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声誉对于银行挤兑的影响银行声誉、存款人预期与银行挤兑_第1页
银行声誉对于银行挤兑的影响银行声誉、存款人预期与银行挤兑_第2页
银行声誉对于银行挤兑的影响银行声誉、存款人预期与银行挤兑_第3页
银行声誉对于银行挤兑的影响银行声誉、存款人预期与银行挤兑_第4页
银行声誉对于银行挤兑的影响银行声誉、存款人预期与银行挤兑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银行声誉对于银行挤兑的影响银行声誉、存款人预期与银行挤兑

一、银行挤兑的长期均衡本文描述的银行声誉是储户对银行履行其义务的能力的评估,反映了银行在储户看来的可靠性。通常将银行分为强(tough)银行和弱(weak)银行,前者不惜一切代价,坚定地执行承诺,后者则会通过效用比较选择特定时期的政策,不受以往承诺的约束。但无论强银行还是弱银行,都是追求效用最大的理性主体,只是其目标偏好不同。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存款人根据所观察的银行行为,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银行属于强银行(或弱银行)的概率形成的判断,就是银行的声誉。银行声誉越好,其对存款人预期形成的引导作用越强;反之,则越弱。由于银行声誉影响存款人预期的形成以及存款人对于银行策略的反应行为,因而对保持银行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声誉好的银行能够承受较高的外部冲击,从而避免银行挤兑的传染效应,这就使声誉成为银行的一个强有力的约束机制。银行作为以货币资金为经营对象的特殊经营机构,面临着多样化、复杂化的金融风险,其中流动性风险处在最前沿,是银行内部问题导致挤兑以至破产倒闭的直接原因。近十年以来,尤其是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金融机构因流动性不足而破产的案例时有发生。关于银行挤兑的文献比较丰富,以下介绍几个著名的观点。Diamond和Dybvig(1983)提出关于银行挤兑的D-D模型。D-D模型指出,在大数定理的作用下,正常情况下银行可以借短贷长,进行期限结构的转化。然而一旦人们对银行的安全状况产生怀疑(由于对投资项目盈利性的怀疑或者由于某些传闻),就会从中抽回资金。由于银行实行“顺序服务原则”,储户唯恐取不回资金,纷纷前往银行“挤兑”,这样就形成一个糟糕的均衡状态。该研究指出对银行的高度信心是银行部门稳定性的源泉,认为银行的脆弱性主要源于存款者的流动性要求的不确定性以及银行的资产较之负债缺乏流动性。Jacklin和Bhattacharya(1988)建立了基于信息的银行挤兑模型,该模型假定存在一个无风险的短期技术和一个有风险的长期技术。模型的特点是引入一个双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不能观测到存款者的真实流动性需要,而存款者也不知道银行资产的真实状况。当一部分存款者获得了关于银行风险资产回报的不利信息(而不是担心其他存款者的行动)时,银行挤兑就会作为唯一的均衡而发生。Corton(1985)则研究了“噪声”指标是如何导致银行挤兑的。Dowd(1992)继续这一研究,认为如果银行资本充足的话,存款人就没有理由害怕资本损失,不会参与挤兑。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应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研究方法,在理性预期的假设前提下,将Barro(1986)和Vickers(1986)货币政策模型进行简单变形,通过建立银行与存款人的行为博弈模型,分析银行声誉对存款人信心的影响以及银行的策略行为。二、非完全信息动态游戏的模型(一)银行的主要业务能力,为存款保(1)博弈双方——银行和存款人在博弈中对其对手的特征、战略空间、支付函数不完全了解,即信息是不完全的。(2)博弈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当银行不公布其不良资产指标时,存款人将永远不能直接获得该指标的信息。但是存款人可以借助中央银行等监督机构来获取一定的信息,另外存款人还可以通过一些私人渠道获取信息,并借助媒体和网络散播。(3)银行的产权明晰,具有完善的内部治理机制。银行对其财产的所有权、支配权等一系列权力是清楚的。在一个模糊产权归属下,银行可能会对追逐利润无动于衷。(4)假定存款保险制度不是对所有的存款保险,而是只对一定额度之内的存款保险,这样就会弱化存款保险制度产生的存款人道德风险,存款人就会有激励监督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型中的信贷市场中有足够数量的银行来参与竞争,从而保证声誉机制正常发挥作用。(5)存款人根据获取到的关于银行到期偿付能力信息来决定是否保留在银行的存款。银行的偿付能力取决于银行的不良资产水平,当存款人观察到的信息表明银行不良资产水平较高,从而容易发生偿付能力危机时,存款人会选择提前提款,这样银行挤兑就会发生。(6)决策时序为:在每一期开始时,银行向存款人公布其新增不良资产率,存款人根据该指标和其拥有的知识形成该指标的预期值,并据以决定是否去银行取款;然后银行视该预期值为给定的,选择能够优化其目标函数的新增不良资产率。(二)挤兑风的结果为简化分析,我们选取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来代表银行声誉,银行的新增不良资产率高说明银行的声誉差,存款人会对银行的声誉产生怀疑,从而引发挤兑银行行为。为剖析银行声誉对于存款人信心和银行挤兑的影响,我们对Barro(1986)和Vickers(1986)货币政策模型进行简单变形,用银行的新增不良资产率代替原模型中的通货膨胀率,假定银行的决策目标为实现银行的稳定和投资于高风险项目的成本最小化。由于银行不仅要考虑当前利益,还要考虑未来利益,所以其决策目标函数是使受决策影响的整个未来时期的总成本的期望现值和最小:其中,Ft是银行的新增不良资产率;Fe是存款人根据上一期信息形成的银行的新增不良资产率的预期值;δt是t期折现系数,折现系数δt越小,表明银行越关心眼前利益;反之,折现系数δt越大,表明决策者越关心长远利益;bt是银行对实现其降低新增不良资产率的相对关心程度(bt值越小表明银行对降低其新增不良资产率越关心,反之表明银行对其高风险收益越关心。b=1意味着银行是弱银行,以银行的短期收益为绝对目标;b=0意味着银行是强银行,以降低其新增不良资产率为绝对目标)。该式的第一项反映了新增不良资产率大于0的成本;采用二次式是因为一旦银行新增不良资产率较高,会导致存款人信心下降,从而发生挤兑风潮,此时的成本与新增不良资产率成指数关系。该式的第二项反映了银行新增不良资产率大于存款人预期的银行新增不良资产率的收益,当银行的新增不良资产率较高时,说明银行投资于高风险项目,从而可能赚取超额的利润;采用一次式是因为该收益与银行的新增不良资产率成线性关系。在博弈开始时(t=0),银行是强银行即b=0时概率是P0,是弱银行b=1时概率为1-P0,假定Yt为时期t内弱银行假装强银行的概率,Xt为存款人认为弱银行假装强银行的概率;因此均衡状态时,Xt=Yt,但银行不能通过选择Yt来操作Xt。在单阶段博弈中,银行的最优新增不良资产率是F=b=0(由(1)式解一阶条件得出)。这是一次性博弈中银行的最优选择,即在一次性博弈中,理性的银行的新增不良资产率会大于0。如果银行在t期的声誉是Pt,即t期银行是强银行的概率为Pt,强银行不增加其新增不良资产率的概率为1,根据贝叶斯法则,银行在t+1期的声誉是:即银行的新增不良资产率等于零,则存款人将增加自己所面对的是一个强银行的概率。如果银行的新增不良资产率在t期大于零,则有即存款人观察到银行的新增不良资产率大于零,则银行为弱银行。接着考虑博弈最后两期(t-1与t)模型的解,在最后一个时期t中,银行没有必要再树立良好的声誉,因此银行的新增不良资产率一定会大于零,设定Ft=1。存款人的预期的新增不良资产率是0的概率为Pt,是1的概率为1-Pt。则存款人预期的新增不良资产率是Le=1-Pt。如果弱银行的新增不良资产率等于零,则其最后一个时期t的效用函数值为因为,最后一个时期的效用在信誉上是递增的,这是对以前良好行为的激励。但是,如果银行在此之前的新增不良资产率等0,则Pt=0,弱银行将没有获取任何产出效益,其效用水平为-1/2。在前一个时期,银行选择继续假装强银行的概率为Pt-1,则存款人的预期的新增不良资产率为:这一存款人的预期的新增不良资产率是银行为弱银行概率(1-Pt-1)乘以存款人认为弱银行预期的新增不良资产率大于0的概率后再乘以一个软弱银行的、一次有效的、等于1的最优偏离度。考虑Yt=0,1的纯战略情形,如果弱银行的新增不良资产率在t-1期大于0(Yt-1=0,Ft-1=1),那么Pt=0,则弱银行的总效用为:若弱银行的新增不良资产率在t-1期等于0(Yt-1=1,Lt-1=0),那么银行的总效用为:同理,当Yt-1=1构成弱银行的均衡战略,Xt-1=1,从而Pt=Pt-1,因而得。如果存款人在t-1阶段认为银行是强银行的概率,银行的声誉会更好,从而促进弱银行更积极地假装强银行。总之,t期重复博弈的均衡取决于银行的初始声誉水平(模型的均衡为混同均衡)状况:1.如果初始声誉水平,则强银行选择F0=F1=…=Ft-1=Ft=0,始终选择其新增不良资产率等于0;弱银行选择F0=F1=…=Ft-1=0,Ft=1,即弱银行在t期前一直坚持其新增不良资产率等于0,而博弈进入最后一阶段t时才采取其新增不良资产率大于0,存款人预期的新增不良资产率为存款人认为截到t-1期,银行的新增不良资产率会等于0。而t期的预期偏离值将取决于初始声誉。T期弱银行声誉的演进路径为:P0=P1=…=Pt,如果Ft=1,Pt+1=0;如果Ft=0,Pt+1=1,强银行的总效用现值为0,而弱银行的总效用贴值为。2.如果初始声誉,则博弈的均衡是分离均衡:强银行选择F0=F1=…=Ft-1=Ft=0,弱银行选择F0=F1=…=Ft-1=Ft=1,即弱银行的新增不良资产率在博弈一开始就大于0,存款人预期的新增不良资产率为:F0e=1-P0:;如果F0=1,F1e=…=Ft-1e=Fte=1;如果F0=0,F1e=…Ft-1e=Fte=0。银行声誉的演进路径为:如果F0=1,P0=P1=…=Pt=0;如果F0=0,P0=P1=…=Pt=1。强银行的效用水平是0;弱银行的效用水平贴现值是:。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银行的初始声誉水平影响了模型的均衡,这是因为银行面临着一个多阶段效用最大化问题。弱银行进行决策时,必须考虑该行动对自身声誉及对存款人未来预期的影响,银行面临的实际问题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利用存款人信息不完全非对称性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对于弱银行来说在强声誉条件下获得的总效用远远大于弱声誉条件下获得的总效用。因此,银行为强银行的初始概率P0越小,弱银行的新增不良资产率等于0声誉越低,继续选择其新增不良资产率等于0以维持其声誉的价值越低(即获得效用越低),因而,必然在第一期即采取其新增不良资产率大于0的最优行动。相对于重视未来收益,拥有相对较高的贴现率的弱银行而言,初始声誉越高,采用其新增不良资产率等于0的积极性越高。而为了获得更佳的效用,银行有必要创造良好的初始声誉。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银行都希望,从而实现长期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长期重复博弈中,需要培育银行的声誉机制,使银行能够在考虑长期利益的条件下,减少弱化声誉的行为,从而保持银行的稳定性。三、银行声誉的累积性表现在对人的影响通过上面的模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在银行和存款人的博弈中,银行声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良好的银行声誉有助于引导存款人形成有利的预期,减少银行挤兑的发生,并且由于声誉的累积效应,形成良性循环,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银行声誉同提高银行的稳定性是一致的。为了增强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银行必须吸取以往银行挤兑的教训,规范自身的行为,博取存款人的信任。第二,银行声誉具有积累性和易毁性特征。累积性表现在银行声誉的正向运动中,银行声誉的形成是存款人心理变化逐渐转变的过程,这就决定了银行声誉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慢慢培养。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培养,良好的银行声誉才能够形成。易毁性表现在银行声誉的负向运动中,银行声誉很脆弱,一旦存款人对银行声誉发生怀疑,就可能产生负反馈效应,导致银行声誉毁于一旦。虽然银行可以弥补其毁坏的声誉,但需要付出非常昂贵的代价。第三,良好的银行声誉需要一定的制度来支持其正常运行。这些制度应该包括发达成熟的银行体系、有效的银行内部治理机制、公开的银行业信息披露制度和部分存款保险的存款保险制度。发达成熟的银行体系能够营造一个有效的市场竞争氛围,公开的银行业信息披露制度是声誉信息能够顺畅传导的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