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感为媒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_第1页
以情感为媒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_第2页
以情感为媒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_第3页
以情感为媒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_第4页
以情感为媒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主体对客体能否适合自己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情感在认知、能力、习惯的养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点认为语文课堂就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但随着新的课程理念的更新,注重育人、启迪智慧、发展思想、陶冶性情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慢功夫,抓住情感教学这条线,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让他们学会感知生活,关注内心的情感变化,关注情感的细致体验,都是丰富他们心灵的重要方面。所以,要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就要以情感为媒。一、创设情境,提升情感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想方设法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氛围,让学生深入情境之中,细腻品味、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传达的情韵,以求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1.精心设计导语。如何导入新课关系着能否抓住学生的心。精彩的导语就如说书人的第一声锣鼓,电视剧的序曲,一篇美文的开头。课堂教学伊始,就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这样,就能够让学生迅速了解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正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例如,在学习琦君的散文《春酒》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提到过年,我们都会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我们会想起春晚,会想起年夜饭,会想起包饺子,会想起放烟花爆竹……那么,我国浙江温州是如何过年的呢?让我们跟随琦君的脚步,感受她过年的故事——《春酒》。”这样导入就为学习《春酒》这篇课文奠定了情感基调。再如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昔日的罗布泊河流清澈,绿林环绕,牛马成群;今日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草木,没有飞禽走兽,夏季高达70度……”通过这样强烈的对比渲染,学生就能够明白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打开了他们思想情感的闸门,为他们学好这篇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精心组织情景活动。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参与活动十分重要,因为有些情感只有让学生参与活动才能体验到。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组织情景活动,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例如,在学习《敬畏自然》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题目:“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但课文认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所有生命都一律平等,请选择立场展开辩论。”通过辩论活动,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的重要,不“敬畏自然”,就要受到“自然”的惩罚。再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角色分为皇帝、大臣、骗子、群众(尤其是那个小男孩)等。通过表演活动,能够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皇帝的昏庸,大臣的无知,骗子的狡猾,群众的愚昧,小男孩的勇敢。通过这样的情景活动,教师既能够让学生自由地联想和想象,又能够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既能够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又能够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多媒体作为一种集声音、画面、信息于一体的教学设备,已经广泛运用于教学中,并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立下了汗马功劳。例如,在学习郭沫若的《雷电颂》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屈原》中的插曲《橘颂》,学生就能够感受到画面的悲凉,屈原的悲愤和满腔的爱国情怀。再如在学习《敬畏自然》时,可以播放目前一些被破坏的自然环境的画面,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我们要重视环保问题。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还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多媒体确实是个好东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地利用,但不能走向利用多媒体的另一个极端:整节课播放音频、视频等。语文课还是要让学生多去阅读课文,多去品味语言,多去感悟文本的情感。二、强化对话,提升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的过程应在师生对话过程中完成。完整的阅读过程包括:首先是教师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积极构想文本与教学知识点契合的地方,以及用什么教学方法把文本与学生联系起来。其次是学生阅读文本,结合自己的思想认识层次理解文本,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再次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面对同一文本进行交流、质疑,纠错纠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把对文本的理解向更深层次推进,学生此时就开始与自我对话,认识到自己思考存在的问题,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实现自我超越。1.教师探究文本,找准师生情感共鸣的契合点。教师要精心备课,反复阅读文本,广泛查找资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对每篇文章都要有自己的认识,因为教师对文本的理解高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高度。例如,在学习温庭筠《望江南》时,教师要认识到诗歌写的是一位妇人的爱与恨、相思与失望,而这种情感需要教师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才能得出属于自己的深刻的见解。教师只有深入探究文本,才能找准师生之间情感共鸣的契合点。从而强化师生之间的对话,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2.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课堂上,教师把文本推介给学生,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交流。作为中间人、起桥梁作用的教师,此时应淡出学生的视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阅读、思考时间。学生的独到见解,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师“教”出来的。例如,在学习萧乾的《吆喝》时,学生对吆喝声很感兴趣,模仿街头小贩叫卖的各种声音,课堂热闹了,但有没有好的效果呢?回答应该是否定的。课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语言特色很重要,此外对吆喝背后体现的民俗文化的分析也很有必要,分析吆喝就是对古老文化的欣赏。而对特色语言、民俗文化的赏析,都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感悟,不能以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思考和感悟。3.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要有碰撞。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就应该有几次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碰撞。没有碰撞,就没有火花,就没有亮点。例如,在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求师时‘毕恭毕敬,俯身倾耳,不敢出言’,如何看待这种尊师方式?”赞成的一方认为,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在任何时候都要发扬,也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学生学有所得。不赞成的一方认为:老师传授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但学生不能怕老师,学生应该大胆质疑,合理发问,这样才能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并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教师对这两种意见只能都支持,因为都具有合理性,不存在对与错。辩论虽然没有结果,但通过思维碰撞,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世界。4.学生的对话要有深度、广度,要有能力提升。在课堂上,当学生把自己的见解同别人交流时,不仅可以加深认识理解,还可以纠正自己的思考偏差,拓宽思维广度。例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后,部分学生对菲利普夫妇虚伪、自私的行为进行了批判,接着教师问了一句:“造成这种亲人之间不能相认的原因还有更深层次的吗?”学生又继续思考起来,联系到了当时的法国社会现实。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三、重视朗读,提升情感朗读是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方式,可以说,情感都是学生“读”出来的,而不是“看”出来的,更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我们许多教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重视朗读,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疏通文意、理解内容上了。从长期看,这样做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在古代诗文、现代散文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朗读。但我们有些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读书磕磕巴巴,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如此朗读,当然是读不出情感的。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朗读指导和训练。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和训练一定要具体、细致,如语音、语调、节奏等。如此,学生才能读出情感,教师才能构建高效课堂。例如,在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就宜用强烈、深沉的语调,读出杜甫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读《天上的街市》时,就宜用平缓、轻柔的语调,读出郭沫若对牛郎织女的同情和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读《安塞腰鼓》时,就宜用高亢、激越的语调,读出黄土高原上人民的粗犷豪迈与勃勃生机。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文,宜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才能读出文本应有的情感。学生朗读要有感情,要抑扬顿挫,那么怎样朗读才能有感情,才能抑扬顿挫呢?朗读要有感情,学生就要走进文本,设身处地地想自己就是文中的人,和文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闭上眼睛那景那情仿佛就在眼前。朗读要做到抑扬顿挫,就要有声调的高低,每句话的朗读都要有轻重之分;停顿的长短,首先考虑标点符号,逗号停顿比句子结构间的停顿要长,句号比逗号停顿要长,省略号意味深长,感叹号和问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另外,要倡导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朗读。当然,我们提倡重视朗读指导和训练,并不等于不重视默读。事实上,默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听课中发现,讲课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默读训练,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要求学生背诵的现代文也比以前少了。因此,在语文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让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信息,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其他一些读的形式也同样需要重视。在早读课上,教师应要求学生每天背诵一些文字,这样做既能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又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四、注重仿写,提升情感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让学生学会忠实地表达,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结合课文学习,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拓展写作训练(如仿写、续写等)应该是教师提升学生思想情感的最常用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教师一堂课侃侃而谈,条分缕析,面面俱到,可是学生听得没精打采,阅读和写作能力都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课程标准强调个性化阅读,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用教学参考书的答案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逐字逐句的过细过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所以丁有宽老师提出“读写结合,用仿写替代繁琐分析”的观点,并付诸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仿作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有效方式,既能帮助学生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内容结构、修辞和表现手法,又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丰富思想感情,提高写作能力。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被誉为千古名句。殊不知,这句诗是王勃对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仿写。当前初中学生的课外书籍占有量普遍较少,很多学生手里只有一本语文书,而语文书的文字是千挑万选出来的文质兼美的范文,如何充分利用好文本,仿写不失为读写结合的好形式。例如,胡适的《我的母亲》,作者回顾自己的人生之路,用朴实的语言记叙了母亲含辛茹苦地教育子女的事。学生学习课文后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母亲,教师可以布置这样一个作文训练: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受到母亲或父亲的影响,请结合具体事例给母亲或父亲(或是其他抚养自己的亲人)写一封信。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等课文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再如学习《第一次真好》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并进行合作研讨,然后就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为了降低仿写难度,教师可以给学生画出可以照抄的句子。以前,很多教师抱怨学生的作文太差,连600字都写不到,而且错字连篇。但通过这样仿写,学生都能写到800多字,有的写了1000多字,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写得很好。通过仿写,不仅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了语文实践训练,更难能可贵的是,培养了学生美好的情感。仿写的形式要多样化。以前学生写季节不知从何去写,朱自清先生的《春》就给学生上了一节生动形象的如何写季节的写作课。《荷塘月色》《故都的秋》都是散文名篇,在结构上有共同之处,都属于“闭合”式结构,都可以让学生去尝试模仿。再如,在学习《警察与赞美诗》时,教师就可以设计让学生以人物出场为先后顺序,用白描勾勒人物形象的仿写训练。通过仿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更能够激发学生与作者思想情感的共鸣,从而丰富、提升自己的思想情感。除了仿写以外,续写也是一种训练学生写作能力、抒发情感的有效形式。如学习完《皇帝的新装》后,可以布置这样的写作训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