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5《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5《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5《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5《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理解《大学之道》中“三纲八目”的内涵和意义。2分析孟子“四心”“四端”说的内容,初步理解孟子“性善论”思想。3赏析《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艺术特色。学习目标——相关知识——(1)《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本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的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后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相关知识——(2)《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20卷49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人生观等)、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等)、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等)、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等),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相关知识——(3)《孟子》一书是一本语录体散文集,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全书原有11篇,现存7篇,共261章。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如“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民贵君轻”等)和政治行动等,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其学说的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基础梳理——一、通假字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纳”,接纳)2.若火之始然(同“燃”,燃烧)二、一词多义1.明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明;第二个“明”是形容词,美好)②柳暗花明又一村(明亮,形容词)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英明,高明,形容词)④火尚足以明也(照明,动词)2.贼①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伤害,动词)②讨贼复兴之效(作乱叛国的人,名词)③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刺客,名词)三、词类活用1.先齐其家(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2.先正其心(使动用法,使……端正)3.先诚其意(使动用法,使……真诚)4.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名词用作动词,伤害)四、文言句式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判断句,“非”表示否定判断)2.恻隐之心,智之端也(判断句,“也”表判断)3.凡有四端于我者(介词短语后置,应为“凡于我有四端者”)任务一:理解《大学之道》中“三纲八目”的内涵1.《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具体指什么?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2.

“八目”中的各目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八目”中的“修身”是根本,也是连结前四目与后三目的中间环节。前四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是实现“内圣”的途径;后三目即“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功用,是实现“外王”的目标。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在此显露无遗,两千多年来,它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道路,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3.三纲八目学说的提出,有什么意义?总体来说,“三纲八目”学说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儒家学派对人的教育的根本思想,充分肯定了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对人的教育,还总结出一个人的修养是成就事业大小的衡量标准,并且对一个人要成就如何的事业,走什么样的路提供了崇高的指导。正是这种思想造就了中国后世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辉思想。3.三纲八目学说的提出,有什么意义?“三纲八目”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人格的自我修养体系。从我国德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其着重强调教师的灌输和学生对行为规范的诵记和奉行,而很少给学生提供自我反省、自求自得的机会,而“三纲八目”思想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体系:“三纲”引导学生注重修为目标,“八目”指示人们具体应该怎样做。借助这些思想,采取有效措施,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当前的德育困境。任务二:分析探究孟子“四心”“四端”说1.孟子的“四心”“四端”说具体指什么?所谓“四心”“四端”说,就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便被称为“四端”。2.你如何看待孟子的“四心”“四端”说?(1)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心性的起码价值尺度,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四心”,那么他就是一个心性有缺陷的人,一个麻木的人,一个不合格的人。虽然孟子认为“四心”“四端”是人先天潜在的本性,但他同时认可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四心”只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还比较脆弱。如果不用心对其加以培养和扩充,那么它将很容易夭折。2.你如何看待孟子的“四心”“四端”说?(2)从理论基础上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的。但从实践上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而且,撇开关于先天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抽象讨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的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3.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学习,才能逐渐趋于善;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那么还要不要后天的学习呢?请结合本章具体内容谈谈这个问题。观点一:还需要后天的学习。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再说,善良的本性,只是为人行善提供的某种可能性,是否将其付诸行动,还要看后天的学习和修养。观点二:后天学习的作用是次要的。孟子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也就是说人有了善的本性,自然就会扩大充实它们。看看我们周围的很多人,不都是保持了善良的天性吗?为非作歹的人毕竟是少数。“出淤泥而不染”说的就是这大多数人。历史上,像文天祥、闻一多等许多仁人志士,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没有屈服投降,展现出了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后天的学习,要以本性的善良为基础。学习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任务三:分析两文的写作特色1.《大学之道》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顶真手法的运用。它使论述严密。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再如“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使论述层层深入,有严密的逻辑性。2.《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写法方面有哪些特色?(1)论证手法多样,论述充分有力。举例论证,如同孺子入于井的事例,论证恻隐之心出于本能,让人信服。比喻论证,如将人的“四端”比作“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论证了后天的学习培养对扩充人的善良本性的重要作用。对比论证,如“苟能充之”和“苟不充之”,不同的做法,结果不同,强了“充之”的必要。(2)大量排比句,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文中大量使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如“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非……”,这组排比句,强调人的不忍人之心,完全处于本性,并非有功利目的;再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非人也;无……,非人也;无……,非人也”,这一组排比和叠句修辞,突出了不忍人之心是人的本性。——课堂小结——大学之道节选部分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的目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实现这个目标的修养道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确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论述了不忍人之心是人的本性,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品质的基础,发扬这四种品质,就可以侍奉父母,保佑天下。——随堂练习——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请你写一段议论文字,谈谈对“恻隐之心”的看法。【示例】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那么,何谓“恻隐之心”呢?如果你看到“东风无力百花残”,原本绚烂的事物在一个湿冷的夜里离去,只剩满地残破的躯体,你是否心中有所触动,戚戚然若有所失呢?如果你看到有人衣衫褴褛,眼神因为饥饿而黯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