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现金总量和结构的实证研究_第1页
关于中国现金总量和结构的实证研究_第2页
关于中国现金总量和结构的实证研究_第3页
关于中国现金总量和结构的实证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中国现金总量和结构的实证研究

“外汇管理和人民币流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银行法律赋予分行的基本职能。人民币现金总量和结构需求预测,是研究1999~2010年预期经济条件下的现金总量与结构需求问题。该课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一、1978.1998年总支出和结构运营(一)现金总量的规律1.流通中现金增长情况1978~1998年流通中现金总量(M0)逐年增长,由1978年的212.6亿元增加至1998年的11204.1亿元,共增加10991.5亿元,年平均增长55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1.9%。其中,1984、1988和1993年是现金增长特别快的三年,分别增长49.51%、46.72%和35.26%。20年来流通中现金始终在增加,并且在上升趋势中具有周期性。1978~1981年为第一周期,1982~1985为第二周期,1986~1989年为第三周期,1990~1995年为第四周期,1996年以后为第五周期。每一个周期内现金净投放量均由一个低点经历一个时期上升到峰顶,并快速下降到另一低谷,然后步入下一个循环周期,其平均时间为4~5年,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螺旋式上升周期基本一致。在现金增量的循环变化中,各周期的基数均逐步攀升,且振幅颇大。特别是第四周期,净投放量由1993年的高峰值1528.7亿元下降到1995年596.7亿元的谷底,落差为932亿元,振幅远远大于前三个周期,直到最近几年振幅才有所降低。2.例有较大下降在流通中现金总量逐年递增的同时,M0占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比例有较大下降,1978年为18.29%,1998年为10.72%。在80年代,M0的增长速度与广义货币的增长速度基本同步,而进入90年代后,支付手段的创新和信贷规模加大使得M0的增长速度低于M2的增长速度。3.大回笼生长的趋势20年来,我国货币发行呈现“春节前大投放———春节后大回笼———二季度少量投放或回笼———三季度投放逐步增加———四季度大投放”的变化规律。并且春节前大投放和春节后大回笼在绝对量上都在不断加大4.流通中现金量和印刷量增长缓慢,但存货增长趋缓1978~1987年流通中现金增幅较小,相应的印制、库存、回收、销毁量增幅变化态势比较平稳。1988~1998年这种态势则被打破,呈现流通中现金总量增加较快,印制和库存量大幅增长,而销毁量增长趋缓的状态。其中1987、1989、1993、1998年四年印制与库存量的差额相对较小,但相邻年份之间两者的变化趋势相反,即库存增大,印制变小。1993年以来,库存量已逐渐高于当年印制量,并逐步趋近于流通中现金总量,这是符合我国国情,而与国际不同的一个显著特征。(二)影响现金总额变化的因素1.保持经济增长之同时,要20年来,我国M0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基本上呈同方向周期性变化。当经济加速增长时,现金供应量快速增加,反之亦然。1984、1988和1992年是过去20年三个经济增长高峰值年份,同期M0增长率也达到高峰值。2.保持3.um0-2实证分析表明,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00元,伴随着36元的现金投放。M0增长率的变化周期与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的变化周期基本吻合。当固定资产投资出现连续大幅度增长时(超过15%以上),现金供应量也相应持续大幅上升。3.现金投放量增加物价波动与现金投放之间具有极强的互动性。一方面,商品交易会随着物价上涨而需要更多的货币,物价上涨还会使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趋强致使现金持有量增加引起现金投放量增大。另一方面现金投放量的过度增长也会成为通货膨胀的催化剂,导致物价进一步上涨。过去20年,物价波动的周期与M0增长率波动的周期基本相同。1985~1988年物价指数年平均上升11.2%,最大值为20%,与此相对应,M0年平均增长29%,最高增幅为47%;1991~1994年物价指数年平均上升16.5%,最大值为24%,与此相对应,M0年平均增长31.9%,最高增幅为36%。4.现金支付交易导致的相关收益增长商品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带动了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逐年增加。由于中国正处于货币化进程初期,结算手段落后,公众偏好现金支付交易,导致在1978~1998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仅17%的情况下,现金净投放量年平均增长达21.9%。这种状态的改变恐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5.人金流量增加随着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吃、穿、住、行、用等消费也相应增加,加之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人均手持现金量逐步增加,引起现金需求总量上升。农民偏好使用现金,加之各类转账结算手段在县以下乡镇地区的推广短期内难以实现,由此可预计未来12年内农村用现量将大幅度上升,对现金总量有较大影响,农村用现将在很长时期内构成中国现金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6.影响现金总量与结构的因素除上述因素外,电子货币的发展、结算手段的创新、货币化程度的提高、人民币出入国境以及中国加入WTO等因素,也会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现金总量与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这些因素的影响在近期内不会十分显著。(三)现金结构的变化特征和机制1.建立两种券别1987年以前,人民币最大面额为10元,从元、角到分都实行1、2、5制1987年开始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增加了100元、50元两种券别。到目前为止,流通中共有1、2、5分,1、2、5角,1、2、5、10、50、100元12种不同券别的人民币。除缺少20元券外,基本上形成1、2、5币制结构。这种币制从理论上讲是优化的,实际操作也较为合理。它不仅方便流通、减少出纳现金数量,更节约了印制成本和流通费用。2.传统券种替代下降,比例逐步下降随着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现金结构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大面额主币所占比例快速上升。1978~1986年10元券为最大面额券种,其占现金总量的比例从1978年的49%上升到1986年的72.5%,平均年增长率约为3%。与此对应,5元及其以下券种所占比例逐步下降,特别是5元券,从1978年的30%下降到1986年的18%,平均每年下降1.5%。而50元、100元券发行后,10元券比例直线下降,50元券的比例在经历了新、旧币种替代期内的上升阶段后也逐步下降,100元券的比例则稳步上升。到1998年,10元券的比例仅占现金总量的6.9%,100元券的比例则高达75.4%。在结算创新相对滞后和没有更大面额券种替代的情况下,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只能选择100元券。另外,目前50元券、10元券在M0结构中的地位,相当于1987年以前的5元券、2元券。3.硬脆难携带、保管影响硬脆流通的原因由于没有较好的硬币流通环境,硬币职能的发挥受到了制约。尽管近年来通过各种渠道向市场投放了一定数量的硬币,但由于数量相对不足和人们收藏的偏好,多数沉淀于民间。从表面上看,硬币不便携带和保管是影响硬币投放的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的旧观念、旧习惯构成硬币流通的阻力。另外具有替代作用的等额纸币流通的影响,社会服务设施不配套,商业银行缺乏整点机具等因素也制约了硬币的流通4.季节内大额主币需求过高从地区看,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偏远农村对大面额主币的需求比例要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从季节看,春节前是现金的投放旺季,大面额主币需求非常高。在农副产品收购旺季,中等面额货币及小面额货币的需求往往大于平时。从市场分布看,批发市场、家电市场、服装市场对大面额主币需求量较大,而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则对小面额辅币有较大需求。二、19现金总量和结构消费总量将进一步增长我们选择GDP、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物价指数等作为影响货币需求量最主要的因素,对其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分析,然后测算M2的变化态势,再由M0与M2的关系推算M0的数据,由此计算现金增量(模型与公式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调控手段的不断完善,其驾驭经济增长的能力也不断加强。同时,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在减少,台阶式的跳跃性也在缩小。预计未来12年,GDP年平均增长率约为8%左右,经济增长波幅趋于平稳,物价水平也会走势平缓,预计1999~2010年年平均上涨4%左右。未来12年现金总量将稳步增长,现金净增量仍呈周期性上升,但波动幅度减弱。现金流通量的增长趋势与预计的未来国民经济发展态势相吻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将日趋理性,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将不断提高,宏观调控将以稳定、高效的经济增长为目标,而不再单纯地追求速度,因此,现金需求总量大起大落的可能性不大。现金总量的这种增长趋势既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又有利于物价稳定。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货币的发展、结算手段的创新必将大量减少流通中现金的总量,这种影响随着时间推移会越来越明显。未来年大面额100元券的比例将进一步攀升,中等面额货币的比例稳中微降,小面额货币的比例基本持平。国外经验表明,在货币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流通中现金的券别结构一般呈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