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的教学设计_第1页
《能源》的教学设计_第2页
《能源》的教学设计_第3页
《能源》的教学设计_第4页
《能源》的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能源》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太阳家族”的第四课。本课以“能源”为关键词,主要研究太阳家族中的太阳能,并探究太阳能的利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技术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关于能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特别是在科学课上,他们已经了解了蜡烛、酒精灯、煤油灯等能源的使用。但是,对于太阳能的利用,学生可能不太了解。因此,本课将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太阳能的利用及其优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太阳能的特点和利用;探究太阳能的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能源问题,认识太阳能的优点,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太阳能的特点和利用。

难点:探究太阳能的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

五、教学策略:

本课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太阳能的特点和利用。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太阳能的应用实例,了解太阳能的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太阳能的认识和看法。

4、多媒体辅助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太阳能的应用实例和未来发展趋势。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太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进而引入本课主题——能源。

2、新课学习: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法,让学生了解太阳能的特点和利用。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太阳能热水器中的水温变化情况;然后,让学生观察太阳能的应用实例——太阳能电池板和太阳能路灯;通过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互相交流对太阳能的认识和看法。

3、归纳小结: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总结太阳能的特点和利用,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太阳能的未来发展趋势。

4、巩固练习: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能源应用的实例,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太阳能的应用,并说明理由。

5、课堂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评价学生的探究成果和学习效果。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能源问题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情感。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发展需求,能够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在实验探究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在小组讨论环节中,教师要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内容;在归纳小结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在巩固练习环节中,教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在课堂评价环节中,教师要学生的探究成果和学习效果,并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风筝》的教学设计《风筝》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有深广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设计本课教学时,我注重从课题入手,抓住一个“趣”字,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围绕“趣”字展开教学,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查找工具书及结合课文注释了解字词含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及复述故事,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合作交流,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热爱之情;感受富有情趣的生活气息,体会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味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学习难点】

领会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插图、课文录音带、多媒体课件。

2、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新词;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学生回忆自己童年的往事。(学生自由发言)

2、导入新课: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在童年中发生的事也是很难忘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位名叫鲁迅的作家怎样描写他的童年生活吧!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70页《风筝》。(板书课题)

3、学生齐读课题。(点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认识生字新词。(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

5、学生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及句子作上记号,并尝试理解。(可采用查字典、上下文等方法)

7、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8、质疑解难。(学生针对不理解的句子及内容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9、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记叙?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请谈一谈。

10、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及自己的想象试着复述故事。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及人物的特点。

三、细读课文,体味情感(分组朗读课文并讨论)

1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并讨论本段在文中的作用及意义。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一些修饰性词语的作用。如:“惊异”。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总结。

12、学生自读第2~3自然段,思考并讨论:作者故乡的风筝是什么样的?他所见到的那些风筝令他感到什么?这些对表现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作者用词的精当和准确。如:“伶仃”、“惊惶”、“瑟缩”、“四面斜一方”。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总结。

13、学生自读第4~5自然段,思考并讨论: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小时候有关风筝的事情?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总结。

14、学生自读第6~7自然段,思考并讨论: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心情变化?这种心情变化是怎样写出来的?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总结。同时学习这种通过对比来突出主题思想的方法。

15、学生自读第8~9自然段,思考并讨论: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对“精神的虐杀”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总结。同时学习这种通过对比来突出主题思想的方法。

16、学生自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并讨论:在“精神的虐杀”中,“我”为什么会感到“无可补救的沉重罪过”?“补过”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总结。同时学习这种通过对比来突出主题思想的方法。

17、学生自读第12自然段,思考并讨论: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它与前一段有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总结。同时学习这种通过对比来突出主题思想的方法。《太阳》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的三个特点,知道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2、体会关联词的作用。能够正确填写关联词。

3、了解列举数字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讲述神话传说后羿射日。

2、有关太阳的神话、传说、故事:

太阳给人类送来了光明与温暖,从古至今,有许多关于太阳的故事。看,这就是古代人眼中的太阳三足乌。(出示图片)

3、过渡语:

这些神话故事反映了人类在远古时代对太阳的认识。现在人们对太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出示课题:

4、太阳(点读)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普知识的文章,也是一篇说明文,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而且要学习写说明文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生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生字,生词。

3、开火车复习生字、生词

4、听课文录音,思考:

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太阳的?(板书:特点关系密切)

三、新授

1、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

太阳是个大火球。

太阳这个大火球有什么特点?各用一个字概括。

2、分析指导:

远:距离地球1.5亿公里。在学生回答时,出示有关的图片。

问,课文是分几步来说明太阳的远的?(列数字、比较)

齐读有关的句子。

出示要点)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太阳的远,再用比较的方法让人形象地感到太阳的距离远。齐读要点

3、学生自学大和热:

大:130万个地球。

热:表面温度6000度,中心温度更高。

分小组自学,自学后交流,说说课文中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

4、能不能把太阳的这些特点连起来说?刚才同学的话中运用了许多数字,用了这些数字有什么好处?

通过列举数字和比较,可以给人留下比较清晰的印象。

41、教师小结:

太阳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恒星,它有巨大的质量和引力,它与地球距离有1.5亿公里,那么遥远。

411、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子。划出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交流中提出来。提出问题,解答疑问。

学生读有关的句子,提出不能解答的问题。

归纳,集体解答。

7、学生表演:

谁愿意来扮演太阳,回答同学们的几个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邓稼先》的教学设计《邓稼先》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人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邓稼先》这篇课文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优秀科学家,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树立为中华的崛起而发奋读书的信念。为此,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本单元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本文质朴简洁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

(2)情感目标:了解邓稼先的事迹,学习他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3)能力目标:能运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课文各部分的内容;结合邓稼先的事迹评价他的精神品质。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并运用通过品析词语、句子等方法来理解课文内涵。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内容。

2、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并引导他们运用朗读法、圈点法、作批注的方法对课文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邓稼先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情境。

2、整体感知:让学生朗读课文,并引导他们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3、深入研读: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各个部分,并引导他们通过圈点法、作批注的方法对课文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同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点拨。

4、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我国其他的优秀科学家的事迹,并进行评价。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科学精神。

5、课堂小结: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同时,布置适量的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

四、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以简洁明了为主,通过简短的词语和句子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整个板书设计既突出了重点,又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浏阳河》教学设计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

一、引入

亲爱的学生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化学主题:氧化还原反应。这是化学反应中极其重要的一类反应,它不仅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如电池工作原理、铁生锈等,还贯穿了整个化学反应的核心理论。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课程,我希望你们能够:

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方法,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特点。

3、学会分析和解决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我们将首先讲解什么是氧化和还原,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通过一些实例,让你们了解氧化还原反应是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的。

2、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方法:我们将一起学习如何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通过课堂讨论和例题解析,让你们掌握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3、氧化剂和还原剂: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特点,了解它们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让你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重要性。

4、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我们将结合实例,探讨氧化还原反应在电池、钢铁腐蚀等方面的应用,让你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方法,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特点。

2、难点:理解和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解决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问题。

五、教学环节与时间安排

本次课程将分为四个环节:导入新课(5分钟)、新课教学(30分钟)、课堂互动与练习(15分钟)、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课程结束后,我将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我会收集大家的反馈意见,了解大家对本次课程的掌握情况,以便我下次做出改进。我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我也鼓励大家通过课后练习和自我学习来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如果有任何问题或困惑,欢迎随时向我提问或寻求帮助。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进步!《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知识,培养学生丰富的科学精神。

2、品味本文精当严密又富有情趣的语言。

3、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的说明对象及特征。

2、品味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生活实际理解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2、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唐人有诗云:“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这首诗描绘的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真是神奇的语言大师。它以各种方式向我们传达着信息,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展示课题)

(二)知识链接(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三)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四)初步感知物候现象。

1、找出文中的物候现象并体会。

2、交流: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五)探寻物候规律。

1、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物候现象呢?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因素?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

2、探究: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早晚的因素有哪些?

3、学生讨论交流。

4、总结:主要是由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等因素决定的。

5、品味语言:本文语言准确生动,找出相关语段品味。

6、学生自由寻找,然后交流品味。

7、总结:举例子是说明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可以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数字说明可以更加准确的说明事理;引用是为了增强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举例和引用的内容要与被说明的事物相对应;打比方可以使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达到说明事物的特征的效果。以上这些方法都是为了使说明更具体、更准确、更有说服力,所以我们在写作说明文时可以恰当使用这些方法。

8、质疑探究: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吗?提出来大家讨论。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没有疑问了。如果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