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萍微生物学第七章_第1页
沈萍微生物学第七章_第2页
沈萍微生物学第七章_第3页
沈萍微生物学第七章_第4页
沈萍微生物学第七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内容系百度自动搜索的结果,可能受著作权保护,百度与内容的出处无关,请在获得权利人(如有)合法授权后使用。如有疑问请参考权利声明©2007Baidu

第七章病毒非细胞微生物本节重点病毒的特征与定义病毒的噬菌斑法测定病毒的模式结构病毒的三种基本对称形式

第一节概述一.病毒的发现二.病毒的特点与定义特征:

1.超显微,非细胞生物

2.DNA或RNA+蛋白质

3.专性细胞内寄生

4.以核酸复制,核蛋白装配增殖

5.离体条件-大分子存在(保持侵染活力)

6.对干扰素敏感定义:

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种只含DNA或RNA的遗传因子,它们能以感染态和非感染态两种状态存在。在宿主体内具生命特征,在离体条件下以大分子状态存在,保持侵染性---周德庆1999年报告了4000余种病毒真病毒至少含核酸和蛋白质非细胞生物类病毒侵染性RNA

亚病毒卫星病毒非侵染性RNA

朊病毒

蛋白质二.病毒的宿主范围原核生物--噬菌体真菌---真菌病毒植物------植物病毒动物------动物病毒三.病毒的分类

dsDNA,ssDNA,dsRNA,+ssRNA,-ssRNA,逆转录DNA或RNA,裸露的RNA病毒,亚病毒第二节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病毒的分离和纯化1.病毒的分离(1)标本的采集与处理加抗生素除菌离心、过滤破碎细胞--低温保存、运输;(2)标本接种与感染表现接种细菌--噬菌斑噬菌斑的概念接种单层细胞--空斑或蚀斑接种植物叶片--坏死斑或枯斑噬菌斑噬菌体标本经过适当稀释再接种细菌平板,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在细菌菌苔上可形成圆形局部透明区域,为噬菌斑。

直径1-3mm左右------负菌落噬菌体---原核生物的病毒

1987年电镜观察过2850种噬菌体,其中2700种有尾。包括蝌蚪状(dsDNA)、球状(ssDNA、ssRNA)、丝状(ssDNA)。温和噬菌体烈性噬菌体

空斑和病斑以单层动物细胞受动物病毒侵染产生的透明斑为空斑。肿瘤病毒感染单层动物细胞,产生细胞剧增。称为病斑枯斑植物病毒接种敏感植物叶片产生的坏死斑为枯斑2.病毒的纯化(1)按照纯化蛋白质方法---盐析,等电点沉淀有机溶剂沉淀、凝胶层析、离子交换等;(2)根据颗粒的大小,采用超速离心法10,000~100,000g的离心场中1~2小时沉降,二.病毒的测定1.用电镜直接计数2.病毒的感染性测定--效价测定(1)蚀(噬)斑测定(双层平板法)一个病毒(噬菌体)产生一个噬(蚀)斑底层平板(~2%琼脂培养基7-8ml)37℃计数双层上层1%培养基3ml10余h噬菌斑平板法上层平板宿主菌悬液0.2ml混匀噬菌体试样0.1ml(2)终点法半数效应剂量半数致死剂量LD50半数感染剂量ID50三.病毒的鉴定1.根据病毒感染的宿主范围及感染表现的鉴定2.病毒的理化性质鉴定3.血细胞凝集性质鉴定4.病毒的血清学鉴定5.病毒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第三节毒粒性质一.毒粒的形态结构1.病毒的大小:

用nm

表示,大小差异较大小的病毒,植物的双粒病毒直径18--20nm

口蹄疫病毒21nm

菜豆畸矮病毒9--11nm大的病毒,痘病毒大小300~450nm×170~260nm最长病毒,

柑桔衰退病毒2000nm最细病毒,

大肠杆菌f1噬菌体5×800nm2、病毒的形态3、病毒的基本结构无囊膜病毒模式结构有囊膜病毒模式结构衣壳衣壳粒核酸衣壳刺突病毒粒子核衣壳(基本结构)囊膜有刺突(非基本结构)芯髓(核酸)衣壳

DNA/RNA基因组:双股/单股分段/不分段多肽(结构亚单位)壳粒(形态亚单位)病毒粒子的组成及成分病毒的基本结构表解(1)螺旋对称壳体

烟草花叶病毒(TMV)病毒表面的衣壳粒有规律地螺旋排列,形成一中空柱,核酸(ssRNA)位于衣壳内侧螺旋状沟内。TMV给烟草带来极大的危害病毒的结构类型(2)二十面体对称壳体

腺病毒腺病毒252个衣壳粒,排成二十面体结构,核酸位于中心多瘤病毒72个衣壳粒;脊髓灰质炎病毒32个衣壳粒。(3)双对称壳体

T4噬菌体蝌蚪形:头部、颈部、尾部三部分头部为20面体结构尾部为螺旋对称结构病毒的壳体结构类型表解螺旋对称结构二十面体对称结构复合对称结构

无囊膜杆状:烟草花叶病毒等丝状:大肠杆菌M13噬菌体等卷曲状:流感病毒等弹状:狂犬病毒等有囊膜无囊膜有囊膜:疱疹病毒小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大型:腺病毒有囊膜:痘病毒(砖块状)无囊膜:大肠杆菌T偶数噬菌体(蝌蚪状)病毒结构类型病毒壳体结构类型图示二.毒粒的化学组成1

、病毒的核酸: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类型:+ssDNA,-ssDNA,dsDNA,dsRNA-ssRNA,+ssRNA动物病毒-----有些是DNA,有些是RNA(ds

ss)

植物病毒--------大部分是RNA(ds

ss)

噬菌体----------大部分是DNA(ds

ss)藻类病毒-------双链DNA结构:逆转病毒5-cap,3-polyA,分段基因组,黏性末端,循环排列,末端重复,含量:1%--50%

流感V1%TMV5%T2噬菌体50%2.病毒蛋白质功能1.主要是构成病毒粒子的外壳,保护病毒核酸;2.决定病毒感染的特异性,与宿主特异亲和;3.具有抗原性,能刺激集体产生相应的抗体。种类:1.结构蛋白:有感染性的病毒所必需----------壳体蛋白,包膜蛋白2.非结构蛋白:病毒复制所需的蛋白-------毒粒酶一些简单病毒仅由一种或几种蛋白质构成,一些复杂的可多达20余种。3.其他成分病毒的脂类:存在于包膜中,来源于宿主细胞,50-60%为磷脂,余下为胆固醇,构成脂双层结构病毒的糖类:糖蛋白,粘多糖,糖脂形式与宿主有关噬菌体种类T2,T4λT3,T7M13ØX174Ø6dsDNAssDNAssRNAMs2dsRNA思考题真病毒与亚病毒,噬菌斑与枯斑,绘制病毒模式结构绘制大肠杆菌T4噬菌体结构病毒区别其他生物的特征第七章病毒

(续)本节重点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病毒增殖的五个阶段各类亚病毒的特征第四节病毒的复制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1.一步生长曲线吸附期隐蔽期潜伏期裂解量相对病毒浓度/感染单位时间潜伏期:从病毒核酸侵入到开始释放子代病毒粒子的时间。大肠杆菌约25min隐蔽期:从从病毒核酸侵入到细胞内出现新的感染性病毒的时间。裂解量:每个受染细胞所释放产生的子代病毒数目,几十到上千个。

裂解量=

平稳期的平均噬菌斑数/潜伏期的平均噬菌斑数2.病毒的复制周期

吸附释放侵入(脱壳)

装配病毒大分子合成

二.感染的过程1.吸附病毒-----吸附蛋白寄主-----细胞受体不同噬菌体吸附的位点不同,如脂多糖、脂蛋白、磷壁酸、鞭毛等,吸附可以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如阳离子、辅助因子、pH、温度等。感染复数(m.o.i)---每一个敏感细胞所能吸附的相应噬菌体的数量称之.

m.o.i一般可达到250-360,超大m.o.i可引起自外裂解2.侵入噬菌体

尾部水解酶水解CW为一孔注入核酸留壳于外T4噬菌体从吸附到侵入只需15秒,吸附引起构象变化,将核酸注入宿主细胞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胞外,如果两种以上侵入,只有一种得以增殖。1、吸附2、侵入动物病毒

移位内吞融合

脱壳----脱壳酶植物病毒

伤口进入(人为,机械,自然)昆虫口器嫁接3.病毒大分子合成病毒核酸复制病毒核酸转录病毒蛋白质翻译T4噬菌体的dsDNA,

早期转录------早期蛋白酶次早期转录-----次早期蛋白酶晚期转录------晚期蛋白(结构蛋白等)4.成熟装配噬菌体头加尾鞘尾丝V粒子TMV17衣壳粒20S加RNA螺旋动物病毒壳体核壳V粒子核酸包膜5.释放

T4---溶菌

M13---通过CW分泌

动物V---芽出植物V---胞间连丝扩散释放量大肠杆菌T系列15---25min

T2为150个,T4为100个思考题1、一步生长曲线2、以噬菌体为例,叙述病毒增殖各个阶段的主要过程。第七章病毒

(续)本章重点缺损病毒与整合感染温和噬菌体各类亚病毒因子的特征第五节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一.非增殖性感染的类型1.流产感染2.限制性感染二.缺损病毒1.干扰缺损颗粒2.卫星病毒3.条件缺损病毒4.整合的病毒基因组烈性噬菌体概念动物病毒整合感染逆转录V

(1).温和噬菌体和溶源菌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的噬菌体DNA

为前噬菌体,或原噬菌体原噬菌体一旦脱离宿主DNA就开始复制,引起宿主裂解(10-5)。自发裂解诱发裂解温和噬菌体与溶原性(lysogeny)

某些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将自身基因组整合到细菌细胞染色体上,随寄主细胞分裂而同步复制,并不引起细菌裂解释放噬菌体,因而被称作温和噬菌体(temperatephage)。

温和性噬菌体的三种状态:游离态、原噬菌体态、营养期噬菌体这种噬菌体与细菌共存的特性称为溶原性(lysogeny),被侵染的细胞被称作溶原性细胞或溶原菌(lysogen),

整合到细菌细胞染色体上的病毒被称作前病毒或前噬菌体(prophage)。细胞反复分裂溶原途径裂解途径λ噬菌体的裂解和溶原途径诱导常见的温和性噬菌体

大肠杆菌λ噬菌体

,Mu-1噬菌体P1、P2噬菌体

其中大肠杆菌λ噬菌体研究最清楚,

E.coliK12(λ)表示

cos位点------12个碱基对构成的粘性末端第六节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一、噬菌体感染对原核细胞的影响1、抑制宿主细胞大分子合成2、宿主限制系统的改变3、噬菌体释放对细胞的影响4、溶源性感染对细胞的影响

(1)免疫性----原噬菌体阻遏蛋白作用(2)溶源转变----噬菌体基因的作用二、病毒感染对真核细胞的影响1、致细胞病变效应2、对宿主大分子合成的影响3、对细胞结构的影响三、机体的病毒感染1、机体病毒感染的类型2、构成机体感染的因素病毒的群体特征

1.包涵体

某些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在宿主细胞中出现的显微镜可见的小体。有的的细胞质(狂犬病毒)有的在细胞核(疱疹病毒)有的在细胞核、细胞质都有(麻疹病毒)第七节亚病毒因子一.卫星病毒

包裹在真病毒颗粒内有缺陷的类病毒能编码自身的壳体蛋白

侵染植物病毒(卫星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动物病毒(乙肝病毒):丁型肝炎病毒二、卫星RNA——包在辅助病毒壳体中不具编码壳体蛋白的能力表7-4DI颗粒、卫星病毒、卫星RNA、类病毒性质的比较性质DI颗粒卫星病毒卫星RNA类病毒依赖辅助病毒复制是是是否特异性外壳壳体化否是否否辅助病毒外壳壳体化是否是否抑制辅助病毒复制是是是-与辅助病毒序列同源性是否否-在体内和体外RNA的稳定性低低高高二.朊病毒

100—200年前羊瘙痒病

70年代克--雅氏病

90年代疯牛病

1.概念:一类能侵染动物神经系统而复制的小分子蛋白质。疯牛病、羊瘙痒病、早老性痴呆的病源。

有极强的抗逆性。是正常细胞蛋白的改造物。借食物进入消化道,再经淋巴系统进入大脑病羊神经组织的海绵状损伤蛋白质感染因子的增殖方式有两种解释1、重折叠模型(refoldingmodel),认为PrPSc分子起分子伴侣(molecularchaperone)的作用,能与PrPc分子相结合,诱使PrPc转变成PrPSc,从而形成了PrPSc二聚体,2、晶种模型(Seedingmodel),认为PrPc分子本身有向PrPSc转变的倾向(一种平衡反应),PrPSc能像晶种一样,稳定PrPc的构象,形成淀粉样蛋白沉淀,然后碎裂后又变成新的晶种。

Prion的结构模型,左PrPc,右PrPSc

2.机制

PrPsc+PrPc2PrPsc

三.类病毒

概念--只含环状ssRNA专性细胞寄生的分子病原体目前已发现多种。侵染植物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病原体是359个核苷酸的单链环状RNA分子组成,链内有一些互补序列。分子长约40~50nm,不能制造衣壳蛋白。

第八节病毒举例一、人免疫缺损病毒-HIV

1、概述:发现,分布传染途径性传播为主血液制品母子2.HIV形态结构外膜外壳核酸3、HIV基因组特点2条ssRNA5/-capm7G5/GmpNp3/-poly(A)两端有LTR基因编码重叠tat,rev基因有内含子

HIV编码蛋白的功能--4、HIV的复制吸附侵入生物合成组装裂解释放RNAssDNA

dsDNA

整合宿主染体

原病毒宿主转录系统长期潜伏

mRNA

HIV蛋白质5、HIV致病机理、治疗与预防

2-4周出现急性感染症状

5-6周进入无症状潜伏期再次发作,HIV重新大量复制造成免疫系统损伤全身性淋巴腺病艾滋病相关综合症艾滋病治疗剂核酸型反转录酶抑制剂非核酸型反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预防--疫苗致病机理二、SARS冠状病毒1、病毒基因组正链RNA,27—29Kb,5/-cap、3/-poly(A)、7—10个基因2、病毒的复制+RNA-RNA+RNAmRNAPr病毒3、症状:4、传播:三、乙型肝炎病毒-HBV1.HBV基因组结构部分单链区的环状dsDNA分子L链3.2Kb负链S链正链为负链的50-80%非常密集,高度压缩,重复利用全为蛋白编码区2、编码区及产物

S编码区乙肝表面抗原蛋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