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增加值来源地与目的地研究_第1页
中国出口增加值来源地与目的地研究_第2页
中国出口增加值来源地与目的地研究_第3页
中国出口增加值来源地与目的地研究_第4页
中国出口增加值来源地与目的地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出口增加值来源地与目的地研究

一、中国从“全球供应链”结构及独特地位的贸易统计国际生产分工是指将产品生产过程划分为不同的环节,这些环节可以发生在两个以上的国家,这是过去20或30年世界贸易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国际生产分割背景下,跨国企业将其运营活动遍布全球,从设计和研发产品,制造组件到组装和营销活动,这创造了一个跨国的生产供应链和价值链。因此,简单地将一个产品归为“中国制造”、“美国制造”或者“日本制造”已经无法准确反映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更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世界制造”。因此,“国家制造”已经转变为“世界制造”。传统意义上的“产品贸易”更多地变成“工序贸易”。遗憾的是,传统的贸易统计体系仍然建立在传统货物贸易形态基础上,不能准确反映全球化生产的全部过程和在不同国家不同生产环节增值的实际情况,无法全面体现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虽然中国被冠以“世界工厂”的称号,但是其出口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参与全球供应链,特别是生产的最后阶段的结果。众多被标识为“中国制造”的产品其实隐含了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中间投入品。一个广为引用的例子是,Xing和Detert(2010)研究发现一部iPhone手机在中国工厂的出厂价为178.96美元,其中来自于日本、韩国和德国的零部件分别为60.6美元、22.96美元和28.85美元,分别占出厂价的33.8%、12.8%和16.1%,而在中国实际发生的增值为6.5美元的组装成本,仅占出厂价的3.6%。但在现行的贸易统计方式下,该手机178.96美元的出厂价都被统计为中国的出口。以美国2009年售出1130万部iPhone来计算,中国的iPhone出口价值为20.2亿美元。而如果按照增加值计算,中国对美国的iPhone出口额仅为7350万美元。显而易见,这种传统贸易总额(grosstradevalue)的统计方式无法客观反映现在各国在国际贸易的实际收益。更为重要的是,传统贸易统计会给相关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制定提供错误的信息。为了弥补国际贸易统计与国际贸易实践之间的差距,相关国际组织和机构都提出,从增加值(valueadded)的角度来对国际贸易进行统计。世界贸易组织(WTO)总干事Lamy(2011)在“世界制造”倡议的讲话中提到,“生产过程越来越被分割在企业和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的实质已经发生了改变,但是我们的贸易数据却没有……..许多产品在中国组装,但是他们的价值来自于组装工序前的众多国家……我们需要知道在最终产品生产的环节中每一个国家所贡献的增加值。”“重复计算”的贸易额将会扭曲我们对贸易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理解,也会错误的反映双边贸易差额的结构和大小。而基于增加值的贸易统计,可以客观反映全球价值链发展的现实情况,并能够准确测量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实际贡献。鉴于传统贸易统计往往会“掩盖”真实贸易状况,本文将利用OECD增加值贸易数据,来试图揭示并追溯中国增加值出口的实际来源地与目的地。具体而言,后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相关文献回顾;第三部分从增加值角度对中国增加值出口的来源地与目的地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结论与启示。二、统一的总出口核算框架为了准确测算各国的实际增加值贸易,学者们在这一领域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持续的进展,下面本文将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回顾。首次明确提出对增加值贸易进行测度的文献是Daudin等(2009),他们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的生产导致中间产品盛行,他们提出必须要考虑所有生产环节和阶段,才能明确追溯增加值的行业和国家来源,以及增加值最终去向行业和国家。为此,他们利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数据库中的1997、2001和2004年的66个国家(地区)的55个行业投入产出表以及贸易数据测算了增加值贸易,并追溯增加值的真实来源地。Johnson和Noguera(2012)采用了Daudin等(2009)类似的方法,将不同国家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和双边贸易数据匹配起来,测算了2004年的87个国家的增加值贸易。他们特别考虑了诸如中国、墨西哥等加工贸易盛行的国家的情况,以准确衡量这些国家的增加值贸易。他们发现以增加值衡量的双边贸易差额不同于以总贸易额衡量的双边贸易差额。例如,以增加值衡量的2004年中美贸易差额要比总贸易额衡量的小30-40%。Koopman等(2011)提出一个统一适用的测算方法。这种新的测算方法可以把传统的官方总贸易额统计数据分解为增加值贸易数据,从而完整地追溯一国出口中增加值贸易的来源国家和行业,以及目的地国家和行业。他们指出一国出口总额(Grossexports)划分为国内增加值(DomesticValueadded)和国外增加值(ForeignValueadded),其中国内增加值又分为三个部分:直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Directvalue-addedexports)、间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Indirectvalue-addedexports)以及隐含在从国外进口的中间投入品中的国内增加值(Exportedinintermediatesthatreturnhome)。这样将返回的国内增加值和间接出口的增加值考虑在内,就可以将总贸易额数据与增加值数据完全匹配起来。Koopman等(2014)则进一步提出了统一的总出口核算的框架,这个核算框架可以将一国的总出口分解为各种不同来源的增加值部分以及被重复计算(doublecounting)的部分。通过明确官方贸易统计数据中哪些部分被重复计算以及这些被重复计算部分的来源,就可以将以贸易总额(grosstradevalue)表示的贸易统计数据和以增加值(valueadded)表示的国民核算账户统计统一起来。这解决了长期以来贸易统计数据和国民核算体系(nationalaccountingsystem)数据无法匹配的公认难题,同时还可以在不剧烈改变现有海关贸易数据收集方式前提下,弥补现有官方贸易统计中遗漏的信息。国内明确提出增加值贸易概念的是贾怀勤(2012),他指出全球化进程对现行国际贸易统计制度体系不断提出挑战,将增加值概念引入国际贸易统计,是对现行国际统计制度体系的改进,中国应参与到国际贸易统计改进进程中去。综合上述文献,以往的研究对增加值贸易的测度开展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他们通常采用GTAP的数据,其最大的缺陷在于不同年份和国家的贸易数据的来源前后不一致,而所涉及的国家样本比较有限,无法构建一个涵盖世界主要国家的全球投入产出表,难以对一国的增加值贸易状况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分析,因此难以得到各国官方机构的普遍认可。其次,由于以往的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各异,研究的样本差异较大,无法提供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来研究各国增加值贸易的情况。本文与以往文献不同之处在:首先,虽然诸如Dedrik等(2010)、Xing和Deter(2010)等文献中关于iPod与iPhone的案例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全球价值链和增加值贸易的直观感受,但是要明确测度各国在生产环节中的增加值和实际所得,还需要利用跨国投入产出表法将贸易和生产联系起来,从而估计各环节的增加值。为此,本文将采用OECD增加值贸易数据库来分析中国的增加值贸易情况。需要指出的是,该数据库是OECD与WTO联合开发的数据库,该数据库构建了一个涵盖世界58个国家(占全球GDP的97%)和37个行业的全球投入产出表,并与双边贸易数据协调一致,从而实现对各国增加值贸易的全面和准确测度。(1)其次,目前国内很少有文献围绕全球生产分工这个大背景下,分析中国实际贸易收益的来源地和其他国家对中国出口的增加值贡献。最后,本文还具体分析中国出口中国外增加值主要来源地的行业结构和中国国内增加值出口目的地的行业结构,这有利于分析中国究竟从哪些主要国家的哪些主要行业进口了国外增加值,以及中国向哪些主要国家出口了哪些行业的国内增加值,从而判断中国实际贸易收益的行业来源,避免传统贸易统计方式所造成的“统计错觉”。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了解中国在全球生产链上的具体优势,对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国际资本的流动进行更客观的监测,为中国制定符合自身发展利益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三、判断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和作用为了探寻中国出口中的国外增加值来源地与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最终目的地,进而判断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分别从中国出口中国外增加值来源地、出口中国外增加值主要来源国的行业结构、出口中国内增加值的目的地和国内增加值出口主要目的地的行业结构等四个方面,对中国增加值贸易来源与构成进行分析和阐释。(一)全球主要国家地区在中国出口的国外附加值从增加值角度来看,中国出口中隐含的国外增加值的来源地如图1所示。可以看到,构成中国出口的国外增加值的主要来源国(地区)是日本、美国、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德国、沙特和澳大利亚。以2008年为例,这些国家(地区)在中国出口的国外增加值中的比例分别达到13.11%、10.21%、8.61%、6.59%、4.72%、4.31%和3.85%,仅这7个国家(地区)合计占比达到51.4%左右。可见,中国主要从这些国家(地区)进口增加值并用于出口,这也印证了中国主要从事的是一种“三角贸易”(triangulartrade)(Johnson和Noguera,2012)的观点,即中国在全球生产链中作为最终组装的枢纽,从日本、美国、韩国、中国台湾等发达国家(地区)进口中间产品,从沙特、澳大利亚进口原材料用于最终产品生产,并出口到美国和欧洲市场。(二)金融媒介服务既然中国出口的国外增加值来源地集中于日本、美国、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德国、沙特和澳大利亚,那么这些国家(地区)主要在哪些行业为中国提供了国外增加值呢?(2)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依次通过图2-图8进行分析。从图2可知,2008年中国出口中来自于日本的国外增加值,主要集中于运输设备,未另分类的机械和设备制造,电气、电子和光学设备,电力、燃气和水的供应,商业服务等行业。其中,最高的是运输设备。在1995年与2008年,中国在运输设备出口中,来自于日本的国外增加值占所有国外增加值的比例分别达到23%和20.5%。其次是电气、电子和光学设备。在1995年与2008年,中国在电气、电子和光学设备出口中,来自于日本的国外增加值占所有国外增加值的比例分别达到28.7%和14.5%。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与1995年相比,在电气、电子和光学设备出口中,中国出口中来自于日本的增加值含量大幅度下降。总体而言,从1995、2000、2005至2008年中国出口中来自于日本的增加值含量在各行业中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图3可知,2008年中国出口中来自于美国的国外增加值,主要集中于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木材、造纸、纸制品和印刷业,农业、狩猎、林业和渔业,金融媒介服务,其他服务等行业。其中,最高的是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在1995年与2008年,中国在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出口中,来自于美国的增加值占所有国外增加值比例分别达到22.8%和15.5%。其次是木材、造纸、纸制品和印刷业。在1995年与2008年,中国在木材、造纸、纸制品和印刷业出口中,来自于美国的国外增加值占所有国外增加值比例分别达到17%和15.8%。除了木材、造纸、纸制品和印刷业以外,2008年与1995、2000、2005年相比,中国出口中来自于美国的国外增加值含量,在绝大部分行业中呈现下降趋势。从图4可知,2008年中国出口中来自于韩国的国外增加值,主要集中于运输设备,电力、燃气和水的供应,未另分类的机械和设备制造业,建筑业,以及电气、电子和光学设备等行业。其中,最高的是运输设备。在1995年与2008年,中国运输设备出口中,来自于韩国的国外增加值占所有国外增加值的比例分别达到23%和20.5%。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与1995年相比,在电气、电子和光学设备出口中,中国出口中来自于韩国的增加值含量大幅度下降。此外,2008年与1995、2000、2005年相比,中国出口中来自于韩国的增加值含量,在各行业中呈现下降趋势。从图5可知,2008年中国内地出口中来自于中国台湾地区的境外增加值,主要集中于电气、电子和光学设备,其他工业和回收,商业服务等行业。其中,最高的是电气、电子和光学设备。在1995年与2008年,中国内地电气、电子和光学设备出口中,来自于中国台湾地区的境外增加值占所有境外增加值的比例分别达到8.1%和11.5%。此外,除了电气、电子和光学设备,2008年与1995、2000、2005年相比,中国内地出口中来自于中国台湾地区的境外增加值含量,在各行业中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纺织品、皮革和制鞋,其他工业和回收,而电气、电子和光学设备却呈现上升趋势,这表明中国内地出口中来自于中国台湾地区增加值的行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同时期,中国内地电气、电子和光学设备出口中来自于日本、韩国的增加值含量大幅度下降,这也表明在中国内地电气、电子和光学设备行业出口的增加值来源地可能从日本、韩国转向为中国台湾地区。从图6可知,中国出口中来自于德国的增加值,高度集中于运输设备,未另分类的机械和设备制造等行业。其中,最高的是运输设备,在2005年与2008年,中国在运输设备出口中,来自于德国的国外增加值占所有国外增加值的比例分别达到4.7%和10.2%。其次是未另分类的机械和设备制造,在2005年与2008年,中国在未另分类的机械和设备制造出口中,来自于德国的国外增加值占所有国外增加值的比例分别达到3.5%和8.6%。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2008与1995、2000、2005年相比,除了电气、电子和光学设备,食品、饮料和烟草制品以外,中国大部分其他行业出口中来自于德国的增加值含量,呈现出上升趋势。从图7可知,2008年中国出口中自于澳大利亚的增加值来,主要集中于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化学和非金属矿物制品,采矿和采石,电力、燃气和水的供应,运输、储存和通信,农业、狩猎、林业和渔业等行业。其中,最高的是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在1995年与2008年,中国出口中,来自于澳大利亚的国外增加值占所有国外增加值的比例分别达到4.75%和7.98%。其次是化学和非金属矿物制品,在2005年与2009年,中国出口中,来自于澳大利亚的国外增加值占所有国外增加值的比例分别达到3.71%和6.64%。总体来看,2008与1995、2000、2005年相比,中国出口中来自于澳大利亚的增加值含量,在多数行业中以上升趋势为主,而在电气、电子和光学设备等行业中呈下降趋势。从图8可知,2008年中国出口中来自于沙特的增加值,主要集中于化学和非金属矿物制品,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运输、储存和通信,电力、燃气和水的供应,采矿和采石等行业。其中,最高的是化学和非金属矿物制品,在1995年与2008年,中国该行业出口中来自于沙特的国外增加值占所有国外增加值的比例分别达到1.65%和9.15%。其次是运输、储存和通信,在1995年与2008年,中国该行业出口中,来自于沙特的国外增加值占所有国外增加值的比例分别达到2.73%和7.82%。此外,2008年与1995、2000、2005年相比,中国出口中来自于沙特的增加值含量,在不同行业中均呈现出上升趋势。特别是为中国生产增加值的主要行业化学和非金属矿物制品,运输、储存和通信,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等行业占比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总体而言,按行业分类中国出口中的国外增加值主要来源地,呈现出如下三个特点:首先,中国的出口中还包含了从日本、美国、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德国等工业化国家(地区)进口的增加值,这些增加值集中于运输设备,未另分类的机械和设备制造业,电气、电子和光学设备等制造业行业;其次,中国出口中包含了从沙特、澳大利亚等资源型国家进口的增加值,这些增加值集中于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化学和非金属矿物制品,采矿和采石等行业;再次,中国出口中包含了从美国、日本进口的诸如金融媒介、商业服务等服务业增加值。最后,中国出口中还包含了从澳大利亚、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进口的增加值。(三)中国出口到发达国家地区的中国约结合在国际生产分工下,其实不仅其他国家为中国的出口生产增加值,中国国内的增加值也出口到其他国家。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在世界范围的空间布局有什么趋势与变化,有利于我们透过传统贸易统计的表象,探究中国国内增加值的真正最终目的地以及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究竟是哪些国家。图9表明,从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的空间分布高度集中于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德国、韩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地区)。不过,从时间趋势来看,2008年与1995、2000、2005年相比,中国出口到发达国家(地区)的国内增加值呈现普遍下降的趋势。1995年,中国出口到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德国、韩国、法国、英国以及加拿大等8个发达国家(地区)的国内增加值在所有国家(地区)中占比高达70.57%。而2008年,中国出口到这8个发达国家(地区)的国内增加值在所有国家(地区)中占比则下降为53.34%,降幅达到17.23%。相反,中国出口到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诸如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的国内增加值却呈现出普遍上升的趋势。中国出口到这三个金砖国家的国内增加值合计从1995年的2.65%上升到2008年的6.89%,增幅为4.24%。这说明中国国内增加值出口目的地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转变,即出口目的地开始从发达国家转向新兴发展中国家。另外,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国内增加值出口的目的地也开始从发达国家向世界其他国家(主要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变。与1995年相比,2008年中国出口到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国内增加值在所有国家(地区)中占比从7.3%攀升至10.36%,增加了3.06%。这表明中国国内增加值出口目的地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总体而言,中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国内增加值在所有国家中的占比下降被中国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占比上升所填补。不过,从目前来看,发达国家还是主要目标市场,其中仅美国一个国家进口的中国国内增加值占中国出口的所有国家的比例就达到24.68%。(四)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国内附加值为了回答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在其他国家的行业分布状况,本文按行业分类对中国国内增加值出口的主要目的地进一步分析,这有助于判断中国真正具有竞争力并且带来实际贸易收益最多的是哪些行业?具体分析参见图10-图15。(3)从图10可知,总体而言,与1995、2000、2005年相比,2008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国内增加值含量,在所有行业中呈现下降趋势。从行业来看,2008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国内增加值,主要集中于其他工业和回收,电气、电子和光学设备,纺织品、皮革和制鞋,化学和非金属矿物制品,木材、造纸、纸制品和印刷等行业。其中,最高的是其他工业和回收,在1995年与2008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国内增加值,占该行业所有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42.59%和37.31%。其次在电气、电子和光学设备行业,在1995年与2008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国内增加值,占该行业所有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27.01%和28.81%。此外,是纺织品、皮革和制鞋,在1995年与2008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国内增加值,占该行业所有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32.42%和27.68%。对这些行业的分析表明,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仍然主要集中于一些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且附加值较低的行业,而不是技术含量较高且附加值较高的行业。从图11可知,总体而言,与1995、2000、2005年相比,2008年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国内增加值含量,在所有行业中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行业来看,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国内增加值,主要集中于食品、饮料和烟草制品,农业、狩猎、林业和渔业,纺织品、皮革和制鞋,批发、零售和旅馆、餐饮业,采矿和采石等行业。其中,最高的是食品、饮料和烟草制品,在1995年与2008年,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国内增加值,占该行业所有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32.38%和14.14%。其次在农业、狩猎、林业和渔业,1995年与2008年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国内增加值,占该行业所有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24.61%和10.66%。此外,是纺织品、皮革和制鞋,1995年与2008年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国内增加值,占该行业所有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24.27%和10.21%。最后,在批发、零售和旅馆、餐饮业,1995年与2008年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国内增加值,占该行业所有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15.85%与9.41%。对这些行业的分析表明,中国对日本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主要集中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食品、饮料和烟草制品行业,农业、狩猎、林业和渔业,纺织品、皮革和制鞋,采矿和采石以及批发、零售和旅馆、餐饮业服务业。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对日本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并没有主要体现在其他制造类行业。这表明中国对日本出口的真正优势行业是在农产品、食品加工、纺织品、皮革和制鞋以及一些低端服务业,这些行业的国内增加值出口构成了中国对日本出口的实际贸易收益来源。从图12可知,总体而言,与1995年相比,2008年中国出口到德国的国内增加值含量,在所有行业中呈现不同趋势。比如,运输设备,其他工业与回收行业呈现上升趋势,而电气、电子和光学设备、建筑业等行业却呈现下降趋势。从行业来看,中国出口到德国的国内增加值在不同行业的分布相对平均和分散。2008年中国出口到德国的国内增加值,主要集中于其他工业和回收,木材、造纸、纸制品和印刷,商业服务,食品、饮料和烟草制品等行业。其中,最高的是其他工业和回收,在1995年与2008年,中国出口到德国的国内增加值,占该行业所有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96%和7.06%。其次是木材、造纸、纸制品和印刷,1995年与2008年中国出口到德国的国内增加值,占该行业所有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59%和6.64%。此外,在商业服务,1995年与2008年中国出口到德国的国内增加值,占该行业所有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4%和6.21%。最后,在食品、饮料和烟草制品行业,1995年与2008年中国出口到德国的国内增加值,占该行业所有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8%与5.64%。对这些行业的分析表明,中国对德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主要集中于其他工业和回收,木材、造纸、纸制品和印刷,商业服务,食品、饮料和烟草制品,这些行业的国内增加值出口构成了中国对德国出口的实际贸易利益来源。从图13可知,总体而言,与1995、2000、2005年相比,2008年中国出口到韩国的国内增加值含量,在所有行业中呈现不同趋势。比如,农业、狩猎、林业和渔业,食品、饮料和烟草制品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其他服务、建筑业等行业却呈现下降趋势。从行业来看,2008年中国出口到韩国的国内增加值,主要集中于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制造,食品、饮料和烟草制品,采矿和采石,运输、存储和通信等行业。其中,最高的是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制造,在1995年与2008年,中国出口到韩国的国内增加值,占该行业所有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4.82%和5.05%。其次是食品、饮料和烟草制品,1995年与2008年中国出口到韩国的国内增加值,占该行业所有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3.35%和4.87%。此外,在采矿和采石,1995年与2008年中国出口到韩国的国内增加值,占该行业所有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4.11%和4.59%。最后,在运输、存储和通信,1995年与2008年中国出口到韩国的国内增加值,占该行业所有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4.4%与4.48%。对这些行业的分析表明,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主要集中于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制造,食品、饮料和烟草制品,采矿和采石,运输、存储和通信等行业,这些行业的国内增加值出口构成了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实际贸易利益来源。从图14可知,总体而言,与1995、2000、2005年相比,2008年中国出口到俄罗斯的国内增加值含量,在绝大多数行业中都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从行业来看,中国出口到俄罗斯的国内增加值,主要集中于纺织品、皮革和制鞋,运输设备,建筑业,农业、狩猎、林业和渔业。其中,最高的是纺织品、皮革和制鞋,在1995年与2008年,中国出口到俄罗斯的国内增加值,占该行业所有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2.88%和7.92%。其次是运输设备,1995年与2008年中国出口到俄罗斯的国内增加值,占该行业所有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0.85%和6.41%。此外,在建筑业,1995年与2008年中国出口到俄罗斯的国内增加值,占该行业所有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6.53%和5.91%。最后,在农业、狩猎、林业和渔业,1995年与2008年中国出口到俄罗斯的国内增加值,占该行业所有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2.75%与4.92%。对这些行业的分析表明,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主要集中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纺织品、皮革和制鞋,农业、狩猎、林业和渔业,建筑服务业。值得关注的是,除了运输设备以外,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并没有主要体现在其他制造类行业。这表明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真正优势行业是在纺织品、皮革和制鞋,农产品以及建筑业一些低端服务业,这些行业的国内增加值出口构成了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实际贸易利益来源。从图15可知,总体而言,与1995、2000、2005年相比,2008年中国出口到印度的国内增加值含量,在所有行业中都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从行业来看,中国出口到印度的国内增加值,主要集中于其他工业和回收,批发、零售和旅馆、餐饮业,未另分类的机械和设备制造,化学和非金属矿物制品,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其中最高的是其他工业和回收,在1995年与2008年,中国出口到印度的国内增加值,占该行业所有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0.76%和5.47%。其次是批发、零售和旅馆、餐饮业,1995年与2008年中国出口到印度的国内增加值,占该行业所有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0.67%和3.01%。此外,在未另分类的机械和设备制造,1995年与2008年中国出口到印度的国内增加值,占该行业所有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0.46%和2.46%。最后,在化学和非金属矿物制品,1995年与2008年中国出口到印度的国内增加值,占该行业所有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0.99%与2.45%。对这些行业的分析表明,中国对印度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主要集中于其他工业和回收,批发、零售和旅馆、餐饮业,未另分类的机械和设备制造,化学和非金属矿物制品,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这些行业的国内增加值出口构成了中国对印度出口的实际贸易收益来源。总体而言,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在主要目的地国家的行业分布来看,呈现如下特点:一、中国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仍然相对集中于诸如农产品、食品加工、纺织品、皮革和制鞋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制造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