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报告_第1页
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报告_第2页
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报告_第3页
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报告_第4页
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报告关于湘西州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报告5月下旬至6月上旬,根据《州人大常委会2020年工作要点》安排,我带领州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的同志对全州农民收入现状及农民增收途径开展专题调研。我们一行先后赴花垣、永顺、凤凰县的5个镇6个村实地走访了90余户村民,并与花垣县人民政府、州直相关部门、部分人大代表、所到村支两委干部及村民代表等进行座谈。总的感到,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我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受新冠疫情突发、市场环境变化和个别产业选择失当影响,农民收入增长面临诸多困难,需要积极应对和妥善化解。一、我州农民收入呈现持续较快增长态势近年来,我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增幅居全省前列。2019年全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46元,比2010年的3173元增长2.2倍,比2013年的5260元增长91%,高于全省同期增幅15个百分点,其中2014至2018年均为两位数增长。2019年我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为4226元,占总收入的42.1%,经营性收入为2913元,占总收入的29%,转移性收入为2834元,占总收入的28.2%,财产性收入为73元,占总收入的0.7%。从我州农民收入构成分析来看,工资性收入已取代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并呈持续上升趋势;而财产性收入停滞不前。(一)脱贫攻坚为我州农民持续增收增添了动能。据农业部门测算,我州包括综合补贴、农业大户补贴、税费减免、扶贫产业受益、合作经济土地流转等惠农政策收入人均907元。特别是建档立卡户受益更直接、更实惠,100%享受了健康扶贫,99.93%享受了综合保障性扶贫,90%以上享受了就业扶贫及产业扶贫,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1650元增加到2019年的10643.62元,增长6.5倍。截止2019年底,我州已有158295户642067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31.93%下降至0.65%,脱贫户人均纯收入10740.88元。通过兴产业、稳就业、置家业,贫困群众收入结构优化、收入来源稳定、收入水平提高。(二)转移就业为我州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保障。据人社部门大数据分析,去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6.4万人,其中省外就业67.6万人,省内就业18.8万人,回乡创业0.6万人,其中对13.53万人发放交通补助6756万元,对7279人发放农村转岗补助5000万元,对176家扶贫车间补助2200万元。新冠疫情发生后,全州通过多途径、多形式有组织转移春节前返乡农村劳动力就业47.59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0.29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5000个。以实名制登记的27.7万贫困人口务工测算,每年务工纯收入保守估计在50亿元以上。从永顺县塔卧镇三家田村调查看,该村外出务工1200余人,务工收入占总收入一半多。(三)产业发展为我州农民持续增收夯实了基础。据州财政局统计,2017年至2019年8县市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94.55亿元,其中直接用于支持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增收资金34.92亿元。同时,州本级财政投入7000万元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我州农业特色产业、农业重点产业发展;投入100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持扶贫车间建设和扶贫培训。如今,全州已建成特色产业基地430多万亩,建成各类农业现代园区373个,其中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33个。目前,我州已成为全球最大富硒猕猴桃基地,全国最大椪柑基地、百合基地,全国优质烟叶基地。(四)乡村旅游为我州农民持续增收打开了门路。2016年以来,全州投入旅游设施近10亿元,奖补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点、特色民宿、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近1000万元。打造了“土家探源”“神秘苗乡”2条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创建了“十八洞”“惹巴拉”“山江苗寨”“墨戎苗寨”等乡村旅游品牌,评定了68个乡村旅游示范村、50家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和30家特色民宿,评选了旅游纪念品、民族工艺品等5个类别28种“湘西有礼”旅游商品,推进了秦简土家村寨、高山峡谷村寨、烽火苗疆村寨、土司遗产村寨、酉水画廊村寨、沅水民俗村寨等六大村寨群发展。2019年,全州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503.7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6.06亿元,累计带动10.2万人脱贫。二、我州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州农民收入虽然多年持续增长,但总量不足,刚突破万元大关,处于低收入阶段。与全国、全省和周边地市比,2019年农民收入占全国六成左右,占全省约三分之二。从今年一季度农民收入情况看,在宏观经济下行、疫情、气候、贸易战等多重客观不利因素的冲击下,我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46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速同比下降0.9%,是自2013年(扣除价格因素)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我们通过走访调研,感到要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一些的压力大、困难多、任务重。(一)工资性收入增长挑战严峻。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工资性收入增长挑战严峻。据州统计部门3月中旬调查,在受访农民工中,约有40%已返岗复工,40%推迟返岗,另有20%对是否返岗犹豫不决,返岗就业人员较上年同期大幅度下降。同时,企业外贸订单锐减,务工人员工作时间及工作量减少,收入下滑,甚至部分外出务工者寻工未果返乡。据州人社部门4月30日返乡回流监测统计,全州农村劳动力失业返乡回流为4291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577人。(二)经营性收入增长制约明显。一方面由于宏观经济不景气,市场疲软,消费不旺,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呈下降走势,农产品卖难时有发生,加之农作物种植成本逐年攀升,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收益。如去冬今春全州销售柑橘49万吨,由于受新冠疫情及广西砂糖柑大幅降价影响,销售平均价格从节前的2.19元/公斤下降到1元/公斤。另一方面农村青壮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农业副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矛盾凸显,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困难,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乏力。此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用工难、用工贵、资金短缺等问题突出,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三)转移性收入增长后劲不足。我州虽已脱贫摘帽,但已脱贫的多数人口仍属于低收入人群,还有少部分脱贫户对政策依赖程度较高。脱贫攻坚决战阶段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财政补贴力度及覆盖面达到历史峰值,提高了农民转移性收入份额。今后各项政策补贴力度可能减弱、速度也会放缓,部分产业扶贫项目分红到期,转移性收入增长预期不容乐观。过来,上级财政在农业方面投入的资金主要是统筹用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部分非贫困户受益不多,农民的整体转移收入有限。(四)财产性收入增长瓶颈难破。农民财产性收入不仅占比低,且来源单一,大多为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即土地流转收入。如调研的6个村中,有4个村部分村民有少量土地流转收入,只有菖蒲塘村个别农户有房屋出租收入。同时,土地资产价值得不到显现,大量农村产权仍处于低效甚至闲置状态;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多数村只是依靠入股光伏发电分红产生收益,农民很难享受到集体经济红利,加之农民工资性收入和生产性收入总量小,除去消费开支后净剩余较少,其他衍生财富微乎其微。三、对我州农民持续增收的几点建议农民增收是系统工程,需坚持问题导向,应对危机,迎接挑战,确保我州如期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在全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不断加大政策研究力度,抓住乡村振兴发展机遇,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的有效衔接,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一)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型产业,提高经营性收入。加快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最直接方式。通过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园区建设以及农业机械化发展、注重农业品牌培育与带动等举措,深入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845”计划,着力巩固产业扶贫和产业增收的成效,确保在家的、有能力的农户都有1个以上稳定的当家产业。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上做文章,突出发展农村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乡村旅游、乡村养老、乡村养生等绿色康养产业,着力推进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当前,重点创新农产品产销对接,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扩宽农产品上行渠道,完善物流配套设施和农村配送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冷链物流建设,稳住和促进农业经营增收。(二)更加注重转移就业和创新创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强农民就业能力,支持农民返乡创业。搭建好务工平台,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良好的环境,特别是根据新冠疫情对不同群体的影响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及时解决实际困难;加强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传统的农民工向新型现代产业工人转变,推进劳务输出地、输入地的精准对接,开辟绿色通道。同时,制定和出台落地见效的优惠政策,支持农民工、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等各个阶层的能人来农村创业,带动更多农户稳定脱贫,发家致富。(三)努力盘活产权制度和集体经济,创造财产性收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特别是推进农村宅基地的确权,允许转让、抵押,探索入市办法,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和农业共营制,统一经营农村闲置公益基础设施,促进农村土地等资源增值,增加农民财富。培育壮大集体经济,鼓励村集体加强资源开发和资产运营,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和特色化发展路径,在减轻农民负担、完善公共服务的同时,增加农民收益。(四)着眼扩大社会财富和政策效应,保障转移性收入。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必须着眼于做大社会总收入的“蛋糕”,建立有效的“蛋糕”分配机制。同时,推动公共财政、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把惠农、富农、强农政策落实到村到户,让农民共享发展红利。特别是对低收入农户的社会兜底保障,应纳尽纳、应补尽补、应保尽保;农村医保、大病救助、健康保险等医疗救助要简化程序,及时兑现。在抓好涉农资金整合、巩固贫困人口脱贫成效的同时,切实落实《州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全州非贫困村和非贫困户弱项短板的意见》,推进非贫困村补齐弱项短板,促进非贫困户增收。

丹凤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调研报告为了全面掌握农村居民收入总体状况,准确把握当前形势下农村居民增收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分析存在问题的根源,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结合农村住户调查工作实际,通过在我县农村住户调查点中开展走访调查,对农村居民收入存在问题和原因进行了调研分析,形成调研报告。一、农村居民收入呈现稳步增长2021年,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域经济持续恢复,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467万元,同比增长9.6%,与全市水平保持基本一致。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68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1.3%,高于全市平均增速0.2个百分点;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为2.18∶1,较上年缩小0.08,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一)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工资性收入拉动明显。2021年,我县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774元,较上年增加498元,增长11.6%,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为42.4%,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3.4%,成为拉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要因素。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就业岗位稳步增加。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家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的延续实施,全方位就业创业服务持续发力,以及经济全面复苏发展,就业形势稳中向好,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二是劳动力就业人数稳步增加,务工收入增加明显。据住户监测资料显示,2021年,原先部分在家待业的劳动力在当地打工,打工人数增加;打零工时间增加,工资提高,从而拉升工资性收入水平。同时,农村外出从业人员和工资增加,促进寄带回收入增加。三是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提高,工资收入增长保障有力。2021年,陕西全日制用工最低工资标准每档提高150元/月,非全日制用工最低工资标准每档提高1元/小时,企业工资增长基准线调整为7.5%,下线为3.5%。四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2021年促进全省城乡居民增收十条措施》。进一步完善居民增收工作机制,保障基层工资待遇,提高企业一线职工收入,有力促进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二)惠农政策落实到位,转移性收入增长较快。2021年,我县农村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5340元,较上年增加1526元,增长40%,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47.4%,成为拉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驱动力。转移净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发放金额增加。2020年10月起,农村低保标准提高为:一档由360元/人/月提高至400元/人/月;二档由320元/人/月提高至360元/人/月;三档由200元/人/月提高至240元/人/月;同时,全面落实分类施保政策。对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按照30%、50%的比例增发低保金,并做到应保尽保,全面落实。二是精准推进农村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的调增,发放金额和惠及人数增长。将全县符合参保条件的人员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按照全省标准,及时调整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对“八大员”等特殊困难群体,按照5.4%比例提高工龄补贴。三是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提高,报销金额进一步增多,困难残疾人补贴、公益性岗位、生态护林员、地力保护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生态公益林补贴、农户种粮补贴等惠民政策均按标准予以发放。四是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落实到位。2021年,我县聚焦脱贫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全面落实中、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下达拨付。(三)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经营性收入增速放缓。2021年,我县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1136元,较上年增速放缓,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0.1%,是拉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重要力量。经营净收入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受市场信息、自身素质等因素影响,许多农民对种植、养殖产品的取舍只能盲从于市场短期的价格波动,不能科学的准确的判断市场规律,导致出现“村看村、户看户”生产经营的现象,导致一哄而上、恶性竞争、收入减少,纷纷下马,造成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和滞后,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二是农民经营性增收渠道变窄、增收难度加大。大部分农户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仍是传统的种养殖业,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由于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而工业农产品的剪刀差依然存在,尤其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且有假冒伪劣产品,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利益流失,收入下降,农民外出务工、从事第二三产业获取收入,从事经营性人员减少,经营性收入增收渠道变窄、增收难度加大。三是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危害农作物时间频发。风调雨顺即丰年,天旱雨涝就减产,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未根本改变,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经营、农业收入增减的影响不言而喻,经常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同时,近年来野生动物危害农作物事件频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积极性减弱,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经营收入带来严重影响。(四)收支因素变化,财产性收入有所下降。2021年,我县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9元,同比下降13.6%,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0.17%;主要原因是:一是受当前经济金融环境和疫情影响,当前银行存款利率较低,居民的存款意愿减弱。二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部分家庭除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及婚丧嫁娶等人情世故,农户收支比例缩小,甚至入不敷出。三是农村居民家庭由利息、租金、红利、土地征用补偿等纯收入构成的财产性纯收入同比下降。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持续提升(一)消费水平继续增长。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消费市场的持续恢复和农村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农村居民消费意愿明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呈现全面增长态势。2021年,丹凤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174元,同比增长24.6%,生活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92.2%,较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消费八大项中,食品烟酒支出依旧所占比重最大,占比35%;居住支出次之,占比17%;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衣着、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分别占比12%、11%、9%、8%、7%和1%,消费结构日趋合理。(二)消费领域主要特点。一是食品支出仍占主要地位。2021年,丹凤县农村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为3938元,比上年增加1934元,增幅较大,占消费结构比重为35%。其中,剔除因市场价格波动带动肉、蛋类支出增加较大外,农村居民在外就餐消费大幅增长,带动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快速增长,农村居民的享受性支出增长更为明显。二是居住支出所占比重较高。2021年,丹凤县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1876元,占消费结构比重为17%。一方面农村建房成本增加,水泥、沙子、石材等建筑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住房维修成本明显增长;另一方面房价的上涨也相应导致租房成本的增加。三是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复苏明显。在各类线上教育回归线下,旅游娱乐场所全面放开的背景下,2021年,丹凤县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实现大幅增长,同比增长5%,占消费结构比重为12%。主要原因是: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对教育投入更为重视,同时,外出休闲旅游观光的需求不断增强,进一步推动了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的增长。四是医疗保健支出增幅下降。2021年,丹凤县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同比下降12.1%,占消费结构比重为11%。,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和比例的提升、报销手续的进一步简化,农村居民“敢看病”、“看得起病”,特别是一些长慢病和大病患者受益较大,诊疗费用支出下降;另一方面,在疫情背景下,人们思想观念有所转变,居民“以养代治”的意识增强,更加注重平时的康养。五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快速提升。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档、智能耐用品的需求逐步增大,家庭耐用消费品更新加快,家用轿车、智能手机、空调、冰箱、洗衣机、净水设备等各类耐用消费品居民家庭保有量持续增加。三、制约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一)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产权制度改革发展不平衡。受市场信息、自身素质及传统的农户自主经营等因素影响,造成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和滞后,农业产业投入不足、产业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致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特色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受区位、交通、资源等因素制约,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资源缺乏的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二)环保政策影响,农业产业发展滞阻。根据《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有关规定,我县大部分区域被划入生态红线和禁养区、限养区,作为传统农业主导产业的畜禽、食用菌、中药材(天麻)等优势产业发展空间受限较大,制约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三)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极度短缺。丹凤县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难以吸引现代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导致高附加值产品研发不够,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效益难以释放。同时,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村“两委班子”普遍老化,缺乏新鲜血液,尤其是发展集体经济、新型产业缺乏懂经营、善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四)县域经济疲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县域规模企业少,用工需求不大,主要呈现为外出型务工。县内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就地就近吸纳劳动力就业空间相对较小,薪酬待遇相对较低,月平均工资在2000元左右,就地就业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技能型人才数量较少。由于企业需求人才标准逐步提高,劳动力技能培训较少,广大农民工就业技能水平低。企业招工难和劳动力就业难的现象并存,就业结构性矛盾尤为明显。三是农村劳动力就业不稳定性因素加大,务工收入大幅下降。疫情期间,虽然输入输出地为企业复工复产和农民工返岗外出就业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但是由于受疫情影响,企业订单减少,产品滞留,生产不正常,就业人员上班时间减少,收入相对下降。(五)部分农村居民的主观因素影响其就业增收。部分农村居民受传统的小农意识影响较深,有满足现状、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创业增收的进取精神,存在着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的创收思维方式和投机取巧、侥幸获利思想;有的待业人员期望值高,因找不到体面轻松的工作,或因岗位辛苦、待遇低而不愿就业,对居民就业增收影响较大。四、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几点建议2021年底,我省突发本地新冠疫情,西安等多地社会经济活动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增长面临较大压力,对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稳定增长影响较大。随着疫情得到有效管控,复工复产、恢复经济刻不容缓,从2021年我县农村居民“四项收入”的占比来看,优化农业生产经营和强化稳岗就业无疑是对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持续增长最有力的支撑。(一)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稳固“三农”工作基本盘。一是加大农业投入保障,提升农业综合产能。一是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要做好化肥、农药等重要农资保供稳价工作,抑制农资价格上涨趋势,同时,要逐步提高种粮农民补贴,增加种粮收益。坚持并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提高农作物生产者补贴,扩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全方位保障农业生产,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二是持续深化产权改革,助推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健全资金管理、收益分配、利益联结等机制,按照修订的《丹凤县扶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大力推行自主经营的梅庄模式、村企联合与股份合作模式、村村联营模式、跨区域抱团建设“飞地”模式的发展经验,进一步提升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综合能力,完善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机制,增加居民集体分红和转让土地租金等财产净收入。三是加快三产融合发展,推动特色产业扩规延链。三产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实现三产融合,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一是着重抓好产业基地建设,强力推进优势产业向精深加工迈进,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抓好名特优新产品研发,实现由农业产品向优质商品转型,不断延长产业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