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注》与《老子指略》思想比较_第1页
《老子注》与《老子指略》思想比较_第2页
《老子注》与《老子指略》思想比较_第3页
《老子注》与《老子指略》思想比较_第4页
《老子注》与《老子指略》思想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注》与《老子指略》思想比较

王碧是魏晋时期的一位天才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注》、《周易注》和《论语解决方案》三本书中。本文拟就其《老子注》及《老子指略》去论述其“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的问题。在《老子注》和《老子指略》中,王弼多次提及“本”、“末”,也提出“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的思想,“息末”和“举末”当然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两者并不矛盾。本文从梳理“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的出处出发,明确两者的同异,接着试比较王弼与老子哲学思想的不同,从方法论的意义上去论述两者并不矛盾。一、“崇岳父”与“道”治国“崇本息末”一词,《老子》原文中没有出现,王弼在《老子注》文中也只是在第57章、58章出现过三次。第一次第二次都是在57章王弼在注“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时说“以道治国则国平,以正治国则奇兵起也。以无事,则能取天下也。上章云,其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也。故以正治国,则不足以取天下,而以奇用兵也。夫以道治国,崇本以息末;以正治国,立辟以攻末。本不立而末浅,民无所及,故必至于奇用兵也。”也就是说,如果以道去治理国家的话,则天下太平,万民各得其所,万物各得其化;如果用刑政、权威治国的话,则奇兵起,这样的办法也是不能取天下的。以道治国,则是一种崇本息末的办法,而“道”就是无为、好静、无事、无欲。以刑政治国的话,只是一种用刑法去遏制百姓行为的办法,是失本而专注于末了,是无益于国家大治这一根本的。而王弼在注这章的最后一句时说“上之所欲,民从之速也。我之所欲唯无欲,而民亦无欲而自朴也。此四者,崇本以息末也。”这里说的四者,分别是无为、好静、无事、无欲,只有统治者做到这四者,才能让民无欲而自朴,所以如果做到这四者,就是一个“崇本息末”的办法。第三次是在58章王弼注之曰“以光照其所以迷,不以光照求其隐匿也。所谓明道若昧也。此皆崇本以息末,不攻而使复之也。”也就是说,善治者是崇本的,达到“无形”、“无名”、“无事”、“无政”可举,结果是“其政闷闷”。否则,立刑名、明赏罚、检奸伪,结果是“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而深谙“道”之大方无偶、大直若屈的圣人治国,他们就会以自己的正直引导万物万民,去其邪恶;以自身的清廉引导万民,去其污浊;以自己的光芒去照耀万民万物,为万民万物驱除迷惑。这样,圣人的治理是成功的,是因为他们在运用“崇本息末”这一办法去治理国家,并不是要使万物有所作为,而只是使万物复归其本而已。从以上的三个出处中可以看出,王弼虽然作为一个哲学家,但他在注老子的过程中不仅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也体现了一种他个人对“为治”的一种看法,他针对曹氏集团的名法之治所产生的弊端,从哲学的角度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不是要去评判具体政策的得失,他是从自己对道的体悟,从以“道”治国与当前的以刑名治国的一种对比中,提出“崇本息末”的方法,“崇本”就是强调对“本”的尊崇和重视,具体到社会治理上,就是要以“道”治国,要治国者做到无为、无事、无欲,这样,社会就达到一种无形、无名、无事、无政的状态,万民之性就能复归其本。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由“崇本息末”这一办法去治理国家而达到的。而当时的社会事实是民多利器,国家弱,巧伪滋生邪事亦起。这一切,是由于舍本以治末而导致的,所以,要达到一种社会大治的状态,迫切的任务就是“崇本息末”,以“道”治国。王弼作《老子指略》与其《老子注》互相发明,何劭《王弼传》载:“弼注《老子》,为之《指略》,致有理统”。“指略”即概述主要思想的意思。在《老子指略》中,王弼有两处集中的论述了“崇本息末”的方法论原则。一处是将《老子》的旨趣与法、名、儒、墨、杂五家的学说旨向作了比较,认为《老子》“论太始之原以明自然之性,演幽冥之极以定惑罔之迷。因而不为,损而不施,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而法家、名家、儒家、墨家、杂家都各有所失。在这里,王弼认为《老子》的思想与各家相比,是“本”,因此须尊崇,而各家的思想则是“末”,要“息末”。第二处是王弼用“崇本息末”去概括《老子》一书的内容:“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弊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王弼认为“崇本息末”是《老子》一书的主旨,正像孔子用“思无邪”去概括《诗经》一样,他认为,要理解《老子》一书,其宗主在于“崇本息末”,“崇本息末”贯穿了老子的五千文字,以其去解老子,则可以去幽解蔽。如果不知道“崇本息末”,则“幽而不识,每事各为意,虽辩而愈惑。”在接下去王弼继续论述:“夫邪之兴也,岂邪者之所为乎?淫之所起也,岂淫者之所造乎?故闲邪在乎存诚,不在善察;息淫在乎去华,不在滋章;绝盗在乎去欲,不在严刑;止讼存乎不尚,不在善听。故不攻其为也,使其无心于为也;不害其欲也,使其无心于欲也。谋之于未兆,为之于未始,如斯而已矣。故竭圣智以治巧伪,未若见质素以静民欲;兴仁义以敦薄俗,未若抱朴以全笃实;多巧利以兴事用,未若寡私欲以息华竞。故绝司察,潜聪明,去权进,剪华誉,弃巧用,贱宝货。唯在使民爱欲不生,不在攻其为邪也。故见素朴以绝圣智,寡私欲以弃巧利,皆崇本以息末之谓也。”显然,王弼把社会的政事分为“本”和“末”、“母”和“子”两个方面。其中“本”的方面包括存诚、去华、去欲、不尚、无为、人性的质素、抱朴、寡欲等;“末”的方面包括善察、滋章、严刑、善听、为、巧伪、仁义、巧利等,根本的来讲,“本”就是“无”具体到施政方略上就是“无为”,无为才能无不为,才能以静制动,以寡治众,以一统众,以不变应万变。王弼不仅用“崇本息末”去说明《老子》的思想与法、名、儒、墨、杂五家之思想的地位和表明自己的态度,而且他还认为,《老子》一书亦可用“崇本息末”去概括。显然,王弼的“崇本息末”的方法论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发挥和发展,他把老子的“无为”政治发展为“以无为本”的方法论原则了。首先是崇本———守与无执,王弼的“崇本”意在“守本”。在《老子》中,老子强调守柔、守慈、守中、守静笃、守母等等,之所以用“守”来强调对本的回归,是因为老子反对“恃”的思想,认为“圣人为而不恃”,虽然以本的体认和到达为目的,但在过程中却不能执此为念,一旦着意于达本,也就永远无法完成对本的回归了。只有“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无所执恃,才能克服“道可道”造成的对道的障碍,从而达到真正的“常道”。王弼在老子注文中沿袭了老子对“守”与“恃”的态度,他不仅强调对本的态度上不能有任何执念,即便在对待末的问题时,也不应该执着于具体的事物。有“执”就会有缺、有舍,也就不能全。“执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执一国之量者,不能成国”所以他说“万物守此以求主,主其安在乎?”刻意而不是自然无为的态度不仅违背本的规定,甚至连到达本的方法也错了。“愈为之则愈失之矣。”只有“无执无用”,才能“不求而得,不为而成”才能达其根本。王弼的“崇本”强调的是“本”,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本”的重要地位,打破我们沉迷于“末”的迷障。但是如果有“崇”来强调本,就有了分别,自然也就属于“末”的范畴了。王弼使用“崇”这样与“守”相违背的词语,只是针对当时“贵末饰之华”而不自知其过的局面提出的较为激进的观点。所以在老子注文中他尽量避免使用“崇本息末”来对涉及到本末的问题进行解释,即便在有限的三次解释中,也只是局限在治国和无为这些方法论的角度来使用。其次是息末———不尚与不偏。王弼借用老子的“不尚”的思想来反对我们平时对“末”的过分侧重。首先,他将以前视为“本”的范畴的事物降为“末”的层次,在此基础之上重申“道”本的重要地位。这样一来,对以前我们一直强调的“本”我们就应该抛弃“崇,采取“不尚”的心态。比如说,对“贤”、“难得之货”、“可欲”的强调,会使物的本然状态失去平衡,处于“不安”局面,只有“不尚”、“不贵”、“不见”,那么物自然就能唯能是任,唯用是施。也就是说,正确地保持对“本”的尊崇,并能做到守与无执,那么以本为根据的“末”也就能够自然达到和谐的状态。反之,只有息末才能体现出“崇本”的意义,本与末在王弼看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成反比的。二、王样品方法论的两种方法然而,在王弼的老子注中,他又提出了“崇本举末”的观点,尽管“崇本举末”在王弼的老子注里面只出现了一次,即在38章的注中王弼曰:“载之以道,统之以母,故显之而无所尚,彰之而无所竞。用夫无名,故名以笃焉;用夫无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故母不可违,本不可失。仁义,母之所生,非可以为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为匠也。舍其母而用其子,弃其本而适其末,名则有所分,形则有所止。虽极其大,必有不周;虽盛其美,必有忧患。功在为之,岂足处也。”王弼在此提出并论述、比较了两种对立的方法论原则。一种原则是“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这是正确的方法论原则以这种方法论处事,“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另一种原则则是“舍其母而用其子,弃其本而适其末”,这是不正确的方法论原则,依此处事,就会“名则有所分,形则有所止。虽极其大,必有不周;虽盛其美,必有患忧”了。王弼在第52章注文中云“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用母子的关系来区别本末,大大扩充了“本”、“末”概念的特性和内容。按照老子的宇宙论的模式以及王弼的理解,这里的“母”指的是始成万物,无以名言的宗主,它是无形无名的,老子字之曰道,王弼称之为无;“子”指的是由母长育亭毒而成的有形有名的万物。这里的“母”、“子”并不是时间意义的母子,而是逻辑意义的母子。王弼借用老子的宇宙生成的学说,将之转化为本体论的推演,因为母对于子的逻辑在先,母也就具有相对于子的本体意义,子只有以母为前提和目的才具有意义。“末”是客观存在,不可能被消除和毁灭的。“末”不仅不能被消除,还要被“举”,被“本”来统御。“守母以存子,崇本以举其末”,此外在《论语释疑·阳货篇》中还有“举本统末”的表述,和“崇本举末”意思相近。“崇本举末”强调的是从纷繁的表象事物中超脱,从而进入到“无”的境界中,这只是王弼思想的一个层次。“崇本”、“守母”以后,就应该将视野转移到“末”的层面,“举末”、“统末”。只有坚持“崇本”基础上的“举末”,才是对“末”的真正肯定和恢复。而且,这时的“末”是在“无”的规范统率下而得以存在的,一丝一毫也不能偏离“本”。王弼非常强调“立本以存末”,而不能“舍本以逐末”。王弼的两种说法其实是非常辩证的,一方面,只有息末才能彰显崇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只有崇本,才能达到举末的效果,只有无为而治,才能无所不治,即无为而无不为。三、王用“无”“举末”的思维方式《老子指略》是为其《老子注》进行导读或者是总结,由于其在文中既提出,又出现了“崇本举末”的论断,而“息末”与“举末”当然差别很大,这就让后人在理解王弼的思想时意见难以统一。有的学者认为这反映了王弼思想的两种倾向,嵇康继承了“崇本息末”,并发展成为“越名教任自然”。郭象则从“崇本举末”的角度得出了“名教即自然”。还有很多人认为,同样是“崇本”,但是两个“本”的所指却不一样,“举末”中的“末”就是“崇本息末”中的“本”。这两种观点均不能令人信服;首先,就第一种观点来说,王弼生活在魏晋辩论之风盛行之际,像这样表面性的矛盾肯定有人向他提出,何况王本人就是一个思辩高手,这样的历史背景与自身背景,我们自然可以设想在王弼看来,他的“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肯定是一致的;其次,王弼作为名震一时的思想家,他的思路是很清晰的,最起码在他自己的话语体系内其思维方式是一以贯之的,所以认为“本”与“末”的涵义可以来回转换的说法恐怕也难以成立。无论是“崇本息末”还是“崇本举末”,这两种办法在原则上是一致的,即均以“崇本”为原则,“崇本息末”重在守母,“崇本举末”重在存子,重申对“抑末”甚至“绝末”态度的反对。“息末”并不排斥“举末”,两者统一于“崇本”这一前提。“息末”是“存本”,“举末”是“存子”。至于“举末”和“息末”说,要依具体情况而定。有时,“举末”和“息末”可以统一起来进行,如“我无为而民自化”,“无为”为“本”,“自化”为“末”,这个民自化的“末”就要“举”之;当“举”这个“末”时,就会“盗贼无有”,而这又是“息末”了。要理解好“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的关系,有必要深入地理解王弼与老子哲学思想的不同。《老子》明言“有生于无”说明老子的哲学路向是从“无”到“有”,先确一宇宙万物的最终根据,然后从中化生出各种不同的事物,而王弼的“以无为本”恰恰走的是一条由“有”到“无”的路子,先讲“有”的存在,再逐步上升到“无”,阐明了“无”对“有”的规定性。这即是说当我们统观万物时,发现它们都是不完满的,没有自性的,因此需要寻找其背后赖以存在的根据———“无”。康中乾认为王弼的“无”范畴有五个方面的涵义:一为本体义的无;二为生成义的无;三为抽象义的无;四为功能义的无;五为境界义的无。“无”并不是如老子所认为的先于万物而存在并生出万物的最高实体,而是存在于事事物物之中。“无”也是不能自明的,而必须通过“有”才能了解。而“无”作为一种形而上的存在,相当于老子的“道”和王弼的“本”。而从王弼的《老子注》中可以看出,王弼明显的是将形而下的“有(个体)”与万物之本的“无、道”自觉的分开了:以“有(人)”观“有(天地万物)”,则“有”有好坏、善恶、真假、美丑之分,当然要有“举”有“息”;以“道”观“有”,则万物齐一,“举”也好,“息”也好,没有区别。所以说,无论是“崇本息末”还是“崇本举末”,其根本是在于“崇本”。如果说“崇本”是王弼思维的出发点的话,“息末”与“举末”就是其思维的落脚点,谈天道是为了尽人事,援古是为了喻今,中国哲学自古就有学以致用的传统,王弼之学也不例外,它并不是脱离政治现实的“玄谈”,而是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崇本息末”、“崇本举末”、“守母存子”、“以本统末”等主张,并把落脚点放在了社会领域。他说防止邪念的根本办法在于存诚心,而不在于加强监管,去除淫逸的根本途径在于统治者自己简朴,而不在于制定越来越繁杂的法令;杜绝盗贼的根本办法在于去除人们心中的奢望,而不在于严刑峻法;减少诉讼的出路在于不倡导这种行为而不在于法官明察。所以说,正确的做法不是去纠正错误行为的本身,而是要想办法使其根本就没有想过去做坏事;不是去消除其隐藏在内心的妄念,而是让其根本就没有想要产生什么妄念的念头。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想办法让人民根本就产生不了任何妄念。根本就没有想做不该做的事情。这就是王弼“崇本”的最终目的。进而他又开出药方:“绝司察,潜聪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