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第七章-文献目录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第七章-文献目录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第七章-文献目录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第七章-文献目录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第七章-文献目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

目录一、“目录”的产生及其含义(1)“目录”的产生“目录”一词最早见于《七略》:“《尚书》有青丝编目录。”《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略述鸿烈。”将“目录”用于指书籍的目次叙录。刘向是我国古代目录学创始人,对书籍进行分类,并撰写目录。“目录学”一词,最早见于北宋仁宗时苏象先《苏魏公谭训》卷四记其祖苏颂谒见王洙,洙令其子检书史,指之曰:“此儿有目录之学。”《汉书·艺文志序》:"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刘向对书籍进行系统整理,订正讹误,补脱删衍,剔其重复,形成定本。对同类文献尚未结集者,加以编集,如《楚辞》、《战国策》、《说苑》、《新序》、《列女传》等。刘向每校定一书,皆成一篇“书录”,大约相当于“目次”和“序”两部分内容。例如《晏子书录》:

内篇谏上第一凡二十五章

内篇谏下第二凡二十五章

内篇问上第三凡三十章

内篇问下第四凡三十章

内篇杂上第五凡三十章

内篇杂下第六凡三十章

外篇重而异者第七凡二十七章

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凡十八章

右《晏子》凡内外八篇总二百十五章。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中书《晏子》十一篇,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史书五篇,臣向书一篇,参书十三篇,凡中外书三十篇,为八百三十八章。除复重二十二篇六百三十八章,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外书无有三十六章,中书无有七十一章,中外皆有以相定。中书以夭为芳,又为备,先为牛,章为长,如此类者多,谨颇略椾(笺),皆已定,以杀青书,可缮写。……《晏子书录》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目次,即篇名和次第。(2)校雠整理情况。(3)作者生平。(4)内容评价。校雠整理情况、著者生平、内容概要构成一篇叙录。目次加叙录,就构成了一书的目录。诸书目录加以汇集,成为群书目录。一书目录与群书目录的区别。一书目录即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书的篇名和该书各篇叙录(或只有篇名没有叙录)。它出现较早,《诗》、《书》之序,《周易》之《序卦传》就可看作早期之目录。而《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汉书·叙传》则为更典型的一书目录。一书目录多是一书的组成部分,附本书以行。古人多撰成全书然后编定目录,故目录通例在全书之末。群书目录为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名和叙录(也有无叙录者)。它产生于我国图书、目录事业正式兴起的西汉时期。《汉书·艺文志》载“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成帝时,刘向校定群书,作《别录》,后刘歆作《七略》,均是群书目录的范例。群书目录因著录众多文献,比一书目录作用与意义更大,其编排、著录也往往复杂和艰难。所以群书目录为目录学研究之主要对象。刘向、刘歆等在每一书后都撰有一篇书录,当时把这些书录单独辑成一部书,叫《别录》。刘歆又在《别录》基础上,据父意写成《七略》。有总序,六类(六略)又有类序,总结各类学术源流;六类下各分若干小类,共有三十八小类,三十八小类各有小序,叙述小类的源流(其中《诗赋略》只有一篇大序,无小序);每一书又有书录。(2)目录的含义目录是按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由于编辑体式的不同或历史发展等原因,目录一词在我国古代先后出现过许多不同的称谓,如:录(《别录》《七录》),略(《七略》),志(《七志》),艺文志(《汉书艺文志》),经籍志(《隋书经籍志》),书目(《晋元帝四部书目》),序录(《经典释文序录》),书录(毋煚《古今书录》),解题(《直斋书录解题》),提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考(《经义考》),记(《读书敏求记》)等等。而汉晋以后,“目录”已成通名。二、古籍分类(一)对典籍图书进行分类的原因:1.方便查找图书。2.通过分门别类“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宋代郑樵《通志·校雠略》:“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二)历代图书分类情况简述:1.“六分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西汉末年,成帝令刘向等整理群籍。刘向领衔,校经传、诸子、诗赋,任宏校兵书,李柱国校方技。后刘歆继续整理为《七略》,分图书为六大类三十八小类,含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辑略为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不是图书分类。梁孝绪《七录序》云:“其一篇即六篇之总最,故以《辑略》为名。”实际为“六略”(即“六分法”)。《汉志》继承《七略》而成书。据《汉志》,其“六略”类目如下:(1)六艺略(九种: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2)诸子略(十种: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3)诗赋略(五种: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4)兵书略(四种: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5)数术略(六种: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6)方技略(四种:医经、经方、房中、神仙2.“七分法”的基本情况: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的七分法

刘宋时王俭的《七志》(已佚),其分类如下:

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书附于春秋)

诸子志:纪今古诸子。

文翰志:纪诗赋。

军书志:纪兵书。

阴阳志:即数术。

术艺志:即方技。

图谱志:图书、注记。

道经:道教经籍。

佛经:佛教经籍。

《七志》比《七略》增加图谱一类,成为“七分法”,又附道经、佛经二录,实际为九类。梁阮孝绪《七录》(已佚)《七录序》保存于《广弘明集》卷三。分类如下:

经典录:易部、尚书部、诗部、礼部、乐部、春秋部、论语部、孝经部、小学部。

记传录:国史部、注历部、旧事部、职官部、仪典部、法制部、伪史部、杂传部、鬼神部、土地部、谱状部、簿录部。

子兵录:儒部、道部、阴阳部、法部、名部、墨部、纵横部、杂部、农部、小说部、兵部。

文集录:楚辞部、别集部、总集部、杂文部。

术伎录:天文部、纬谶部、历算部、五行部、卜筮部、杂占部、刑法部、医经部、医方部、杂艺部。

以上内篇五录。

佛法录:戒律部、禅定部、智慧部、疑似部、论记部。

仙道录:经戒部、服饵部、房中部、符图部。

以上外篇二录。

3.四分法的基本情况三国时魏国郑默编有《中经》,分类无可考。

西晋秘书监荀勗(xù)因魏《中经》更辑新簿,叫作《中经新簿》(又称《晋中经簿》)。分为四部:

甲部:六艺、小学。

乙部:古诸子、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

丙部: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

东晋李充重编《晋元帝书目》,仍以甲、乙、丙、丁分四部。但乙、丙相当于荀勗的丙、乙,即史书升到第二位乙部,子书降到第三位丙部。从此以后,四部的格局基本确定。但那时还不叫经、史、子、集,而叫甲、乙、丙、丁。

《隋书·经籍志》是按四部分类现存较早的目录。

经: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纬书、小学。

史: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子: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集:楚辞、别集、总集。(以上四部四十类)

道经(附):经戒、饵服、房中、符录(均不列书目)。

佛经(附):大乘经、小乘经、杂经、杂疑经、大乘律、小乘律、杂律、大乘论、小乘论、杂论、记。(道佛共十五类)其分类框架是参照两晋南北朝各家目录拟定的。其后,我国图书分类基本上不出四部分类体系。

四部分类体系到《四库全书总目》逐步趋于成熟,可视为“四分法”的集大成者。

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

史部: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

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

集部: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

凡四部四十四类,有些类下增析三级类目。比如词曲类又下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五小类。4.五分法的基本情况清末张之洞《书目答问》,把丛书从子部杂家类杂编之属分出来,另立“丛书目”,编次于集部之后,成为五部分类体系。后来往往沿用五分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分经、史、子、集、丛五部。三、目录的主要内容(一)书名是目录必不可少的要素,即使最简单的书目也必须具有书名,没有书名就没有目录。书名是了解图书首先接触到的,是认识图书性质和所属学科门类的最基本的的要素。通过书名,有时可以直接看出书的内容、体裁和作者。如《说文解字》,可知内容与文字有关;《宋史》无疑是关于宋代的史书;《王维集》当然是盛唐大诗人王维的作品集。但有反映作者的书名在中国古代往往并不直接,有时是以作者字号、室名、爵号、諡号、官名、任职地、籍贯、写作或编集时代等为名,如王维的作品集还名《王摩诘集》、《王右丞集》,前者是字,后者是官名,因其曾官尚书右丞。当然,也有大量的书仅从书名看不出内容、体裁和作者,如要了解,只有直接阅读原书。鲁迅的《热风》《而已集》等。(一)书名关于古籍书名,需要注意常有“同名异书”和“同书异名”的现象。如《醉翁谈录》均是宋人所作,但是作者一是罗烨,一是金盈之。同书异名更为常见,如《老子》又名《道德经》,《庄子》又名《南华真经》,还有上边说到的《王维集》等等,都属于这种情况。不仅在文献整理、图书编目时需要留意,在读书用书时也不可粗心,否则极易发生张冠李戴的失误。(二)篇卷篇、卷都是古时记录书籍的篇幅及内容单元的单位。在竹木简时代称为篇,帛用作书写材料之后又称卷,纸本书籍出现后又有了册、本,均为后代沿用。原来在形式上都是独立的,但是卷的容量更大,包容了篇,因此后来篇就较少作为独立的数量单位,而成为书中的在意义上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后来有册有本,但是册、本在装订上比较随意,因此在古籍中卷作为数量单位的的使用最为固定最为普遍,是古籍目录中的基本项目卷数对于了解一部具体的古籍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同书卷数的差异,可以知道是完整还是残缺,或是版本差异,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代有袁州、衢州两地分别刻印的版本,卷数不同,袁州本四卷,衢州本二十卷,内容上也略有差别。(三)撰人及朝代1.关于撰人的朝代如钱谦益和方以智;伯夷和叔齐;【独往】方以智同伴都分手,麻鞋独入林。一年三变姓,十字九椎心。听惯干戈信,愁因风雨深。死生容易事,所痛为知音!钱谦益

2.关于撰人最早的典籍,一般并没有著者,如《尚书》、《诗经》等,而《周易》所谓“四圣之言”也是后人伪托。直至战国、甚至西汉时,有的书或作品仍然没有作者名。如《史记》中记载,汉武帝读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大为赞赏,发感慨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身边人告诉他说就是当时人司马相如,汉武帝吃了一惊。说明当时作品上并没有作者名。还有一种情况,虽然很多古书有著者,但是靠不住,尤其是先秦子书,有的著者出于伪托,有的著者出于后人追记。伪托的主要目的是假借名人声望来加重份量,以求著作能够流传于世。

2.关于撰人汉代以后,书籍著者虽署名渐渐普遍。但是仍有大批伪书,借名人以自重的风气仍然存在,就是梁启超所概括好古是中国人的民族特性之一。此外,有时出于政治斗争需要会嫁名于他人,如晚唐《周秦行纪》,托名牛僧儒,书中称代宗皇后为“沈婆”,称德宗为“沈婆儿”,大为不敬,宋人指出是对立的李党中人所作,用来嫁祸牛僧儒。后代的一些作品有时也不留著者姓名或真实姓名,如通俗文学作品,过去历来为传统文士瞧不起,有的不署名或不署真名也是情理之中,因此《金瓶梅》的作者至今无法弄清。所以对于著者名还是要慎重,有时往往需要进行考订。(四)版本早期书目不太重视版本。真正重视是从宋代开始,清代及近代藏书家所编目录则重视著录版本,尤其是善本目录更注重版本著录。最早注版本的书目是南宋尤袤《遂初堂书目》。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丛书综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贩书偶记》等是较为简明的版本目录。著录版本事例:著录版本的书目出现以后,在很长的时期内版本著录并不规范,有很强的随意性,如《遂初堂书目》,关于正经正史的版本,就著录有成都石经本、秘阁本、旧监本、京本、江西本等等,直到清代仍是如此。如《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韩诗外传》十卷,汉韩婴撰。……明新都唐琳刻本,明沈辨之刊本,《汉魏丛书》本,《津逮秘书》本,……近赵怀玉本最善,……”这种不规范或随意性为今天的读者了解版本,造成一定的困难。著录版本事例:近代以来受到西方学术影响,版本著录则已形成一定规范。如《贩书偶记》:《韩诗外传》十卷《补逸》一卷,汉燕人韩婴撰,武进赵怀玉校补。乾隆五十五年亦有生斋刊。又如《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韩诗外传》十卷,汉韩婴撰。明刊《汉魏丛书》本,九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栏;明天启六年新都唐琳刊本,九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栏,有陈明旧序。《诗外传》十卷,汉韩婴撰。明嘉靖沈与文野竹斋刊本,九行十七字,白口,左右双栏;……明崇祯毛晋汲古阁刊《津逮秘书》本,八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栏。《韩诗外传校正》十卷,清赵怀玉撰,《序说》一卷《补遗》一卷。清乾隆五十五年武进赵怀玉亦有生斋刊本。比较之下,最后一种提供的版本信息最为准确也最为完整。甚至近年来后出的某些古籍书目都无法相比。(五)提要提要应介绍撰者生平,如里籍、字号、科第、官位、生卒年等。然后介绍书之内容。评价得失,或者考其流传情况、版本源流。有些提要辑录前人序跋而成,称“辑录体”。如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朱彝尊《经义考》、谢启昆《小学考》等。《四库全书总目》之提要极有价值。使用时应参考胡玉缙《补正》与余嘉锡《辨证》。(六)大、小序《汉书·艺文志》在前面有总序,六略各有大序,各小类又有小序。《四库总目》四部有总叙,各类有小序。这些大小序在辨明学术源流方面作用甚大。李致忠《三目类序释评》;张舜徽《汉书艺文志讲疏》《四库提要叙讲疏》可作参考。补充:(七)目录学的体制余嘉锡先生《目录学发微》一书中,曾明确地提出了古典目录书体制的三种不同类型:“一曰部类之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者。”现存者如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和《四库全书总目》等。这种体制的目录书的作用主要是“论其指归,辨其纰缪”,对图书进行较全面的论述、考订和正误,对于读书与治学,价值较大。“二曰有小序而无解题者。”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其作用是充分利用小序这一结构形式来“穷源至委,竟其流别,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使读者能从学术角度了解每类图书的价值和作用,进而掌握和利用这些图书。“三曰小序、解题并无,只著书名者。”

现存者如《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通志·艺文略》和《书目答问》等。各家藏书目录也多属此类。这类目录书虽然只记书名,但如果“出自通人之手”,也能做到“类例分明,使百家九流,各有条理”,也可藉以考见学术之源流,并为初学者揭示读书治学之门径。我国古代解题大体可以概括为三类:小序是为了讲述学术源流,解题,也称提要、叙录、书录等,主要用来揭示某一文献主旨及社会作用、学术价值等,向读者提供读书门径。解题是我国古典目录学中最具特色、学术价值最大的古典目录体制,是我国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之一。(1)叙录体:创始于汉刘向。余嘉锡先生在《目录学发微》中指出:“叙录之体,源于书序,刘向所作书录,体例略同列传,与司马迁、扬雄自叙大抵相同。”刘向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叙录体,大致包括以下内容:其一,鉴定图书版本,记叙校勘经过;其二,评介作者生平及其学术思想;其三,评介图书内容。叙录体是古典目录解题中较重要的一种解题类型。清修《四库全书总目》是叙录体的代表。(2)传录体:创始于刘宋王俭《七志》,《七志》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故又称为“传录体”,传指传注,故又称“注录体”,此类解题只记书名,略叙图书旨意,不论列“作者之意”(《隋志》)。(3)辑录体:元马端临在《文献通考·经籍考》中首创,是以征引前人资料著录图书的一种方法。如《文献通考·序》所称:“今所录……一则采诸家书目所评,并旁搜史传、文集、杂说、诗话,凡议论所及,可以记其著作之本末,考其流传之真伪,订其文理之纯驳者,则具载焉。”马氏著录图书,广征博引,兼收并蓄,一般不加个人议论评说,让读者选择、去取。这种做法,也为我们保存了大量古书佚文,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四、目录的类型(一)公藏目录官府藏书目录始于《七略》、《别录》。其后历代都有官藏目录,如《中经》、《中经新簿》等。宋代公藏目录,北宋有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六十六卷,现存残本。明代公藏书目有杨士奇《文渊阁书目》二十卷等。清代则有于敏中等《天禄琳琅书目》十卷、彭元瑞等《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二十卷、缪荃孙《清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等。民国有张允亮《故宫善本书目》三卷、江瀚《故宫普通书目》六卷、陶湘《故宫殿本书库现存目》三卷、赵万里《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四卷等。1949年以后,有《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目》等。台湾有《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故宫博物院善本旧籍总目》、《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善本书目》等。其他大型联合目录如《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丛书综录》、《民国时期总书目》等也都是公藏目录。(二)私藏目录

私人藏书目录六朝时已有,书目不传。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等是现存较早的私藏目录。此后比较有名的有明赵琦美《脉望馆书目》、清钱谦益《绛云楼书目》、钱曾《也是园书目》、徐乾学《传是楼书目》、孙星衍《孙氏祠堂书目》、黄丕烈《百宋一廛书录》、《尧圃藏书题识》(缪荃孙等辑)、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杨绍和《楹书隅录》及《续编》、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仪顾堂题跋》、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缪荃孙《艺风堂藏书记》等。

民国以来有傅增湘《双鉴楼善本书目》、刘承干《嘉业堂藏书志》(缪荃孙、董康、吴昌绶撰)、张元济《涵芬楼烬余书录》、李盛铎《木犀轩书录》等。

建国后,有郑振铎《西谛书目》(赵万里等编)、周叔弢《自庄严堪善本书目》(冀淑英撰)等著名私家藏书目。罗伟国、胡平编《古籍版本题记索引》有助于查阅藏书题跋。(三)史志目录主要指正史(纪传体史书)当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以《汉书·艺文志》最早。其后有《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其他正史则无艺文志,但后人往往有补作,称为“补志”。这些史志目录著录图书的范围一般是当朝的藏书,以纪录一代藏书之盛为目的,通录古今,不分时代。除了正史艺文志外,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明王圻《续文献通考·经籍门》、清《续通志·艺文略》、《清通志·艺文略》、清《续文献通考·经籍考》、《清文献通考·经籍考》、《清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等,也属于史志目录范围。地方志中往往有《艺文志》或《经籍志》,有的是书目,有的是地方文献汇编。如《山东通志·艺文志》、《安徽通志艺文稿考》、《湖北通志·艺文志》、《温州经籍志》等,亦属于史志目录。哈佛燕京学社洪业等合编的《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可以查正史艺文志及补志有关内容。(四)专科目录1、经学目录。较重要者为朱彝尊《经义考》三百卷。每书注存、佚、缺、未见。全录原书序跋,以及有关各书的评述文献,并附按语。翁方纲有《经义考补正》十二卷。

2、小学目录。有清谢启昆《小学考》、胡云玉《雅学考》、黎经诰《许学考》,体例大体仿《经义考》。

3、史部目录。宋高似孙《史略》、谢国桢《晚明史籍考》、《清开国史料考》、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北京天文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容媛《金石书录目》、日本人长泽规矩也《中国版本目录学书籍解题》等。4、子部目录。宋高似孙《子略》、陆达节《历代兵书目录》、刘申宁《中国兵书总目》、王毓瑚《中国农学书录》、北京图书馆等《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等。5、集部书目。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万曼《唐集叙录》、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李灵年、杨忠主编《清人文集总目》、王国维《曲录》、黄文暘《曲海总目提要》、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袁行霈、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书目》、一粟(周绍良、朱南铣)《红楼梦书录》、周采泉《杜集书录》、郑庆笃、焦裕银、张忠纲、冯建国合撰《杜集书目提要》等。(五)特种目录1、举要目录。最著名的是张之洞《书目答问》,目前通行本为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2、丛书目录。目前常用的主要有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阳海清编《中国丛书广录》、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3、知见目录。知见即所知、所见,包括直接见到的和间接知道的。以清邵懿辰《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清莫友芝《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最有名。前者经邵章增订为《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后者经傅增湘增订为《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4、经眼目录。与知见目录不同,在于全是亲眼所见,更可靠。主要有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孙殿起《贩书偶记》、《贩书偶记续编》、雷梦水《古书经眼录》等。5、禁毁目录。《清代禁毁书目》,清姚觐元编、邓实增补、商务印书馆补遗。共收禁书3011种。《清代禁书知见录》,孙殿起编。收禁书1400余种。1957年商务印书馆排印合订以上二种为一册。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