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_第1页
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_第2页
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_第3页
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_第4页
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合称核弹;另一弹是指洲际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顿的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如果大家喜欢能够关注实用资料栏目。两弹一星的意义一邓小平这句话说得很简朴,邓小平说:“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人造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种民族的能力,也是一种民族、一种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大家能够去构想一下,如果没有两弹,两弹可能大家觉得遥远一点,一星,如果没有卫星,尚有我们现在的卫星导航,尚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卫视,广东卫视、江苏卫视等等,如果没有卫星,尚有我们今天的手机吗?卫星跟广大的老百姓的生活就更切近了,如果中国没有自己的卫星将会是如何,说句不该说的话,我们就跟朝鲜同样。两弹或许离我们遥远一点,由于那是外交的,是军事的,是国防的,但是,如果没有我们的军事实力,我们如果在人家核威慑的核炸的前提下,中国尚有我们的外交地位吗?尚有我们的政治地位吗?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大会,江泽民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隆重表彰为“两弹一星”做出突出奉献的科技专家,授予和追授23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章。这23名科技专家毫无例外的,都是院士,并且都是大牌院士。这就是我刚刚提到的在一种月之前中国科学时报上发表的张劲夫所写的整整两个版的长篇文章《共和国不会忘记——对“两弹一星”的回想》。中中“决定”指出:“这23位科技专家是人民共和国的功臣,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辉楷模。”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讲23位其中的几位就能够了。邓小平讲:“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做出的奉献和赢得的荣誉。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大家能不能记住那个年代,那个年代中国的经济是在如何的形成下,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们在造两弹一星,年长的可能懂得,那时候是困难时期,但是,我们在困难时期造出了两弹一星。当时科学家本身就面临了困难,但是不造原子弹必定是不能够的。说到现在的局势,朝鲜和韩国,近来大家可能也关注到了,有许多猜想,固然,猜想已经揭开谜底了。尽管直到1953年7月27日,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时也没能投下原子弹,但在战场和谈判桌上,美国却不止一次地挥舞着核大棒,进行赤裸裸的讹诈和威胁,妄图把世界推向核战争的边沿。这是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毛泽东回答:“美国的原子讹诈,吓不倒中国人民。”固然,毛泽东当年跟美国记者说“美帝国主义也是纸老虎”。那么,就是在当时的状况下,很快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毅然战略抉择,发展中国的原子能事业,搞出原子弹。由于原子能事业既能够用来做和平事业,也能够搞原子弹。原子能的和平运用大家也懂得,在咱们的大亚湾有核电站,现在有好几个核电站了。最新消息,准备新建一种新的核研究所,重要是致力于和平运用,正在筹建。这就追溯了当时造原子弹的高层决策。毛泽东是决策者,1954年秋,广西发现了铀矿石;毛泽东说:这是决定命运的,具体的事情都是周恩来在亲自过问。1955年元月14日,周恩来主持会议。参会者副总理薄一波,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副院长李四光,物理研究所所长钱三强,地质部副部长刘杰。1955年1月15日,中央召开书记处扩大会议,专门研究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彭德怀、彭真、邓小平、李富春、薄一波等中央领导人参加会议,他们当时都是中央举足轻重的领导者,他们来专门研究我国的原子能事业。1959年9月的一天,周光召在莫斯科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59年之前当时的中苏关系还是不错的,还是有一批中国的留学生以及一批中国的学者,当时周光召是中国的一种学者,周光召在莫斯科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钱三强在使馆人员陪伴下来此,向中国人员通报苏联撕毁合同、再不协助我国造原子弹的消息。59年之前叫苏联专家,他要协助我们,但是,59年开始中苏关系破裂,撤走专家。苏联专家撤走,周光召立刻召集在苏联核子研究所的部分中国专家,讨论: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能不能研制成原子弹?回答是必定的。当时20多人联名请缨:回国参战,以周光召为首的中国学者,尚有某些是留学生。周光召起草联名信写到:“作为新中国培养的一代科学家,乐意放弃自己搞了数年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改行从事国家急需的工作任务。我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周光召曾经当过中国科学院的院长,现在快90岁了,在59年的时候,他也是一种刚步出校门很快的学者,年轻的科学家。以他为主起草了联名信,他们某种程度上是改行,他们原来是做原子能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他们要回国了,随时要听从祖国的召唤。我们的院士,特别是这23位功勋,他们都很谦虚,按钱三强所说的,他就是石子,是沙子,是铺路的,院士的精神在这里再一次得到了体现,他们强调的是集体。并且,确实当时搞“两弹一星”都是集体的荣誉,并不是说谁能够自己说或者别人去说他是“原子弹之父”、“氢弹之父”、“卫星之父”,没有一种人有资格能够说这句话。更何况,尚有许许没有被授勋的、默默无闻的英雄!为什么是23个?24个不能够吗?25个不能够吗?因此,没有列列入23个的,而是24个背面的,说诚实话,他们的奉献也是非常巨大的,他们即使没有勋章,但我们应当记住他们,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两弹一星的意义二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局势。朝鲜战争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曾叫嚣:“如果不能安排停战,美国将不再承当不使用核武器的责任。”同时,美国还同蒋介石订立《共同防务公约》,提出如果台湾海峡安全受到威胁,他们有权使用原子弹。美国的核讹诈政策,引发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强烈反对。1951年10月,居里夫妇的女婿、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委托即将回国的中国放射化学家杨承宗转告毛泽东:你们要反对原子弹,你们就必须要有原子弹,原子弹也不是那么可怕的,原子弹的原理也不是美国人发明的。他还将亲手制作的10克含微量镭盐的原则源送给杨承宗,作为对中国开展核科学研究的支持。为了反对美国的核讹诈,毛泽东主席强调指出:“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仅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还要有原子弹。”陈毅幽默地说:我这个外交部长的腰杆还不太硬,你们把原子弹、导弹搞出来了,我的腰杆就硬了。聂荣臻认为,为了摆脱我国一种世纪以来经常受帝国主义欺凌压迫的局面,我们必须搞出原子弹,方便在我国遭受敌人核武器攻击时,有起码的反击手段,同时还能够带动我国许多当代化科学技术向前发展。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下,经钱学森、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尽管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中国科学家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辛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于1964年10月16日终于成功爆炸了第一枚原子弹;原子弹爆炸两年后的1966年10月27日,中国初次进行了导弹核武器实验。1967年6月17日凌晨,中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实验靶场上空爆炸成功,成功实现了导弹、氢弹与原子弹的结合,这是中国核武器的一种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种新阶段。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多,苏联用了四年,法国用了八年多,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核科技进入了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它大大加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力量。“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发明能力,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奠定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振奋了国威、军威,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两单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辛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在五、六十年代极不寻常的时期,中国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抵抗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当年,广大研制工作者在极为艰辛的条件下,不仅成功地开发了“两弹一星”,并且还哺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它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辛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毛泽东说得好: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种民族,一种国家,也要有点精神。好的精神能够产生民族的凝聚力,支撑起民族的脊梁,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中华民族之因此能够独步世界东方数千年,发明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延续数千年而从未中断,一种重要因素是我们的祖先哺育出光辉伟大的民族精神。“两弹一星”的奋斗历程把重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努力提高到一种新的水平,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而在当代,即使国际国内的状况与当年相比都有了很大不同,但“两弹一星”精神仍然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贵重精神财富和不极力量源泉。新的历史时期,被进一步传承并赋予了新的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我认为,社会稳定繁华的发展离不开两弹一星精神。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要发展,必然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两弹一星精神。当年,中国科学家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单薄的条件下,硬是抗住了艰辛的生活条件,甚至饿着肚子,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发明了令世人惊叹的奇迹。如果说,“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特殊的条件下“特事特办”的成果,那么“863计划”的实施就完全是发展高科技的战略选择。它带领着我们的高科技事业迈向了新的征程。马俊如说,863计划是中国的命运决战,堪称新时代的“两弹一星”。但863计划又不同于“两弹一星”。863计划专家组的专家不是封闭的,更不是固定的,他们来自不同的单位、部门,“脑袋在863,屁股在原单位”,并且,为注入新观念和保持创新能力,专家构组员每3年要换掉1/3左右。但“两弹一星”的精神是相通的。专家组专家经常集中,在那个通讯和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许多北京以外的专家往往接到告知就是开会在即,他们经常是买张站台票就登上火车,并且一站就是十几个、几十个小时。数年间,专家组专家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从无人埋怨。尽管从未有文字形式的正式统计,但对每个863专家来说,“863精神”已稔熟于心:公正、创新、求实、协作、献身。它和“两弹一星”精神形成了一种精神上的“接力”。再之后的载人航天工程,也较好地体现了两弹一星精神的巨大作用。当人们为航天载人的科技成绩欢呼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想到“两弹一星”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两弹一星”精神在传承、在发扬。今天中国航天事业的环境已和当年搞“两弹一星”时期大不相似,科研硬件大为改观,经费支持相对充足,人才高地已经形成,国际环境相对改善。但面对当代世界高新科技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面对难度最高、规模最大、工程最复杂、质量可靠性规定最高的载人航天工程,航天科技团体仍然要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搞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获得含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成果,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从“两弹一星”到863计划,再到载人飞船,中国科技工作者传承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辛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予以了我们的科技蓬勃发展的动力。第二,社会的稳定坚强需要两弹一星精神的支撑。(汶川地震,西南大旱)xx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级特大地震,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在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不屈不挠、友爱互助、自强不息,体现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难面前,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并没有被吓到,而是在史无前列的困难跟前,挺起了坚强的脊梁。救人、救人,全国吹响了拯救生命的集结号。时间就是生命,十万救援大军在最短的时间奔赴汶川,用他们的双手为废墟下的同胞撑起了但愿的蓝天。只要有一线的生机,就要用百倍的努力,为了生命的尊严,我们不抛弃、不放弃。这又何尝不是两弹一星精神在当今时代的体现?我们共同秉持着一颗爱国之心,全国人民大力协同,受难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