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20 论述类文本之筛选概括(讲)_第1页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20 论述类文本之筛选概括(讲)_第2页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20 论述类文本之筛选概括(讲)_第3页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20 论述类文本之筛选概括(讲)_第4页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20 论述类文本之筛选概括(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17高考一轮讲练测

专题20:论述类文本之筛选概括(讲案)

目标明讲

1.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高考题型,掌握答题技巧。

2.了解准确归纳内容要点、正确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高考题型,掌握答题技巧。

考点详讲

◊考点一: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真题回放】

1.【2021年高考新课标II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

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

“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

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

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

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

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

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

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

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

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

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

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

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

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

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

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骥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

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

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

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

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

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

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

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

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

为古史材料看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

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

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骥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

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

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

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

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

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

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2.【2021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同诗歌、散文、戏剧一样,对于中国现代小说形式发展的评价,离不开五四初期的语言变革对于中国

现代小说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决定性意义这个“基点”。每次语言变迁都带来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和

变化。初期现代小说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

确立,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也使得现代小说的复调叙述成为可能;政治文化

语境下语言方式的变动,推动了小说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小说语言的政治化”带来的“标语口号”、“概

述”、“讽刺”、“直语”等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小说文体带来“审美危机”,而作为对政治语言的

反拨,又使小说发展了限制性语态、隐喻和幽默修辞风格等文体表现形式;30年代新媒体影响下的语言变

迁,催生了新的小说语言方式,带来了现代都市新小说的形式,如跳跃的小说节奏、画报体小说、电影化

小说等形式的发展;40年代小说语言的“口语化”,带来了小说形式的戏剧化追求,推动了章回体等传统

小说形式的再利用和再发展。

从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角度,不仅可以准确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得与失,

也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同样作为语言艺术的中国古典文学,重新来看待和审视文言之于文学形式的意义。新

文化运动提倡者从当时的文化发展大目标出发,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完成了白话语言方式的确立,

这种历史功绩自然不能抹杀。但当年有许多学者对五四语言革命中彻底丢弃文言文的观念和实践持保留态

度,他们的言论、思考和忧虑中的合理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被人们重新认识。时过境迁,尤其是在

冷静面对白话语言给文学带来的一些困境时.,在追寻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中,当年新文化运动

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以“学衡”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

的许多认识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而且很多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在各类文学文本的写

作中,也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甚至创作了大量的文言诗词,其造诣也是很高的。这不仅证明了

文言作为文学语言的生命力,并未因白话文的兴起而消失,而且也表明:事实上文言也参与了语言变迁与

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过程。

(所选文段有删改)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运用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进而推动了写实性、抒

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

B.“小说语言的政治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现代小说文体带来“审美危机”,但客观上仍然起

到了推动小说形式发展的作用。

C.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学衡”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色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但并不是所有学者都

支持彻底抛弃文言文的极端做法。

D.从语言变革的角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重新看待和审视文言文对文

学形式的重大价值。

9.从内容出发,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A.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历程

B.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得与失

C.语言变革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

D.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深受语言变迁的影响

10.根据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指出文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两点作用。(3分)

【规律探秘】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是高考论述类文本必考考点,有单独设题,也有与分析结构思路、概括主旨

要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等考点重点结合起来综合命题的形式。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个别省市有主观

题出现。主要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2021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知识梳理】

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现文章主旨和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筛选并整合

信息的前提是善于区分和辨析信息。能够通过比较分清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哪些是明示信

息,哪些是隐含信息;能够辨析内容的性质以及内容之间的关系,分清哪些是观点,哪些是材料,哪些是

原因,哪些是结果,哪些是前提,哪些是结论等。在语言形式上,要特别关注材料中的指示语、概括语、

主旨句、过渡句和标题用语等。“整合”意味着要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

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文章中有些信息是明摆着的,叫做“明示信息”;有些信息则藏在不引人注意

的地方,如副标题、注释、文中的括号内的内容等,叫做“隐含信息这些信息是我们阅读论述类文章应

该注意的,同样是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命题重点之一。

【方法指导】

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筛选信息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

了解高考筛选信息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多读勤练,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

论述文的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意识

地多读论述文,并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对论述文信息的筛选并整合能力。

3.掌握筛选信息类题目选项设置的特点:

⑴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重

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⑵以偏概全。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以片面的、局部的、

特殊的认识来表述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普遍性的内容,如空间错位,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

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⑶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

理角度设置陷阱。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⑷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

面。命题人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⑸因果混乱。(强加关系)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

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此外还有递进、条件等逻辑关系的

强加。

⑹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命题者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

物加以肯定。

⑺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⑻故意混淆充分、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只有……才充分条件:只要……就

⑼混淆程度深浅。一定要关注显示程度的副词,并与原文认真比照。

⑩偷换概念。(张冠李戴)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戈I」、批的方法标出,

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此

外还要留心文中的代词的指代。“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

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

⑪答非所问“命题者摘取原文信息设置选项,但选项与题干毫不相干。

⑫曲解原文。命题者将原文中的词语、语句等信息故意作出错误的表述,设置为选项。

⑬遗漏信息。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故意遗漏原文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从而导致选项“错误”。

(⑷指代不明。对原文中出现的代词或指代性短语,命题者设置的选项对其指代意义的表述模糊、不明

确,有时甚至是错误的。

4.几个“记住”,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⑴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⑵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⑶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⑷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训练提升】

I.(2021届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嘉祥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

维方式。《周易♦系辞传》:“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14责,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卦象

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易》。借助卦象,并通过象的规范化的流动、联结、转换,具象地、直观

地反映所思考的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并借助六十四卦系统模型,推断天地人物之间的变化,这种思想

方式渗透到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之中。道家庄子主张“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魏晋

玄学家王弼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明象》)的命题,表明了中国思维穿透语言,领略语

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的特点。

中国儒释道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

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中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

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

道家认为,心灵的虚寂状态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因此,人们要尽可能地摆脱欲望、烦恼的困扰,保

持心境的平和、宁静。而要使直觉思维真实呈现,则离不开默思冥想的“玄览”。老子主张“涤除玄览”。

“涤除”即否定、排开杂念,“玄览”即深入静观。这是在高度精神修养的前提下才具备的一种思维状态。

庄子主张“心斋”、“坐忘”。“心斋”即保持心境的虚静纯一,以便直接与道契合。“坐忘”即心灵空寂到

极点,忘却了自然、社会,甚至忘却了自己的肉身和智慧,物我两忘,浑然冥同大化之境。

儒家孔子的,“默而识之”,孟子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荀子的“虚壹而静”、“大

清明”,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的“豁然贯通焉”,“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

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的冥契,王阳明的“致良知”,虽不排斥客观外象直接作用于

感官认知,但都是扬弃知觉思虑,直接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对道德本体之契合的一种境界或

方法。

佛家更是强调一种精神性的自得和内心的体验,彻见心性之本源。禅宗的参究方法是不立文字,教外

别传,直心而行,无念为宗,触类是道,即事而真。不执着外物,种种言行纯任心性之自然。禅宗的顿悟

成佛,排除语言文字、逻辑思维工具,主体直接契入客体(人生的本性或宇宙的实相),与客体融合为一。

这种思维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有赖于每个人自己体悟,别人只能暗示、启发,而

不能替代。

超越逻辑,祛除言诠,止息思维,扫除概念,排斥分析、推理诸理性思维活动,精神内敛,默然返照,

当下消解了主客、能所、内外、物我的界限,浑然与天道合一。这是一种思维状态,即“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下得到了对于生活和生命,对于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之最深邃的本

质的一种整体的、综合的洞悉。但这种状态实际上是在多次反复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理性思

维的铺垫,这种灵感或悟性就不可能出现。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易》的思维方式是由具象到抽象,其具体的形象符号,有助于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

B.《周易》体现的中国思维,完全摒弃了语言,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

C.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周易》,《周易》的思想方式影响了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

D.庄子“得鱼而忘筌”和王弼“得象在忘言”的观点,强调的是穿透形象进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哲学认为,要把握宇宙本体,完全得靠直觉和顿悟,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就

是无用的。

B.禅宗参悟修行的过程,直心而行,纯任心性之自然,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顿悟而成佛,他

人不能替代。

C.儒学大家张载、陆九渊都主张抛弃知觉思虑,而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身心与道德本体

的契合。

D.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主张“涤除玄览”,庄子主张“心斋”“坐忘”,他们提倡排除杂念,保持心灵

的虚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诗句与文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思维状态最

相近的一项是()(3分)

A.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B.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夏元鼎《绝句》)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D.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2021届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3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

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

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基于此,他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

针硬时弊。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所谓“有为而作”,

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从而达到“疗饥”“伐病”的功效。苏轼的意图十分

明确,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不能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苏轼

在向哲宗皇帝申述自己因诗获罪的原因时说:“昔先帝召臣上殿,访问古今,敕臣今后遇事即言。其后臣

屡论事,未蒙施行,仍复作诗文,寓物以讽,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这说明苏轼确是有意继承风、

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提倡充分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以揭发流弊、拯时救世。苏轼《答乔舍入启》中

写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

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用舍之间,安危攸寄。”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

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以体用为本”与“有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苏轼文

艺中儒家兼济天下思想的反映。

苏轼认为诗画要传神,而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对苏轼诗贵传神的见解,

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剖析:其一、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苏轼《评诗人写物》云:“诗人有写物之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他木殆不可以当此。”其二、诗要有“超以象外”的远韵。“远韵”是“神似”

的自然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超以象外”的无限时空中,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回味的余地,这就

是“远韵”•其三、诗歌创作要有“空静”的心态。苏轼《送参寥师》诗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只有处心于静境,才能摆脱动境的干扰,才能洞察万物的纷纭变化;只有置

心于虚空,才不为成见所蔽,才能容纳万般妙境。唯其如此,才能写出体物传神、意境深邃的诗篇。而要

使心境“空且静”。首先必须从烦琐的世俗事务中摆脱出来,使身心闲逸。闲逸才有空静,空静才有妙境

和远韵。

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

文艺形式,但苏轼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天工”,意谓出于自然,无

须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苏轼在评论诗歌时,常常用天工

清新作为审美标准。在苏轼看来,自然清新的诗可以当餐,可以提神,清新是诗的生命,美的极致。苏轼

“天工清新”的审美原则渊源于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素朴而天下莫

能与之争美”,以及“法天贵真”等,就已道出了不事人工雕凿的“天工”的实质。在苏轼的哲学思想中,

最高的范畴也正是“自然”或“道”。苏轼追求自然之美,实际上是以他最理想的、至高无上的“道”或

“自然”作为他关学追求的最高准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出色的文学批评家,苏轼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与其政治、

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B.苏轼认为文章应当重“体用”而轻“华采”,这与他“有为而作”的文学主张在精神上是完全契合

的,并且反映了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

C.苏轼主张诗贵传神,认为成功的艺术作品不应追求摹写物象,而要传客观物象之神,且须具备“超

以象外”的远韵。

D.苏轼的“天工清新”的审美原则,渊源于庄子的美学思想,常常被他用来作为评论诗歌的审美标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他有意继承风、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并通过创作

来实现文学揭发流弊、拯时救世的社会功能。

B.苏轼引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说明诗人要具备“写物之功”,传客观物象之神,达到'‘神似",

方能为“远韵”和“空静”提供发展空间。

C.只有处心于静境与虚空,方能摆脱动境的干扰和成见的蒙蔽,才能够把握住万物的变化,容纳各种

各样的妙境,进而创作出传神诗篇。

D.苏轼把“自然”或“道”作为自己美学追求的最高准则,提出了“天工与清新”的诗画美学标准,

认为出自“天工”者,会给人以“清新”之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苏轼因诗获罪,然而通过他向皇帝申述自己获罪原因时的言语,我们却依然可以发现他对诗歌

有所劝诫、有补于世的社会价值的认同和坚持。

B.林逋《梅花》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对梅花枝条和香气进行了准确生动的描写,

这符合苏轼“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的标准。

C.苏轼评价王维诗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因为,诗与画虽

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

D.孟郊落第所作“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极尽忧伤,而得第所作“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

安花”则欣喜无比,这体现了苏轼所追求的自然之美。

3.(2021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检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知耻则有所不为

①耻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萌芽于早期国家形成的尧舜禹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对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立足于人的个性修养,延展到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

向外两个层面。从向内的方向看,首先,它强调个人的修身,要求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而达

到正人,这一点构成了耻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次它激发人的奋斗精神,“行己有耻”,它使人为实现自

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不屈不挠,进而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孔子有言:“好学近乎

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在这天下三德中,知耻居于最深层次,它对好学、力行乃至其他种种行

为发挥着重要影响。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倡导“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由孔孟所倡

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成为他们立身行事的楷模,造成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刚

正之气,形成一种刚直不阿、特立卓行、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再次它崇尚操守,褒扬气节。由于耻感文

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形成中国古代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其具体内涵就是指

廉洁正直、守志不辱的人生品行,最终则是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气节观。

③从向外的方向看,耻感文化对人的一个基本行为要求就是改过迁善,见贤思齐。这是建立于耻感文

化基础上的内省机制的外化,“知耻则有所不为",进一步做到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最终而达到“至善”

的崇高境地。其次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特定社会中的道德规范是耻感发生的外

在依据,因而“以何为耻”是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问题,它与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有着密切联

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凡是缺乏道德、丧失廉耻之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无德、无耻之徒都会

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④耻感文化的生理基础在于人的物质个体对外界的反映和反应;它的心理基础在于人们对自己行为的

责任感;它的社会基础在于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所达成的共识。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

由于古人早已认识到人的内省和自律对控制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因而才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

所不为”的论断;也认识到无耻之徒为一己私利而不惜、不怕损害社会的利益,因而也违背了人们共同认

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所以,必须发掘人的羞耻之心,从根本上使人达到道德上的完善,这在

今天尤其值得大力继承和弘扬。

(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包括人的个性修养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

面。

B.以强调个人的修身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C.耻感文化能激发人的奋斗精神,使人为实现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是奋发有为的民族精

神。

D.孔子所提出的好学、力行、知耻被称为天下三德,其中知耻很重要,它对好学和力行都有很大的影

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耻感文化起源于尧舜禹时期,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要求个人要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

来正人。

B.中国古代之所以能形成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是因为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

行为。

C.耻感文化既强调个人修身,又崇尚操守,褒扬气节,在对耻感文化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

气节观。

D.违背了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的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

柱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

的论断。

B.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向层面的展

zp*0

C.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行为要求,以及整个社会公认的道德评价机制,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外向层

面的展示。

D.《世说新语》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说明耻感文化对中国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有助于人道德上

的完善。

4.(2021届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三4月半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是外部对你言行的制约和限定,在这种制约和规范中,包含了很多礼的思想,形成了一种礼教,对

人起到了教化作用,从而使人产生君子意识。理学,是一种精神的自我肯定,特别讲究“内省”的功夫,

向内观察自己。它只是教化,没有刑罚的手段来制约和规定。礼学的功效是巩固社会秩序,而理学使人的

精神得到了升华。

礼是由外到内的,是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重复你的行为,逐渐形成的一种习惯,再用习惯来逐渐改

变你的人格。孟子说“动容周旋中礼”。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够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

礼勿言,非礼勿动”,但是你内心究竟怎么样,别人不知道。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现和

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这种状态,我们即称其为“虚伪”。

礼是一种人格面具,是必需的。礼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中,不同的地位就要有时自己不同的要求。一个

人在社会中要接触的人是很多的,接触不同的人要相应地改变自己的身份。人接触的对象是不断改变的,

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也在不停地改变。所谓的“人格面具”也不是一套,是多变的。跟不同的人接触,虽然

都是礼,但是是有差别的,这是由社会地位和身份差别来决定的。既然礼是人格面具,这样就产生了一种

扮演意识,你的行为总是要符合自己的角色。

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因子,同时也不能为我们

提供精神依归。所以说,礼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先秦礼是盛于当时的分封制的社会,秦始皇以后由分

封制变为郡县制,整个社会结构和先秦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同

时先秦有的一些问题,到了后代已经不存在了,而有些先秦礼中没有的情况后代却出现了。后代出现了很

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三礼》中没有的。唐代以后,社会己经变化了,不仅礼的制度应当有变化,对礼

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要进一步思考。

这就产生了理学。真正代表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变的,是宋代叶适《习学记言》中的一句话:“以礼决

事,孰若以礼制心。”礼学是用来治世的,理学是治心的,这是一种转变。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化申,理学

把礼学的很多概念观点进一步深化了。礼学没有提供给我们原始的核心性的东西,但是理学为我们提供了。

理学都有一个原始基本点,我们可以模仿着“天贝武人权”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天赋良知”。礼学把人分

成很多等级,比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等,用礼来固化等级的差别。而就理学来说,天赋

良知,大家都在一个平等的起跑线上。这样就淡化以至于消除了人在社会中不同等级的观念,在理的面前,

等级性无效。

礼学是一种角色性人格,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应该做什么事,你就要把它做好。但理学是一种个人的追

求,而不能成为对人的要求。就理学本身而言,理学可以作为一种学术来研究,自己自愿地将其作为一种

修养的手段也很好,但是不能用理去要求别人。

(摘编自刘晓东《礼学与理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在外部对人的言行进行制约和限定,它对人起到教化作用,从而让人产生君子意识。

B.礼是一种人格面具,人对不同的人,因为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的不同会产生礼的差别。

C.礼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不能提供道德因子、精神依归,对人的人格无盏。

D.礼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社会变了,礼的制度也应该相应改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仅仅在外部对人进行制约和规范,而理则是在人的精神方面起自我肯定的作用。

B.人要有一种扮演意识,有意降低自己的身份比有意抬高自己的身份更符合礼的要求。

C.人的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表现在人的言行和内心不一致,这是广种“虚伪”.

D.礼学把人分成很多等级,但理学却相反,它认为人人都是平等的,是没有等级性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学和理学的功效是不相同的,前者是巩固社会秩序,后者则是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

B.礼学和理学会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前者将治世转化为治心,后者将治心转化为治世。

C.理学给我们提供了原始的核心性的东西,它还在转化中将礼学概念观点进行了深化。

D.礼学对人有要求,而理学只是个人追求,不是对所有人的要求,我们也不能用它去要求别人。

◊考点二:分析结构思路

【真题回放】

1.【2021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考据、批评与欣赏

朱光潜

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

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

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

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

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

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

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

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

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

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

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

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

成分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餐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

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以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⑥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

文学批评学者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

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⑦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

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就是美,违背它们的就是丑。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亚

里士多德明明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

纪律来限制活作品?

⑧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餐者”: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

印象描写出来,法郎士说:“依我看来,文学批评和历史一样,只是一种给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说;一切小

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凡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这是印

象派文学批评家的信条。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时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⑨“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的态度”,它

们是相反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批评的态

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

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

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

⑩我是倾向于印象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

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我小时候欢喜读《花月痕》©一类的东西,现在想来不禁赧颜,究竟是从前

对还是现在对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

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⑪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

有个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有删改)

【注】①《花月痕》:清代长篇小说,情调缠绵哀怨。

1.第②段画线的词语“现身说法”在文中是指。(2分)

2.第②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流露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

B.证明考据学者只做这种无意义的功夫。

C.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

D.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提供证据。

3.概括“法官”式文学批评的特点。(3分)

4.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第①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第②〜⑤段着重阐述了作者对考据的看法。

C.第⑨⑩段分别对第⑦⑧段进行了深入分析。

D.第⑪段总括了上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5.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3分)

A.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的人不都是学者。

B.如果不欣赏形象本身,就不能得到美感经验。

C.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文学批评也是一种考据。

D.“法官”式文学批评者不认为《麦可白》是一部悲剧。

6.分析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评观点上的异同。(5分)

2.(2021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罗丹的雕刻

熊秉明

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拜。把

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与英雄

的形象具体化。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

才华,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有时,我们

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

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他不从传统的规格、观众的期

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雕刻首先是一座艺术品,有其丰富

的内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会意义。所以他的作品呈现的时候,一般观众,乃至保守的雕刻

家,都不免惊骇,继之以愤怒、嘲讽,而终于接受、欣赏。他一生的作品,从最早期的《塌鼻的人》《青

铜时代》,一直到他最晚年的《克列蒙梭》《教皇伯诺亚第十五》都受到这样的遭遇,只不过引起的波澜

大小不同而己。

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从婴孩到青春,从成熟到衰老,人间的悲欢

离合,生老病死,爱和欲,哭和笑,奋起和疲惫,信念的苏醒,绝望的呼诉……都写在肉体上。

摇摇他说“忠于自然”,而在他的手中,人体己经开始扭曲,破裂;他说“尊重传统”,然而他已经

把雕刻从纪念碑功能中游离出来。他所做的不是凯旋门,而是“地狱之门”。这是一大转变。凯旋门歌颂

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而“地狱之门”上没有英雄。“地狱之门”其实也可以称作“人间之门”,而罗丹

所描述的人间固然有鲜美和酣醉,但也弥漫阴影和苦难,烦忧和悲痛,奋起和陨落。罗丹用雕刻自由抒情,

捕捉他想象世界中的诸影,诸相。雕刻是他恣意歌唱的语言。在罗丹手中,塑泥变成听话的工具,从此,

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现

代雕刻从此可能。

说他的雕刻是最雕刻的雕刻是可以的,因为雕刻本身取得意义;说他的雕刻破坏雕刻的定义,已经不

是雕刻,也是可以的,因为雕刻不仅具有坚实的三度实体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诗,侵入哲学。说在他的作

品里,我们看见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雕刻的消亡也是可以的。因为他的雕刻

在生命的波澜中浮现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壳又一次诞生。

他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每天有那么多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从世界的各个

角落来到巴黎罗丹美术馆,在他的雕像之间徘徊,沉思,因为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那是,用他

自己的话说,“开向生命的窗子”。

(有删改)

16.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6分)

17.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18.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6分)

【规律探秘】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高考论述类文本常考考点,可单独设题,也可将该考点与概括要

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结合起来考查,呈现一种综合命题趋势。2021年高考上海卷单独设题。从高考试题

来看,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的层次。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个别省

市有主观题形式。2017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知识梳理】

论述类文章的基本结构是“三段论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又有多种结

构方式,如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等。因此,阅读论述类文章,就要注意分析它的论证过程,

把握它的思路,理清它的结构。具体来说,要辨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要具体分析全文的论证层次,分析分论点之间的层次。可借助一些语言标志,弄清各段之间、分论点之间

的内在联系,明白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或总分、或递进的关系。如:设问句表示领起下文,展开下

一层的论述;“另一方面”表示引出相关的材料;“诚然”表示转入相反的内容;“总而言之”表示由分到总

或得出结论……分析段落层次时,要看文章在什么地方提出主要问题,从什么地方开始分析问题,到什么

地方归纳出结论。总之,对文章进行上述分析之后,一般说来,文章的结构、思路就很清楚了,最后可以

对文章形成一个总体把握。

【方法指导】

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分析结构思路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

可以了解分析结构思路类试题常见题型、命题规律及选材范围,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多读勤练,提高分析能力。

论述文的结构有其特点,学生可在复习中选择一些典型的论述类文章来读,并通过强化训练,掌握论

述类文章的结构特点,提高分析能力。

3.掌握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方法:

⑴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点,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

①要扣住文章的题目,题目或点明中心论点,或提出论述的问题,或点出议论的范围(话题)。

②要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或出现在题目,或出现在文中开头(首段),或归纳于文

尾(末段);分论点往往位于文段开头或结尾。

③抓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包括引用材料)、正面论据和反面论据。

④抓论证,论证的结构一般有总分、并列、层进、正反四种形式。一般来说,大多议论文的整体结构

属于总一分一总结构,在分说部分,往往会采取或并列、或层进、或正反的结构模式。

还要注意的一种是驳论文,一般会采取或先驳后立、或边破边立的结构;驳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驳

斥对方错误,即驳错误论点、驳错误论据、驳错误论证(推理过程),然后由此确立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⑵寻找标志性词语。

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

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关联词B.表

明承递关系的词语关联词C.顺序词D.范围词E.过渡词。

⑶寻找关键语句。

论述类文本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小结句等,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

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⑷注意答题规范:

思路①:首先(从、由——写起)……接着写(引出)……然后……最后……

思路②:引题一事例一拓展一反思。

思路③:以“……”为线索,选取了那些材料来表现主旨。

思路④:作者构思文章的思路:时间、地点、逻辑[并列、递进(层层深入)、正反对照]、情感变化等。

【训练提升】

1.(2021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3月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8分)

“真情实感”论的贫乏和僵化

现代和当代散文缺乏系统的理论,散文理论界影响最大的是“真情实感论”。其著名论述是:“散文

创作是一种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主要是以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

读者。”不难看出,事实上把散文的特殊性定性在“真情实感”,也就是抒情性上。这种“真情实感论”

在相当一个时期中,拥有相当的权威,至今仍然得到学界并不敏感的人士的广泛认同,但这样的理论是极

其粗陋的。

首先,真情实感并不是散文的特点,而是一切文学共同的性质。其次,真情实感的强调,并非永恒现

象,而是一种历史现象,最初出现在五四时期,是对“瞒和骗”的文学传统的反拨,后来,是在新时期对

“假大空”政治图解的颠覆。把这种理念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抽象出来,作为散文的永恒的性质,实质上

是以抒情为半径为散文画地为牢。中国散文史乃至西方散文史上,并不全以抒情为务,不以抒情见长的散

文杰作,比比皆是。不管是蒙田还是培根,不管是博尔赫斯的《沙之书》,还是罗兰•巴特的《艾菲尔铁

塔》,甚至是苏东坡的《赤壁赋》,诸葛亮的《出师表》,都不仅仅是以情动人的,其中的理性、智性,

恰恰是文章的纲领和生命。

这样的散文理论之所以独步一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话语霸权遮蔽了思维方法上的漏洞。第一个疏

漏是把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散文观念当作永恒不变的规律。第二个疏漏比之第一个漏洞更加严重,那就是,

真情实感,和巴金讲真话一样,并不是文学的规律,而是对作家的道德要求。第三个遗漏,就散文而言,

在表现情感时,并不一定局限于真和实,作为文学创作,最根本的规律乃是想象,更全面的说法应该是真

假互补虚实相生。

因为没有西方现成的理论资源,也没有自己的像样的理论,散文不得不从历史和现状中直接进行概括。

这就用得上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问题在于,流行的真情实感论,既没有逻辑的系统性,又没有历史

的衍生性。它是一种抽象混沌,没有内部矛盾和转化。实际上,情和感并不是统一的,而是在矛盾中转化

消长的。情的特点是动,但是,情是一种“黑暗的感觉”,情之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要借.助感觉才

能传达,所以叫做“感动”。感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是在情感冲击下发生“变异”的。情人眼里出西施,

月是故乡明,贾宝玉第一眼看到林黛玉就说这个姑娘见过的,王维在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