:“从司马迁这一记叙,我们可以知道,尽管宋玉倾慕屈原和他的创作,但他并不是以其楚辞的制作而为当世所称道,而是以赋的创作知名于世的。他的作品与屈原所不同的,在司马迁看来是‘莫敢直谏’,即不能如屈原在其创作中那样以强烈的爱憎感情,直率大胆地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以及对昏君佞臣的谴责和抨击。”前言5我们可以说费先生的理解不无道理,但“皆好辞而以赋见称”之“辞”,是否就一定是指“其楚辞的制作”呢?恐怕不能断然确定。因为作为历史人物的屈原,其主要身份是政治家和外交家。而今人往往遗忘其主要身份,而把他认定为一个爱国诗人。因此,便把“屈原之从容辞令”和其创作联系起来。如果我们从其为政治家与外交家的角度来理解“屈原之从容辞令”,则“辞”便不是指屈原的创作,而是可以理解为其交接邻国、劝谏楚王的优秀辩才。那么,“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句中之“辞”,便可作“辞令”理解,而不指楚辞体文章。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本也不想沦为言语侍从之臣,他们也想成为屈原这样的君子贤臣,故“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但由于时势变迁,加上身份卑微,以及自身的性格特点等原因,“终莫能直谏”。于是,便随波逐流,沦为楚王的言语侍从之臣,大量制作辞赋,“以赋见称”。刘向编辑《楚辞》,是把楚辞当作赋之一种,还是把楚辞另作文体之一种,现难以确知。但从晚于刘向的扬雄的言论看,时人还是把辞赋混为一体的,是以赋称辞的。扬雄《法言·吾子》:“或问:‘景差、唐勒、宋玉、枚乘之赋也,益乎?’曰:‘必也淫。’‘淫则奈何?’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49~50再之,班固《汉书·艺文志》是依《七略》而拟,从中也可以反映出刘向父子在整理汉赋时,辞赋混编,以赋称辞,班固沿袭了这一做法。由上可见,汉人虽已明显觉察到辞别具特点,但还是未明确地把辞独立为一体,往往还是辞赋混称,以赋称辞。三《汉书》中“歌诗”,“以声节之也”造成辞赋不分的原因是什么呢?费振刚先生说:“造成辞赋不分有决定性影响的是班固。他在《汉书》中,多次以赋称辞,并在《汉书·艺文志》中把辞与赋混编在一起,统称为赋。”前言7班固对辞赋不分的影响虽然很大,但作为史家的班固的这种观念的形成应该有一个内在的原因,而不是主观臆断的。再说,以赋称辞者,并不只班固一人。比如扬雄,他把赋分为诗人之赋和辞人之赋。因此说,以赋称辞,不是某些人的个人辞赋观念,而应该是一批人或者多数人的辞赋观念。既然是多数人的观点,其间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判断标准。汉人认定赋这种文体的标准是什么呢?既然以赋称辞,那么,辞也应符合这个标准。《汉书·艺文志》:“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1756“不歌而诵”就应是判定赋体的最核心的标准了。《说文解字》:“歌,咏也。”411下段玉裁注曰:“《尧典》曰:歌永言。《乐记》曰: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95上又《说文解字》:“讽,诵也。……诵,讽也。”段玉裁注曰:“《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90下从上面的解释看,“歌”与“诵”的区别在于:“歌”,“长言之也”,声调拖长;“诵”,“以声节之”,声调长短有所限制。但《汉书·艺文志》中歌诗和赋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入乐与不入乐。凡入乐府和乐而歌者为歌诗,不入乐府不歌而诵者为赋。如《汉书·艺文志》有“高祖歌诗二篇”。这二篇《史记》、《汉书》分别有记载。《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389《汉书·礼乐志》:“初,高祖既定天下,过沛,与故人父老相乐,醉而欢哀,作‘风起’之诗,命沛中童儿百二十人习而歌之。”1045又《史记·留侯世家》:“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2047从上述记载看,这两首诗是和乐而歌,故称之为歌诗。又《汉书·外戚传》:“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上又自为赋,以伤悼夫人。”3952可见,赋和歌诗是不混同的,入乐府者为歌诗,赋不入乐府。《汉志》有“赵幽王赋一篇”1747。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云:“疑。本传歌一篇,或即此。”170顾氏见解是很有道理的。《汉书·高五王传》:“太后怒,以故召赵王。赵王至,置邸不见,令卫围守之,不得食。其群臣或窃馈之,辄捕论之。赵王饿,乃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胁王侯兮,强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1989赵王临终所歌,如果汉人视为歌诗,《汉志》当录入“歌诗略”中,而“歌诗略”中却未见有赵幽王歌诗,倒是“赋略”中录有赵幽王赋一篇。本传所记不应与《汉志》所录产生如此明显冲突,这就极可能说明汉人视赵幽王所歌为赋而不是歌诗。章太炎《六诗说》:“《艺文志》曰:不歌而诵谓之赋。《韩诗外传》说孔子游景山上曰:‘君子登高必赋。’子路、子贡、颜渊各为谐语,其句读参差不齐。次有屈原、荀卿诸赋,篇肆闳肆,此则赋之为名,文繁而不可被管弦也。”274刘文典亦云:“赋与诗有一最清楚之界限,即不歌而诵谓之赋,古诗则未有不能被之管弦者也。”274从上述情境看,赵王于幽囚之中和乐而歌的可能性很小,后也不曾入乐府,故汉人视其为赋作。由此可知,汉人认定赋作的主要标准是“不歌而诵”,“歌”是特指和乐长言之的。辞也是符合“不歌而诵”这个标准的。《汉书·朱买臣传》:“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2791很明显,买臣负薪“歌讴道中”是不可能和乐的,可称之为“不歌而诵”。又:“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词》,帝甚说之。”2791《汉书·王褒传》:“(宣帝)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2790朱买臣“言《楚词》”,被公诵读《楚辞》,极可能说明此时《楚辞》已经有辞无乐了,只能诵读而不能入乐歌之。因为符合“不歌而诵”的标准,故归入赋类。这也就不难理解以赋称辞的缘故了。汉人不仅辞赋连称,通常也赋颂连称。如《汉书·严助传》:“有奇异,辄使为文,及作赋颂数十篇。”2821《汉书·楚元王传》:“更生以通达能属文辞,与王褒、张子侨等并进对,献赋颂凡数十篇。”1928《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刘安)又献《颂德》及《长安都国颂》。每宴见,谈说得失及方技赋颂,昏莫然后罢。”2145王充在《论衡》中也多次赋颂连称。如《论衡·定贤》:“以敏于赋颂,为弘丽之文为贤乎?则夫司马长卿,扬子云是也。文丽而务巨,言眇而趋深,然而不能处定是非,辩然否之实。虽文如锦绣,深如河、汉,民不觉知是非之分,无益于弥为崇实之化。”1117《论衡·案书》:“今尚书郎班固、兰台令杨终、傅毅之徒,虽无篇章,赋颂记奏,文辞斐炳,赋象屈原、贾生,奏象唐林、谷永,并比观好,其类一也。”1174赋颂连称还见于王符《潜夫论·务本》:“今赋颂之徒,苟为饶辩屈蹇之辞,竟陈诬罔无然之事。”19此外,汉人有时还赋、颂混称。如同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就有赋、颂混称的现象:“相如见上好仙道,因曰:‘上林之事未足美也,尚有靡者。臣尝为《大人赋》,未就,请具而奏之。……乃遂就《大人赋》。”3056又:“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3063关于赋、颂之间的关系问题,王长华、郗文倩《汉代赋、颂二体辨析》一文已疏理得很清晰。其结论为:“‘赋’、‘颂’确是两种不同的文体样式。汉代人之所以常常将二者混称或并称,是因为汉人的文体观念模糊、宽泛所致。但是仔细分析那些存在称谓争议的史料,我们惊奇地发现,汉人在文体使用方面似乎并不糊涂,他们虽然有时以颂体代称赋体,但却几乎从不反过来以‘赋’称‘颂’。而且‘赋颂’并列时,词语本身明显呈现一个偏义结构,即偏指‘赋’体。”138~141如果汉人真的视赋、颂为不同的两种文体样式,则赋、颂不能混称,也不能以颂体代称赋体。其实,颂有诵读之意,还有“美盛德之形容”637下之意。或者有时可以把“颂”看成“诵”的借字。“赋颂”连称就是“赋诵”连称,此词语是并列结构,“赋”就是“诵”,“诵”就是赋。能代称赋的“颂”,也是“诵”,作诵读解,与赋是可以互代的。“美盛德之形容”之“颂”则是另一文体,和赋不能混称,尽管“雅而似赋”327,但不能代称赋,赋也不能代称此“颂”。因为此“颂”是可以入乐的,如《汉书·王褒传》:“于是益州刺史王襄欲宣风化于众庶,闻王褒有俊材,请与相见,使褒作《中和》、《乐职》、《宣布诗》,选好事者令依《鹿鸣》之声习而歌之。”2821又:“褒既为刺史作颂,又作其传。(师古曰:即上《中和》、《乐职》、《宣布诗》也。以美盛德,故谓之颂也。)”2822由此可知,汉人将赋颂混称或并称,导致今人困扰其间关系,并不是因为汉人的文体观念模糊、宽泛所致,而是“颂”何时指“诵”,何时指“美盛德之形容”,汉人分明而今人不甚分明的原因造成的。同时亦可见,判定赋的主要标准依然是“不歌而诵”。汉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