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水循环和水运动规律_第1页
第三讲水循环和水运动规律_第2页
第三讲水循环和水运动规律_第3页
第三讲水循环和水运动规律_第4页
第三讲水循环和水运动规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标考核要求: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专题:水循环和水运动规律年份考察情况2009年

广东卷第1~2题(水循环),第33题(洋流的流向和性质);江苏卷第9~11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海南卷第2题(水库水位变化);辽宁、宁夏卷第9~11题(鄱阳湖水面变化);山东卷第5~6题(艾丁湖的变迁);天津卷第1~2题(某外流湖的自然消亡过程);安徽卷第34题(河流水文特征)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和意义

(2009·广东地理)水循环包括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读图,回答11~12题。1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 ( )

A.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降水

B.降水、地表径流、蒸发、跨流域调水

C.跨流域调水、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D.降水、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12.在水资源的社会循环各环节中,下列做法不够恰当的是 ( )

A.取水——保护水源地

B.输水——减少过程损耗

C.用水——节约、综合利用

D.排水——防止当地污染

解析本题目较简单,解题的关键是依据水循环环节的前后联系解答。第11题,据图可知,上部代表上空,下部表示陆地。箭头①方向朝下,表示降水,箭头②为水平方向,是地表径流,箭头③表示地表水体的蒸发,④表示跨流域调水。第12题,排水时不仅要防止当地(即排出区)的水污染问题,还要防止污染排入区。答案

11.B12.D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和意义示例1

读下图,回答问题。(1)该图中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是

,湖泊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是

。(2)在a和b两个补给区中,有利于大气降水转化为地下水的地区代号是

,理由是

。(3)从利用上讲,C层地下水的主要优点是

,它分布的地区地质构造多为

。(4)从循环角度讲,受到污染后更新速度较快的是

(填写字母)层,理由是

。(5)根据图中信息,使A层地下水受污染的污染源有

。(6)若对A层地下水过度开采,可能引起的直接后果是

。解析本题以某区域循环示意图为背景,考查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意义。由图知:①图示地区水资源类型有湖泊水、河流水、地下水,存在补给关系;②a、b两地区,a地区植被良好,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③城市区存在着对地下水的污染;④A、C两含水层,A较浅,C较深。第(1)题,解答时注意地下水位。第(2)题,注意a、b之间在植被及坡度上的差异。第(3)题,注意C含水层与A含水层之间的区别。第(4)题,A层埋藏浅,水更新循环快。第(5)题,城市大量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会造成地下水污染。第(6)题,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后果。答案(1)地下水补给河流水湖泊水补给地下水(2)a地表平缓,植被茂密,有利于地表水下渗(3)埋藏深,直接受气候的影响小,流量稳定,水质好,不易受污染自流盆地(向斜)(4)A埋藏浅,循环快(5)工业废水生活污水(6)引起地下水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漏斗区;引起地面沉降、建筑物塌陷;沿海地区可引起海水入侵,水质变坏。注:①一条河流,往往有多种补给形式,但其径流的变化特点取决于最主要的补给方式的变化特点。②东北地区的河流,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但最主要的补给方式是雨水补给,所以洪峰期出现在降水量最大的夏季。(2)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河流流向取决于地势的高低,即由地势高的地方流向地势低的地方。如我国地势总体上是西高东低,所以,大多数河流的流向是自西向东;而亚洲的地势是中间高四周低,所以河流流向呈放射状,即由中间流向四周。(2)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河流流向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判定,如上图所示:①根据一条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②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定河流流向。③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流流向。④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⑤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在河岸弯曲处,由于受水流的冲刷,凹岸河床较深,而凸岸往往形成河漫滩,即河床较浅;在河岸平直处,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河床较深,左岸则较浅,南半球正好相反。⑥根据经纬网或水系形状,判定河流流向若要根据经纬网或水系形状判定河流流向,那这条河一定是著名的或有特色的河流。(3)河流特征分析①水系特征与水文特征的区别与联系②河谷特征上游河谷:形成流水侵蚀地貌,河谷呈“V”字形,多峡谷、急流与瀑布等。下游河谷:形成流水堆积地貌,河谷宽浅,河中多沙洲、江心岛、河口出现三角洲等。③河流的水文特征径流量——主要与流域内的气候有关,降水量、流域面积、干流长度、支流多少都对径流量有影响。水位——主要与降水的季节变化或气温变化有关。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同等条件下,植被覆盖率高的流域水位变化要小于植被覆盖率低的流域。结冰期与凌汛——主要与气温有关。最冷月均温小于0℃,有结冰期,若河流同时又是从较低纬度地区流向较高纬度地区的,则还会有凌汛现象。含沙量——主要与流域内植被状况有关。土质、气候、流速、经济活动等对河流含沙量也有影响。流速——主要与地形坡度(落差)有关。

示例1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区,从河南流入安徽进入中游,淮河在安徽五河县东往洪泽湖,流入江苏进入下游。洪泽湖水一部分向南,经京杭运河流入长江,一部分向东,从苏北灌溉总渠注入黄海。材料二下图是安徽地形图、安徽降水分布图。(1)简述安徽降水的分布规律,并解释其形成原因。(2)简述淮河水系的特征。(3)试分析解放前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原因。(4)要消除淮河流域的水、旱隐患,应该采取哪些整治措施?答案(1)从南到北逐渐减少,皖南和皖西有两个多雨中心。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从南向北递减,皖南和皖西因受地形影响,多地形雨,形成两个多雨中心。(2)北岸支流长而多,水流缓;南岸支流短而少;淮河没有天然入海河道。(3)地形上:淮河中下游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不利于泄洪,易成涝灾;地势低洼,加之淮河中下游为地上河,排水不畅,易成洪灾;地势平坦,不利于蓄洪,枯水季节缺水严重,易成旱灾。气候上:受夏季风强弱不同影响,锋面雨带在淮河流域徘徊时间长,连续降水,易成洪涝灾害;锋面雨带停留过短,降水稀少,易成旱灾,冬春旱情较为常见。水系上:淮河水系具有羽状分布的特点,支流主要分布于北侧。当雨带位于淮河北侧时,此侧支流同时进入汛期,加剧了干流的泄洪压力。(4)上游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修建水库,调节洪峰。中游加固大堤,利用低洼地建立蓄洪区。下游疏通河道,增加泄洪能力。方法点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对象是题目所提供的图文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源自对基本知识的调运和读图技能的把握。第(1)题,该小题属于地理事物分布特征和分布规律的阐释论证性问题,一般要从空间分布(是否均匀、变化规律)和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两方面概括,并要求把握“点”、“线”、“面”分别为哪种分布趋势。①“点”状分布一般有“沿某个方向较稀或较密”,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中的分布方位;②“线”状分布应说明其沿哪个方向的走势及其稀密特点;③“面”状分布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大致分布范围,即东南西北的界限;或该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积。该小题“降水分布规律”属于“线”状分布规律,并受季风强弱进退发生变化。第(2)题,河流的水系特征主要从水系结构、流程和流域、河道和流向等方面描述,结合题目提供的材料可获取相关信息。第(3)题,由题目提供的信息材料可知淮河流域的地形、气候及水系特点等造成其水旱灾害频繁。第(4)题,整治淮河流域的水患灾害要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进行。(4)等潜水位线潜水是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水。①等潜水位线类似于等高线,它是潜水位相等的点连成的线;②等潜水位线数值反映地势高低,潜水位高低和地形起伏相一致;③等高线地形图中,河流形成于山谷处并由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潜水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等潜水位线密处流速快,反之则慢;④等潜水位线与河流、湖泊相交时,其数值等同于河面、湖面的海拔高度;⑤潜水与河流补给关系:若潜水流向河流,则潜水补给河流;若潜水流向为背向河流,则河流补给潜水。如下图所示:

等潜水位线类似于等高线,它是潜水位相等的点连成的线,一般绘在地形图上,绘制方法与等高线类似。潜水位高低与地势起伏相一致,所以等潜水位线数值可以反映地势高低起伏。利用等潜水位线可以确定潜水的流向及流速、潜水的埋藏深度,选择水井的位置和排水沟位置,判断潜水与地表水(如河水)的相互补给关系等。

(2009·重庆文综)下图是“我国某盆地的局部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最适合形成天然绿洲的地带是 ( )A.①B.②C.③D.④(2)该区域河流水文特征是 ( )A.夏季流量小B.补给以降水为主C.水量向下游增大D.径流年际变化小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盆地为我国的一个内陆盆地。第(1)题,天然绿洲应形成于山麓冲积扇上,且土壤肥沃(土壤颗粒较小),故③处最合适。第(2)题,内流河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流量最大,越往下游流量越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答案(1)C(2)D下图是“我国青海湖流域1960年以来降水、气温和水位变化图”。读图,完成1~3题。1.1970年以来,青海湖的变化是 ( )

A.面积增大、水位升高B.面积增大,水位降低

C.面积减少、水位降低D.面积减少,水位升高2.引起青海湖上述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年降水总量B.年蒸发总量

C.年地表径流总量D.年地下径流总量3.青海湖最主要的水循环方式是 ( )

A.海陆间水循环B.内陆水循环

C.海上内循环D.海陆间和内陆水循环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判断,青海湖的气温有上升的趋势,从而使蒸发更加旺盛,进而导致其水位下降,湖泊面积减少,这一结果也正和图中水位有下降的趋势一致。因此C正确。第2题,由上题的分析可知,引起青海湖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年蒸发总量。第3题,青海湖位于我国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属于内流湖,因此,主要参与内陆水循环,B正确。答案

1.C2.B3.B

读“两段沿20°纬线的海陆分布图”,①②之间和③④之间为陆地,其余两侧为海洋,回答(1)~(2)题。(1)8月份,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附近海域水温最低的是 ( )A.①B.②C.③D.④洋流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海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海域冬季洋流东流B.②处海域有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C.③处海域有上升流,形成渔场D.④处沿海有荒漠景观解析本题组考查洋流的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1)题,根据经纬度位置及海陆分布进行定位,①②之间是印度半岛,③④之间是南美洲中部。8月份①②处为季风洋流,③处为秘鲁寒流,④处为巴西暖流。第(2)题,秘鲁寒流属上升流,形成著名的秘鲁渔场。答案(1)C(2)C

洋流辨别(1)根据气压带、风带与洋流分布之间的内在联系判断:如在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的吹拂下,赤道南北两侧分别形成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在南北半球西风的吹拂下,形成西风漂流。(2)根据等温线弯曲方向判断洋流流向:等温线的凸出方向就是洋流的流向,如下图,等温线的凸出方向与洋流的流向是一致的。今后在试题中只要见到两者不一致的图就可以判断该图是错误的。(3)根据暖流和寒流的概念判断: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或水温低于所经海区的洋流——寒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或水温高于所经海区的洋流——暖流。(4)根据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进行判断。洋流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示例2

(2009·上海地理)洋流是大规模流动的海洋水体,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读图回答问题。图2北印度洋夏季风示意(1)读图1判断,该海域位于

半球;该洋流(虚线所示)流经海区水温比同纬度附近海区水温

。按照寒、暖流的分类,该洋流是

流,它对沿岸气候能够起到

的作用。(2)图1虚线所示的洋流朝(方向)流动。在图2所示的①、②、③、④四海区中,图1表示的海域可能出现在

海区。(3)解释北印度洋西南季风形成的原因,并按时针方向说明夏季北印度洋季风洋流流动的方向。(4)为什么在有些大陆沿岸海区会发生涌升流现象?在图2所示①、②、③、④四海区中,最可能出现涌升流的是哪一海区?解析(1)~(2)题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弯曲方向一致,暖流使海水等温线向低值方向弯曲,南半球的海水表面温度向南递减。(3)西南季风主要是由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造成的,其次才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洋流的流向与风向基本一致。(4)大陆沿岸海区的涌升流的成因主要是受离岸风的影响;盐度、温度差异而导致的密度差异也是涌升流的形成因素之一。答案(1)南高暖增温增湿(2)南①(3)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夏季亚洲大陆形成热低压,造成印度洋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气压差异,形成西南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风带的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加强了西南风。顺时针流动。(4)有些沿岸海区吹从陆地向海洋的风,导致沿海表层海水随风流走,海平面降低,此时附近海区的海水就会从深层流过来补充,在沿岸形成涌升流;有时密度差异也会造成某一海区与邻近海区海面高度的差异,从而造成涌升流。②处。

下图是模拟洋流系统的一个实验装置,在透明水槽的内侧分别安放4只风扇,且假定F1和F2表示大洋西侧。据此回答4~5题。4.若同时开启风扇F1和F4,则该装置模拟的洋流系统是

①北太平洋中低纬洋流系统②北太平洋中高纬洋流系统③南大西洋中低纬洋流系统④南大西洋中高纬洋流系统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分别在水中悬挂冰块和加热器以表示北半球的寒流和暖流,以下悬挂位置合理的是 ( )①F3附近悬挂冰块,F2附近悬挂加热器②F2附近悬挂冰块,F3附近悬挂加热器③F4附近悬挂冰块,F1附近悬挂加热器④F1附近悬挂冰块,F4附近悬挂加热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解析第4题,当F1和F4风扇同时开启时,水槽内侧水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结合洋流分布规律可知为北半球中高纬环流或南半球中低纬环流。第5题,根据暖寒流性质并结合大洋实际判定改进的正确性。答案

4.C5.D13.(2009·济宁质检)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08年1月13日至2月8日,我国南方地区连续出现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属建国以来所罕见,具有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灾害重等特点。此次天气过程与特定的大气环流形势和拉尼娜现象(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大规模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有关。材料二

(1)造成图甲所示海区表层洋流形成的动力来自

。(2)标出图甲中底层洋流的运动方向。(3)正常年份在图甲所示海区上空形成一个热力环流,请在图中标出。(4)简述在上题所述热力环流影响下,大洋东、西两岸天气状况。(5)图乙中赤道附近标注-2.5℃,其含义是

。(6)与正常年份相比,此时图乙海区上空形成的热力环流有何变化?对东、西两岸天气状况带来怎样的影响?(7)结合材料一,说明我国此次灾害性天气发生的原因。解析考查洋流的分布、成因及对天气、气候的影响。读材料一须明确南方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需两个条件:①冬季风势力强;②充足的水汽。此外还要了解拉尼娜现象发生的实质。读图甲,要明确表层洋流是信风造成的,其结果是使大洋西部形成一个水温较高的“暖水池”,大洋东部形成一个水温较低的“冷水池”,从而形成高低气压差,进一步形成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强弱变化影响东西两岸的天气,甚至全球气候。读图乙,应明确此时大洋西部水温偏高,东部水温偏低,出现拉尼娜现象。西部水温偏高,使影响我国的冬季风加强,并给我国带来大量水汽,这是形成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两个主要原因。答案(1)信风(2)略(注意是上升补偿流)。(3)(4)大洋东部水温低,气压高,盛行下沉气流,天气干燥晴朗。大洋西部水温高,气压低,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5)本海区水温比常年平均水温偏低2.5℃。(6)热力环流势力加强,使大洋东岸更加干旱,大洋西岸降水偏多,易发生洪涝灾害。(7)①冷空气频繁南下;②暖湿空气带来大量水汽,二者相遇形成锋面降水。

读“某沿海地区洋流示意图”,回答6~8题。6.若甲洋流所处的纬度是30°,下列洋流中能与甲洋流构成完整洋流系统的是 ( )①本格拉寒流②千岛寒流③秘鲁寒流④西风漂流⑤南赤道暖流⑥东澳大利亚暖流⑦阿拉斯加暖流⑧巴西暖流⑨北太平洋暖流

A.甲②⑨①B.⑧①⑤甲

C.③甲⑦②D.⑥④甲⑤7.若甲洋流属于暖流,则甲洋流的地理位置可能在 ( )

A.10°W,61°NB.150°W,4°SC.157°E,28°SD.143°E,32°N8.若图中的海洋是太平洋,当甲洋流远离海岸且沿岸的水温异常升高时,受其影响可能出现严重旱灾的地区是 ( )

A.智利B.美国C.印度D.英国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甲洋流位于大陆西岸,且纬度是30°,若位于北半球,根据洋流的流向判断,甲洋流为暖流,但北纬30°附近的暖流位于大陆的东岸,所以该洋流位于南半球,根据洋流的流向判断,甲洋流为寒流,能够与甲洋流形成完整的洋流系统的是⑥东澳大利亚暖流④西风漂流甲⑤南赤道暖流。第7题,若甲洋流为暖流,该洋流一定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即北太平洋或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海区,选项A符合。第8题,根据题中条件可以判断该洋流是秘鲁寒流,此现象是“厄尔尼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