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社会思潮与学术理路的变迁_第1页
清初社会思潮与学术理路的变迁_第2页
清初社会思潮与学术理路的变迁_第3页
清初社会思潮与学术理路的变迁_第4页
清初社会思潮与学术理路的变迁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初社会思潮与学术理路的变迁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时期。有机党混乱的政府,有金朝边境的干扰,农民起义,国家崩溃,清朝的统治和服从。各种政治和社会危机震惊了科学家群体,引起了他们对学术思想的回应。因此,各种学术思想和社会思想就像波浪,呈现出一种美妙的感觉。明中后期形成的学术思想主要是:王阳明心学风行,考据学兴起,西学东渐;出现的众多社会思潮主要有启蒙思潮、经世实学思潮、民族主义思潮等。这些明波暗流、层层波澜在明清之际经历了上下起伏,有的沉寂消失,有的声浪巨大,那么,他们有着怎样的演变态势?最终是如何汇聚成经史考据这一主流的?本文试图对其演变的具体过程及原因进行条分缕析。一、“理”“心”“反”:王学传播的社会基础明末清初思想思潮的形成,一是思想学术的内在理路,一是受当时外在的社会环境诸如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危机和社会巨大变化等影响,两者互相激荡、交错纷杂。其中,王阳明心学的创立及传播,在学术思想和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可以说,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的演变,始于王阳明的心学的创立。王阳明“致良知”的心学宗旨,以“心”代替了程朱的“天理”,将程朱理学所规定的客观外界强加在人身上的“理”变成了人们主观可以感知的“心”。从学术上而言,王学克服了朱子末学的株守章句、琐屑零碎的弊端,给困惑中的士子指明了修道的捷径,激发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从社会效果而言,王学开展了如火如荼的讲学运动,吸引了中下层士子及普通民众,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王学传播广泛,内部分化不可避免,局势一发不可收。其中,学术性浓厚的讲学者,终日谈论良知道德,束书不观,不问世事;而大胆立异的泰州学派,如王艮宣扬自主精神,发展平民化倾向,冲破“天理”观的束缚;李贽援释入儒,追求性情本真,提出“童心”、“性灵”和“至情”观,呼唤个性真情,蔑视礼法,突破封建伦理道德的禁锢,挑战了程朱理学的权威。阳明心学的产生,对明末清初的学术与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末流则受到攻击。一是因注重体悟道德而疏忽世事、谈心论性而束书不观、参杂禅学等所表现出来的空疏学风;二是追求个性、肯定功利情欲而形成的启蒙思想。后者甚至被认为是明中后期以来思想混乱、道德式微、社会失序的一个导因。因此,阳明末学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和反思的源泉,其中东林学派首掀辩论、纠弊的风潮。“所谓东林派的思想是以克服明末阳明学左派的猖狂自大为目标的,而阳明学左派这种猖狂自大的胚胎是在无善无恶的思想中孕育的。”二、林分省的学术启示“东林讲学大体有两端:一在矫挽王学之末流;一在抨弹政治之现状。”(P10)东林学派以无锡东林书院讲学的顾宪成、高攀龙等为代表,面对当时朝廷的阉党专权所造成的政治混乱以及其他的社会危机,有感于当时士人的不问世事、只醉心于讲求性命、切磨道义,他们首先触及到王学末流的弊端。一是纠正王学的空疏学风,倡导由虚入实。对于阳明的天泉证道的“无善无恶心之体”一句辩难尤力,并推及辩论“工夫本体”,高景逸明确指出:“不患本体不明,只患工夫不密”,强调工夫和实行的重要性。二是纠正蔑视礼法、放纵欲望的浮诞士习,重新高举“道德”的旗帜,试图以道德济世。在倡导实学之风时,出身王学的东林人士,试图重新引进程朱之学,来调和陆王心学,所以是东林学派首倡“由王返朱”;另一方面,东林士人利用书院讲学,议论朝政、裁量人物,成为清议所宗,在变革社会现状方面发挥了其道德理想中的民生关怀,转变讲学的风气,成为宋明讲学的殿军。东林士人的倡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学术思想,则有清初的黄宗羲、陈确、王夫之等继承,他们论性畅发“日生日成”之理;在学风趋实方面,“总之皆由虚实之辨、本体工夫之辨一贯而来。此则清初学术新趋,由东林开其端也”;(P13)而调和朱王、由王返朱的做法,则由明清之际王门的刘宗周、孙奇逢、李颙等沿波而起、修正王学。复社,继东林而起。兴复古学、培育人才、改良朝政是其奋斗目标,盟主张溥“期与四方之士共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因名曰复社”。复社提出“尊遗经,砭俗学”,针对当时读书不通六艺,弃经不学,一心钻营利禄,士习奔竞的“俗学”,张溥倡明经学,发挥六经中的经世精神和治世方略,以经民体国,利于国计民生。可以看出,复社倡导经学,由空讲义理向经本位复归,这对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等复社后劲最终完成“经学”复兴的倡导,影响很大。更重要的是,复社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复社的另一领袖陈子龙立志匡时救世、建功立业,致力于实际学问的研究,主持编辑了《明经世文编》,整理刊印了《农政全书》;复社还结合传入的西学,致力于农业、水利、边防、漕运等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是明末清初实学思潮的有力推动者。顾炎武等人在明朝颠覆后,认为清谈误国,倡导经世致用,正是沿着早期复社成员开辟的道路。所以,复社在倡导经学和从事实学方面又大大推进了一步。三、民族思想之引发明末,大厦将倾,东林复社人士以实学来挽救危机,而明朝倾覆,满洲入主,这些有识之士、故国遗老的民族情绪喷薄而出,立即投入了反清复明的武装斗争,同时开始反思,总结明亡的经验教训,设想“复明”的道路。随着“复明”的愿望渐渐破灭,反思逐步深刻、冷静。首先是强烈民族主义思潮。王夫之提出“华夷之分”是文明与野蛮的文化差异,而顾炎武则有“亡国”与“亡天下”的论断,隐含有文化危机的忧虑,把汉族文化的沦丧看得比明朝政权的沦丧后果更为严重。吕留良认为“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看重士大夫的出处去留。这样,他们将民族主义的气节浓缩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与坚守,他们不受清朝的笼络,开始以汉族文化为己任,进行文化传承,并积极撰修明史,让后人不忘前朝。最终,由于清统治者认同了汉族的传统文化,将儒家思想纳入了统治体系,占有了比民族主义更高的道德制高点,民族主义便被釜底抽薪,走向了衰退。其次是民主主义思想、启蒙思想的萌芽。明遗民在痛定之后的反思中,把明朝灭亡的原因不止局限于崇祯一朝,而进一步认识到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开始了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大胆揭露和深刻批判,形成了明清之际的人文启蒙思想。黄宗羲和唐甄是清初批判君主专制的两位健将。黄宗羲淋漓尽致地揭露封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者”,提出了一系列变革君主制、限制君主权力的主张,如“设学校以公是非”、“置相”、“分治”等;提倡民主权利,限制封建特权与保护工商利益,要求法律平等和赋税改革等。清初的唐甄在《潜书》中表达的见解与黄宗羲略同,“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这种启蒙思想与王学末流的异端思想在角度上有所不同,前者就整个国家而言,后者着眼于个人,不过两者都肯定功利,但在清朝的专制统治下,这些思想始终处于潜伏状态,直至清末。四、明清经学学术理念的发展宋明理学在义理与六经的关系上是“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尤其是“王阳明学说的出现把儒学内部反智识主义的倾向推拓尽致”,一味强调主观体悟,忽视对经典的讲求,造成“经”、“道”分离;一味讲求道德修养,忽视实行和博学。但这种学风和思想很早就遭到了另一些学者的质疑。罗钦顺站在朱子学营垒,提出物质性的“气”的概念,还在读书博学和对经典的态度方面与王学立异,指出:“学而不取证于经书,一切师心自用,未有不自误者也。”尔后,杨慎、焦竑、陈第、胡应麟、方以智等提倡尊经,身体力行地从事经学的研究。明代考据学“风气既开,国初顾炎武、阎若璩、朱彝尊等沿波而起,始一扫悬揣之空谈”。(《子部杂家类三·通雅》)考据学者在问学过程中,逐步积累了一套考据学特有的严谨、求实的方法,使清初考据学从治学方法和理论体系上直接承袭宋明考证而来,顾炎武、阎若璩对经典的研究和小学的研习深受明代的影响。在研究中,顾炎武还建立了治学的规范,强调了小学的重要性和治学路径,“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答李子德书》)而理学内部的门户之争,道学真伪的辨别,在朱学、王学各执一词的情况下,只有以经书为依据,取证于经书,由古圣先贤来评判。由是,理学不自觉地走向了经学,“以经学济理学之穷”。这是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在清代,由于经史考据的成熟,使理学破绽百出,高居庙堂的朱学徒有其表。学者们借古代经典中的治世之术,引古筹今,以史为鉴。钱谦益指出将经学与整顿人心的风俗紧密相连,即:“诚欲正人心,必自反经始;诚欲反经,必自正经始”。(《新刻十三经注疏序》)顾炎武提出“经学即理学”的主张,并倡议“人苟遍读五经,略通史鉴,天下之事自可洞然”。(《与杨雪臣》)黄宗羲明确主张“受业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还“兼令读史”。(《梨洲先生神道碑文》)顾、黄等人以研究经史作为恢复故明的途径,完成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由此可见,明末清初,无论是求取知识的方法、途径,或是理学本身发展,还是救时济民的现实要求,都需要考经证史,导致学术思想最终归向经学。五、西学对明清学术发展的推动明中后期,西方传教士东来,致使中西文明迎面相遇,这对当时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首先,传教士带来的科学技术在中国经过改造后“为我所用”。由传教士主持编修的《崇祯历法》得到康熙帝的首肯,许多士人也开始研究西历,将之与中国历法比照,掀起了学习历法的热潮。而且,西学传入后,与明末的实学思潮互相促进。传教士和一些士大夫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等重要科技著作,涉及到数学、地理、机械、水利等方面,增加了明清士人的科学技术知识,有利于复社成员的实学活动。但到了清初,遗民提出“西学中源”说,康熙帝加以阐扬,将学者的兴趣引向中国古代的科学,由会通中西逐渐向经典回归,转而研究中国古典历算学。其次,虽然中国士大夫并没有虔诚地接受天主教,但西学东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也有重大意义。传教士在研究中国儒学后,指出中国早期儒学和基督教的精神是一致的,主张中国文化的发展应该是批判后儒而退入先儒,进而再通过对先儒精义的阐释与重建,最终达到超儒,以建立中国文明的新体系。这与当时一些士人致力于复兴早期儒学是合辙的。传教士还大胆攻击释教,这些都与士大夫复兴早期儒学、批驳援释入儒的想法一致,对攻击王学杂禅起到了一定作用。六、“礼”字为上,刘学以德为主,刑儒、汉书为中心首先是王门后学对王学的修正。明清之际,由于受实学思潮的影响和明亡的冲击,王门中人对理学进行总结和反思,自觉进行理论改造,像刘宗周、孙奇逢、黄宗羲、李颙等大儒,接东林之风,调和朱陆,淡去禅学气息,增添注重博学、实行等内容。刘宗周提出的“慎独”,是一种内省的道德修养工夫,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士风,希望通过内省的工夫,收拾人心,以解救“世道之祸”。黄宗羲继乃师刘宗周之后进一步修正王学,强调“工夫”的重要性。他说:“盈天地皆心也,变化不测,不能不万殊。心无本体,功夫所至,即其本体。故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万物之万殊也。”(《自序》)黄宗羲倡导经史之学,提出“经术所以经世,治经还兼读史”。孙奇逢宗本阳明,兼合朱熹,他求得一个把柄——“礼”,将宋儒的“理”转化为有条理、有把柄、实在的“礼”。自东林学派主张“由王返朱”之后,和者渐众。康熙五十一年,程朱理学被作为正统思想,定于一尊,所以王学不得不退居一隅,形成了程朱理学高踞庙堂、王学暗中潜移转化、而学者转而考经研史的局面。其次是复兴早期儒学的尝试。晚明政治腐败、社会危机,人们对理学本身产生怀疑,出现了幻灭感,人们开始反思。出于对王学末流的不满,他们在向朱学寻求思想资源时向朱学复归,却又意识到朱学的内在缺陷。于是又试图超越朱学,向早期儒学复归,溯本追源,回到孔孟之处,重建儒家思想新体系。刘宗周的弟子潘平格力图重建儒学体系。他经历了由程朱罗王到佛老,最后回到孔孟的过程。潘平格径接孔孟,以恢复孔孟圣学为己任,提出了“求仁”说。他还批驳理学中杂入佛老的现象,指斥“朱子羽、陆子释”。清初复兴儒学的重要尝试者是颜李学派。创始人颜元认识到宋儒的不切实际:“予未南游时,尚有将程朱附之圣门支派之意。自一南游,见人人禅子,家家虚文,直与孔门敌对,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乃定以为孔孟、程朱判然两途,不愿作道统中乡愿矣。”颜元站在宋明理学的对立面,对其展开了批判,他以重倡尧舜周孔之学为己任,指出真正的儒学是尧、舜、周、孔所言的开物成务的实学。其继承人李塨在宣扬颜学的过程中,鉴于周孔之学必须借助于经典,不得不逐步变通,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