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战争研究的两个主要特点系统研究近代战争的良好开端评《中国近代战争史》_第1页
近代战争研究的两个主要特点系统研究近代战争的良好开端评《中国近代战争史》_第2页
近代战争研究的两个主要特点系统研究近代战争的良好开端评《中国近代战争史》_第3页
近代战争研究的两个主要特点系统研究近代战争的良好开端评《中国近代战争史》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战争研究的两个主要特点系统研究近代战争的良好开端评《中国近代战争史》

战争开始了,枪声很大。其间时既有侵略与反侵略的民族战争,又有压迫与反压迫的阶级战争,涉及面之广,影响力之深,实为前代所未有。多年来,我国史学界注意了对近代历次重大战争的个案研究,却很少从总体上作系统的探讨。这种状况,既与战争本身在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很不相称,也不利于近代通史研究的深入展开。最近,军事科学院组织编写的《中国近代战争史》一书的出版,弥补了上述不足,表明我国学术界在近代战争研究方面向高一级层次迈出了重重一步,《中国近代战争史》全书分三册,共计九十余万字,并附有不少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各种战争示意图,考察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八十年间的二十三次重大战争。全书述论交融,图文并茂,是解放以来我国第一部研究近代战争比较系统翔实的专著。综观全书,《中国近代战争史》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第一,本书对近代战争的研究,自始至终以近代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作为贯穿各次战争起因、过程与结局的基本线索。在探讨战争起因时,比较注意社会各方面对战争的作用;在叙述战争过程中,力求考察敌对双方的战争行动;在分析战争结局时,努力探求战争胜负的原因和经验教训以及战争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从而使本书形成了不同于一般通史著作中叙述战争的体系结构,为学术界研究近代战争提供了一个可作选择的模式。中国近代大小战争不下五十余次,归根到底,都是近代两大主要矛盾尖锐化的结果。这种矛盾斗争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等。以近代社会主要矛盾作为线索,有利于把战争与政治、战争与经济、战争与社会其他方面的矛盾斗争贯穿起来。由于战争是社会各种矛盾和斗争的集中反映,因此,注意于社会各方面对战争的作用,有助于正确地说明战争的起因。例如,本书在探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起因时,注意考察英国殖民主义与中国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矛盾斗争,指出这种矛盾斗争“发展到非战争不能解决问题的地步”,导致中英之间战争的爆发;同时,又分析了中英双方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并说明了它们对战争进程所起的不同作用。又如对辛亥革命战争,本书考察了外国帝国主义扶植清廷、实行以华制华的策略,扩大在中国经济侵略的活动;探讨了清朝的“新政”措施、“预备立宪”以及所谓“铁路国有”政策,正是由于上述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导致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异常尖锐化,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把武装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提上了议事日程”,辛亥革命战争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以往的近代史著作,在叙述国内战争时,大都详革命军队一方,忽略反革命军队的战争指导和战争部署;在叙述民族战争时,详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忽略外国侵华军队的战争行动和战略战术。《中国近代战争史》则把战争双方作为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加以考察,在突出人民群众与爱国官兵的反压迫、反侵略斗争的同时,对敌对双方都作了叙述和分析。其中对鸦片战争中英国军队的战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时期湘、淮军及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等的战略指导、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侵华军队的活动等都有较详细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注意考察敌对双方的战争行动,有利于比较它们的优劣、得失,总结战争胜负的原因和经验教训。战争胜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军事、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都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近代史著作在分析战争成败的原因和总结经验教训时,着重于政治、经济方面。《中国近代战争史》作者认为,“军事斗争毕竟是战争的主要形式”(见本书“说明”第3页),因而力求从军事角度去分析总结战争胜负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因此,不仅体现了作为战争史研究专著应有的特色,而且比较客观地指出了在其他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一些战争、战役之所以胜利,一些战争、战役之所以失败的内在因素,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现实借鉴意义。本书在分析战争结局时,还力求探讨战争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如所周知,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其开始、加深和最后确立都是在重大的民族战争之后,而清王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削弱和被推翻,则是在中国人民的反封建革命战争之后。《中国近代战争史》以近五分之二的篇幅,考察了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战争等六次重大战争,分别指出了各次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其中第二次鸦片战争还专立一目,进行分析,说明外国侵略者得以逐渐影响和操纵清政府、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宰割中国的大片领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无一不与中国在战争中的惨败有密切联系。通过考察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基本明确了战争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地位。第二,作者力图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对战争作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考察,从而使本书既注意于战争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及战争自身的纵向联系,富有立体感,又能突出战争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主次分明。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就一场战争而言,它既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具体事物,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结束的全过程;又是社会各方面斗争的综合展现,同其他事物有着广泛的联系。与其他事物相比,战争本身的组成因素更加复杂,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也更为广泛。因此,研究战争,在纵观与横观方面的要求就显得更为重要和具体。《中国近代战争史》在叙述历次重大战争时,不仅能以一定篇幅考察战前敌对双方政治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和军事实力,而且还充分注意了战场地形、交通状况甚至气候特征等客观条件,探讨它们与战争的具体关系,唯物地说明了战争赖以展开的诸因素及其对战争进程的制约作用。在此基础上,又努力探求敌对双方的军事思想、战略决策及战术原则,分析其对战争结局的影响,辩证地解释了战争胜负的原因。例如,本书在叙述1903年12月至1904年9月间英军入侵中国西藏的战争时,考察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俄两国对我国西藏地区争夺的背景,分析了英国的战争准备与西藏的战备设防,指出西藏的地理条件对防御作战非常有利,而英军要攀越重山峻岭,进行高寒山地作战则面临巨大困难。但是,由于英国侵略者采用离间策略,迫使中国近邻尼泊尔和不丹等国,或者保持中立,或者参与侵藏活动,接着抢修通道,做好高寒山地作战的准备,并制定了兵分两路,直趋西藏江孜的方针;而清政府驻藏大臣却不重视边防建设,藏军又未能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加上清王朝实行对外妥协的政策,结果中国在战争中失败,英国在西藏取得了许多特权。这样就比较客观地说明了曾作为海上霸主的英国,在山地作战取胜的原因。这种把一场具体战争放在社会发展变化的一定时空中,进行立体的、多维的观察分析,注意于战争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的研究方法,比之一般近代史在叙述战争时仅较多地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方面入手,显然要丰富、深入得多。《中国近代战争史》作者在注意横向联系考察战争的同时,还对战争自身的纵向联系作了充分论述。众所周知,一场战争往往由若干个战役所组成,一个战役常常包含着多次战斗;重要的战斗往往影响战役的成败,而重大战役又常常决定整个战争的胜负。战役和战斗成了整个战争过程的重要环节。研究战争,必须对重要的战役、战斗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这是对战争作纵向观察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书在论述各次重要战争时,基本上都能从重要战役、战斗的叙述入手,分析其在战争进程中的地位,并以此作为划分战争发展阶段的标志,进而从总体上较好地把握了整个战争过程。例如在考察太平天国革命战争时,对太平军攻取南京之役、西征之役和安庆保卫战等关乎战争全局的著名战役,作了较为详细、透彻的剖解。作者指出,太平军攻占南京,粉碎了清廷歼灭太平军于长江中游的计划,使太平天国革命政权得以建立,并与清王朝长期对峙,战争进入全盛时期;西征之役的胜利,“不仅在军事上使天京有了可靠的屏障,而且在经济上保证了天京的粮食供应,为尔后坚持更艰苦的斗争创造了一定的条件”,由此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见本书第一册第146页);而安庆保卫战的失利,使太平天国后期战争形势更加恶化,迅速走向失败。这样,前后十四年、纵横十八省的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其发展变化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及其特点,被清晰地提示出来,繁而不杂,变而不乱。再如,对于护国战争,本书也就其间的四川战役、湘西战役、滇桂边之役,分别立节,进行考察;并就四川战役中之叙州、泸纳、綦江、龙台寺等战斗,湘西战役之攻防战斗,也分别立目,予以缕析,指出各该战役、战斗在整个战争过程中的地位。由此,这场时间短(历时八个月)而空间广(地跨滇、川、湘、黔、桂五省)的战争,也显得内容充实,线索清楚,层次分明。战争既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事物,那么在它的发展全过程中究竟是什么因素处于主导的、决定的地位呢?本书作者认为,参战人员“从上至下的主观活动的正确程度和努力程度如何,往往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见本书“说明”第3页)。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并在全书考察各次战争纵向联系中得到了贯彻。与一般通史中侧重叙述战争的过程不同,《中国近代战争史》着力于探讨敌对双方的军事思想、战略方针、战术原则、部队士气等主观条件。其中,对战略战术的分析尤为重视,这在考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三次大沽口之战、清军收复新疆的战争以及中法、中日战争等具体战役、战斗时均有精到的论述。正是由于作者们在人与物的关系中抓准了人的作用;在人的作用中抓住了具有全局意义之战略方针的制定;在战略方针的实施中抓住了具体战术的运用,才使得这部《中国近代战争史》,既显现了战争的宏观立体场面和复杂多变关系,又清晰地勾勒出了战争的阶段性以及战争与和平的相互转化过程。注意战争与其他斗争的横向联系而不失累赘,突出战争的自身特点而不致孤立,层次丰富,重点突出。本书所具有的上述关于结构体系和研究方法的特点,反映了作者对近代战争研究而作的努力,它对于近代战争及近代军事史研究者来说.都会有所启发。《中国近代战争史》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本书在分析人民起义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特别是对各该起义发生地区各方面的影响时,还欠笼统,缺乏特殊性。历次人民起义战争的结局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其共同性的一面,也有其特殊性的一面。以上海小刀会起义战争为例。这次战争使清王朝的财政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予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这是人民起义战争所具有的共性,但由于外国侵略者协助并直接参与镇压小刀会起义,战后上海外国租界独立地位的形成(工部局成立)、殖民主义统治的加强(外国侵略者直接行使司法权、警察权、征税权等),则是小刀会起义失败后上海地区政治变化的一个特殊反映,是这场人民战争所具的特殊性。深入分析这种影响的特殊性,对于明确人民起义战争在各该地区政治、经济发展变化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具有重要作用。又如,本书虽力求从军事角度去分析总结战争胜负的原因和经验教训,但仍带有较多的政治、经济分析,且有雷同的感觉。此外,作为中国近代战争史,研究和揭示近代战争的规律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本书只注意于对各次战争的总结,而没有对近代战争从整体上作系统的总结,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缺陷。细读全书,可以发现《中国近代战争史》对其所考察的二十三次战争,无论是同一类型战争之间,还是不同类型战争之间,特别是几次重大战争之间,没能指出战争本身的联系;本书没能把近代战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考察其发生、发展、终结的全过程及其各阶段的特点,只是战争个体研究的综合,除以近代社会两大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将各次战争串在一起,没有指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