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氓离骚节选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氓离骚节选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氓离骚节选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氓离骚节选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氓离骚节选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氓离骚(节选)单元人文主题诗的国度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是感情的渗透,是思想的火花,是理想的光辉,是智慧的结晶。它凝聚着汉字的灵魂,流动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从《诗经》《离骚》,到乐府民歌,再到瑰丽夺目的唐诗宋词,以至现代的新诗,诗人们以细致入微的洞察力、悲天悯人的情怀、形象鲜活的文笔,显示出多彩的人文精神,镌刻出悠久的诗意中国,影响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单元总览单元核心素养目标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1.借助诵读,探寻诗意,品味诗歌之美,感受古人的哀乐悲欢,把握诗歌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认识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2.结合以前所学,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并比较不同体裁的诗歌在节奏韵律、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异同。3.对作品内容、风格和表达作出恰当的评价,认识古典诗词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影响。4.撰写鉴赏文章,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水平和议论性文章的表达能力。有一种情感,专注于爱情,叫“信誓旦旦”;有一种情感,专注于祖国,叫“九死未悔”:这种情感叫“忠诚”。忠诚于爱情,忠诚于祖国,这是中华优秀儿女的美好操守。它流淌在血液里,吟唱在“风骚”中。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经》与“楚辞”,感悟中华文化先河中对美好操守的追求。课前·基础认知课堂·重难突破随堂训练课外·一起成长课前·基础认知氓背景链接春秋以前,由于原始群婚制的某些观念仍残存于人们头脑中,所以礼教对人们的束缚远不如后来的封建社会那么严重。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等社会现象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氓》通过一位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在当时的社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四

四言诗是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0多首诗,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在诗坛占据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如曹操的《短歌行》可作为当时四言诗的代表。文学常识阅读这首诗,梳理重点文言词句。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夯实字词(①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不译

。②

忠厚的样子

。③

交易,交换

。④

不是

。⑤

就、靠近

。⑥

谋划、商量,这里指商量婚事

。⑦

对人的尊称

。⑧

渡过

。⑨

拖延婚期。愆,拖延

。⑩

好的

愿,请

把……当作

。)

(①

登上

。②

。③

残破的墙。垝,毁坏

。④

连词,表目的

。⑤

眼泪

。⑥

泪流不断的样子

。⑦

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⑧

。⑨

占卜显示的兆象

。⑩

灾祸

财物,这里指嫁妆

迁移,诗中意为“用车拉去”

。)

(①

润泽的样子

。②

感叹词

。③

同“毋”,不要

。④

未婚男子

。⑤

沉溺、沉醉

。⑥

。⑦

同“脱”,摆脱、脱身

。)

(①

陨落,坠下

。②

。③

指多年

。④

过贫苦的生活

。⑤

水流盛大的样子

。⑥

浸湿

。⑦

车两旁的布幔

。⑧

差错、过失

。⑨

不专一、有二心,跟“壹”相对

。⑩

行为

没有定准。罔,无。极,准则

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心意

。)

(①

成为

。②

无、没有

。③

家务劳动

。④

早起晚睡。夙兴,早起。夜寐,晚睡

。⑤

日、天

。⑥

助词,无实义

。⑦

副词,已经

。⑧

如愿

。⑨

凶恶

。⑩

了解

讥笑

助词,无实义

自身

伤感,哀伤

。)

(①

。②

白头到老

。③

低湿的地方

。④

同“畔”,边、岸

。⑤

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用以指代少年时代

。⑥

快乐

。⑦

和悦的样子

。⑧

诚恳的样子

。⑨

违背

。⑩

违背誓言。是,这,指代二人的誓言

止、了结

语气词连用,强化语气,相当于“了吧”

。)

1.通假字(1)食桑葚(

同“毋”,不要

)(2)犹可

也(

同“脱”,摆脱、脱身

)(3)隰则有

(

同“畔”,边、岸

)知识梳理2.一词多义

(4)载

3.词类活用

(

“夙”,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士

其行(

数词作动词,不专一、有二心

)(3)其德(

数词作动词,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4.古今异义(1)

顿丘古义:

到,到达。

今义: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2)泣

涟涟古义:

眼泪。

今义:

鼻涕。

(3)食贫古义:

多年。

今义:

三岁的年龄。

(4)总角之古义:

快乐。

今义:

宴会。

5.文言句式(1)判断句匪来贸丝,来即我谋。(2)省略句乘彼垝垣,以望复关。(3)宾语前置将子无怒,秋以为期。6.名句积累(1)《氓》中,描写女主人公静下心来反思这段无望的婚姻,发出无限感慨的句子是:“

静言思之

,

躬自悼矣

。”

(2)《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并体现出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句子是:“

反是不思

,

亦已焉哉

!”

(3)《氓》中,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反衬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是:“

淇则有岸

,

隰则有泮

。”

(4)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有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氓》中集中体现在“

女也不爽

,

士贰其行

”两句中。

(5)《氓》中表现男女主人公少年时在一起愉快生活的情景的诗句是:“

总角之宴

,

言笑晏晏

。”

(6)《氓》以“

于嗟鸠兮

,

无食桑葚

”起兴,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

(7)《氓》中以桑叶比喻女子初婚时容颜亮丽的两句是:“

桑之未落

,

其叶沃若

。”

7.文化常识(1)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吉凶祸福。(2)筮:用蓍草的茎占卦。(3)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用以指代少年时代。离骚(节选)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他学识渊博,通晓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他主张严明法制,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因受小人陷害,多次被流放。他深感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最后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楚辞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作者名片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屈原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

“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屈原的身世、思想和境遇,也有人把《离骚》看作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屈原的自叙传。背景链接楚

辞1.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2.总集名。西汉刘向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3.特色: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融合神话传说,塑造鲜明的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文学常识《离骚》《楚辞》的篇章之一。战国楚人屈原作。“离骚”,有解释为遭忧,也有解作离愁的,还有解释为牢骚。全篇以屈原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其对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向权贵集团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1.阅读诗歌第1节,梳理重点文言词句。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①

远代子孙

。②

。③

对已故父亲的美称

。④

寅年的别称

。⑤

当、正当

。⑥

孟春正月,是寅月,正月为陬

。⑦

庚寅日

。⑧

降生

。)

夯实字词(①

观察

。②

测度、衡量

。③

出生时的情况

。④

开始

。⑤

赐给

。⑥

美名

。)

2.阅读诗歌第2节,梳理重点文言词句。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①

盛多

。②

。③

美好的容态。一说指优秀的才能

。④

楚地方言,披

。⑤

同“僻”,僻静、幽静

。⑥

连缀、连接

。)

(①

水流很快的样子。这里用以比喻时间过得飞快

。②

等待

。③

拔取

。④

采摘

。)

(①

迅速

。②

久留

。③

时序更替

。④

思,思考

。⑤

年老

。)

(①

何不

。②

把握

。③

污秽的东西

。④

法度、准则

。⑤

同“导”,引导

。⑥

前驱

。)

3.阅读诗歌第3节,梳理重点文言词句。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①

叹息

。②

连词,表并列,相当于“而”

。③

掩面而泣

。④

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悲伤

。⑤

人生

。⑥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

艰难,艰辛

。)

(①

连词,虽然

。②

爱慕、崇尚

。③

美好

。④

喻指束缚、约束。革几,马缰绳。羁,马络头

。⑤

楚地方言,助词,无实义

。⑥

谏诤

。⑦

废弃

。)

(①

介词,因为

。②

一种香草,俗名佩兰

。③

佩带

。④

重复、加上

。⑤

代指自己

。⑥

一种香草,即白芷

。)

(①

所崇尚的美德

。②

连词,即使

。③

死多次。九,泛指多次

。④

。)

(①

指楚怀王

。②

荒唐

。③

指屈原自己的心,一说指人心

。)

(①

喻指小人

。②

喻指美好的品德

。③

毁谤

。)

(①

本来

。②

世俗

。③

善于取巧

。④

违背

。⑤

行为的规范、原则

。⑥

同“措”,举措

。)

(①

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喻指准绳、准则

。②

追随邪佞

。③

迎合讨好

。④

法度、准则

。)

(①

强调忧闷之深切

。②

失意的样子

。③

艰难困厄

。)

(①

突然

。②

随流水消逝

。③

不能忍心

。④

指迎合讨好他人的丑态

。)

(①

凶猛的鸟,指鹰、雕等

。②

不合群

。③

已经这样

。)

(①

方枘

。②

同“圆”,圆凿

。③

。④

何、怎么

。⑤

不同道

。⑥

相互安处

。)

(①

责骂

。②

容忍

。③

辱骂

。)

(①

同“服”,保持

。②

指清白的节操

。③

为正义而死

。④

看重,推崇

。)

4.阅读诗歌第4节,梳理重点文言词句。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①

观察、选择道路

。②

长久

。③

站立

。④

返回

。)

(①

使动用法,使……返回

。②

回原路

。③

趁着

。④

走入迷途

。)

(①

缓行

。②

快跑

。③

在那里

。④

停下来休息

。)

(①

不被容纳

。②

同“罹”,遭受

。③

指出仕前的服饰,比喻原先的志向

。)

(①

裁制衣服

。②

菱叶与荷叶

。③

聚合

。)

(①

即“不知吾”,不了解我

。②

语气助词

。③

停止,引申为“罢了”“算了”

。④

如果、只要

。⑤

确实美好

。)

(①

高耸的样子

。②

修长的样子

。)

(①

芳香

。②

润泽

。③

光明纯洁的本质

。④

还。“唯……犹……”可译为“唯独(只有)……还……”

。⑤

减损

。)

(①

回过头来观看

。②

放眼观看

。③

去观察

。④

指辽阔大地

。)

(①

缤纷多彩

。②

众多装饰品

。③

香气浓烈

。④

更加

。⑤

同“彰”,显著

。)

(①

这里指人生

。②

爱美好,比喻修身养性。修,这里指高洁的品行

。③

习以为常

。)

(①

肢解,粉身碎骨

。②

因受创而戒止

。)

1.通假字

知识梳理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古义:

时序更替。

今义:

代替序言的文章(多自有标题)。

古义:

把……作为。

今义:

认为。

4.古今异义

古义:

善于取巧。

今义:

细致,精巧(多用于工艺品或诗文、书画)。

古义:

荒唐。

今义:

水势大,形容广阔或壮大。

古义:

改变正常的措施。

今义:

改正错误。

古义:

艰难困厄。

今义:

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古义:

修长的样子。

今义:

形容色彩繁杂。

古义:

随流水消逝。

今义:

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5.文言句式(1)判断句帝高阳之苗裔兮。(2)介词结构后置①肇锡余以嘉名。②又申之以揽茝。③步余马于兰皋兮。(3)省略句纫秋兰以为佩。(4)宾语前置①恐年岁之不吾与。②不吾知其亦已兮。(5)被动句①謇朝谇而夕替。②虽体解吾犹未变兮。(6)定语后置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6.名句积累(1)屈原在《离骚》(节选)中,表明自己至死不变的美好志向的句子是:“

亦余心之所善兮

,

虽九死其犹未悔

。”

(2)屈原在《离骚》(节选)中以女子为喻,揭露奸臣嫉妒贤才,对自己肆意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

谣诼谓余以善淫

。”

(3)《离骚》(节选)中,面对众人竭力钻营逢迎的污浊社会,诗人看不到希望,忧愁烦闷,爆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的句子是:“

忳郁邑余侘傺兮

,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

(4)屈原在《离骚》(节选)中,写自己与小人们的矛盾不可避免,也不可调和,自己愿意为正道而死的句子是:“

伏清白以死直兮

,

固前圣之所厚

。”

7.文化常识朕:①第一人称代词,我,我的。如“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②征兆,迹象。③从秦始皇起,专用为皇帝的自称。课堂·重难突破初读课文•明大意整体感知

《氓》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长诗。诗歌通过一位被伤害、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生动地叙述了她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与被束缚的现象。

《离骚》(节选)前两段主要叙写了诗人的身世、品行和理想,表达了诗人以国家为己任、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后两段诗人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遭遇写起,否决自己退隐的想法,表明自己九死未悔、忧国忧民的情怀,然后表达了自己执着追求的高洁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结构梳理

决绝

甜蜜、幸福沉痛、怨恨改革决心政治思想忧国忧民精读课文•细揣摩任务一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也是塑造形象的艺术。诗歌中的形象,不仅指诗人的形象,也指诗人塑造的人物形象和采用的意象。在《氓》和《离骚》(节选)这两首诗中,诗人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塑造诗人的形象,同时采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来辅助自我形象的塑造。请结合下面的具体任务,完成你的思考。1.《氓》是一首以爱情为题材的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一位女子被丈夫抛弃的不幸遭遇。请围绕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变化,根据诗中的具体描述,概括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完成表格。情节相关诗句形象特点相恋、许婚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①相思、结婚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②情节相关诗句形象特点婚后生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③婚变及反思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④参考答案:①遵守礼法,端庄,善良体贴②纯真、热烈,对爱情渴望③忠诚坚贞,吃苦耐劳④自我反思,聪明警醒,倔强刚强2.阅读《离骚》(节选),根据给出的诗句,概括屈原形象的特点,完成表格。

项目相关诗句形象特点外部形象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①鲜明的思想性格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②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③鲜明的思想性格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④参考答案:①佩戴香草,高大正直②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③关注民生,力主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④追求真理,义无反顾,卓绝不屈3.氓的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参考答案:“氓”是一个“抱布贸丝”的小商贩,为了追求爱情,可以置生意于不顾,表现出对爱情执着的一面;他急于成婚,至于发怒,表现出急躁的性格特征;而婚后的暴躁,“二三其德”,又表现出他品德的败坏;婚前的热烈,婚后的离弃,两相对照,则揭示了他的虚伪。总之,隐现于诗句之中的男子,是一个性情狂暴、违背诺言、始爱终弃的负心汉。4.《离骚》(节选)中的“香草”“美人”有什么象征意义?这些事物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参考答案:“香草”是“志洁”的象征。“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象征高洁的人格,代表屈原不变的追求。“美人”或是比喻君王,或是屈原自喻。这种以男女喻君臣的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影响。把“香草”“美人”写进诗中,一方面使诗歌的表达更为含蓄,富有韵味;另一方面增加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这是屈原诗歌的一大特色。任务二

体会诗歌的语言与情感《诗经》《离骚》语言表现形式明显不同,表达的情感也具有明显的差异。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完成下面的任务。1.初读《离骚》,你发现《离骚》的语言与《诗经》的语言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诗经》大多是整齐的四言诗,而《离骚》句子形式参差不齐,多用对偶句,形成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的特点。《离骚》普遍使用“兮”字,两句用一“兮”字,用在奇数句末尾,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另外,《离骚》还大量使用联绵词,诗歌的节奏感和音调美十分明显。2.在《氓》中,女主人公在不同时期对男子的称谓也不同。这种称谓上的不同,其实与女子的情感变化密切相关。请结合表格内容,分析称谓与情感的关系。称谓时期代表诗句情感氓相见之初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女子面对“外来男子”,客观冷静子感情发展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①复关热恋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②称谓时期代表诗句情感尔谈婚论嫁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③士婚后不幸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男子的泛称,女子得出痛彻的领悟,控诉、隐忍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女子出离愤怒尔婚后反思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女子看清男子真面目,不抱希望,幡然醒悟其反思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第三人称代词,镇定、坚定参考答案:①尊称,美好,女子深情、温婉、体贴②以地代人,幸福、甜蜜、思念、羞涩③少了陌生和客套,多了熟悉和惯常3.阅读《离骚》(节选),根据表达诗人内在感情、品格的词语,体味诗人情感,填写表格。

词语相关语句情感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①未悔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②宁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③好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④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⑤参考答案:①忧国忧民,热爱祖国②坚持真理,献身理想③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④洁身自好,自我完善⑤忠贞不移,一身正气4.在《氓》中,“淇水”除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外,还被女主人公作为抒情的凭借,请结合下面表格,完成对“淇水”在诗中抒情作用的探究。出现次数具体诗句抒情作用第一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①爱之河——此时淇水水光潋滟,缓缓流淌;带着女子的柔情蜜意,奏响祝福之歌第二次淇水汤汤,渐车帷裳。②第三次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③参考答案:②泪之河——汤汤淇水,波涛汹涌,打湿了帷幔,打湿了女子的心③理性之河——淇水有岸,任何事物都是有边界的,不能无原则地姑息宽容男子,女子理性离开,态度决绝联读课文•看异同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司马迁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其《文心雕龙·比兴》中也说:“三闾忠烈,依《诗》制《骚》,讽兼比兴。”虽然两人陈述的角度不尽一致,却都着眼于“风”“骚”之间的对比与联系。请结合下面的具体任务,完成你的理解与分析。1.请阅读《氓》与《离骚》(节选),从主题、诗体、人物形象、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对比点《氓》《离骚》(节选)主题①抒写诗人政治斗争失败后的苦闷情怀诗体叙事诗②人物形象③具有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疾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具有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的诗人形象对比点《氓》《离骚》(节选)语言风格叙述语言简洁精练,体现了民歌的特点,质朴而有活力④表现手法⑤铺陈描叙,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象征手法,与《诗经》有渊源关系参考答案:①讲述了古代婚姻爱情的悲剧故事②抒情诗③一位忠诚坚贞、吃苦耐劳、坚强刚毅的弃妇形象④语言华美、凝练,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瑰丽奇特、绚烂多彩⑤赋、比、兴,兴兼比的特点更为突出;另外使用大量对比表现手法2.结合两首诗歌,简要概括《诗经》和《离骚》(节选)在运用比兴手法上的不同。

参考答案:①《诗经》中的比往往比较简单,即“以彼物比此物”,即使复杂如博喻,也不过是几个比喻的简单连缀。②《诗经》中的兴往往在诗的开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对全诗起着标示主题、烘托气氛的作用。③但无论比或兴,《诗经》都取材于自然形态的物类事象,取喻于它们的自然属性,而不是经过诗人运用想象和虚构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①屈原则把《诗经》中的比与兴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了比的手法,发挥了兴的作用,使之具有了象征的功能。②在《离骚》(节选)中,诗人已经不再局限于事物的自然属性,不再追求自然事物与思想感受之间的简单对应关系,而是把本体和喻体混成一体,融在统一的艺术形象中,并且通过想象和虚构,创造出一个饱含感情的艺术境界,构成一个五彩纷呈、出神入化的象征体系。3.有人认为,《氓》与《离骚》虽然时代不同,语言形式不同,表达的情感不同,但人物的遭遇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无论是一心向往美好爱情的女主人公还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都曾遭遇了“始乱终弃”的“婚变”,而在这不幸的“婚变”中,两人的态度却有着一定的差异。请依据此说法,结合文本内容和下面的表格,简要加以探究。对比点《氓》中的女主人公《离骚》中的屈原美好的品格“女也不爽”“三岁为妇,靡室劳矣”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不幸的遭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处理的态度①②参考答案:①“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只是悔恨与悲伤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保持高洁,坚守理想随堂训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D解析:及:趁着。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于嗟鸠兮,无食桑葚B.士之耽兮,犹可说也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D.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答案:C解析:A项,“无”同“毋”,不要;B项,“说”同“脱”,摆脱、脱身;D项,“离”同“罹”,遭受。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答案:D解析:A项,古义指到,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B项,古义指多年;今义指三岁的年龄。C项,古义指改变正常的措施;今义指改正错误。4.下列句子中,与“不吾知其亦已兮”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謇朝谇而夕替B.将子无怒,秋以为期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答案:B解析:例句和B项均为宾语前置。A项,被动句;C项,定语后置;D项,被动句。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氓》一诗中的“

,

”描写了女主人公看到氓所住的地方就又说又笑的样子。

(2)《氓》一诗中的“

,

”表现了女主人公嫁给氓多年,家中什么活都干的辛苦和劳累。

(3)在《离骚》(节选)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用香蕙作佩带而遭到贬黜,又因采摘白芷为饰而获罪,但他坚定地表示:“

,

。”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三岁为妇

靡室劳矣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4)屈原在《离骚》(节选)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