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新人教版必修1w_第1页
生物: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新人教版必修1w_第2页
生物: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新人教版必修1w_第3页
生物: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新人教版必修1w_第4页
生物: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新人教版必修1w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渗透作用实验: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渗透作用产生的条件: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一、渗透作用实验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结果:细胞质浓度>外界溶液的浓度:动物细胞发生了渗透作用细胞吸水膨胀细胞失水皱缩细胞质浓度<外界溶液的浓度:结果分析: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细胞质浓度=外界溶液的浓度:一个动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装置细胞膜相当于透膜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细胞质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不同)讨论:为什么动物细胞能发生渗透作用?思考:如果换成植物细胞会如何?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实例一洒水为了保持蔬菜的新鲜硬挺糖渍西红柿醋拌黄瓜实例二提出问题白菜放置时间长了会萎蔫;而卖菜的阿姨经常向青菜上洒水,使青菜保持新鲜硬挺状态。对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现象。请根据上述事例并通过深入思考,提出你想探究的问题。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细胞壁(全透性)细胞膜液泡膜细胞质原生质层细胞液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科学探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达与交流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选择材料、试剂、用具,确定方法步骤按预定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总结,写实验报告并适当交流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进一步探究实验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观察工具显微镜试剂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三.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探究实验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紫色的鳞片叶外表皮洋葱无色的鳞片叶内表皮光学显微镜实验步骤第一步: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的临时装片,先用低倍镜观察表皮细胞。第二步:用30%的蔗糖溶液使洋葱表皮细胞,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变化。第三步:使洋葱表皮细胞浸润于清水中,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变化。正常状态下发生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复原对照组:质壁分离后不再复原滴加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滴加清水不作任何处理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失水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吸水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复原(1)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2)成熟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初始浓度0Mg2+Ca2+Si4+

离子培养液中的离子浓度水稻番茄四、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实例一1、水稻培养液中的钙、镁两种离子浓度为什么会增高?是不是水稻不吸收反而向外排出呢?2、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有差异吗?1.在培养过程中,水稻吸收水分及Si4+离子较多,吸收Ca2+、Mg2+较少,结果导致水稻培养液里的Ca2+、Mg2+浓度增高。2.在番茄的培养液中,Ca2+、Mg2+的浓度下降,而Si4+的浓度升高,证明番茄吸收的Ca2+、Mg2+比Si4+多。3.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有差异的。根据资料分析结论:细胞对于物质的输出和输入有选择性。28.1648.55米曲菌38.6651.00酵母菌2.414.93圆褐固氮菌12.9533.99大肠杆菌K2OP2O5微生物实例二结论:物质(如碘)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和水一样顺相对含量梯度的运输的。实例三20—25倍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摄取碘的能力250mg/L血液中碘的浓度I-水分子的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也是这样的吗?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物膜的功能特点

生物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小结: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细胞质]>[外界溶液]时吸水[细胞质]<[外界溶液]时吸水成熟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结构特点大液泡原生质层吸水与失水的特点[细胞液]>[外界溶液]吸水[细胞液]<[外界溶液]失水其他实例:选择透过性膜练习1、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它的原生质层主要包括()

A、细胞膜、核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B、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C、细胞膜和液泡膜之间的细胞质

D、细胞壁、液泡膜和它们之间的细胞质B2、下图是三个相邻的植物细胞,以及它们之间水分流动方向的示意图。图中三个细胞的细胞液,在浓度上的关系是()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且乙<丙

D、甲<乙,且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