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学案教师版)_第1页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学案教师版)_第2页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学案教师版)_第3页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学案教师版)_第4页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学案教师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2课时)一、学习目标教材分析本课通过两个子目(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讲述了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历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程、内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涵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新中国的法治进程及其成果,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认识当代中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历史解释】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崇尚法治的精神和民主法治意识,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形成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道德情操。二、学习过程【自学测评】1.建国前后法制的初创(1)成就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②1954年,。(2)作用: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建立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2.文革期间——遭到破坏教训:民主和法制不健全;民主和法制观念淡薄。3.改革开放后法制建设成就(1)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3)中共十五大第一次完整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5)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6)2010年,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4.中共十八大以来,法治建设的完善①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②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③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④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⑤201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⑥2020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5.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和背景和表现?(1)背景:。(2)表现①道德风尚:健康向上。②政治氛围:。③行动准则:。④人际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6.改革开放后的精神文明建设有何背景和表现?(1)背景:。(2)表现①20世纪80年代:“”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②20世纪90年代,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③1994年,中共中央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基础工程加以推进。④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如何提出的?有何意义?(1)提出。(2)意义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合作探究】(同课件)1.材料见课件第13页。思考3:1982年《宪法》在结构上进行了怎样的调整,这样的调整有何意义?思考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意义: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体现了国家机构是根据人民的授权;表明了我国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视;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关系: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政治建议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2.探究“法制”与“法治”的比较材料11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据材料,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的原则和方法,是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3.探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材料18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年10月)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意识,其产生与社会存在密切相关,其发展也影响着社会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作用:(1)健康向上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和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强大思想武器。4.【拓展深化】“法治和德治”的关系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三、本节精练1.1982年宪法在总纲中提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并起到“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同时,“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这些规定A.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B.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C.适应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D.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2.1982年以前,我国宪法的结构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宪法的结构顺序则调整为“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这一调整表明我国A.切实落实了依法治国的方针B.高度重视公民权利C.初步奠定了法治建设的基础D.注重维护宪法权威3.下图名为《工人住进了新村》,反映的是1952年在陈毅主持下新中国建设的第一个工人新村——上海曹杨新村竣工。从中透视出的时代风貌不包括A.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B.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C.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D.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为的时代号召4.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许多舆论质疑,中国重视讲述中国故事。如对鞍钢故事的报道,使鞍钢建设成为全国建设的缩影,为全世界所关注;通过援建坦桑尼亚一赞比亚铁路展示中国建设成就等。这些中国故事最深远的影响是A.打破西方国家的舆论封锁B.确立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C.发挥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D.鼓舞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5.材料:新中国分别于1954年、1962年、1979年、2002年四次组织民法典编纂。但囿于彼时经济、政治、社会和学术等条件的约束,均未成功。……中国编纂民法典的时代背景较之传统民法典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科技对民事权利、交易规则的冲击……现代风险社会对民事主体权利保护的挑战…….还应关注的一个时代特征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即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崛起…….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民事实质法治层面,厘定民事权利与国家权力的边界,发掘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实践理性、涵育美好人性、安顿人心与人生的民法典,才是值得追求的。——谢鸿飞《铸造中国社会的基本法:中国民法典的编纂历程》问题:依据材料,概括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