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48张_第1页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48张_第2页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48张_第3页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48张_第4页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48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导入我曾经做了一个梦,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长得像扫把一样长,米粒长得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坐在水稻下面乘凉……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学习目标1、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2、把握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习本文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3、学习袁隆平高尚的道德操守与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袁隆平

袁隆平,1929年生,2021年5月22日去世,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荣获“改革先锋”称号。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袁隆平,毕业后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当时,作为青年教师的袁隆平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科学战胜饥饿。经过多年实践,他终于推翻了当时国际上关于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普遍观念,推出了一代又一代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研究成果还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他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世界粮食基金会“2004年世界粮食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多项国际奖项,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81年,我国将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授予袁隆平研究小组。1995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9年9月29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分别授予“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其中,袁隆平院士等8人被授予“共和国勋章”。送别袁老(袁隆平院士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猜一猜:袁隆平这个名字值多少钱?

“袁隆平”品牌被评估为1000亿元人民币。

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000亿公斤的水稻,而他正在研究的“超级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广,解决21世纪人类吃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

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背景链接1、消息是指简要而迅速的新闻报道。(简而快)2、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突出特点为报道事件完整的一种新闻体裁。(事件来龙去脉比较完整,时效性不及消息与特写)3、新闻特写是指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4、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的散文。(夏衍的《包身工》)5、人物访谈是指与新闻人物进行直接的会话报道。(鲁豫有约)6、新闻评论是媒体就当前重大问题、新闻事件发议论、作解释、提批评、谈意见的一种论说文体。(如《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文体常识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

传记式: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人物通讯表现人物常用的手法①通过人物的行动描写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②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③在矛盾冲突中写人;④借他人之口刻画人;⑤借景写人。学生自读文本,概括袁老典型事例。第二课时初读感知: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释题:正标题:“喜看稻菽千重浪”出自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喜看,高兴地看到。稻菽,稻谷。千重浪,比喻说法,指田野中稻谷生长茂盛,被风吹后,起伏不定,像波浪一样的情形。这里特指稻谷丰收。文章引用这句诗作为正标题,突出了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的成就,表达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标题:交代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袁隆平及其所获得的奖项。(对正标题的补充说明)正副标题一虚一实,正标题为虚,副标题为实。题目内容:①引用毛泽东诗句,富有诗意,引人联想,更有利于表现袁隆平身上所具有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②表现了人物的理想和成就,“喜看”是袁隆平的理想,“稻菽千重浪”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就。③吸引读者,引导读者关注人物的精神世界。题目引用诗句有何好处?七律·到韶山毛泽东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译文】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人物通讯需要记录人物的典型事迹才能让人感动,给人激励,给人启迪。本文具体写了袁隆平的哪些典型事例?体现哪些精神品质?概括典型事例一般方法:时间+地点+人物+做什么事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1—3段)

②袁隆平1961年7月在安江农校任教时意外找到“天然杂交稻”杂种第一代,并下定决心培育出人工杂交稻。(4—11段)——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从实践中发现真理的工作方法③袁隆平不盲从权威,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新纪元。(12—16段)——严谨态度和破除迷信,敢于创新的精神——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的精神④1964年7月他在安江农校寻找到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17—18段)——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⑤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19—24段)——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⑦袁隆平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31—35段)——有理想,有不息奋斗精神的科学家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开辟了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的新途径。(25—31段)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的精神这些事例是按什么顺序和方式串联的?时间顺序和四个小标题1.提示内容,层次分明:围绕核心话题,使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2.符合逻辑,关联紧密:能使段落之间过度自然。3.格式相仿,整齐优美:结构相仿,几个小标题间构成排比关系,给人一种整齐优美之感。4.典型新颖,体现个性:所拟标题典型新颖,能显示作者独特的视角和立意。小标题的好处在哪?单元式小标题成文的特点:不同角度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准则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

注重实践,勇于探索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坚持事实,实事求是目标远大,不断进取内在线:高度赞扬袁隆平勇于探索、敢于突破、实事求是、不断进取的劳动品质。第三课时文本精读第一部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1、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倒叙。先说现在,然后说1961年7月的一天。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2、袁隆平从发现特殊稻株到培育第一代新稻种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突显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明确:发现特异稻(欣喜)→精心照顾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后的坚定)。表现了袁隆平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和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第5段:写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饥馑,上一段还提到毛泽东同志的话,有什么意义?

①说明提高粮食产量、开发超产稻米在当时是关系民生的大事,交代了研究杂交稻的背景和必要性。②交代了袁隆平经历了几十年风雨不改初衷,终于研究出优质杂交水稻动力的原因。因为祖国的普遍饥馑,让青年袁隆平下定决心,把毕生精力投入到祖国人民最需要的农业科技事业中去,这表现了袁隆平高度的责任感。4、赏析第6段片段: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细节描写

通过“鹤立鸡群”写出了的样株的与众不同,突出特性,而“抚摸”更是生动传神的写出了袁隆平将样株视若珍宝的情态,将那份欣喜与激动准确的表达了出来。5、第7段片段: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细节描写

从“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这样的细节描写我们能够看出袁隆平对待植物科学、农业技术研究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对稻田如数家珍般的熟悉与热爱。第二部分“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1、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有利条件有哪些?①中国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和丰富的种质资源。②中国国土辽阔,有像海南岛这样理想的育种环境。③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可以组织力量协作攻关,克服任何困难。2、“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部分前两段从什么角度来写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的?从袁隆平在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的角度来写的。一是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成功,二是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三是杂交无优势论的著作摆在那里。面对这些,袁隆平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体现了他作为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

这部分主要说明了袁隆平哪方面的品质?主要围绕什么情节来写,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这部分是说明袁隆平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表现他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不计个人风险得失的道德操守。

主要围绕“三不稻”这个情节来写的。

一是有个性,突出了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认知的与众不同。

二是选材精,不庞杂。第三部分“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第四部分“饥饿的威胁在退却“1、如何理解袁隆平的“梦”?

一个个杂交水稻科学实验成功之后,主人公袁隆平不仅没有感到任何的满足,相反地,他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这就使他自觉不自觉地对主持人,也是对自己说出了这番令人感动的话语。这不是“梦”,而是基于严谨科学态度上信心的坦诚表露,是未来科研累累硕果的可感、可触、可敬的展示。

梦——不仅是袁隆平的理想,更体现了他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理想志向。2、结尾的几段论述有何作用?一是引用美国学者的话,高度评价袁隆平对解决粮食问题作出的贡献;二是强调袁隆平作为世界上有影响的科学家对未来的引领作用。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典型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有重大意义,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主题归纳艺术借鉴:(1)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如:“袁隆平眯起双眼……翻看着土壤”,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个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2)选取具体、典型的事例。

课文选取了几件事,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的宝贵品质。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株”的杂种第一代。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反驳贬斥杂交稻的文章。⑤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⑥袁隆平的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3)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多种灵活的表达方式。如说明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时,采用了倒叙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发起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