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短歌行》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中语文《短歌行》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中语文《短歌行》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中语文《短歌行》教学设计_第4页
高中语文《短歌行》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短歌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诗歌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主要是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汉魏晋五言诗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教材有意让学生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学习古代诗歌。这一时期的诗歌在许多方面都有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短歌行》是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人以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吸引和打动读者,所以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中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同时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另外,对于作品的思想感情及人物形象的评价,要让学生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而不能凭自己的臆想乃至好恶去曲解作品。此外,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体现了最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教学时当发掘诗文里积极的、优秀的内涵为主,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学情分析】1.知识与能力在本单元学习开始之时,我已向学生大体介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学生在初中时也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对古典诗歌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和阅读能力。再加上已经学习了《诗经》和《离骚》,对于理解《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所以在课堂上,经师生的共同探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反复诵读、比较鉴赏和联想把握诗歌的意境与思想内容。2.个性特点所任教班级大多数学生有着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较高的学习能力,他们能够在课前自觉预习、课上积极学习。他们善于思考,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也有少数学生喜欢沉默,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表达,知识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当在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贴切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更充分地参与课堂学习。3.理想情操教育学完这首诗歌后,要体会到诗人所说的,人生有限。因为往往一眨眼就看不到年华的尾巴了,所以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己的价值,树立合适的理想,并为理想脚踏实地地奋斗。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要把自己培养成在社会上能稳稳地立足并对社会有所作用的人才。【设计思路】关于字词积累、文学文化常识、作家作品、写作背景等见《导学案》。对于此诗的教学,将按照“以学定教,少教多学”模式(整体感知——以学激思——合作探究——学以致用),通过“美美地忆——美美地读——美美地思——美美地赏——美美地说”五个环节来落实,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与文本、作者以及自己等展开多重对话,从而获得深度情感体验、受到深刻人生启迪。(1)美美地忆对已接触过的相关诗歌进行回忆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积累,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和理解作好铺垫。学生心目中的曹操也在这回忆中被唤醒了,他们会一步一步地走进诗歌,走进曹操的内心。(2)美美地读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更加深广的层面上读懂作者与文本,和作者进行一场精神的对话。在课堂中,一开始就要把学生带入不同于平时的阅读层面,因为作品是作者特定背景下心灵世界的外化,阅读需要知人论世,需要把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咀嚼,任何将文本和与之关联的因素割裂开来孤立解读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停留更长的时间,解读文本的各种“因素”,这样才能穿越文本符号的表层意义,实现深层次的对话。(3)美美地思《曹操横槊赋诗》视频剪辑,为整个课堂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将阅读同生活和人生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使阅读成为启发思考、培育思想、认识自然与社会以及人生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曹操《短歌行》中,分析文本、鉴赏艺术手法后,将引导学生走进曹操的内心世界,挖掘文本隐含的意义:作者作此诗的意图如何?从三国战火纷飞的历史背景和曹操本人的经历及曹操勾画的统一天下的宏伟蓝图,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的思想感情,把握曹操的“忧”,挖掘出他的忧不是简单消极的悲悯,而是有一股建功立业的慷慨之气。最后得出结论:忧人生的实质是重人生,忧贤才的实质是重贤才,这种“忧”有一股慷慨之气。(4)美美地赏通过多种形式立体地阅读鉴赏,使学生能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明白曹操为何在诗中不仅表明自己的求贤的心,也表明了对贤才的礼待,更表现着一种感人的力量。可以说,这首诗本身就是在为求贤做广告。通过鉴赏艺术手法和对文本意图的挖掘,让我们感受到了多面的曹操,看到了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看到他的“建安风骨”。肯定他的历史价值,肯定他的进步意义,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人物,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使其正确地、深入地理解作品,以获得富有个性而又不偏颇的个体理解。(5)美美地说如果仅仅是以对文本的准确解读为目标,显然还不够,阅读应该是使阅读者受到启迪、获得思想的过程,使阅读者成为一个思想者。因此,拟设计问题“如果将来你成为了某个团队的领导者,你会怎么样吸纳人才?”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将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一课一得之感。【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全文,梳理文意。2.正确理解诗人的“忧”,感悟诗人的豪情,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3.学习本诗比兴、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深入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教学难点】领会作者运用典故和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教学过程】(解说:《滚滚长江东逝水》豪放、浑厚、悠远而略带苍凉的歌声,其内容和基调与这首诗的风格、诗人的心境相近,有利于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感受、理解。)一、整体感知[预设互动1]美美地忆一提起曹操人们便会脱口说出对他的评价:“挟天子以令诸候的大奸臣。”“欺君罔上的汉臣贼子。”周瑜说:“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裴松之认为:“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唐太宗如是说:“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毛泽东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易中天说:“曹操是可爱的奸雄,他的奸与雄统一于雄。”鲁迅先生也曾于1927年指出“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实方法。”又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由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确实具有多重性,要还其真实面目就不仅仅是一个“是”还是“非”的问题,我们必须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对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背境进行系统整体性的分析,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当年曹操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从一个侧面来了解一下这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解说:学生心目中的曹操被唤醒了,他们将会一步一步地走进诗歌,走进曹操的内心。)二、以学激思(在朗读过程中收取)请写出你的疑惑,由组长整合后交老师。(解说: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当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此环节主要目的在于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化为能力并用于学习中。当然,将学生临时生成的问题与老师预设的问题整合起来,考验着老师的基本功与课堂驾驭能力。对老师而言,这是一种挑战,但我以为,这样的课才真实。)三、合作学习(预设以下问题)[预设互动2]美美地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情感真挚,境界开阔,慷慨深沉。……(解说: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并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使学生在诵读之中初步体味诗的意境,获得感性的认识。)[互动设计3]美美地思1.通过朗读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诗人心中之“忧”,他到底在忧什么?是如何解忧的?第一步:自己诵读诗歌,寻找问题关键。第二步:小组交流合作,商定问题观点。第三步:小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探讨。板书:忧解忧人生苦短只争朝夕贤才难得礼遇嘉宾功业未就天下归心曹操勾画了统一天下的宏伟蓝图,他的忧不是简单消极的悲悯,他忧人生的实质是重人生,忧贤才的实质是重贤才,这种“忧”有一股慷慨之气。(解说:课堂上,教师只以组织者的身份,让学生对问题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都给以肯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积极、主动地学习习惯的养成。)2.观看《曹操横槊赋诗》视频剪辑,思考几个问题。(1)剪辑中曹操所吟唱的《短歌行》与课本上的《短歌行》有几处不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皎皎如月,何时可辍?何枝可依?——无枝可依。海不厌深。——水不厌深。(解说:将《曹操横槊赋诗》的场景与课本中的诗歌原作进行对比,一方面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2)“辍”和“掇”、“无”与“何”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我们从中可以分别体会出什么心境呢?点拨:辍:停止。比喻义为“我对贤人的思念,何时才能停止呢?”掇:拾取。比喻义为“皎洁如月的贤才,我什么时候才能拥有呢?”剪辑中呈现的是一个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曹操,其行动较思念更进一层,更符合曹操那种想坐拥天下贤才的霸气。显然,这是剧作者为剧情需要所塑造的。而原诗表现得更多的是曹操的隐忧。“无”字,展现的是往南去的人才没有可依之枝,即没有接纳他们的地方;而“何枝可依”,展现的是乱世当中,往南而去的人才在徘徊、犹豫中进行一种选择,而此时的曹操恰似那谦虚的山、博大的海、求贤若渴的周公,成为那可供贤才依托的一枝。(解说:讨论两个文本的不同之处后再对曹操的心境进行全面的总结概括,从而达到既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又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互动设计4]美美地赏“莫道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刘邦、项羽、曹操、毛泽东莫不如此。曹操的抱负情怀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1)用典及其作用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作用:引用典故可以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增加诗歌内涵容量。(2)再次朗读,并按顺序找出用典的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诗人念念不忘贤才的一片真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表达诗人礼遇贤才的态度。)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多多益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之诚恳,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2.比兴(在朗读中找出有关诗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以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以此起兴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解说:通过鉴赏艺术手法和对文本意图的挖掘,让学生感受多面的曹操,看到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肯定其历史价值和进步意义,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人物。)(解说:"合作学习"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媒体提供具体、形象材料,创设典型事物形象,发展过程,设计疑问,引导学生观察、认识、理解、探究新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发现问题,并进行综合整理,与同学、老师共同探讨,体现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课堂小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