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灾害学课件-地震灾害(2)课件_第1页
城市灾害学课件-地震灾害(2)课件_第2页
城市灾害学课件-地震灾害(2)课件_第3页
城市灾害学课件-地震灾害(2)课件_第4页
城市灾害学课件-地震灾害(2)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地震灾灾害第8章地震概述第9章抗震概念设计的总体原则2006.3*第8章地震概述8.1地震类型、成因和地震波8.2地震震级和烈度8.3基本烈度和地震区划图8.4地震活动概况及其分布8.5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8.6地震的破坏作用8.7地震灾害实例8.8减轻地震灾害的基本对策8.9地震应急活动2006.3*8.5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8.5.1抗震设防的目的和要求基本目的:就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限制和减轻工程结构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抗震设计规范采用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作为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准则。为了实现这一设计准则,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明确提出了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2006.3*8.5.1抗震设防的目的和要求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害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即可恢复正常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2006.3*8.5.2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将建筑物按其用途的重要性分为四类。甲类建筑:指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这类建筑的破坏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其确定须经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批准。乙类建筑: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如抗震城市中生命线工程的核心建筑。城市生命线工程一般包括供水、供电、交通、消防、通信、救护、供气、供热等系统。丙类建筑:指一般建筑,包括除甲、乙、丁类建筑以外的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

丁类建筑:指次要建筑,包括一般的仓库、人员较少的辅助建筑物等。2006.3*8.5.3建筑抗震设计方法两阶段设计方法:(1)第一阶段设计:第一步采用第一水准烈度的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效应,与风、重力等荷载效应组合,并引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进行构件截面设计,从而满足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第二步则采用同一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使其不超过规定的限值;同时采用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保证结构具有相应的延性、变形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从而自动满足第二水准的变形要求。(2)第二阶段设计:采用第三水准烈度的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满足规定的要求,并采取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从而满足第三水准的防倒塌要求。2006.3*8.6地震的破坏作用8.6.1地震中地表的破坏1.地裂缝

强烈的地震发生时,地面断层将达到地表,从而改变地形和地貌。地表的竖向错动将形成悬崖峭壁,地表大的水平位移将产生地形、地物的错位,挤压、扭曲将造成地面的起伏。地裂缝将造成地面工程结构的严重破坏,使得公路中断、铁轨扭曲、桥梁断裂、房屋破坏、河流改道、水坝受损等。2006.3*8.6.1地震中地表的破坏地裂缝是地震时最常见的地表破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强烈地震时由于地下断层错动延伸到地表而形成的裂缝,称为构造地裂缝。这类裂缝与地下断层带的走向一致,其形成与断裂带的受力性质有关,一般规模较大,形状比较规则,通常呈带状出现,裂缝长度可以达到几公里或几十公里,裂缝带宽度可以达到几米甚至几十米。另一种地裂缝是在故河道、湖河岸边、陡坡等土质松软地方产生的地表交错裂缝,其形状大小不同,规模也较小。2006.3*8.6.1地震中地表的破坏1.地裂缝2006.3*1.地裂缝1.地裂缝2006.3*8.6.1地震中地表的破坏1.地裂缝2006.3*8.6.1地震中地表的破坏1.地裂缝2006.3*8.6.1地震中地表的破坏1.地裂缝2006.3*8.6.1地震中地表的破坏1.地裂缝2006.3*8.6.1地震中地表的破坏1.地裂缝2006.3*8.6.1地震中地表的破坏1.地裂缝2006.3*8.6.1地震中地表的破坏2.喷砂冒水

当地下水位较高、砂层埋深较浅的平原地区,特别是河流两岸最低平的地方,地震时地震波产生的强烈振动使得地下水位急剧增加,地下水经过地裂缝或土质松软的地方冒出地面,当地表土层为砂土或粉土时,则夹带着砂土或粉土一起冒出地面,形成喷砂冒水现象。2006.3*8.6.1地震中地表的破坏2.喷砂冒水

喷砂冒水持续时间长,喷口有时会沿着一定的方向形成线状分布,喷出的砂土有时可以达到1—2m的高度,形成一个个砂堆或形成长长的砂堤。喷砂实际上是砂土液化的表现。地震中出现的喷砂冒水现象淹没农田,堵塞水道、道路,淹没矿井,严重的地方可以造成工程结构的不均匀沉降,上部结构的开裂甚至倒塌。2006.3*8.6.1地震中地表的破坏2.喷砂冒水

2006.3*8.6.1地震中地表的破坏2.喷砂冒水

2006.3*8.6.1地震中地表的破坏2.喷砂冒水

2006.3*8.6.1地震中地表的破坏2.喷砂冒水

2006.3*8.6.1地震中地表的破坏2.喷砂冒水

2006.3*8.6.1地震中地表的破坏2.喷砂冒水

2006.3*8.6.1地震中地表的破坏

3.地表下沉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地面往往发生下沉。在地下存在溶洞的地区或者由于人们的生产活动产生的空洞如矿井或者地铁等,强烈地震发生时,地面土体将会产生下沉,形成洼地,造成大面积陷落。在土地陷落的地方,当地面水或地下水注入,就会形成大面积积水,造成灾害。2006.3*8.6.1地震中地表的破坏

4.河岸、陡坡滑坡

在河岸、陡坡等地方,强烈的地震使得土体失稳,造成塌方。淹没农田、村庄、堵塞河流,大面积塌方使得房屋倒塌。滑坡堵路(丽江地震,1996)2006.3*8.6.1地震中地表的破坏

4.河岸、陡坡滑坡

2006.3*8.6.2地震中工程结构的破坏工程结构的破坏可能是由于地基失效引起,也可能是由于上部结构承载力不足形成的破坏或结构丧失整体稳定性造成,前者为结构的静力破坏,后者为结构的动力破坏。地震历史资料表明,由于地基失效引起的工程结构的破坏仅仅占结构破坏的10%左右,其余90%是由于结构承载力不足或丧失整体稳定造成的。2006.3*8.6.2地震中工程结构的破坏因此,我国和世界各国的抗震设计规范都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上部结构的破坏机理的分析和研究上。结构承载力不足,主要是因为结构的承重构件的抗弯、抗剪切、抗压、抗拉等强度不足引起。例如,墙体裂缝、构件的开裂以及节点的失效等。结构丧失整体稳定是由于工程结构的构件连接不牢固,支撑长度不够或者支撑失效引起。2006.3*8.6.2地震中工程结构的破坏2006.3*8.6.2地震中工程结构的破坏2006.3*8.6.2地震中工程结构的破坏2006.3*8.6.2地震的次生灾害强烈地震除了引起结构的破坏外,一般常常会引起其他一些次生灾害,如火灾、水灾、泥石流、海啸、滑坡等。一般来说,由于地震本身造成的直接损失往往还小于由于地震所产生的次生灾害所造成的间接损失。2006.3*8.6.2地震的次生灾害地震引发的海啸灾害是世界上一种极其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海啸这一词语来源于地震多发的日本,本意就是“海港的波浪”。美国地质调查局给海啸的定义为:海啸是由突然发生的地壳运动导致一波或是一波接一波的海水移位现象。海啸的波长可达到几十公里、上百公里,有的海啸波长甚至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2006.3*8.6.2地震的次生灾害据统计,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左右的地震能够引起海啸。地震海啸的产生一般受三个方面条件控制:1)震源断层条件。当震源表现为平推错动时,不致产生海啸;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一般地说,垂直差异运动越大,相对错动速度越大,面积越大,则海啸级越大。2)震源区水深条件。深水区比浅水区易于产生海啸。如破坏性海啸,其震源区水深一般在200m左右,灾难性海啸的震源区水深在1000m以上。2006.3*8.6.2地震的次生灾害3)震级、震源深度条件。一般震级大于6.5级、震源深度在25km以内,可产生海啸,而震级在7.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40km以内,则可形成灾难性海啸。在满足震源断层条件和水深条件下,震级越大,震源越浅,海啸级越大。水下或沿岸的山崩、海底火山喷发或者彗星撞击海面也可能引起海啸。全球地震海啸发生区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震带一致。破坏性较大的地震海啸平均6~7年发生一次,其中约80%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2006.3*8.6.2地震的次生灾害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的8.7级强烈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到东南亚和南亚数个国家,造成近30万人死亡,经济损失无法估量。本次地震是自1964年以来全球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世界上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这次地震和海啸没有对我国造成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由于距离遥远,地震能量传播有限;第二是由于发生此次地震的海域与中国之间有陆地相隔,海啸无法波及。2006.3*8.6.2地震的次生灾害海啸前班达亚齐海啸后班达亚齐2006.3*8.6.2地震的次生灾害地震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目前还不能控制它的发生。不过,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报海啸,达到抗险减灾的目的。这主要是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比海啸传播快的特征,利用这个时间差,做到监测预报。当地震发生后,有关部门将地震的位置、震级和地震类型输入电脑,即可分析出它是否会造成海啸、海水波动程度及其传播方向,然后就可尽快向可能受影响的地区发出预警,通知居民撤离。另外,在易受海啸侵袭的沿岸地区可提前构筑能阻挡海浪的防护设施,以减少损失。2006.3*8.6.2地震的次生灾害我国东部近海地区属于环太平洋板块边界,也是地震多发地区。从历史来看,我国曾有过26次海啸记录,但大陆沿海尚无破坏性海啸,仅是我国台湾沿海多次受到海啸袭击。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东海大陆架较长并较浅,可以有效消减海啸能量。同时,中国大陆以东有一系列岛屿组成天然地理屏障,可以阻挡太平洋地区的海啸。2006.3*8.6.2地震的次生灾害1964年,国际上就成立了全球海啸警报系统协调小组,太平洋沿岸由于是海啸多发区,所以海啸预警系统很发达,美国和日本是海啸预警机制最为发达的国家。印度洋由于历史上很少发生海啸,近百年来又没有发生过海啸,所以没有国家参加海啸预警系统。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尼地震虽然被地震台网测到,但是由于有关地区没有海啸波监测装置,无法及时发现海啸和确定海啸的运行方向,因而也无法及时预警。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海啸预警机制。2006.3*8.7地震灾害实例地震发生时,产生大量的地震灾害,如房屋结构的破坏和地基的失效等。在地震发生后,人们往往会对地震中工程结构的破坏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研究,这就是灾害调查。

灾害调查可以得到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震害经验。这些震害经验,可以验证人们在研究中得到的有关结论是否正确,以便在修订规范时被新规范所吸收和采纳。因此,灾害调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3*8.7地震灾害实例

智利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1960年5月21日、22日智利连续发生225次强烈地震,这是有记录以来破坏最大的地震,其中8级以上强震3次,最强到达8.9级。5月21日早6时,智利阿拉柯半岛发生8级强震,康赛普西翁、莱布等地受到严重破坏。22日下午3时左右,在康赛普西翁南480km的兰奇汇湖泊附近发生8.9级强烈地震,被认为是有震级纪录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智利南半部的安第斯山脉西侧的断层地带,震害严重。方600km2范围内一片废墟,地面下沉,河道阻塞,死亡失踪近10000人,100多万人无家可归,交通中断。2006.3*8.7地震灾害实例地震造成严重的滑坡。兰奇汇湖泊发生300万m3、600万m3、3000万m3等三次严重滑坡,滑动位于含有大量片状粉土和砂透镜体的粘土层中,滑动土体填入湖中,使得湖水上涨24m。湖水溢出淹没湖东65km处的瓦尔的维亚市,全市水深2m,损失5亿美元。地震引起的海啸在智利浪高6m,首都圣地亚哥蒙特港沿岸城镇港口的仓库码头、民房等建筑物被卷走。海浪以600~700km/h的速度向西横扫太平洋,袭击夏威夷群岛,达到距离17000km的日本海岸时,浪高有3~4m,使日本有1000多所住宅被冲走,800多人死亡,15万人无家可归。2006.3*8.7地震灾害实例1964年3月27日,美国阿拉斯加发生8.4级地震,是世界上震级最高的几次地震之一,有感范围达到130万km2,强震持续时间达到3min,最大水平加速度估计不超过0.16g,死亡131人,经济损失约3亿美元。离震中120km的安科雷季市有6处发生大规模滑坡,这次地震使得人们开始重视由于地基液化以及由此造成的滑坡灾害。2006.3*8.7地震灾害实例安科雷季市地基土卓越周期在0.5s以上,低层建筑除了因为滑坡造成的损坏外,一般震害较轻,而一些钢构架和多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包括两栋1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公寓发生结构性破坏,一栋钢筋混凝土升板建筑物和飞机场飞行控制塔倒塌,一座筒仓由于钢支撑柱破坏而使得仓体坠落。木结构房屋震害轻微。这次地震造成濒临阿拉斯加的西华德以及其他城市的石油罐发生大火,持续时间3天,使得人们注意到油罐以及相关企业的抗震问题。这次地震产生的海啸波及阿拉斯加沿岸、加州沿海以及夏威夷。地震破坏了安科雷季市的通信系统,医院完全瘫痪,高速公路桥梁倒塌。2006.3*8.7地震灾害实例1968年5月16日09时49分在日本十胜冲发生了7.9级地震,震中在日本八户市东方170km的海中。当天在附近又发生了7.5级地震,死亡50人,总损失1450亿日元,这次地震使位于太平洋北岸的一些城市按照抗震规范设计的三、四层钢筋混凝土公共建筑物遭受严重破坏,主要是柱X形剪切裂缝和主筋弯曲、混凝土破碎等。这次地震使人们认识到,主要因素是构造不可靠如箍筋太细太稀、绑扎不牢等,还有短柱引起脆性剪切破坏等,必须同时考虑强度与延性两个主要问题。2006.3*8.7地震灾害实例1970年1月5日在中国云南通海发生了7.7级地震。震中处于峨山、曲江间,最高烈度10度,15621人死亡,通海、峨山、建水三县占95%,这三个县损坏房屋分别占本县震前房屋总数的28%、62%、79%。极震区内大小滑坡数十处,建水俞家河坝村一处滑坡使近50间民房滑移了约100m而全部倒塌。滑坡损坏公路,大量泥沙滚石坠入曲江堵塞河道。竹居滑坡使曲江水位上升约4m,蓄水100多万m3。曲江盆地河道部分成为地震湖。由于堵塞使河道变窄,水流加急,冲刷河岸,造成新的滑坡塌方。这次地震地表断层清晰,长约50km,场地条件表现充分,各种场地局部条件包括断层、土层、地形等震害影响都有表现。2006.3*8.7地震灾害实例1972年12月23日在尼加拉瓜马那瓜发生6.2级地震。震中位于马那瓜市内或市郊,最大水平加速度0.2-0.4g,市区人口45万人中有8000人死亡,总损失金额10亿美元。这次地震彻底破坏了尼加拉瓜的经济,且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和政治影响。地震后十年,马那瓜仍未能全部重建,经济仍未完全恢复。受灾最重在市中心,市内最高建筑物有两处。其一是林同炎设计公司设计的美国银行大厦,17层,以4个钢筋混凝土筒用联系梁形成整体,震后3-17层联系梁均遭到破坏,其他结构只有小裂缝。2006.3*8.7地震灾害实例事后核算认为联系梁破坏后4个小筒各自独立工作,周期加长很多,使地震作用荷载降低,因此震害轻,修复容易。另一是中央银行大楼,钢筋混凝土结构,15层,两楼隔街相望,柱、梁交叉部位、板均有破坏,尤其是非结构破坏严重,几乎所有中空式隔墙都开裂散落,这是由于仅考虑了强度,没有核算层间变位和总变位。由此得到的教训是,这样高度的建筑物,设置剪力墙和控制变位就比设计为纯框架有利,同时也证明非结构抗震设计的需要。2006.3*8.7地震灾害实例1975年2月4日在中国海城发生了7.3级地震,最高烈度9度,死亡1328人,9度区面积760km2,8、7度区分别为1685km2和9200km2,总经济损失8.1亿元人民币。这次地震由于成功地进行预报,使伤亡人数大为减少。但地面设施和各种建筑物仍遭到了严重破坏,城镇房屋共损坏500万m2,城镇公共设施破坏165万m2,农村房屋损坏1740万m2。这次地震发生在工业发达、人口稠密地区,工业建筑物、构筑物、电力设施、给排水工程和工业设备等方面都有大量震害。砂土液化是这次地震的一大震害,面积达3000km2,导致河岸滑坡、地下管道和桥梁破坏等严重震害。2006.3*8.7地震灾害实例辽河化肥厂造粒塔高60m,直径20m,设计时勘察判断为地震7度时将液化,用打桩穿过液化层,预制钢筋混凝土桩40cmx40cm,共用187根桩,附近喷冒严重,造粒塔完好无损。离震中约110km的红阳煤矿二号井,其地基为第四纪,厚约113m。红阳煤矿较高大或空旷的建筑物,如主井井塔(高55.21m)、副井井塔(高41.7m)、砖烟囱(高40m)、装车库(高29.3m)、锅炉房等均有不同程度破坏。海城所在地区历史上没有发生过6.5级以上的地震,过去定为基本烈度6度,这次地震使人们注意到基本烈度可能与实际烈度有比较大的差别。2006.3*8.7地震灾害实例1976年7月28日在中国唐山发生7.8级地震,震中在唐山市区。当天18时45分37秒发生7.1级余震,震中在滦县商家林。11月15日21时53分01秒发生6.9级余震,震中在宁河芦台南。死亡242769人,伤残164851人,经济损失100多亿人民币。最高烈度11度,9-11区面积1800km2,7-8区31500km2。天津市大部分为7度区,部分为8度区,首都北京为6度区,有感面积达300万km2,广达14个省、市、自治区。2006.3*8.7地震灾害实例中国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之一的开滦煤矿位于唐山市区和近郊,烈度9~11度,300多万m2的地面建筑物与构筑物的倒塌率为56%,工业构筑物中煤仓倒塌和严重破坏率为4.3%,通廊为63%,钢筋混凝土框架厂房为50%,砖烟囱为95%,砖筒水塔和沉淀塔为76%,标准轨铁路破坏率为22%,35千伏线路为10%,6个矿属选煤厂设备为22%,主变压器为36%,电缆33%,电话交换机为67%,立井井筒为60%。地下几百米深处井项工程总长100多km的巷道随岩条件而有程度不同的破坏。2006.3*8.7地震灾害实例次生灾害严重,井下涌水量激增,8个矿有58%的生产工作面、60%的井下设备和880km电缆淹在水中,井下积水1660万t。40.25m高的唐山矿主井井塔在首层门洞处截断向下坠落6m呈倾斜状态插入下部洞壁。陡河电厂倒塌,唐山电厂遭到破坏,电力供应全部中断,损失发电设备110万kW。地震使京津唐电网解体,总负荷下降58%,陡河电厂180m高烟囱在7.1级余震中头部坠落。唐山钢铁公司建筑物倒塌和严重破坏约占38.5%,85%以上的工业烟囱开裂或倒塌,砖筒水塔全部倒毁,变压器普遍移位,母线拉断,全公司停产。2006.3*8.7地震灾害实例天津各钢铁厂工业建筑倒塌或严重破坏达18%。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破坏严重,291座桥梁遭受震害的有24%,6条国家级干线总中断行车1710h。公路路面严重破坏。唐山境内陡河等三座大型水库、般若院等两座中型水库的大坝滑塌、开裂,防浪墙倒塌。410座小型水库有240座震坏。唐山市区管网与水厂建、构筑物破坏严重,供水中断。唐山市郊区及沿海的乐亭等县大面积液化。徐家矿一座钢筋混凝土框架煤仓不均匀沉降差达62cm,有10余栋砖砌楼房设置了构造柱,得免于倒塌,这再次证明了地基条件对震害的影响,而位于基岩或薄覆盖层上的建筑物震害显著较轻。2006.3*8.7地震灾害实例震害还告诫人们,施工质量不好,震害加重,施工质量是保证抗震能力的重要因素。唐山地震余震频繁,余震活动分布广且不均匀,唐山地区余震十余年仍未平息。唐山市的基本烈度震前也定为6度,除个别外,所有的工程设施均未采取抗震措施。海城地震加上唐山地震使人们迫切感到,抗震设计必须考虑实际烈度与基本烈度的可能差异问题。2006.3*8.7地震灾害实例地震后的唐山新华旅馆2006.3*8.7地震灾害实例1985年9月19日在墨西哥发生了8.1级地震,震中在墨西哥西部海域。9月2l日又发生了7.5级强余震。这次地震估计死亡1万人,20万人流离失所,距震中约400km的墨西哥城震害严重(墨西哥城死亡4289人,受伤14268人),但距震中很近的格雷罗州和米却肯州的震害却并不很重。强震观测表明,位于墨西哥城沉积盆地上的加速度峰值为200g,卓越周期为2s,持续时间长达180s;而震中附近的加速度峰值仅0.16~0.17g,卓越周期与持续时间均短得多。2006.3*8.7地震灾害实例墨西哥城离震中约400km,该城约100万栋建筑物中,倒塌和严重破坏的约3220栋。高度为6-8层的,倒塌和严重破坏的百分比为16%;9层以上为(22~25)%;5层及以下为(2~3)%。许多建筑物在顶层或中间层倒塌,一般认为,这反映了远震长周期建筑物与地震波低频分量以及与地基土的共振效应。这次地震再次证明了场地条件与震害轻重的关系密切。要避免地下水的过量开采,许多倒塌建筑物系位于地下水开采造成地层严重下沉的地方。此外,一些新建住宅在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的原因是抗震设计标准偏低。2006.3*8.8减轻地震灾害的基本对策为了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保障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1997年12月29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该法于1998年3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对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等四个环节的防震减灾活动作出了详细的规定。2006.3*8.8减轻地震灾害的基本对策我国政府一贯重视减轻自然灾害,特别是对地震这类突发性灾害尤为关注。唐山大地震的教训表明,要减少一次大地震的发生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必须坚决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认真做好震前的防御工作。但是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震的发生和造成灾害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所以在做好震前防御工作的同时,还必须有效地实施灾后救助,这种救助可以帮助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又可以使灾后的人民生活得以尽快恢复。2006.3*8.8减轻地震灾害的基本对策防震减灾工作方针的制定,首先必须着眼于灾害;其次,这个工作方针必须覆盖灾害的全过程。所以,进入20世纪90年代,防震减灾工作方针调整为“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防震减灾法肯定了为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作为政府部门履行防震减灾工作职责的基本指导思想。2006.3*8.8减轻地震灾害的基本对策目前,减轻地震灾害的对策从宏观上可分为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工程性防御措施主要是通过加强各类工程的抗震能力来减少地震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非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能力,以减轻地震灾害。2006.3*8.8.1工程性措施工程性措施主要包括地震预测预报、地震转移分散、工程抗震三个方面。

1)地震预测预报,主要是根据对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异常和环境因素等多种情况,通过多种科学手段进行预测研究,对可能造成灾害的破坏性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强度的分析、预测和发布。预报按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可分为四类:①长期预报:预报几年内至几十年内将发生的地震;②中期预报:预报几个月至几年内将发生地震;③短期预报:预报几天至几个月内将发生地震;④临时预报:预报几天之内将发生地震。2006.3*8.8.1工程性措施2)地震转移、分散,是把可能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发生的大地震,通过能量转移,诱发至荒无人烟的山区或远离大陆的深海,或通过能量释放把一次破坏性的大地震化为无数次非破坏性的小震。这种方法目前尚在探索,未有应用。但即使成功,其实用价值也不大。如一个7级地震,需要36000多个不致造成破坏的四级地震才能释放其能量,其经济投入不可想象。2006.3*8.8.1工程性措施3)工程抗震鉴于地震预报和地震转移分散均不能很好地实现,因此工程抗震成为目前最有效的、最根本的措施。工程抗震是通过工程技术提高城市综合抗御地震的能力和提高各类建筑的耐震性能,当突发性地震发生时,把地震灾害减少至较轻的程度。工程抗震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区划、工程结构抗震、工程结构减震控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对工程性防御措施提出了规范化的法律要求。2006.3*8.8.1工程性措施1.新建工程必须遵守有关法律规定(1)新建工程必须符合抗震设防要求。根据防震减灾法的规定,凡是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具体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二是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之外的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三是核电站和核设施建设工程,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放射性污染的严重次生灾害,必须认真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依法进行严格的抗震设防。2006.3*8.8.1工程性措施1.新建工程必须遵守有关法律规定(2)新建工程必须遵循抗震设计规范。抗震设计规范与抗震设防要求一样,都是建设工程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律规定。为了保证抗震设计规范的权威性,防震减灾法规定抗震设计规范,由专门的国家机关负责制定,主要包括两种情况:第一,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和城市市政设施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规范;第二,国务院铁路、交通、民用航空、水利和其他有关专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机场、水工程和其他专业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规范。2006.3*8.8.1工程性措施2.已建工程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