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双文本专练:《韩非子》 《淮南子》_第1页
高考文言文双文本专练:《韩非子》 《淮南子》_第2页
高考文言文双文本专练:《韩非子》 《淮南子》_第3页
高考文言文双文本专练:《韩非子》 《淮南子》_第4页
高考文言文双文本专练:《韩非子》 《淮南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双文本专练-------《韩非子》+《淮南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世之明事者,多离道德之本,曰礼义足以治天下,此未可与言术也。所谓礼义者,五帝三王之法籍风俗,一世之迹也。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禹之时,天下大雨,禹令民聚土积薪,择丘陵而处之。天下未定,海内未辑,西伯既卒,武王欲昭文王之令德使夷狄各以其贿来贡辽远未能至故治三年之丧。禹遭洪水之患,陂塘之事,故朝死而暮葬。此皆圣人之所以应时耦变,见形而施宜者也。夫以一世之变,欲以耦化应时,譬犹冬被葛而夏被裘。夫一仪①不可以百发,一衣不可以出岁。仪必应乎高下,衣必适乎寒暑。是故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故圣人论世而立法,随时而举事。尚古之王,封于泰山,禅于梁父,七十余圣,法度不同,非务相反也,时世异也。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所以为法者,与化推移者也。夫能与化推移为人者,至贵在焉尔。故狐梁之歌可随也,其所以歌者不可为也;圣人之法可观也,其所以作法不可原也;辩士言可听也,其所以言不可形也。淳均②之剑不可爱也,而欧冶③之巧可贵也。五帝三王,轻天下,细万物,齐死生,同变化,抱大圣之心,以镜万物之情,上与神明为友,下与造化为人。今欲学其道,不得其清明玄圣,而守其法籍宪令,不能为治亦明矣。故曰“得十利剑,不若得欧冶之巧;得百走马,不若得伯乐之数”。(摘编自《淮南子·齐俗训》)材料二:圣王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必完法。治世之臣,功多者位尊,力极者赏厚,情尽者名立。善之生如春,恶之死如秋,故民劝极力而乐尽情,此之谓上下相得。上下相得,故能使用力者自极于权衡,而务至于任鄙④;战士出死,而愿为贲育;守道者皆怀金石之心,以死子胥之节。用力者为任鄙⑤,战如贲育,中为金石,则君人者高枕而守己完矣。(节选自《韩非子·守道》)【注】①仪:古弩上的瞄准器。②淳均:古剑名。亦称“淳钩”“淳钧”。③欧冶:春秋著名铸剑师。④任鄙:战国秦武王的力士。⑤贲育:战国时勇士孟贲和夏育的并称。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武王欲昭A文王之令B德C使夷狄各D以其贿来贡E辽远F未能至G故H治三年之丧。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于泰山,即“于泰山封”,与“月出于东山之上”的特殊文言现象相同。B.焉,代词,与《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焉”的用法相同。C.神明,指天道,与《劝学》“而神明自得”中“神明”的意义不相同。D.尽情,文中的意思为尽心尽力,与现代汉语中的“尽情”意义不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使是那些所谓明白事物发展道理的人,大多数也都脱离道德的根本,没有理解礼义的真正内涵,所以不值得与他们讨论治国的方法。B.和射箭、穿衣的道理一样,那些上古圣明帝王所制定的法令制度各不相同,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他们面临的施政环境各不相同。C.五帝三王治国之道的精髓在于其清澈明朗的大德,后世之人若学习古圣先贤所制定的典章制度,就会陷入束缚,是不会治理好国家的。D.韩非子认为,善行如春天万物繁盛般生发,恶行如秋天风扫落叶般凋零的社会氛围,能够激励人们各尽其职,促进国家社会的有序运行。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2)上下相得,故能使用力者自极于权衡。5.好的国家法度应具备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谓堵师赞①曰:“乐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答曰:“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乐羊既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孟孙②猎得麑③,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孟孙归,至而求鹿。答曰:“余不忍而与其母。”孟孙大怒,逐之。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傅。其御曰:“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选自《韩非子·说林》)材料二:夫病湿而强之食病暑而饮之寒此众人之所以为养也而良医之所以为病也。悦于目,悦于心,愚者之所利也,然而有道者之所辟也。故圣人先忤而后合,众人先合而后忤。有功者,人臣之所务也;有罪者,人臣之所辟也。或有功而见疑,或有罪而益信,何也?则有功者离恩义,有罪者不敢失仁心也。魏将乐羊攻中山,其子执在城中。城中县其子以示乐羊。乐羊曰:“君臣之义,不得以子为私”,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而遗之鼎羹与其首。乐羊循而泣之曰:“是吾子!”已,为使者跪而啜三杯。使者归报,中山曰:“是伏约死节者也,不可忍也。”遂降之。为魏文侯大开地,有功。自此之后,日以不信。此所谓有功而见疑者也。何谓有罪而益信?孟孙猎而得鹿,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鹿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鹿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鹿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此谓有罪而益信者也。(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注】①堵师赞:战国时魏国人。堵师,复姓。②孟孙:复姓,即孟孙氏,鲁国贵族。③麑(ní):小鹿。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病湿A而强之B食C病暑D而饮之寒E此众人之所以F为养也G而良医之所以H为病也。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信,文中指被信任,与《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信”词义不同。B.辟,文中指躲避,与《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壬人”中的“辟”词义相同。C.居,文中指相隔一段时间。与《子路、公西华侍坐》“居则曰”中的“居”词义不同。D.左右,文中指的是在旁侍候的人、近侍,与成语“左右逢源”中的“左右”词义不同。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羊担任魏国将领,奉命带兵去攻打中山国,为了不辱使命他喝下了敌人用他儿子的肉熬的汤,最终战胜了中山国。B.韩非子认为,魏文侯本来很欣赏乐羊的节义精神,但他听了堵师赞的谗言后就对乐羊的巧诈有了猜忌,渐渐疏远了乐羊。C.孟孙氏猎得一头小鹿,本想让秦西巴带回家去,秦西巴却不忍母鹿悲啼而放掉了小鹿,后因拙诚被孟孙氏聘为儿子的老师。D.同是记录乐羊和秦西巴之事,《韩非子》得出“巧诈不如拙诚”的结论,而《淮南子》则看出“愚者”与“有道者”的区别。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御曰:“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傅,何也?”(2)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10.贤臣应具备怎样的优秀品质?请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并简要分析。答案1.CEG2.B3.C4.(1)因此不能效法他们现成的法令,而应该是效法他们制定法令的情由。(2)君臣彼此投合,所以能使效力的臣子竭尽全力地遵守法度。5.①与时俱进,能够适应社会情况;②赏罚严明,能够惩恶扬善;③措施完备,能够贯彻执行。【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武王想要发扬文王的美德,下令夷狄各自凭礼物来朝贡,但因路途遥远(夷狄)不能按时到达,所以才举办了三年丧事。“昭”做谓语,与“文王之令德”构成动宾结构,故C处断开;“使”做谓语,与“夷狄各以其贿来贡”构成动宾结构,故E处断开;“辽远”做“未能至”的原因状语,构成状中结构,G处断开。故CEG三处需要断句。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现象的能力。A.正确。都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泰山封”“月于东山之上出”。句意:在泰山上祭过天。/月亮从东山之上升起。B.错误。代词,这里。/语气助词,无实意。句意:最可贵的精神就在这里面了。/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筑城防御。C.正确。天道。/非凡的智慧。句意:向上与天道为友。/非凡的智慧就自然具备了。D.正确。尽心尽力。/尽量放开情怀,不加约束。句意:所以民众奋勉竭力,乐于尽心尽力。/尽量放开情怀,不加约束。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就会陷入束缚”错误,由原文“今欲学其道,不得其清明玄圣,而守其法籍宪令,不能为治亦明矣”可知,如今想学他们的大道,没有他们那种清澈明朗的大德,而死守着他们的法典条文,不可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这个道理也很明白了。没说陷入束缚,选项于文无据。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是故”,因此;每句的第一个“法”,动词,效法;“所以”,情由,原因。(2)“相得”,彼此投合;“极”,竭尽全力;“权衡”,法度。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文中“故圣人论世而立法,随时而举事”“所以为法者,与化推移者也”等可知,好的国家法度应与时俱进,适应当时的社会实际;由原文“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善之生如春,恶之死如秋”等可知,好的国家法度应赏罚严明,鼓励善行,抑制罪恶;由原文“其备足以必完法”可知,好的国家法度应措施完备,能够保证法制的实行和完善。参考译文:材料一:世界上所谓的明白事理的人,大多是背离了道德这个根本。说“礼义足以治天下”,这种人是不可以和他谈治国方略的。所谓礼义,是五帝三王时期制定的法典和习俗,只是一个时代的印迹。在舜的时代,有苗不归服,于是舜修治德政,停止战争讨伐,持盾牌和大斧歌舞(以此来感化三苗)。在禹的时代,天下大雨,洪水泛滥,禹命令民众堆聚土壤和积集柴草,选择丘陵高处居住。天下还没有安定下来,海内还未和平,文王已经去世,武王想要发扬文王的美德,下令夷狄各自凭礼物来朝贡,但因路途遥远,(夷狄)不能按时到达,所以才举办了三年丧事。禹时天下遭受洪水灾害,禹忙于修筑水库,所以早上死人晚上立即安葬。这些均是圣人用来适应时势的变化。根据实际情形所采取的适宜的做法。而依据一时的情形变化制定的礼法,想要应对不断变化的时世,就像冬天穿葛布衣、夏天穿皮大衣一样荒谬。调整一次弓弩上的瞄准器是不可能用它来发射一百次的,同样一件衣服也不可能一年穿到头。这说明瞄准器必须根据目标的高低随时调整,衣服必须适应气候的冷暖变化。因此世事不同治国的措施就要随之变化,时代发展风俗就要改变。所以圣人根据世道来制定法规,顺随时代来采取措施。上古帝王,在泰山上祭过天,在梁父山上祭过地的,有七十多位。他们的法度各不相同,并不是他们追求不同,而是时代社会变了。因此不能效法他们现成的法令,而应该是效法他们制定法令的情由。他们制定法令的情由,就是顺随变化的发展。能够顺随变化的发展做人做事,最可贵的精神就在这里面了。所以,古代狐梁的歌是可以学着唱的,但他唱得如此动人的原因却是很难掌握的;古代圣人的法规是可以观摩的,但他们制定法规的缘由却是很难探究的;古代雄辩之士的辩词是可以听到的,但他们如此善辩的原因却不能描绘出来。淳均宝剑也没什么值得珍重的,值得珍重的是欧冶子的铸剑技术。五帝三王看轻天下,藐视万物,看齐生死,适应变化。他们怀着圣明之心来观照万物的真谛,向上与天道为友,向下和自然做伴。如今想学他们的大道,没有他们那种清澈明朗的大德,而死守着他们的法典条文,不可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这个道理也很明白了。所以说“得到十把锋利的宝剑,不如掌握欧冶子的铸剑技术;得到百匹善于奔跑的良马.不如掌握伯乐的相马技术”。材料二:圣明的君主制定法度,其赏赐足以鼓励善行,其威严足以制服暴乱,其措施足以保证法制的坚决实行和完善。能治理好国家的臣子,功绩众多的人地位尊贵,竭尽能力的人赏赐优厚,尽心尽忠的人名声得以树立。好的事物就像春天的草木一样蓬勃生长,坏的事物就像秋叶枯萎般凋谢,所以民众奋勉竭力,乐于尽心尽力,这就叫君臣彼此投合。君臣彼此投合,所以能使效力的臣子竭尽全力遵守法度,而追求成为任鄙那样的人:战士们出生入死,情愿成为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坚守道义的人都怀有忠贞之心,愿像子胥那样为尽忠守节而献身。效力的人愿像任鄙那样竭尽全力,战士愿像孟贲、夏育那样勇敢,坚守道义的人内心像金石一样坚定。那么君主就可以高枕无忧而确保治国规范完备了。6.CEG7.B8.B9.(1)(孟孙氏的)驾车者说:“先前你要惩处他。现在又召他作儿子的师傅。这是什么原因呢?”(2)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母亲在我身后不停地哀啼,我实在不忍心,就偷偷地放掉了小鹿还给母鹿。”10.示例一:①忠君报国(公私分明)。乐羊听从魏王命令攻打中山国,忍受失子之痛,坚决完成魏王交给的任务,这种舍小我为大我的精神令人敬佩。②有仁德之心(有良善之心)。秦西巴连一头幼鹿都不忍心加以伤害。可见其有仁爱之心,这是贤臣应有的优秀品质之一。示例二:①贤臣不可有巧智伪诈之心,要有一颗自然诚朴之心;②贤臣不可强求建功面失了恩义,也不可为了刻意避祸面失了仁心。【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一定要患温热病的人进食,让中暑者喝冷水,这是一般人用来调治病人的方法,但良医却认为这样做会使病情加重。“病湿而强之食”与“病暑而饮之寒”结构一致,应单独成句,在“病暑而饮之寒”前后断开,即C和E处;“此众人之所以为养也”中的“也”为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其后断开,即G处。故在CEG三处断句。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被信任;诚信。句意:秦西巴因为有罪而更受信任。/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被毁谤。B.错误。躲避、避免;批驳。含义不同。句意:但有道的聪明人却对此躲得远远的。/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C.正确。相隔一段时间;平日。句意:过了一年。/你们平日说。D.正确。在旁侍候的人,近侍;方位词,本指左边和右边,泛指到处。句意:孟孙身边的人就说。/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指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谗言”于文无据。堵师赞的话只是他个人的看法,听不听还在魏文侯自己,所以“谗言”之说没有根据。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御”,驾车者;“曩”,先前;“罪”,惩处。(2)“对”,回答;“诚”,实在;“纵”,放掉。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示例一:①由原文“乐羊曰:‘君臣之义,不得以子为私。’攻之愈急”可知,忠君报国(公私分明)。乐羊听从魏王命令攻打中山国,忍受失子之痛,坚决完成魏王交给的任务,这种舍小我为大我的精神令人敬佩。②由原文“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鹿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可知,有仁德之心(有良善之心)。秦西巴连一头幼鹿都不忍心加以伤害。可见其有仁爱之心,这是贤臣应有的优秀品质之一。示例二:①由原文“巧诈不如拙诚”可知,贤臣不可有巧智伪诈之心,要有一颗自然诚朴之心;②由原文“则有功者离恩义,有罪者不敢失仁心也”可知,贤臣不可强求建功而失了恩义,也不可为了刻意避祸而失了仁心。参考译文:材料一:乐羊任魏将去攻打中山国,他的儿子正在中山国。中山国的君主煮死他的儿子,并送给乐羊人肉羹。乐羊坐在帐幕下小口吃喝,喝完了一杯。魏文侯对堵师赞说:“乐羊因为我的缘故,吃了他儿子的肉。”(堵师赞)回答说:“他的儿子他都能吃掉,还有谁不能吃呢?”乐羊从中山回来,魏文侯奖赏他的功劳而怀疑他的用心。鲁国的孟孙氏打猎掳获一头小鹿。派秦西巴带上它回去,小鹿的母亲跟随着小鹿并不断地哀啼,秦西巴狠不下心来,就将小鹿放还给母鹿,孟孙氏归来后索要小鹿。秦西巴回答说:“我狠不下心而放还给它的母亲了。”孟孙氏大怒,赶走了他。过了三个月,又召秦西巴回来当他儿子的师傅。(孟孙氏的)驾车者说:先前你要惩处他,现在又召他作儿子的师傅,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孙氏说:“对小鹿都不狠心,又怎能对我的儿子狠心呢?”所以说:“巧智伪诈,不如笨拙而诚实。”乐羊因为有功而被怀疑,秦西巴因为有罪而更受信任。材料二:一定要患温热病的人进食,让中暑者喝冷水,这是一般人用来调治病人的方法,但良医却认为这样做会使病情加重。追求赏心悦目,这是愚蠢之人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