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_第1页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_第2页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_第3页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_第4页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第一部份劳动概述一、基本概念劳动概念:劳动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范畴,是人们使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某种使用价值或提供某种服务,以满足人类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动因:是人类需要的。特征:人是高级人动物,但人类的劳动活动与其他动物的本能活动是不同的。人类的劳动具有以下特征:目的性,创造性,能动性,社会性,多样性。类型:个体和共同劳动个体劳动:是指单个人进行的劳动,(如裁缝、个体商贩等)共同劳动:协作劳动或群体劳动,共同劳动是社会劳动的主要形式(多人)简单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者都不胜任的复杂: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具有一定的技术关系: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于在劳动的复杂程度不同体力和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是指以体力为主脑力劳动:是以脑力为主脑力劳动的类型:创造、传授、和转移知识,从事管理的四种脑力劳动,无论是创造知识是传授知识,其目的都是为了应用关系:脑力劳动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占主体地位,体力劳动在相当长时间仍发挥作用劳动力概念:是生产要素中活的,能动的,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范畴特征:劳动力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体要素,具体特征能动性,差异性,易逝性,可变性,时效性,社会性。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企业或者其他参考范围内的全部劳动能力的总和。分为现实和劳动力资源和潜在的劳动力资源。潜在劳动力资源:是指所考虑范围内全部有劳动能力人口中蕴藏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不论其是否有就业的意愿和就业资格。现实劳动力资源:是指蕴藏在所考虑范围内的全部经济活动人口或者劳动力人口中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数量:劳动力资源的绝对量,是指劳动力资源数量大小。相对量是指计入劳动力资源量的人口占被考察范围总人口的比重。质量:动力资源的质量是指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智力水平、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的总称,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劳动力素质的综合反映。影响劳动力质量的因素有:遗传和营养因素、教育和培训因素。劳动参与率:现实劳动力资源的相对量可以用劳动参与率表示,用公式表示为: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人品数量/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数量。劳动力市场完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构成指挥系统:劳动力价格的市场机制执行系统:用人单位、择业者与市场中介系统三方面构成。用人单位,求职者和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将分别根据劳动力价格和供求信号,录用员工,选择职业和提供中介服务,共同中构成了劳动务市场的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和市场管理系统。反馈系统:信息传递系统。调控系统:国家调控系统(包括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反馈系统传递的信息,对劳动市场进行必须的调控,以利于充分就业,保持社会稳定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调控的主要手段包括:制定政策、经济调节,法规管制和公共信息服务等。劳动力市场支行与存在的问题职业介绍服务机构支行机制不完善劳动力市场主体双方的行为不规范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和宏观调控滞后劳动力市场根本任务机制的形成滞后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滞后常设劳动力市场的市场整体规模偏小常设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加强劳动力市场的主要措施加强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为充分就业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重点调控劳动力总供给调控劳动力总需求制定有关法律和制度,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加强以职业介绍为中心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合理布局职业介绍机构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符合需要的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制定相关法律和制度,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加快劳动力市场立法与制度建设,确保劳动力市场的有序运营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立法工作建立必要的管理管理制度重点完善企业养老和事业保险制度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整体规划与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劳动力市场场所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市场就业宣传和职业培训,转变择业者观念和提高其职业能力求职者加强劳动保障政策学习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应加强自身文化和技术知识学习新成长的劳动力要加强就业前的职业指导提高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管理水平,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机构建设二、劳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概念(就业:是指人们在某种职业中从事工作和劳动并获取相应的报酬的状态)就业基本情况主要矛盾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身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扩大就业的途径——发展经济中国就业政策大致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控制下的统包统配的就业政策改革开放初期的政府主导下的多渠道就业政策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政府指导下的市场就业政策市场经济制转轨时期的政府指导下的市场就业政策取得的成果发展经济,调整结构,积极创造就业岗位通过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容量,我国坚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主要方向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拓宽就业渠道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完善公共就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劳动力市场建立市场就业导向的就业机制发展完善公共就业服体系完善失业保险制度1999年1月,我国颁布《失业保险条例》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实行税费减免和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实行社会保险补贴和减免税收政策通过再就业扶助帮助就业困难对象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建立“三条保障制度”。988年,我国开始实行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内容的“三条保障线制度”加强社会保障服务。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探索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金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积极推动“双方自主协商,政府依法调整”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保障劳动者就业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我国现行的就业方针我国实行在国家政指导下,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促进就业的政策效果分析提出:于1993年11月提出“再就业工程”试行办法1995年成形再就业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再就业的工程实施过程中,政府、企业和职工个人都存在观念误区企业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具有不经济性再就业工程奖金短缺,使其难以发挥应的的功能借“再就业工程”的名义,出现了限制使用外地工的政策导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内容货币政策基本上以调节利率为核心,利率是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就业培训和就业形势主要措施发展各数类教育事业:普及中小学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和成教育建立职业培训体系加强就业前培训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发展远程培训全方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994年开始实行。国家职业资格的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并分别同高级技术、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相对应。开展技能病竞赛和技术能手表彰活动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表现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上升,再就业率逐年下降经济增长对就业的贡献越来越小,就业弹性系数下降结构性失业突出,造成就业资源浪费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劳动力竞争加剧,城市就业压力增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就业的影响将逐渐凸显造成严峻就业形势原因新增劳动力众多且持续增长,这就是我国产生就业问题的基本原因产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引发结构性失业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劳动参与率高。“三高”是指劳动参与率高,青年人口参与率高和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高劳动力总体素质结构不合理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策略和就业展望促进就业的策略实施以人为本,以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要全面调整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政策,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培训投资水平,教育培训转化为生产率的水平低、教育培训与生产和经济活动脱节的问题。以充分就业为宗旨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城乡结构调整要发加速城镇化为突破口,城乡二元社会的结构的矛盾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之一,也是就业问题的主要根源产业结构调整应以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产业结构矛盾转化的关键点,在生产方式上有很强的兼容性,因而就业潜质力和就业弹性很大发展第三产业,应重点加快发展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的行业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扩大就业容量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中应该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中应该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就业结构中应鼓励非正规就业实施科汪优先的政策目标(政府应将促进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保持适当经济增长速度,努力增加就业岗位要通过经济增长带动就业(要通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事业,降低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者素质(从整体上提高劳动者素质,有效地防止结构性失业,同时缓解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努力建设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有效机制)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保护就业弱势群体,对特殊群体实行就业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鼓励自主创业实施以人为本,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的原因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本质是人的变化,人的素质提高,是以为本的发展观根据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看,消费和教育都是以人力资投入,是社会就业稳定,就业形势稳定和就业岗位增加的必要条件失业问题严重,应调整分配关系,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我国的教育水平低已经成为增加就为增高就业提高人民收入的主要障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要求确立以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也就是应当确立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全面调整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政策,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培训水平低,教育培训转化为生产率的水平低等三劳动组织三、劳动组织概念概念:为了实现预定目标,按照人事匹配,事与岗一致,岗与岗协调的原则,将分散的人力聚合成一个整体的活动。合理进行劳动分工和劳动协作,是劳动组织的基础。劳动分工定义:是在科学分解生产过程的基础所实现的劳动专业层次:社会分工和企业内部分工类型职能分工:劳动分工的基本类型是按照企业职能进行分工的专业分工:是根据企业各类人员的工作性质特点所进行的分工技术分工:是每一专业或者工种内部按照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高低进行的分工劳动协作定义:是指对有联系的劳动活动所进行的统筹安排,是劳动者在一定生产条件的协同劳动类型:根据分工的简单和复杂程度不同,分为简单协作和复杂协作基本单元:作业组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主要原则包括:精简原则,统一原则,效能原则,自动调节和管理跨度原则。劳动定额概念:劳动定额是劳动者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和合理组织劳动的基础上,完成某项工作消耗劳动量的标准。劳动力定额分为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劳动额是一项基础工作劳动定额在劳动分工与协作中起着双重的量的规定性作用劳动定额是确定工资,奖金的依据,是考核和评价职工成果的准绳劳动定额是编制生产计划,成本计划,实施经济核算制和经济责任制的基础依据:制定劳动的依据有技术依据,经济依据(如劳动者在一定工作时间内的负荷程度),心理和生理依据(如劳动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定额水平定义:劳动定额水平是指国家或企业对职工完成某项工作所规定的应消耗劳动量的高低,劳动定额水平是定额管理的核心确定原则:先进行合理是确定劳动定额水平的基本原则工时定额定额时间:作业时间(基本时间和辅助时间),布置工作地时间(组织性和技术性布置时间),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准备与结束时间。非定额时间:停工时间,非生产时间制定方法技术测定法:步骤:分解程序,分析设备工具状况,分析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状况,实地观测和分析计算。适用于生产技术组织重要任务比较正常,产品品种少,生产批量大的企业比较类推法:适用于生产同型产品,零件较多的企业经验估工法:适用于品种多,单件小批生产性定额的企业统计分析法:适用于生产条件比较正常,产品比较固定,实行大量生产和成批生产,原始记录和统计工作笔记比较健全的企业。劳动定员概念:定员:是指根据企业已定的产品方向和生产规模,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技术组织条件下,规定企业各类人员的数量界限和质量标准,是企业内部劳动动力调控的主要依据定员标准: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对不同企业的同类型岗位人员制定的统一用人数量标准定员编制原则:定员的编制要按照先进,合理的原则进行定员标准根据适用范围不同,可将定员标准的类型1.1各行业通用标准1.2部门或行业标准1.3企业标准企业在标准中,定员标准又分为单项标准和综合标准定员方法劳动效率定员计算:是根据工作量和劳动定额计算成员的一种方法,适用于一切能够用劳动定额表示生产工作量的工种或岗位;计算公式:定员人数=工作任务/(劳动效率*出勤率)设备定员计算法:根据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所必须开支的设备台数和班次,以及单件设备定员数来计算编制定员的方法,适用于操作设备作业工种的定员;计算公式:定员人数=(机器设备台数*每台机器设备看管班次)/(工人看管设备定额*出勤率)岗位定员计算法:是按岗位定员标准、工作班次和岗位数计算编制定员的方法。适用于大型装置性生产,自动流水线生产的工人以及某些看守性岗位的定员计算公式:定员人数=共同操作的各岗位生产工作时间/(工作班时间-休息生理需要的时间)比例定员计算法:是以服务对象的人数为基数,按定员标准比例来计算编制定员的方法,适用辅助性生产或服务性的工作单位的定员职责定员法:是按照既定的组织机构和职责范围,以及机构内部的业务分工和岗位职责来确定定员的方法工作时间概念工作时间:亦称制度工作时间,使之劳动者在工作场所从事生产劳动或工作的时间,以小时为计量单位。工作时间一般由法律和制度规定。工作时间的长度不能无限延长,最高界取决于劳动者的生理极限。工作班制:是指在工作日内组织不同班次进行生产的劳动协作制度工作时间种类标准时间:即每天工作工作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作制度。非标准时间:即多于或少于标准工作时间。不固定的工作时间:即由于特殊的生产条件或工作需要,有些工作不能或无法固定工作时间。工作班制组织:主要有两班制,三班制,四班制。其中,连续性三天班制的轮休制度分为三班轮休制、三班轮休制和四班轮休制。工时改革趋势:弹性工作时间制度、分职制、非全时工制、一周两天工制、有效的工作时间制度。四、劳动工资一、概念1)工资:是劳动者的工作所得,它是劳动者根据劳动合同付出劳动后获得的相应报酬。2)工资制度:是指为了贯彻劳分配的原则,计量劳动者劳动消耗和计算劳动报酬而建立的准则和办法2、工资制度分类1)根据其特征:分为工资等级制度,工资升级制度、工资定级制度2)根据其地位:分为基本工资制度,辅助工资制度3)根据其对象:分为机关单位工资制度,事业单位制度、企业单位工资制度等4)根据其特点:分为绩效工作制度、能力工资制度、资历工资制度、岗位工资制度、和结构工资制度3、工资理论1)定义:又称薪资理论或薪资学说,是指经济家和管理学家对于工资方面的见解和主张。2)理论学说:马克思工资学说,生活费用工资学说,工资基金学说,生产效率学说、工资协约学说4、工资管理1)含义: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指制定合理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政策,并进行有效实施的活动2)目标:1、确保最佳劳动力2、有利于促进企业长远发展3、促进劳资之前或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和谐3)原则:包括公正性原则、劳资之间或员工与组织之间的互惠原则、竟争原则、激励原则5、工资构成项目:又称工资体系,由基本工资、津贴(是因实际需要,在基本工资以外所进行的补助)和奖金等项目构成6、工资水平1)定义:工资水平是指员工工资的高低,又称为工资基准,通常由企业员工的平均工资来反映2)影响个人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因素有:职务、服务时间、知识与技能、工作的危险性程度、劳动力市场因素、社会性均衡因素,基本生活费用因素,企业的支付能力、政府法令、经济环境因素、社会风俗习惯因素。7、工资极差和工资形式1)工资极差定义:是企业不同等级工资之间的差异程度2)工资极差的确定:1、同工种不同等级之间的工资级差的确定,就同一工种而言,对复杂性和技术性程度高,危险性大或者责任生大的工作,工资级差应当大一些,相反则应小一些。同样的道理级别越高,工资级差应当越大;级别越低,工资级差应当越小。2、不同工种之间的工资级差的确定。不同工种工资差异问题更为复杂。除了应考虑劳动者的最基本生活费用之外,主要应考虑不同工种所需知识、技能的复杂程度、责任程度和贡献程度。3)工资形式:工资形式一般情况下将核算,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方式,具体包括:1、计件工资是按照劳动者生产的合格产品数量或完成的作业量来计算和支付工资的形式2、计时工资是直接根据劳动者劳动时间长度计算的支付工资的形式工资形式的选择要与工作岗位的特点相吻合,还应当与本单位的管理水平相适应8、员工福利和员工安全1)、员工福利定义:是指员工除工资收入以外享有的利益和服务2)、设计员工福利的原则:需要在原则、生活原则、经济实效原则、和量力而行原则3)、员工安全1、严禁雇用童工,是指16周岁以下的儿童2、保护女工3、要有安全的工作环境4、对职业病有预防措施二、工资政策1、政策性规定政府对企业工冷风分配的管理工资指导线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企业工资分配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制度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企业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工效挂钩:是指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是国家对国有企业工资总额进行管理的和种形式工资支付:是指发放工资的具体方法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及工人成本预测警报制度最低工资标准的形式:一般采取月最低标准和小时最低标准形式,月最低标准适用于全日制就业劳动者,小时最低标准适用于非全日制就业的劳动者。三、工资设计1、内容:工资设计属于工资管理的业务技能,主要包括确定企业工资总额,工作岗位评价、确定工资标准、个人职能评价和工资档次划分,工资制度的选择等方面的内容。2、基本步骤1)确定企业工资总额。总额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本单位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一般以年为单位来统计2)按照一定的标准将所有的岗位划分等级3)计算出不同等级岗位的工资标准,并根据不同岗位任职人员具体情况确定出不同人员的工资档次和工资数额3、工作岗位评价1)概念:工作岗位评价是指对企业现有的岗位划分等级,以便为不同等级的岗位确定相应等级的工资打下基础2)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种排列法和因素比较法A排列法:是根据企业岗位的重要性进行排序,进而确定岗位等级的一种方法B因素比较法:确定工作岗位评价因素对有代表性的工种进行评价计算不同工作岗位的因素值并进行排序工资制度绩效工资制岗位(职务)工资制,是指根据岗位确定员工的工资,岗变薪变,以岗定薪技能(能力)工资制资历工资制结构工资制五、劳动关系一、劳动关系理论1、概念1)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为实现劳动的过程而发生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2)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被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而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3)劳动关系管理的重要意义1、是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需要2、是规范劳动力市场支行秩序,建立健全市场就业机制的客观要求3、维护企业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2、劳动合同1)、概念:亦称为劳动契约或劳动协议,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协议2)、特征1)是诺成性合同2)是双务合同3)劳动合同的主体具有特定性4)劳动合同是有偿合同3)、种类1、以合同期限划分为: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2、以合同目的划分为:A:录用合同:是指以职工录用为目的,由用人单位在招收新职工时与被录用者依法签订合同B:聘用合同C:借调合同4)、无效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适用期:是指虽然订立合同,但由于缺少有效要件而不具法律效力的合同,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劳动合同期限较短的,试用期也应缩短。5)、劳动合同应包括的内容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社会保险和福利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6)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变更:是指劳动合同生效以后未履行完毕之前,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劳动合同一方或双方当事人就其条款提前修改或终止劳动关系的法律行为解除:是指劳动合同生效以后未必履行完毕之前,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劳动合同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提前中断劳动关系的法律行为终止:上指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或双方在劳动合同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时,合同即停止履行7)劳动合同鉴证:3、集体合同1)概念:是工会与用人单位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签订的协议,又叫团体协议,集团协议等2)内容1、劳动标准性条款,即对劳动条件和劳动待遇的规定,这是集体合同的核心内容2、目标性条款,是规定在集体合同有效期内应当达到的具体目标的主要措施3、劳动关系运行规则条款,主要规定集体合同的期限。履行、续订、变更、解除、违约责任、争议处理等方面的条款3)期限:主要是定期和不定期两种,我国集体合同其限是1至3年4)效力:集体合同的效力高于个人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4、劳动争议1)定义:又称劳动纠纷或劳资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前因劳动权利和劳动议务而发生的争议2)特征:1、劳动争议的当事人不同2、劳动争议的内容不同3)分类:1、按照劳动争议中劳动者一方人多少,划分为个别争议、集体争议和团体争议2、权利争议与利益争议3、国内劳动争议和涉外劳动争议4)劳动争议范围1、因用人单位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而发生的争议2、因劳动合同的履行、解除、变更和终止等问题而发生的争议3、因签订或履行集体合同而发生的争议4、因执行国家有关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规定而发生的争议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5)争议处理1、体制:“一调、一裁、两审“,即调解、仲裁、不服裁决,进入两审终审制度。具体来说:发生劳动争议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一方也可以不经调解而直接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度2、处理机构A、调解机构:是指企业内部设立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B、仲裁机构:是指设在劳动行政部门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C、司法机构:是指普通法院3、处理原则:合法原则、公正原则、及时处理原则、调解原则和三方机制原则4、程序:可以先行调解,再仲裁,对仲裁不服的人才可以进入诉讼程序。仲裁程序:是指劳动争议依法审理并进行调解、裁决的一系列活动6)劳动争议预防1含议:是指国家劳动行政管理机关或用人单位,事先采取一定的措施,积极防止和制止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发生劳动纠纷的活动2预防措施A学习宣传劳动法,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B实行劳动合同鉴证制度C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并完善调解制度D加强企业民主管理E建立全单位内部劳动规则二、劳动关系实务1)劳动合同条款:劳动合同由法定条款和约定条款组成2)签订劳动合同应当注意的问题1、语言的要明确易懂,不要使用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2、注意劳动合同的合法性3、试用期应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4、明确劳动合同期5、注意劳动合同的有效性6、签订劳动合同时单位不得以任何借口收取抵押金、保证金等7、合同内容可简可繁,订立时要因人、因地、因事而异3)专项协议:常见的有培训协议,医疗协议,保密协议、竞业禁止协议4)订立竞业禁止协议应当注意的问题1、明确竞业禁止的期限2、明确订立竞业禁止协议的对象3、给予职工相应的补偿费4、明确竞业禁止的行业与地域5、明确企业需要保护的商业秘密5)劳动合同变更操作1、变更条件1)订立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变化2)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3)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调整其岗位2、程序1)提出请求2)对方答复3)双方协商,达成书面协议4)备案后鉴证6)劳动合同解除操作1、劳动合同的解除大致情形:合意解除、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2、终止劳动合同的条件1)劳动合同期限届满2)由于不可抵抗力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3)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退出劳动岗位4)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7)劳动争议处理操作1、劳动争议调解申请书2、劳动争议调解协议书3、劳动争议调解意见书4、劳动争议仲裁申述书5、劳动争议仲裁答辩书6、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7、授权委托书8、劳动争议仲裁撤诉申请书第二部份基本概念概述概念: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各种方式,在公民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遭遇各种风险致使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特征:法律政策规范为外在形态,以互助共济、持贫帮困为内在规则,以政府为最终责任主体,以强制实施为基本手段内涵最终责任主体是国家或者政府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对公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是对公民生活遇到困难时的一种最基本的社会服务和物质帮助社会保障是提供收入再分配向弱势群体倾斜的一种分配政策,具有一定的经济福利性主要流派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论新自由注意的福利市场化理论,主要观点是:国家应当减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责任,应当主要靠社会成员自己为自己谋取福利中间道路者的共同参与论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按照社会保障基金的收付和管理不同,分为现收现付制:是当年所有进款用于需要并给予支付,优点:在于不受通货膨胀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