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医师资格考试考前冲刺《针灸学》学习课件(医考必备)_第1页
中西医医师资格考试考前冲刺《针灸学》学习课件(医考必备)_第2页
中西医医师资格考试考前冲刺《针灸学》学习课件(医考必备)_第3页
中西医医师资格考试考前冲刺《针灸学》学习课件(医考必备)_第4页
中西医医师资格考试考前冲刺《针灸学》学习课件(医考必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灸学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名称★★★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3.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系★5.十二经脉的循行与交接规律★★6.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顺序★★考点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概念:十二经脉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正经”。

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六阳经:四肢外侧、头面、躯干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六阴经:四肢内侧和胸腹部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8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考点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考点三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是: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交接规律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考点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考点六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顺序是: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

简便记忆: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三、奇经八脉1.奇经八脉的名称★★2.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3.奇经八脉的功能及临床意义★奇经八脉的名称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合(属络)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五、十二经别1.十二经别的分布★★2.十二经别的作用及临床意义★考点一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

十二经别具有离、入、出、合的循行特点:十二经别多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

(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合)。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故有“六合”之称。

六、十二经筋1.十二经筋的分布★2.十二经筋的作用及临床意义★七、十二皮部1.十二皮部的分布★2.十二皮部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

临床应用一、经络的作用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诊断方面★2.治疗方面★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1.十四经穴★★2.奇穴★★3.阿是穴★★腧穴总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考点一十四经穴

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要部分。这类腧穴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

考点二奇穴

是指具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

考点三阿是穴

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也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不定穴”、“天应穴”、“压痛点”等,阿是穴无一定数目。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一、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2.远治作用★★3.特殊作用★★二、主治规律1.分经主治规律★2.分部主治规律★腧穴的治疗作用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第五单元特定穴一、特定穴的分类及概念★★二、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的内容及临床应用★★★考点一特定穴的分类及概念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10类。特定穴主治规律性强,应用范围广,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1.五输穴概念:是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穴。《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人为合。”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的内容及临床应用⑵临床应用①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治疗作用:井穴多用于急救,点刺十二井穴可抢救昏迷;荥穴主要用于热证,如胃火牙痛选胃经的荥穴内庭可以清泻胃火。《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2.原穴、络穴概念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络穴:络脉从本经分出的穴位。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小肠之原腕骨穴,足之三阴三原太,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十二原穴歌》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号尾翳,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脉君须记。《十五络穴歌》3.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⑴分布特点和组成郄穴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也各有一个郄穴,合称为十六郄穴。⑵临床应用郄穴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一般来说,阴经郄穴多治疗血证,阳经郄穴多治疗急性痛证。《十六郄穴歌》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列,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4.背俞穴、募穴概念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腧穴。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主治及应用①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病变。②治疗与脏腑经络相联属的组织器官疾患。

《十二募穴歌》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

《十二背俞穴歌》肺三厥四心五找,肝九胆十脾十一,十二胃俞焦腰一,腰二肾俞大肠四,骶一骶二小膀胱。5.下合穴概念: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胃经下合足三里,上下巨虚大小肠,膀胱委中胆阳陵,三焦下合属委阳。6.八会穴概念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名称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7.八脉交会穴概念: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连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八脉交会穴歌诀》第六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腧穴的定位方法1.骨度分寸定位法★★★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4.简便取穴法★考点一骨度分寸定位法指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于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起止点折量寸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3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3眉间(印堂)至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18前额两发角(头维)之间9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9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9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8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5两乳头之间8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12起止点折量寸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3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9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12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13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腘横纹至外踝尖16考点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间的距离作为1寸。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宽度作为3寸。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第七单元手太阴肺经、穴手太阴肺经、腧穴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与主治要点: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考点二主治概要1.胸、肺、咽喉部与肺脏有关病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咯血,胸痛等。

2.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肩背痛,肘臂挛痛,手腕痛等。

尺泽(合穴)【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等肺疾;②肘臂掣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孔最(郄穴)【定位】尺泽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主治】①咳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肘臂掣痛。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太渊(腧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主治】①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②无脉症;③腕臂痛。

鱼际(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主治】①咳嗽、咯血;②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③小儿疳积。

少商(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②热病、昏迷等肺系实热证;③癫狂。

第九单元手阳明大肠经、穴手阳明大肠经、腧穴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与主治要点: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肩髃、扶突、迎香★★★考点二主治概要

1.头面五官病齿痛,咽喉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2.神志病、热病昏迷,发热,眩晕,癫狂等。3.肠胃病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等。4.皮肤病瘾疹、痤疮、神经性皮炎等。5.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手臂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等。

商阳(井穴)【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

合谷(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牙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主治】①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腹痛、腹泻;③齿痛、颊肿。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热病,高血压,癫狂;③腹痛、吐泻等胃肠病证;④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⑤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肩髃【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主治】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②瘾疹。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主治】①鼻塞、鼻衄、口眼歪斜等局部病证;②胆道蛔虫症。第九单元足阳明胃经、腧穴足阳明胃经穴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与主治要点: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梁门、天枢、归来、梁丘、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丰隆、解溪、内庭、厉兑★★★本经腧穴主治胃肠,头面,五官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四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目赤痛痒、眼睑动、面痛、目翳等目疾;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面部病证;头痛、眩晕。

地仓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等面局部病证。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透刺。下关

【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主治】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

【操作】直刺0.5~1寸。留针时不可做张口动作,以免折针。天枢大肠募穴

【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共同主治: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特殊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操作】直刺1~1.5寸。《千金》:孕妇不可灸。

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主治】共同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癫狂等神志病;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特殊主治: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条口【定位】上巨虚穴下2寸。

【主治】共同主治:下肢痿痹,转筋;脘腹疼痛。特殊主治:肩臂痛(本穴又名肩凝穴,为肩周炎要穴)。丰隆络穴

【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中指)处。

【主治】共同主治:头痛,眩晕;癫狂;下肢痿痹;腹胀,便秘。特殊主治: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内庭荥穴

【定位】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性病证;热病;吐酸、泄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第十单元足太阴脾经、腧穴足太阴脾经、腧穴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与主治要点: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阳陵泉、血海、大横、大包★★★本经腧穴主要治疗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定位】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主治】共同主治: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特殊主治: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2.三阴交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为妇科要穴;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心悸,失眠,高血压;下肢痿痹;阴虚诸证。

【操作】直刺1~1.5寸。孕妇禁针。3.地机郄穴

【定位】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主治】共同主治: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证;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特殊主治:腰痛。【操作】直刺1~2寸。4血海

【定位】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第2~5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共同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妇科病证。特殊主治: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第十一单元手少阴心经、腧穴手少阴心经、腧穴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与主治要点: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心、胸、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通里络穴

【定位】腕横纹上l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心悸、怔忡等心病;舌强不语、暴喑;腕臂痛。神门输穴;原穴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高血压;胸胁痛。第十二单元手太阳小肠经、腧穴手太阳小肠经、腧穴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与主治要点:少泽、后溪、养老、支正、天宗、颧髎、听宫、★★★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少泽井穴

【定位】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主治】乳痈、乳汁少等乳疾;昏迷、热病等急症、热证;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证。天宗

【定位】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取穴。

【主治】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等局部病证;特殊主治:气喘。听宫

【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齿痛。

【操作】张口,直刺1~1.5寸。留针时应保持一定的张口姿势。第十三单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足太阳膀胱经、腧穴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与主治要点:晴明、攒竹、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承扶、次髂、委阳、委中、膏肓、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束骨、至阴★★★本经腧穴只要治疗头,项,目,背,腰,下肢部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症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症。睛明

【定位】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等目疾;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动过速。

攒竹

【定位】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头痛、眉棱骨痛、眼睑动、眼睑下垂、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等眼部病证;呃逆。

肺俞肺之背俞穴

【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②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

膈俞八会穴之血会

【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之证;②贫血;③瘾疹,皮肤瘙痒;④潮热,盗汗。特殊主治:止呃逆要穴。胃俞胃之背俞穴

【定位】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肾俞肾之背俞穴

【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头晕、耳鸣、耳聋、腰酸痛等肾虚病证;②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生殖泌尿系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次髎

【定位】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痛经等妇科病证;小便不利;遗精、阳痿、疝气;腰骶痛、下肢痿痹。

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共同主治: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腰背委中求)。特殊主治: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秩边

【定位】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共同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小便不利;阴痛。特殊主治:便秘,痔疾。承山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中点。

【主治】共同主治:

腰腿拘急、疼痛。特殊主治:痔疾,便秘。

昆仑经穴

【定位】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共同主治: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等痛证。特殊主治:癫痫;滞产。

至阴井穴

【定位】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特殊主治:胎位不正,滞产。【操作】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第十四单元足少阴肾经、腧穴足少阴肾经、腧穴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与主治要点:涌泉、然谷、太溪、大钟、照海、肓俞、复溜★★★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妇科病,前阴病,肺,肾,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涌泉井穴

【定位】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

【主治】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痛等急症及神志疾患;头痛、头晕、目眩、失眠;咯血、咽喉肿痛、喉痹等肺系病证;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足心热。

太溪输穴;原穴【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主治】①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阳痿等肾虚证;②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等阴虚性五官病证;③咳嗽、气喘、咯血、胸痛等肺部疾患;④消渴,小便频数,便秘;⑤月经不调;⑥腰脊痛,下肢厥冷。为补肾要穴。

照海八脉交会穴(通于阴跷脉)

【定位】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主治】咽喉干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疾患;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病证;小便频数,癃闭。特殊主治:失眠、癫痫等精神、神志疾患。第十五单元手厥阴心包经、腧穴手厥阴心包经、腧穴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与主治要点:天池、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心,胸,胃,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曲泽合穴

【定位】肘微屈,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主治】心痛、心悸、善惊等心系病证;胃痛、呕血、呕吐等热性胃病;暑热病;肘臂挛痛。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①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疾;②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为止呃逆要穴。③中风;④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⑤眩晕症,如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⑥肘臂挛痛。大陵输穴;原穴。【定位】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①心痛,心悸,胸胁满痛;②胃痛、呕吐、口臭等胃腑病证;③喜笑悲恐、癫狂痫等神志疾患;④臂、手挛痛。第十六单元手少阳三焦经、腧穴手少阳三焦经、腧穴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与主治要点:关冲、中渚、阳池、外关、支沟、肩髎、翳风、角孙、耳门、丝竹空★★★本经腧穴主要治疗侧头部,耳目,咽喉,胸胁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外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主治】①热病;②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③瘰疬;④胁肋痛;⑤上肢痿痹不遂。特殊主治:急性腰扭伤。支沟经穴【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主治】①便秘;②耳鸣,耳聋;③暴喑;④瘰疬,⑤胁肋疼痛;⑥热病。特殊主治:便秘。第十七单元足少阳胆经、腧穴足少阳胆经、腧穴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与主治要点:瞳子髎、听会、完骨、阳白、头临泣、风池、肩井、日月、带脉、环跳、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侠溪、足窍阴★★★本经腧穴主要治疗侧头部,耳目,咽喉,肝胆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风池

全身搜风要穴。【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主治】①中风、癫痫、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内风所致的病证;②感冒、鼻塞、鼽衄、目赤肿痛、口眼歪斜等外风所致的病证;③颈项强痛。【操作】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中间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

环跳

【定位】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l/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风疹。阳陵泉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①黄疸、胁痛、口苦、呕吐、吞酸等肝胆犯胃病证;②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等下肢、膝关节疾患;特殊主治:小儿惊风。悬钟八会穴之髓会

【定位】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①痴呆、中风等髓海不足疾患;②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特殊主治:痔疾,便秘。足临泣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

【定位】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足小趾伸肌腱的外侧。

【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胁肋疼痛、足跗肿痛等痛证;月经不调、乳痈;瘰疬。

第十八单元足厥阴肝经、腧穴足厥阴肝经、腧穴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与主治要点:大敦、行间、期门、蠡沟、曲泉、章门、天冲★★★本经腧穴主要治疗肝胆,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行间荥穴

【定位】足背,当第1、2趾间的趾蹼缘上方纹头处。

【主治】①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等肝经风热所致的头目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阴中痛、疝气;④遗尿、癃闭、五淋等泌尿系病证;⑤胸胁满痛。太冲输穴;原穴【定位】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主治】①中风、癫狂痈、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等肝经风热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黄疸、胁痛、腹胀、呕逆等肝胃病证;④癃闭,遗尿;⑤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期门肝之募穴

【定位】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①胸胁胀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腹泻等肝胃病证;②奔豚气;③乳痈。本穴为疏肝解郁要穴。

第十九单元督脉、腧穴督脉、腧穴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与主治要点: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身柱、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印堂、水沟、素髎★★★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项背,头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命门【定位】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①腰脊强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经闭、不孕等妇科病证;③遗精、阳痿、精冷不育、小便频数等男性肾阳不足性病证;④小腹冷痛,腹泻。多用灸法。

大椎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②骨蒸潮热;③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④项强,脊痛;⑤风疹,痤疮。百会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①痴呆、中风、失语、瘈疭、失眠、健忘、癫狂痫证、癔病等神志病证;②头风、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病证;④脱肛、阴挺、胃下垂、肾下垂等气失固摄而毁的下陷性病证。

【操作】平刺0.5~0.8寸;升阳举陷可用灸法。水沟

【定位】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①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为急救要穴之一;②癔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等神志病证;③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等面鼻口部病证;闪挫腰痛。

第二十单元任脉、腧穴任脉、腧穴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与主治要点:中极、关元、气海、下脘、建里、中脘、上脘、膻中、天突、廉泉、承浆★★★本经腧穴主要治疗腹部,胸部,颈部,头面的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病症,部分腧穴有保健作用,少数腧穴可治疗神志病。中极膀胱募穴【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主治】①遗尿、小便不利、癃闭等泌尿系病证;②遗精、阳痿、不育等男利病证;③月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不孕、产后恶露不尽、带下等妇科病证。【操作】直刺1~1.5寸;孕妇慎用。

关元小肠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①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病证;②少腹疼痛,疝气;③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证;④五淋、尿血、尿闭、尿频等泌尿系病证;⑤遗精、阳痿、早泄、白浊等男科病证;⑥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气海肓之原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①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②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③小便不利,遗尿;④遗精,阳痿,疝气;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操作】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气海关元均为补虚要穴,宜灸法。神阙

【定位】脐窝中央。

【主治】①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②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等肠腑病证;③水肿,小便不利。特殊主治:用闪罐法治疗荨麻疹。

【操作】一般不针,多用艾条灸或艾炷隔盐灸法。中脘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中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①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小儿疳积等脾胃病证;②黄疸;②癫狂,脏躁。特殊主治:咳喘痰多。膻中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定位】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或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噎膈、呃逆等胸中气机不畅的病证;②产后乳少、乳痈、乳癖等胸乳病证。

【操作】平刺0.3~0.5寸。第二十一单元奇穴奇穴常用奇穴的定为和主治要点★★★四神聪

【定位】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主治】中风、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狂乱;目疾。

印堂

【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痴呆、痫证、失眠、健忘;头痛、眩晕;鼻渊、鼻衄;小儿急慢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夹脊

【定位】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l7穴,左右共34穴。

【主治】上胸部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患;下胸部穴位治疗胃肠疾患;腰部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患。四缝

【定位】在第2~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一手4穴,左右共8穴。

【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

刺法灸法学第二十二单元毫针刺法一、针刺准备1.消毒★★★2.体位★★★二、进针方法1.指切进针法★★★2.夹持进针法★★★3.舒张进针法★★★4.提捏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

左手拇指甲切掐穴位,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刺入穴位。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针尖露出2~3分,并固定在穴位皮肤表面,右手持针柄,双手配合,左手下压,右手捻转,将针刺入穴位。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

左手拇、食二指将穴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指中间刺入。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4.提捏进针法

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位的上端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三、针刺深度及角度1.角度★★★2.深度★★★考点一针刺角度

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一般可分为直刺、斜刺和平刺3种。

1.直刺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适用于肌肉较为丰厚的大部分腧穴,如四肢、腰臀、腹部的穴位。

2.斜刺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入。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处的腧穴,如胸、背部穴位;或为避开血管、骨骼、瘢痕部位而采用此法;或为施行行气手法而采用此法。

3.平刺平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l5°左右横向刺入,又称横刺、沿皮刺。适用于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如头部穴位。四、行针手法1.基本手法★★★2.辅助手法★考点一行针的基本手法主要有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

1.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方法。

2.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交替旋转捻动动作的操作方法。六、针刺补泻1.捻转补泻★★★2.提插补泻★★★3.平补平泻★4.疾徐补泻★5.迎随补泻★6.呼吸补泻★7.开阖补泻★考点一捻转补泻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考点二提插补泻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七、针刺异常情况1.晕针★2.滞针★3.血肿★4.断针★5.弯针★6.气胸★7.刺伤内脏★8.刺伤脑与脊髓★八、针刺注意事项1.特殊生理状态的针刺注意事项★2.妊娠妇女、小儿针刺时的注意事项★3.颈项、眼区、胸胁腹背等部位腧穴的针刺注意事项★4.不宜针刺的疾病★一、灸法的作用1.温经散寒★★2.扶阳固脱★★3.消淤散结★★4.防病保健★★二、灸法种类1.灸法的分类★★2.艾炷灸★3.艾条灸★4.温针灸★三、注意事项1.施灸的先后顺序★1.施灸的禁忌★2.灸后的处理★第二十三单元灸法细目一灸法的作用1.温经散寒

2.扶阳固脱

3.消瘀散结

4.防病保健

灸法的种类(二)间接灸

1.隔姜灸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湿痹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2.隔蒜灸本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3.隔盐灸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小便不利、中风脱证等。4.隔附子饼灸本法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和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的作用。

第二十四单元拔罐法一、拔罐的方法★二、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三、拔罐的注意事项★第二十五单元其他针法其他针法1.电针法★2.三棱针法★3.皮肤针法★4.穴位注射法★第二十六单元头针、耳针头针、耳针一、头针1.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二、耳针1.常用耳穴的部位和主治★2.临床选穴原则及注意事项★第二十七单元治疗总论一、针灸治疗原则1.补虚泻实★★2.清热温寒★★3.治病求本★★4.三因制宜★★二、针灸治疗作用1.疏通经络★2.调和阴阳★3.扶正祛邪★三、针灸处方1.选穴原则★2.配穴方法★第二十八单元内科病症的针灸治疗内科病症的针灸治疗一、头痛★★★二、面痛★★三、腰痛★★★四、痹证★★★五、坐骨神经痛★★六、中风★★★七、眩晕★★★八、面瘫★★★九、痿证★★★内科病症的针灸治疗十、痫病★★★十一、不寐★★★十二、郁证★★十三、痴呆★★十四、心悸★★★十五、感冒★★★十六、咳嗽★★★十七、哮喘★★★十八、呕吐★★★内科病症的针灸治疗十九、胃痛★★★二十、泄泻★★★二十一、痢疾★★二十二、便秘★★★二十三、阳痿★★二十四、癃闭★★二十五、消渴★★第二十八单元内科病症的针灸治疗细目一头痛头痛的处方主穴

百会、太阳、风池、阿是穴、合谷配穴

太阳头痛配天柱、后溪、昆仑;阳明头痛配印堂、内庭;少阳头痛配率谷、外关、足临泣;厥阴头痛配四神聪、太冲、内关。风寒头痛配风门、列缺;风热头痛配曲池、大椎;风湿头痛配头维、阴陵泉;肝阳上亢头痛配太溪、太冲;痰浊头痛配中脘、丰隆;瘀血头痛配血海、膈俞;血虚头痛配脾俞、足三里。凤阳百合细目二面痛面痛的处方主穴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太冲、内庭配穴眼部疼痛配丝竹空、阳白、外关;上颌支痛配颧髂、迎香;下颌支痛配承浆、颊车、翳风。外感风寒配风池、列缺;外感风热配曲池、外关;气血瘀滞配内关、三阴交;肝胃郁热配行间、内庭;阴虚阳亢配风池、太溪。细目三腰痛腰痛的处方主穴大肠俞、阿是穴、委中配穴督脉病证配后溪;足太阳经证配申脉;腰椎病变配腰夹脊。寒湿腰痛配命门、腰阳关;瘀血腰痛配膈俞、次髂;肾虚腰痛配肾俞、太溪。腰痛是常委细目四痹证痹证的处方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配穴行痹配膈俞、血海;痛痹配肾俞、关元;着痹配阴陵泉、足三里;热痹配大椎、曲池。另可根据疼痛的部位循经配穴。细目五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的处方主穴足太阳经证:腰夹脊、秩边、委中、承山、昆仑足少阳经证:腰夹脊、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配穴寒湿证配命门、腰阳关;瘀血阻络证配血海、阿是穴;气血不足证配足三里、三阴交。细目六中风中风的处方1.中经络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配穴肝阳暴亢配太冲、太溪;风痰阻络配丰隆、合谷;痰热腑实配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配气海、血海、足三里;阴虚风动配太溪、风池。2.中脏腑(1)闭证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2)脱证关元、神阙关中三尺泉水

十二井水冲龙宫

细目七眩晕眩晕的处方1.实证主穴百会、风池、太冲、内关配穴肝阳上亢配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配头维、中脘、丰隆。2.虚证主穴百会、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配穴气血两虚配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不足配太溪、悬钟、三阴交。

白痴冲关,眩晕肝肾二叔会三里池细目八面瘫面瘫的处方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髂、颊车、地仓、合谷、太冲配穴风寒外袭配风池、风府;风热侵袭配外关、关冲;气血不足配足三里、气海。眼睑闭合不全配鱼腰、丝竹空、申脉;鼻唇沟变浅配迎香;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颏唇沟歪斜配承浆;乳突部疼痛配翳风;舌麻、味觉减退配廉泉。谷地煮四车冲阳泉

细目九痿证痿证的处方主穴上肢:肩偶、曲池、外关、合谷、颈、胸段夹脊穴下肢:髀关、足三里、阳陵泉、悬钟、三阴交、解溪、腰部夹脊穴配穴肺热津伤配尺泽、大椎;湿热浸淫配阴陵泉、内庭;脾胃虚弱配脾俞、胃俞;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细目十痫病痫病的处方1.发作期主穴水沟、百会、后溪、内关、涌泉2.间歇期主穴印堂、鸠尾、间使、太冲、丰隆、腰奇配穴痰火扰神配神门、行间、内庭;风痰闭阻配合谷、风池、阴陵泉;瘀阻脑络配膈俞、内关、血海;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肾阴虚配肝俞、肾俞、三阴交。泉水会溪内

唐太监骑龙尾细目十一不寐不寐的处方主穴百会、安眠、神门、三阴交、照海、申脉配穴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心肾不交配太溪、肾俞;心胆气虚配心俞、胆俞;肝火扰神配行间、侠溪;脾胃不和配足三里、内关。噩梦多配厉兑、隐白;头晕配风池、悬钟;重症不寐配夹脊、四神聪。三百海参安神细目十二郁证郁证的处方主穴百会、印堂、水沟、内关、神门、太冲配穴肝气郁结配膻中、期门;气郁化火配行间、侠溪;痰气郁结配丰隆、阴陵泉、天突;心神惑乱配通里、心俞、三阴交;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肝,肾阴虚配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咽部异物哽塞感明显者配天突、照海。水神冲关拜堂细目十三痴呆痴呆的处方主穴百会、印堂、四神聪、内关、太溪、悬钟配穴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气血不足配足三里、气海、血海;痰浊蒙窍配丰隆、中脘;瘀血阻络配膈俞、太冲。会堂内(有)四神,太玄

细目十四心悸心悸的处方主穴内关、神门、郄门、心俞、巨阙配穴心胆虚怯配胆俞;心脾两虚配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配太溪、肾俞;水气凌心配气海、阴陵泉;心脉瘀阻配膻中、膈俞。巨阙叔关二门

细目十五感冒感冒的处方主穴列缺、合谷、风池、大椎、太阳配穴风寒感冒配风门、肺俞;风热感冒配曲池、尺泽;夹湿配阴陵泉;夹暑配委中。体虚感冒配足三里;咽喉疼痛配少商、商阳。大谷池缺太阳细目十六咳嗽咳嗽的处方1.外感咳嗽主穴肺俞、列缺、合谷配穴风寒袭肺配风门、太渊;风热犯肺配大椎、曲池。咽喉痛配少商。2.内伤咳嗽主穴肺俞、太渊、三阴交配穴痰湿阻肺配丰隆、阴陵泉;肝火灼肺配行间、鱼际;肺阴亏虚配膏肓。咯血配孔最,胁痛配阳陵泉;咽喉干痒配太溪;盗汗配阴郄;气短乏力配足三里、气海。细目十七哮喘哮喘的处方1.实证主穴列缺、尺泽、肺俞、中府、定喘配穴风寒外袭配风门、合谷;痰热阻肺配丰隆、曲池。喘甚者配天突。2.虚证主穴肺俞、膏肓、肾俞、太渊、太溪、足三里、定喘配穴肺气虚配气海;肾气虚配关元。

肺喘缺中泽肺肾二叔搞定三太太细目十八呕吐呕吐的处方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配穴寒邪客胃配上脘、胃俞;热邪内蕴配合谷、金津、玉液;饮食停滞配梁门、天枢;肝气犯胃配期门、太冲;痰饮内停配丰隆、公孙;脾胃虚寒配脾俞、胃俞。中关足细目十九胃痛胃痛的处方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配穴寒邪客胃配胃俞;饮食伤胃配梁门、下脘;肝气犯胃配期门、太冲;瘀血停胃配膈俞、三阴交。脾胃虚寒配关元、脾俞、胃俞;胃阴不足配胃俞、三阴交、内庭。中关足细目二十泄泻泄泻的处方1.急性泄泻主穴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配穴寒湿内盛配神阙;肠腑湿热配内庭、曲池;食滞肠胃配中脘。泻下脓血配曲池、三阴交、内庭。2.慢性泄泻主穴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配穴脾气虚弱配脾俞、太白;。肾阳虚衰配肾俞、关元;肝气乘脾配肝俞、太冲。久泻虚陷者配百会。泉水上天细目二十一痢疾痢疾的处方主穴天枢、上巨虚、合谷、三阴交配穴湿热痢配曲池、内庭;寒湿痢配中脘、气海;疫毒痢配大椎、十宣;噤口痢配内关、中脘;休息痢配脾俞、足三里;久痢脱肛配百会。三天和尚

细目二十二便秘便秘的处方主穴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配穴热秘配合谷、曲池;气秘配太冲、中脘;冷秘配神阙、关元;虚秘配足三里、脾俞、气海,兼阴伤津亏者加照海、太溪。天上大沟

细目二十三阳痿阳痿的处方主穴关元、三阴交、肾俞配穴肾阳不足配命门、太溪;惊恐伤肾配志室、胆俞;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足三里;湿热下注配曲骨、阴陵泉;肝郁气滞配太冲、内关。失眠多梦配神门、心俞;食欲不振配中脘、足三里;腰膝酸软配命门、阳陵泉。细目二十四癃闭癃闭的处方1.实证主穴中极、膀胱俞、秩边、阴陵泉、三阴交配穴膀胱湿热配委阳;肺热壅盛配尺泽;肝郁气滞配太冲;浊瘀阻塞配次髂、血海。2.虚证主穴关元、脾俞、肾俞、三焦俞、秩边配穴脾虚气弱配气海、足三里;肾气亏虚配太溪、命门。

细目二十五消渴消渴的处方主穴胃脘下俞、肺俞、脾俞、肾俞、太溪、三阴交配穴肺燥津伤配太渊、少府;胃热津伤配内庭、地机;肾阴亏虚配复溜、太冲;阴阳两虚配关元、命门。上肢疼痛或麻木配肩髑、曲池、合谷;下肢疼痛或麻木配风市、阳陵泉、解溪;皮肤瘙痒配风池、曲池、血海。第二十九单元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一、月经不调★★★二、痛经

★★★三、崩漏

★★★四、绝经前后诸症

★★★五、带下病

★★★六、缺乳

★★★七、遗尿

★★★细目一月经不调月经不调的处方1.月经先期主穴关元、三阴交、血海配穴实热配行间;虚热配太溪;气虚配足三里、脾俞。月经过多配隐白。2.月经后期主穴气海、三阴交、归来配穴寒凝配关元、命门;血虚配足三里、血海。3.月经先后无定期主穴关元、三阴交、肝俞配穴肝郁配期门、太冲;肾虚配肾俞、太溪。

细目二痛经痛经的处方1.实证主穴中极、次髂、地机、三阴交配穴气滞血瘀配太冲、血海;寒凝血瘀配关元、归来。2.虚证主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配穴气血虚弱配气海、脾俞;肾气亏损配太溪、肾俞。三次中地三三元细目三崩漏崩漏的处方1.实证主穴关元三阴交隐白配穴血热配中极、血海;血瘀配血海、膈俞;湿热配中极、阴陵泉;气郁配膻中、太冲。2.虚证主穴气海、三阴交、肾俞、足三里配穴脾虚配百会、脾俞;肾虚配肾俞、太溪。

细目四绝经前后诸证绝经前后诸证的处方主穴肾俞、肝俞、太溪、气海、三阴交配穴肾阴虚配照海、阴谷;肾阳虚配关元、命门;肝阳上九配风池、太冲;痰气郁结配中脘、丰降。烦躁失眠配心俞、神门;纳少便溏配中脘、阴陵泉。细目五带下病带下病的处方主穴带脉、中极、白环俞、三阴交配穴湿热下注配阴陵泉、水道、次露;脾虚配气海、足三里、脾俞;肾虚配关元、肾俞、照海。阴痒配蠡沟、太冲。细目六缺乳缺乳的处方主穴乳根、膻中、少泽配穴气血虚弱配足三里、脾俞、胃俞;肝郁气滞配太冲、内关。膻中少乳细目七遗尿考点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