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军对关中地区的防治_第1页
论日军对关中地区的防治_第2页
论日军对关中地区的防治_第3页
论日军对关中地区的防治_第4页
论日军对关中地区的防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日军对关中地区的防治

南京峡历史悠久,古属扬州。1933年民国南京市政府划行政区,下关为第七区,是建区之始。下关地处长江之滨,水路运输历史悠久。清末民初,在洋务运动和对外通商的推动下,下关港埠加速发展,使下关成为南京乃至中国重要的商埠口岸,其航运事业逐渐兴盛。1908年、1912年沪宁、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促进了下关地区的繁荣,尤其是津浦铁路兼办港务,使下关地区成为南京水陆中转枢纽。特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使下关成为南京的商贸物资集散中心,一直到1937年以前都是南京最热闹繁华的地区之一。1931年出版的《最新首都指南》记载:“首都繁荣市街分为城内与下关两部,下关大马路、商埠街是为热闹,夜市常延至十一时。”当时舆论称之为:“南有夫子庙,北有商埠街”,“南有秦淮河,北有大马路”1。1937年日军侵占南京,除了在下关地区烧杀奸淫之外,还封锁长江、强占码头、掠夺资源,水陆事业陷于瘫痪,下关地区遭到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一、日本人故意屠杀、伤害人民1.月3日,南京审判战犯基本功能调查和人员身份,导致了模式改变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以后,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烧、杀、淫、掠,30万以上中国同胞惨遭杀害,下关地区是日军屠杀中国同胞的主要场所之一,数万无辜的南京市民在下关的大街小巷、长江岸边成了日军屠刀下不屈的冤魂。日军侵占南京后,由于港区集聚着大批难民,这里就成了集体屠杀的场所。“每日必有数千,均押赴下关,使其互为束缚,再以机枪扫射,日军先后将从南京城内逃到下关准备过江的难民,以及避居在华侨招待所(属国际安全区)、英商和记洋行、煤炭港仓库的难民,用铁丝、麻绳将他们的手捆绑在一起押解到下关草鞋峡、鱼雷营、宝塔桥、煤炭港、中山码头江边等地,先用机枪射杀,然后浇上汽油纵火焚尸,或将尸体推入江内,其时长江浮尸横流,惨不忍睹。1937年12月15日,日军在鱼雷营用4挺机关枪扫射屠杀了9000余名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只有殷有余等9人死里逃生。”21946年10月19日下午3时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检察官丁承纲就鱼雷营集体屠杀对殷有余进行了询问并有笔录。1937年12月16日日军在中山码头用机枪扫射集体屠杀难民及已经解除武装的军人5000余人,并把尸体推入江中,毁尸灭迹。幸存者梁廷芳、白增荣于敌人屠杀时携手投江,幸而脱险,他们在审理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时,出庭作证。一位日军士兵在证言中说到:“13日从中华门入城后,14日去下关补给粮草,目睹了长江边尸体一望无际。这些尸体差不多像是来自南京的难民,可能有几千、几万,数目大得很。死尸的情况活生生地说明,从南京逃出来的老百姓,无论是成人或儿童,他们一律遭到机枪、步枪的扫射,遭到杀戮。一路上枕藉着的尸体,连他们是老百姓还是士兵,是男是女也无法辨认,因为这些死尸遭射击后倒在地上重叠在一起,并被浇上重油,点火焚烧,在焚烧过的尸体中,无疑也有许多儿童的尸体。总之,几乎都是老百姓。我从未见此悲惨的情景。”3另一位参加过进攻南京的日本士兵在日记中写到:“12月14日因公去下关,站在码头上观看扬子江的流水,这时一幅无论如何也令人难以置信的情景展现在眼前。两千米,不,也许还更宽一些,在这宽阔的江面,漂流着数不清的尸体。一望无际,满眼皆是尸体。江边如此,江中心也是如此。那不是士兵,而是老百姓的尸体,其中有成人,也有儿童,男男女女都漂浮在江面上。尸体像木排那样,缓缓地漂流着,朝上游看去,尸山接连不断。似乎可以想见,那接连不断的山是看不到边的。”41937年12月14日至17日,日军把首都电厂3000多名工人押至煤炭港用机枪扫射,然后用火焚烧,首都电厂总工程师兼代厂长陆法曾在战后向南京大屠杀敌人罪行调查委员会呈文称:“南京首都电厂于南京沦陷之前,奉命维持供电业务,在未得命之前,不得停止。故在中山码头旁发电厂内有工人50人,由副总工程师徐士英率领在厂维持发电工作,迄12月13日首都沦陷后方率领工人退出电厂,但其时交通已断绝,乃退至煤炭港英商和记冷藏厂内暂避。后敌军到达下关,并到和记厂内搜查,均被捕围禁于煤炭港下游之江边,被拘禁者约3000之众。其初以机关枪扫射,继即将各被害人驱入附近茅屋内禁闭,再堆集木柴浇上汽油于茅屋四周,放火燃烧,致被害人一部分有被烧死者。”5在英商和记洋行,集中了2万多难民,日军进城前,国际委员会拨给他们一部分米粮维持生活,后来米粮告馨,难民要求到难民区避难,日军又不允许他们转移,也不让国际委员会援助他们,这一部分难民很多人被日军杀害。日军在下关一带的集体屠杀,不是指某一日某一次的屠杀,而是在一段时间中不断屠杀的综合统计。据《下关区志》记载:日军在草鞋峡屠杀57400余人,鱼雷营、宝塔桥一带屠杀39000余人,煤炭港屠杀3000余人,中山码头屠杀5000余人,以上地点遇难同胞约10.44万人6。2.采用皮鞭抽、刀抽刀刺的方法,受东北部民法之害日军占领南京后,为实施其“以战养战”的殖民政策,在南京港建立了日军军事专用航运指挥部——第二碇泊场司令部,该司令部在南京港的最主要工作是装卸各种货物。承担这一繁重工作的劳动力,一是中国劳工,二是中国战俘,有300多名日军官兵,负责对碇泊场的警卫与监管中国劳工。他们终日在日军的枪口与棍棒下工作。1938年2月,“伪自治委员会”与各区公所设立“苦力收容所”后成立了“南京码头工人福利公司”,把南京港的中国劳工全部组织与控制起来,劳工们承担码头、仓库等物资装卸、运输和一切现场作业,工人都是付日酬的临时工,干一天拿一天的钱,日军发给中国劳工的酬金极低,又经把头等层层克扣,工人所得难以维持温饱。许多劳工因伙食极差及劳动繁重得了脚气病甚至为此而丧命。南京沦陷期间,除了南京港的码头工人在日军监视下受尽日本侵略者的奴役和摧残外,还有大批的战俘受到更为残酷的迫害,其生活与工作则更为恶劣悲惨,他们毫无工作报酬,没有人身自由与生命保障,在从事繁重紧张的超体力劳动时,随时随地遭受日军的打骂、侮辱与杀害。日军对战俘和劳工经常用皮鞭抽、刀背砍、皮鞋踢、大棒砸,用各种野蛮的方法折磨劳工和战俘。如令他们抬着大筐煤炭罚站,直到他们支撑不住瘫倒在地,或强迫暴晒毒日,互打耳光,被打死、饿死的战俘和劳工不是让军狗吃掉就是装进草袋扔进长江。据三井码头老工人李志武回忆,当时三井码头驻有日军100余人,他们主要承担的是看守和监工任务。战俘们住的是草棚,冬天仍穿的是单衣,生病无医无药,劳动强度极其繁重,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逃跑者被抓回有的枪毙、有的被军犬咬死,有的战俘逃跑被抓回后,日军逼迫他们自己挖坑,把他们全部活埋。三井码头的战俘死亡最多,几乎天天都死人,最多时一天有40人死亡。在三井码头附近有个大坑先后埋了1000余人。1943年时三井码头有战俘3600人,到日本投降前死得只剩1000多人。在日军侵占破坏首都电厂期间还调来一批日籍技术员到该厂,担任各级行政与技术主管,监督中国工人,中国工人与技术人员必须低三下四的听从日籍人员的指挥与监督,进出厂门要向日军行礼并被搜身。稍有不慎,即遭日军与日籍人员的打骂甚至鞭抽刀刺。奉命留守的84名员工中有45名被日军屠杀,1名电工在三汉河变电所被日军无辜枪杀,4名工人被日军殴打致死;15名员工被日军施酷刑后致残。3.慰安所10所1937年12月初,松井石根已决定在日占区实行慰安妇制度,日军一进入南京,就在南京着手筹建慰安所,慰安所遍及南京全城。由于下关地区是南京的交通枢纽与商业集中地区,下关火车站与长江码头又被日军接管,因而这里驻防日军较多,与之相适应,日本当局在下关设立了多家慰安所,成为开设慰安所较为集中的地区。主要有“华月楼慰安所”、“日华会馆慰安所”、“圣安里A所慰安所”(日本慰安妇)、“圣安里B所慰安所(中国慰安妇)”、“东升楼慰安所”、“铁路桥慰安所”、“煤炭港慰安所”等。7这些慰安所要么是用简易的木板搭建的,里面十分寒冷,四面透风;要么是强占民房抢来的。在南京市档案馆的馆藏档案里有着这样的记载:日本商人延吉秀吉将南京市民黄梓卿位于商埠街的三层洋式楼房及家俱强行侵占,开设日华会馆附设妓院(即慰安所),后来为了扩大营业用地,又在该洋房附近再次侵占董姓市民的空地基,在上面建造房屋八间扩充营业。更令人发指的是,延吉秀吉将在他的慰安所里帮佣的妇女徐秀英长期霸占并生下两个孩子。8慰安妇们在寒冷潮湿的房子里光着身子每天接待少至几十人多至上百人的日本士兵,稍有不从就会遭到大声的训斥。有的人已经被强暴得麻木了,如同猫一样卧在地板上,守着炭火,一丝不挂,也不收费,只是等待日本兵上去,有的饿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也许是怕她们跑掉还怕她们挣扎,每个士兵都发了一个饭团子,说是捎给你干的女人,这是她们全天的口粮。慰安妇们见到饭团子,红了眼,夺了过去就吃,全然不顾日本士兵在她身上干什么。慰安妇们有的被日军奸淫后虐杀而死,有的不堪蹂躏自杀身亡,活着的苟延残喘,没了灵魂,形同僵尸,患上各种疾病或精神失常的慰安妇就被赶到荒野等死,还有的被割乳房、剁手足、剖腹肠、喂野狗。二、南京杀库战争期间,下属地区遭受严重破坏1.美日事件的爆发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中国航运界采取了一些措施保护航运事业。1937年9月12日,招商局在南京成立了长江业务管理处,代表总局指挥沿江各分局,负责内河业务,担任军工运输。并且联合三北、民生、大达、大通等轮船公司,在南京组成内河航运联合办事处,统筹运输事务。9可是临时机构成立不久,日军就开始对南京进行空袭。轮船、码头是轰炸目标,下游航道被封锁,火车被征为军用,铁路货运基本停顿,11月12日上海失守以后,日舰10余艘进入长江,此时日陆军也向南京进逼。12月13日日军进城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焚烧破坏,下关作为运输、仓库和制造业中心损失最为严重。南京沦陷之初,中国军队因匆匆撤退,对码头设施没有破坏,全部损失几乎都是日本侵略军占领之后焚烧和掠夺造成的。因此码头、船舶损失严重,长途、短途航运全部停顿,连下关与浦口之间的交通也断绝。码头工人被杀或者逃亡,所剩无几,各种装卸组织也不复存在了。下关轮船公司和转运公司原有的11座大型仓库,5座全部毁坏,5座不同程度毁坏,只有怡和洋行二层楼式的钢筋混凝土仓库尚好。浦口津浦铁路原有12座仓库,6座全部毁坏,3座破损残缺勉强可以使用。10日军轰炸焚毁了南京港的中山码头。1937年12月20日,日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到下关一带视察,他亲眼看到了长江边南京港码头被毁情况,“民船、码头大部分被毁,除浦口一处码头外,余皆被焚毁,停车场全部被焚,无法使用,若稍加修善,六、七处码头可以使用。”112.变私以禁模块消费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占南京后大肆烧、杀、抢、掠,至使南京下关地区市政设施和民房受到严重破坏。南京大屠杀给下关造成损失达一亿一千七百万元,占全城损失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七。其中有六千九百万是经营用动产的损失,四千二百万是房屋的损失。12仓库、码头、库存货物等损失占南京同类财产损失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自南京事变以后,下关房屋十九毁于兵火,束堂(下关乐善堂)房屋虽获幸存,乃最近下关又大举拆屋造路,致事变后能零星助款属堂者,突遭拆屋之厄,遂又告中决蹶。”131946年5月20日南京市第七区区长伍家干致南京市政府呈文“遵查下关在沦陷期间,敌寇不顾人道,大肆屠杀人民,任意拆毁房屋,自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三日(1937年)至二十七年十月止,拆毁房屋二万零五百四十间之多。下关江边、大马路、二马路、商埠街、热河路、绥远路等处房屋均被敌寇中岛部队及小关兵站焚烧拆毁,所有拆毁房屋之材料及地皮,概经敌寇建筑仓库,改筑临时马路之用。”“下关烧完了,连一家完整的店铺也没有了,偌大的街市没有一块招牌能分出来是某家的铺店(至今仍留有“庆华鞋帽洋货店”“大西洋手表眼镜公司”被烧毁的店招残迹——笔者注)。只见各家的自来水管无人过问,在昼夜不停的向外涌。”14在下关,日军把上至三汊河,下至老江口,东至惠民桥,西至长江的大片居民统统赶走,民房店铺等除少数坚固可用的,其他不是烧掉,就被拆毁,从下关火车站可望到江边。153.英商和记有限公司的建设抗战前特别是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由于南京的政治、军事地位的提高,以及市政建设的扩大、人口的剧增,商业的繁荣等原因,南京的工业有了重大发展。下关地区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交通运输线路、繁荣的商贸集市,许多大中型工商企业都集中建在此处。如1909年南京地方当局筹办金陵电灯官厂,装有100千瓦发电机组,是当时国内最大的电气事业,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下关电厂。1928年更名为首都电厂,并数次大规模投资扩建,其不仅供应南京全市的用电,还供应长江北岸永利硫酸厂和龙潭的中国水泥厂的用电。161913年英商韦氏兄弟在宝塔桥江边开办大型肉蛋加工企业——南京英商和记有限公司。这是南京开埠后外国资本在下关开办的第一家工厂,是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蛋肉品类加工厂,同时也是当时南京具有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少数大型工厂之一。17南京有恒面粉厂是1930年黄光衢创办,1931年5月开工生产,民国时期是全省生产规模最大的面粉厂之一。18而日军占领南京后,给正在蓬勃发展的南京近代工业以沉重打击,下关地区的民族工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上述几家重要的工业企业及众多的中小型企业都未能幸免。首都电厂多次遭到日军空袭,所有的发电设备损坏日甚一日,供电能力不足1万千瓦。化验设备全部被毁,机器上的电气及热工仪表大部失效或被日军拆除,主厂房屋面大部被毁,厂房玻璃全部无存,员工宿舍等全部被日军拆毁,输电、配电设备也大部被毁。日军占领该厂后,竟以该厂是国营企业,宣布为“敌产”,加以没收,派日本军队实行“军管理”。19南京有恒面粉厂被日军占领被迫停产,后来日方为供应军用,不久以“军管理”的名义,委托给日商投资经营,长期无条件的罢占该厂。面粉厂的原料购买与产品销售,均由日方控制,实际上成了日方的面粉加工厂。就是后来日方当局宣布解除对该厂的军管理,发还给原中国厂主,但又强令该厂必须与日商“合作”生产,实际上是让日商继续以“合资”形式控制该厂。20英商和记洋行因挂着外资的招牌,因而在日军占领南京初期,尚能苟延;但因战争影响,该厂收购与加工肉、禽、蛋的生产业务被迫停顿,渐渐的号称“远东第一大肉、禽、蛋加工厂”的和记洋行从此走向末路。214.概念二:德国航道法抗日战争爆发前,南京港的私营航运企业已有较大发展,当时扬子、泰昌、大安、泰丰、福记、义泰等8家轮船公司就拥有小型客货轮和拖轮33艘,经营颇见起色。从1937年12月13日开始,南京港被日军侵占了近8年,南京的铁路、港口及各重要工业、交通企业不管是官办还是民办一律加以军事占领,称之为“军管理”。南京是侵华日军总司令部所在地,日军严密的控制了港口,为了侵略和掠夺的需要他们还修建了一批专用码头,并且垄断了航运业。日军对长江实行了长期的封锁,并将占领的中、美、英等国航运企业的船舶占为己有。长江中下游的航运被日本独占,南京港大部分码头和仓库被日军作为军用。沦陷之初商业航运全部停顿,1938年7月以后商业航运业务也被日本垄断。金陵关停止工作达4年多,直到1942年6月1日才在南京设立江海关南京转口税征收处。这个所谓海关仅征收华商货税,实际为日本侵略者所操纵。侵华日军为了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也为军需自给需要,对货物运输进行种种限制,并在1941年10月颁布了《扬子江日军占领区货物移动取缔暂行条例》,极其严格控制货物输出,致使许多货物滞留在仓库、堆栈。台北“国史馆”档案财产损失报告表记载航业损失:直接损失为4,466,128,033,920元,间接损失116,751,105,138元。5.资源运用和运输资源的重要港口原4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在下关地区大肆抢掠各类物资,主要是疯狂抢掠木材和煤炭资源。日本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的同时,提出“以战养战”的口号,加紧对中国资源的掠夺。木材在战前是南京港的大宗货物,日军在南京上新河杀害木业人员1712人之多,对各帮木商存储的木材疯狂抢掠,劫余木材也被全数封于江滩,木商几乎全部破产。祥泰、大来两个木行也被迫关闭。由于日军封锁长江,上游木源断绝,“事变后上游到货全无”,南京木市几乎停顿了8年。日军还掠夺了华东、大通、淮南等煤矿在宁存煤8000余吨,致使市里燃料市场瘫痪,居民只能用柴炭作燃料,市内的石油市场也一度中断。22日军初占南京时,对南京港区的码头、仓库进行了严重的破坏。随着战争发展的需要,日军在南京开始修复和新建码头仓库,南京港成为日本掠夺和运输华北、华东地区煤炭铁矿资源的重要转运港口。1938年日商三井公司和华北煤矿公司,在浦口上游1500米处修建大型煤炭转运场,1941年建成,称为新炭场。三井煤场面积9万平方米,贮存能力13万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