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中主题示例与巩固训练_第1页
高考阅读中主题示例与巩固训练_第2页
高考阅读中主题示例与巩固训练_第3页
高考阅读中主题示例与巩固训练_第4页
高考阅读中主题示例与巩固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阅读中主题示例与巩固训练考点:1.王族《雨和雪的声音(节选)》——英雄与取舍2.[俄罗斯]维克多·科克留什金《现代艺术展》——人物形象对主题的表达效果:挑战权威3.辛士红《读懂长征的精神力量》与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长征精神4.鲁迅《拿来主义》和季羡林《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观点比较:“送去主义”【考点研究】一、常见组合考点1.长征精神3.人物形象对主题的表达效果:挑战权威【考点示例】一、王族《雨和雪的声音(节选)》——英雄与取舍【考点解读】1.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2.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3.写人角度与主题4.选词与理由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雨和雪的声音(节选)王族好像刮风了,却感觉不到有风。侧耳一听,是一阵激烈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往远处看,有一个黑点正快速移动。稍近,便看清是一个人骑着马,向这边奔驰,来人是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牧民巴特尔,来找连长欧阳家良,而此时的欧阳家良正在发愁。一个月前,欧阳家良带着部队上天山修路,修到巴音布鲁克草原上,遇到了设计路线受牧民羊圈和坟墓阻挡的难题,设计路线不能改,牧民羊圈和坟墓又不能搬迁,欧阳家良一筹莫展。哨兵拦住巴特尔,说:“里面是营区,不能牵着马进去。”巴特尔说:“我已经讲规矩了,在离你们营区一百多米的地方就下了马,是牵着马走到你跟前的。我们草原上的人有讲究,不能骑着马直接到人家的毡房门口,而是在离毡房一定距离的地方就下马。”哨兵听得入了迷。哨兵说:“你叫什么名字?我登记一下。”巴特尔很自然地说:“我叫巴特尔。”哨兵知道“巴特尔”在蒙古语里是英雄的意思。巴特尔说:“我找连长。”他把马栓在树上,把马鞭子也挂上去。巴特尔笑着对哨兵说:“我们草原上的马鞭子也是有说法的,一个人牵着马到了别人的毡房前拴好,是不能提着马鞭子进毡房的。草原上有人人都遵守的规矩,那就是把马鞭子挂在马桩子上,或者放在毡房门外面。”哨兵又听得入了迷。巴特尔做了一个怪表情,对哨兵说:①“好了,雪山有多高河流有多长,草原上有意思的事情就有多少,如果咱们以后还有机会见面,我再给你说,现在我要去找连长。”哨兵便把巴特尔带到了欧阳家良跟前,对巴特尔说:“这位就是我们连长。”欧阳家良一眼就认出,巴特尔就是前天在岩石槽中躲过雪崩的那位牧民。当时,雪崩已经从山上涌下,站在对面山坡上的欧阳家良,眼看那牧民就要被雪崩吞没,不料那牧民从马背上跳下,牵马躲进了岩石的凹槽。雪崩一涌而下,那牧民和马在凹槽中安然无恙。欧阳家良问巴特尔:“你找我有什么事吗?”巴特尔回答:“我找你就问个事,有一条路叫独库公路,要从巴音布鲁克草原上修过去,大家让我问问,是真的吗?”欧阳家良点头。巴特尔脸上浮出一层凝重之色,“这条路要从巴音布鲁克革原上修过去,我没意见,以后我们的马和羊,就都走上了好路,是好事。但是为了牧民的羊,你们得把要设计的路线绕一下,不要从草原上修路。”欧阳家良一阵失落,巴特尔的话,②像一块裹着寒风的石头,向他砸了下来。他吃惊地问:“为什么?”巴特尔说:“是因为按草原上的规矩,牧民们的羊圈要留在那儿,那样的话羊才不会被狼吃掉。这个事情对牧民来说,大得像天一样,你一定要好好考虑一下。”欧阳家良不知该如何回答巴特尔。巴特尔说:“牧民们的羊圈为什么都在那儿,与狼山有关系,狼山在巴音布鲁克草原上有名得很,每年开春,狼王早早地就出现在狼山上,把草原动物的情况观察得清清楚楚,只要天气一暖和,狼王就在狼山上长嗥,把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狼群召唤到狼山下,给它们分配捕捉动物的任务,年年如此。所以牧民们把羊圈建在远离狼山的地方,而且集中在一起,派人天天看着,哪怕狼王把羊圈看得清清楚楚,也没办法把狼群派过去。”欧阳家良很为难,独库公路要严格按照勘测和设计施工,但影响到了牧民们的羊圈,该怎么办呢?③修这样一条路极其不易,怎能说改路线就改呢?巴特尔看见欧阳家良面有难色,便对欧阳家良说:“连长,你们要修的这条路,不仅会影响到牧民们的羊圈,还会影响狼。”欧阳家良说:“会影响狼的什么?”巴特尔说:“会影响狼对人的好处,狼对大自然中的一些动物充满友爱,经常不动声色地关心它们。它们在吃猎物时会把一些骨头、皮肉和残渣刺屑留在路边,陷入无助境地的狐狸、鹰和乌鸦等,会靠那些东西渡过难关。受狼启发,新疆人在沙漠中吃完西瓜后,会将瓜皮反扣在地上,以供受困的人或饥渴的鸟儿得以解救。牧民对狼抱有感激之情。狼会把黄羊和兔子作为捕食对象,让草原避免被啃食和践踏。狼在草原上奔跑时,嘴里会呼出一种特殊的味道,散布到草原上,牛羊等牲畜闻到后,会精神振奋,提高免疲力。以前,狼对着天空长嗥几声,不属于草原的动物就会自觉离去。现在因为缺少狼的驱赶调解,动物的生存失去平衡,经常出现难以预料的畜灾。”欧阳家良像门口的哨兵一样听得入了迷。巴特尔咳嗽一声,让欧阳家良醒过神来。然后,他说:“为什么一条路会影响到狼,因为路修通后,狼就不能到路的附近活动,但是狼不是好说话的动物,一旦它们的生存受到影响,尤其是捕食习惯被改变,它们就会疯狂地扑向牧民的羊,到时候就会造成狼灾。所以你好好考虑一下,千万不要在狼山前面修路。千万不要打乱狼的生活,狼的生活一旦被打乱,人的生活也会被打乱,草原上的一切就都乱套了。”气氛变得沉闷起来,两个人都不说话。欧阳家良不知该给巴特尔怎样的答案,便对巴特尔说:“这些事情,我需要向上级汇报,你回去等消息,一有消息我马上去找你。”④看样子,只能回去等了。于是,巴特尔向欧阳家良告别,骑上马,迅疾而去。(有删改)问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草原修一条路,让古老的草原与现代社会接轨,这是小说中欧阳家良带领的部队所肩负的使命,是小说的时代背景。B.“一筹莫展”“不知该如何回答”“很为难”,文中多次写欧阳家良为修路之事发愁,写出了他的畏难心理。C.小说以时间顺序自然行文,中间借巴特尔的叙述穿插了巴音布鲁克牧民与狼相斗相助的奇妙关系,富有哲学意蕴。D.小说以巴特尔骑马而来开始,以他骑上马迅疾而去结束,前后呼应;问题悬而未决让故事表现出启人深思的开放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写出了他的畏难心理”错,没有对困难的畏惧,应该是面对设计路线受牧民羊圈和坟墓阻挡的难题,设计路线不能改,牧民羊圈和坟墓又不能搬迁,两难选择感觉很为难,但没有害怕的意思。故选B。问题2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巴特尔用雪山之高和河流之长来比喻草原上有意思的事情多,非常富有少数民族风情。B.句子②中的“裹”和“砸”,写出了巴特尔的话带给欧阳家良的沉重压力,也暗示出修路部队和牧民间的矛盾。C.句子③中的问句,是欧阳家良忍不住对巴特尔的质问,能造福草原的修路却被阻挠,连长很生气。D.句子④既能让人读出巴特尔没有得到确定答复的失望,也能让人体味欧阳家良没有解决牧民疑问的歉疚。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分析人物心理与鉴赏深层意蕴的能力。B.“也暗示出修路部队和牧民间的矛盾”错,沉重压力体现出的是欧阳家良对修路的责任感以及必须绕路的无奈、失落,但不能体现部队和牧民间的矛盾,选项表述无中生有曲解文意。C.“忍不住对巴特尔的质问……连长很生气”错,结合“欧阳家良很为难,独库公路要严格按照勘测和设计施工,但影响到了牧民们的羊圈,该怎么办呢?修这样一条路极其不易,怎能说改路线就改呢?”分析,并非质问,而是欧阳家良的心理活动,是自我的反问,其间有为难情绪,但没有生气,更多的是不知所措。D.“也能让人体味欧阳家良没有解决牧民疑问的歉疚”错,“看样子,只能回去等了”主要表现巴特尔的心态和行为,看不出欧阳家良因为没有解决牧民疑问的歉疚,结合“这些事情,我需要向上级汇报,你回去等消息,一有消息我马上去找你”分析,欧阳家良应该是理解了巴特尔的意思,也考虑到了问题所在,回去跟上级汇报修路遇到的客观情况,以便想出更好地办法来解决眼前问题。故选A。问题3本文中的巴特尔人如其名,文章是怎样表现巴特尔草原“英雄”的一面的?答案(1)巴特尔富有责任感和担当意识。(2)巴特尔懂规矩、守规矩,讲求礼节,热情友善富有亲和力。(3)巴特尔经验丰富、智慧勇敢、雪崩面前能够化险为夷。(4)全心全意为牧民服务,热爱草原,关爱动物,尊重自然规律,有远见卓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由“侧耳一听,是一阵激烈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往远处看,有一个黑点正快速移动。稍近,便看清是一个人骑着马,向这边奔驰”“来人是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牧民巴特尔,来找连长欧阳家良”“我找你就问个事,有一条路叫独库公路,要从巴音布鲁克草原上修过去,大家让我问问,是真的吗?”“巴特尔脸上浮出一层凝重之色,‘这条路要从巴音布鲁克革原上修过去,我没意见,以后我们的马和羊,就都走上了好路,是好事。但是为了牧民的羊,你们得把要设计的路线绕一下,不要从草原上修路’”可知巴特尔富有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由“我已经讲规矩了,在离你们营区一百多米的地方就下了马,是牵着马走到你跟前的。我们草原上的人有讲究,不能骑着马直接到人家的毡房门口,而是在离毡房一定距离的地方就下马”“我们草原上的马鞭子也是有说法的,一个人牵着马到了别人的毡房前拴好,是不能提着马鞭子进毡房的。草原上有人人都遵守的规矩,那就是把马鞭子挂在马桩子上,或者放在毡房门外面”“好了,雪山有多高河流有多长,草原上有意思的事情就有多少,如果咱们以后还有机会见面,我再给你说,现在我要去找连长”可见巴特尔懂规矩、守规矩,讲求礼节,热情友善富有亲和力。由“欧阳家良一眼就认出,巴特尔就是前天在岩石槽中躲过雪崩的那位牧民。当时,雪崩已经从山上涌下,站在对面山坡上的欧阳家良,眼看那牧民就要被雪崩吞没,不料那牧民从马背上跳下,牵马躲进了岩石的凹槽。雪崩一涌而下,那牧民和马在凹槽中安然无恙”可见巴特尔经验丰富、智慧勇敢、雪崩面前能够化险为夷。由“是因为按草原上的规矩,牧民们的羊圈要留在那儿,那样的话羊才不会被狼吃掉。这个事情对牧民来说,大得像天一样,你一定要好好考虑一下”“连长,你们要修的这条路,不仅会影响到牧民们的羊圈,还会影响狼”“所以你好好考虑一下,千万不要在狼山前面修路。千万不要打乱狼的生活,狼的生活一旦被打乱,人的生活也会被打乱,草原上的一切就都乱套了”可知全心全意为牧民服务,关爱动物,尊重自然规律,有远见卓识。问题4文本是《雨和雪的声音》这一长篇的节选,如果就节选部分的内容重新命制一个题目,“取舍”和“人与自然”你会选择哪一个?请结合文本阐述理由。答案我会选择“取舍”为题目。理由有:(1)内容上看大部分篇幅都在表现修路遇到阻碍时面临的选择;(2)结构上看,以草原修路的取舍为线索,开头先交待巴特尔和欧阳家良均为修路而困惑、纠结,正文主体部分围绕两难选择而进行,结尾以二人取舍为悬念,欧阳家良向上级汇报情况以决定取舍,巴特尔告别后等待取舍的消息;(3)形象塑造上,无论是表现巴特尔的英雄形象,还是写连长欧阳家良的“愁”,都集中于修路的取舍这一件事上,突出人物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4)主旨上看,“取舍”中可见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维持生态平衡是永恒不变的生存法则,取舍间启发读者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心怀感恩,让古老的草原与现代社会接轨、融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并个性化解读的能力。首先明确第一问:我会选择“取舍”为题目。然后分点阐述理由:由“来人是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牧民巴特尔,来找连长欧阳家良,而此时的欧阳家良正在发愁。一个月前,欧阳家良带着部队上天山修路,修到巴音布鲁克草原上,遇到了设计路线受牧民羊圈和坟墓阻挡的难题,设计路线不能改,牧民羊圈和坟墓又不能搬迁,欧阳家良一筹莫展”“这条路要从巴音布鲁克革原上修过去,我没意见,以后我们的马和羊,就都走上了好路,是好事。但是为了牧民的羊,你们得把要设计的路线绕一下,不要从草原上修路”“欧阳家良很为难,独库公路要严格按照勘测和设计施工,但影响到了牧民们的羊圈,该怎么办呢?修这样一条路极其不易,怎能说改路线就改呢?”“连长,你们要修的这条路,不仅会影响到牧民们的羊圈,还会影响狼”得出(1)内容上看大部分篇幅都在表现修路遇到阻碍时面临的选择;由开头第一段可知先写“稍近,便看清是一个人骑着马,向这边奔驰”巴特尔代表牧民为修路问题而来,第二段写连长欧阳家良正为修路问题而发愁,“遇到了设计路线受牧民羊圈和坟墓阻挡的难题”,主体部分写巴特尔的多种取舍,比如“我已经讲规矩了,在离你们营区一百多米的地方就下了马,是牵着马走到你跟前的”“草原上有人人都遵守的规矩,那就是把马鞭子挂在马桩子上,或者放在毡房门外面”“欧阳家良一眼就认出,巴特尔就是前天在岩石槽中躲过雪崩的那位牧民。……雪崩一涌而下,那牧民和马在凹槽中安然无恙”,以及他见到连长后二人的对话间均体现了巴特尔为了草原和牧民的选择和取舍,结尾部分“千万不要打乱狼的生活,狼的生活一旦被打乱,人的生活也会被打乱,草原上的一切就都乱套了”“气氛变得沉闷起来,两个人都不说话。欧阳家良不知该给巴特尔怎样的答案,便对巴特尔说:‘这些事情,我需要向上级汇报,你回去等消息,一有消息我马上去找你’”“看样子,只能回去等了”留下了取舍的悬念给读者思考,得出答案:(2)结构上看,以草原修路的取舍为线索,开头先交待巴特尔和欧阳家良均为修路而困惑、纠结,正文主体部分围绕两难选择而进行,结尾以二人取舍为悬念,欧阳家良向上级汇报情况以决定取舍,巴特尔告别后等待取舍的消息;由“来人是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牧民巴特尔,来找连长欧阳家良,而此时的欧阳家良正在发愁”“一个月前,欧阳家良带着部队上天山修路,修到巴音布鲁克草原上,遇到了设计路线受牧民羊圈和坟墓阻挡的难题,设计路线不能改,牧民羊圈和坟墓又不能搬迁,欧阳家良一筹莫展”“巴特尔脸上浮出一层凝重之色,‘这条路要从巴音布鲁克革原上修过去,我没意见,以后我们的马和羊,就都走上了好路,是好事。但是为了牧民的羊,你们得把要设计的路线绕一下,不要从草原上修路。’”“是因为按草原上的规矩,牧民们的羊圈要留在那儿,那样的话羊才不会被狼吃掉。这个事情对牧民来说,大得像天一样,你一定要好好考虑一下”得出(3)形象塑造上,无论是表现巴特尔的英雄形象,还是写连长欧阳家良“愁”都集中于修路的取舍这一件事上,突出了人物热爱自然和人类,富有奉献精神和责任感、担当意识;由“连长,你们要修的这条路,不仅会影响到牧民们的羊圈,还会影响狼”“欧阳家良说:‘会影响狼的什么?’巴特尔说:‘会影响狼对人的好处,狼对大自然中的一些动物充满友爱,经常不动声色地关心它们……牧民对狼抱有感激之情”“为什么一条路会影响到狼,因为路修通后,狼就不能到路的附近活动,但是狼不是好说话的动物,一旦它们的生存受到影响,尤其是捕食习惯被改变,它们就会疯狂地扑向牧民的羊,到时候就会造成狼灾。所以你好好考虑一下,千万不要在狼山前面修路。千万不要打乱狼的生活,狼的生活一旦被打乱,人的生活也会被打乱,草原上的一切就都乱套了”得出(4)主旨上看,“取舍”中可见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维持生态平衡是永恒不变的生存法则,取舍间启发读者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心怀感恩,让古老的草原与现代社会接轨、融合。二、[俄罗斯]维克多·科克留什金《现代艺术展》——人物形象对主题的表达效果:挑战权威【考点解读】1.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叙事的表达效果2.动词的表现力3.标题修改的表达效果4.人物形象对主题的表达效果文本现代艺术展[俄罗斯]维克多·科克留什金(1)如果您不相信我,您可以自己去问问别佳。这家伙有一次竟然把那些该运到垃圾场去的垃圾运到展览会上参展去了。(2)当时,一个废弃的工厂里要举行一个现代艺术展,展出的都是些破椅子、旧设备什么的。别佳干脆送去一堆垃圾。这堆破烂送到垃圾场去要远多了,所以别佳就直接把它卸到展览会上了。(3)“你这都是些什么东西?”有个男人看到后跑过来大喊。(4)“那这些都是什么?”别佳指着周围其他东西问。(5)“都是展品啊!”那个男人说。(6)“那我这些也是展品!”别佳回答得理直气壮。(7)别佳那天披头散发,一副醉醺醺的样子,俨然一个艺术家。(8)“那你这些艺术品叫什么?”那个男人又问。(9)“智者的呐喊。”别佳略加思索后答道。(10)“您贵姓?”那个男人一听,客气多了。(11)“瑟罗夫·戈兰斯基。”别佳觉得机会来了,虚张声势地说。(12)“欢迎您明天参加展览会的开幕式,瑟罗夫·戈兰斯基先生。”那个男人的态度更加谦恭了。(13)第二天,别佳来到展会时,看见自己的那堆垃圾还堆在原来的地方,旁边多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智者的呐喊”。(14)展厅里参观的人熙熙攘攘。人们停在别佳这堆展品前,仰起下巴,眯着眼睛,紧抿着双唇,频频点头。(15)别佳潇洒地站在自己的那堆破烂旁,接受着各种媒体的采访。(16)“在您的生活中,艺术创作占有怎样的地位?”有个记者问道。(17)“艺术创作是我的一切。”别佳回答得干净利落。(18)一家电视台的摄像机也推了过来,灯光刺眼。(19)“您能对我们的电视观众说点什么吗?”一个记者把麦克风送到别佳的鼻子底下问。(20)“我想说,艺术创作不能脱离源泉,也就是人民!”别佳侃侃而谈。(21)有一个眉目不清的阿姨拿着录音机也挤了过来。(22)“请问,您对当今社会性观念的变化有何看法?”阿姨问。(23)“无可厚非。”别佳的回答从容镇定。(24)当天晚上,别佳就被邀请去参加了一个酒会。酒会上,别佳开怀畅饮,左拥右抱,出尽了风头。(25)别佳那张穿着破衬衫、带着黑眼圈的照片出现在各大报纸和电视台有关这次展览的新闻报道中。就在我们还在这儿老老实实地干活的时候,人家别佳都成了名人了!(26)两天后,别佳开着车来了。我们还在垃圾运输车上蹲着呢,这个家伙已经开上吉普了!他还声称马上就要带着那堆垃圾去柏林参加双年展了。(27)我们问他车是从哪儿弄来的,他说是别人赞助的。“赞助车”上还有三个年轻的女孩子。这时,那三个女孩儿嬉笑着喊道:“戈兰斯基,快回来吧,我们想你啦!”(28)别佳的出现引起了轰动。这个家伙从前身无分文,可现在身边却是美女香车!(29)第二天,我们这帮人也把垃圾拉到展览会上去了。(30)萨沙拉去的是旧家具,有散架的五斗橱、掉漆的书柜和断腿的破沙发。萨沙给他的展品起了个名字“过去的辉煌”。根卡送去的是两张残破不堪的油画,起了个名字叫“火星来信”。尤拉走的是政治路线,运去的是一组废弃的暖气片、一段蜡烛和一盒火柴,取名为“冬季部长会议”。总之,这次送去的展品实在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31)我们的展品使那些神经脆弱的艺术家们大为恐慌,可他们又有什么实力敢跟我们这些清扫垃圾的人作对呢!展览大厅都快被我们的展品撑爆了,而且还有展品正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运来。大家都很着急,谁不怕错过这次好机会呢?结果,整座城市都陷入了混乱。连市长也戴上鸭舌帽前来参观、考证了。可哪个专家能弄清楚哪些是垃圾、哪些是造型艺术、哪些是破烂、哪些是抽象组合呢?(32)最后,展览会只好关门大吉。展厅大门上还贴出一则告示:“此处禁止堆放垃圾,违者罚款1000卢布。”问题1第(1)段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来叙事,请赏析其表达效果。答案①以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对话形式叙述别佳将垃圾运到现代艺术展上去展览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真实生动;②两种人称的使用奠定了全文诙谐幽默,讽刺批判的基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的叙事人称的能力。小说第(1)段以“如果您不相信我,您可以自己去问问别佳”“这家伙有一次竟然把那些该运到垃圾场去的垃圾运到展览会上参展去了”,叙述别佳将垃圾运到现代艺术展上去展览的故事。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叙事,显得亲切自然,真实生动;开篇使用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两种人称叙事,也奠定了全文诙谐幽默,讽刺批判的基调。问题2第(14)段划线句运用一连串的动词,极具表现力,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答案第(14)段划线句运用“停”“仰起”“眯着”“紧抿着”“点头”等一连串的动词,刻画了人们欣赏《智者的呐喊》——别佳的垃圾时的动作神态,讽刺了人们对艺术的不懂装懂,虚假无知,也讽刺了所谓的现代艺术展让人觉得荒谬可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第(14)段划线句运用“停”“仰起”“眯着”“紧抿着”“点头”等一连串的动词,刻画了人们欣赏《智者的呐喊》——别佳的垃圾时的动作神态。人们“仰起下巴,眯着眼睛,紧抿着双唇,频频点头”,看似非常欣赏这幅现代艺术展品,觉得自己就是现代艺术的内行,殊不知这竟然是一堆无用的垃圾,作者用人们这一连串是动作讽刺了人们对艺术的虚假无知,也讽刺了所谓的现代艺术展让人觉得荒谬可笑。问题3小说的标题若改成“垃圾展”,与原题相比如何?答案①原题《现代艺术展》一语双关,既指现代艺术展又指垃圾展,形成了幽默讽刺的效果,也奠定了文章的幽默讽刺的基调;若改成“垃圾展”,就写实了,失去了一语双关的效果,幽默讽刺的意味也将大大减弱;②原题《现代艺术展》起到揭示主题的作用:题目中所谓的“现代艺术展”,最终以一场闹剧结束,其实质都是一堆垃圾的展览,强烈批判了所谓的艺术家的虚假无知,也嘲讽了整个社会艺术脱离生活现实的现状;若改成“垃圾展”,对以上主题的批判就会削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1)原题《现代艺术展》一语双关,既指现代艺术展,又指垃圾展。所谓的“现代艺术展”被冠以高大上的名称,实际上就是一堆垃圾的展览。所以,小说命名为《现代艺术展》,既形成了幽默讽刺的效果,也奠定了文章幽默讽刺的基调。若改成“垃圾展”,没有了现代艺术展这一层意思,太过写实,一堆垃圾的展览就缺乏幽默讽刺的意味;(2)小说题目为《现代艺术展》,所用故事情节始终围绕“现代艺术展”而展开,以现代艺术展为纽带,写一个想偷懒的清扫垃圾的工人将垃圾送入现代艺术展览会,却意外地将垃圾命名为“智者的呐喊”参加展览,接受观众的欣赏称赞,导致最终全城人都将垃圾破烂送进展览馆,垃圾与艺术无法分辨,以一场闹剧告终,令人啼笑皆非。这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强烈讽刺所谓的艺术家的虚假无知,也讽刺了整个社会艺术脱离生活现实的现状。若把标题改为《垃圾展》,对主题的讽刺和批判的意味会大大削弱。问题4小说中“别佳”这一人物形象对主题的表达极具表现力,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答案主人公别佳本是个清扫垃圾的工人,但在现代艺术展上,他侃侃而谈,用自己名为“智者的呐喊”的一堆垃圾,勇敢大胆地挑战权威,调侃和讽刺了所谓的现代艺术展的虚伪荒谬。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主要人物对主题作用的能力。“披头散发“醉醺醺“穿着破衬衫,带着黑眼圈”是别佳的外貌,“理直气壮“虚张声势”“干净利落”“侃侃而谈”“开怀畅饮“左拥右抱”是别佳的动作神态,这些词语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一个俨然艺术家的清扫垃圾的工人形象。主人公别佳本是个清扫垃圾的工人,但在现代艺术展上,别佳面对质疑他侃侃而谈从容不迫,把一堆破烂垃圾取名叫“智者的呐喊”,表现出来的那种风度气质宛如一个艺术家,受到所有人的追捧与崇拜。别佳与举办方的一本正经,显得既专业又机智的语言,勇敢大胆地挑战权威,调侃了现代艺术展严重脱离生活现实的现象,深刻讽刺了所谓的现代艺术展的虚伪荒谬。【考题对接】一、辛士红《读懂长征的精神力量》与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长征精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1975年10月,身患癌症的周恩来,在做完最后一次手术后,让邓颖超找来《长征组歌》的唱片,在熟悉的旋律中与病魔相搏。长征,就是以这样丰厚的典藏和精神的光芒,给人以追忆、启迪和力量。80年前,我们党领导红军将一次危机四伏的被动撤退,变为一个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将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如果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自然摇篮,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那么长征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透过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饱含深情的期许,我们应更加珍视长征的历史馈赠,更加坚定走好新长征路的时代担当。长征精神展示了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的精神资源,也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长征胜利属于中国,但长征精神已走向世界。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们,对长征的解读从未停止。有人感叹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有人认为“长征是中共党史上最壮丽的一页”,还有人拿长征比较,“汉尼拔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的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也只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长征精神是用血与火熔铸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血战独树镇......红军官兵几乎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徐向前在回忆百丈关大战时说:“附近的水田、山丘、深沟,都成了敌我相搏的战场,杀声震野,尸骨错列,血流满地。指战员子弹打光,就同敌人反复白刃格斗;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长征精神是用生与死锻造的。4支长征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沿途补充兵力1.7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担负后卫的红34师,原有7000余人仅剩下90多人。无数个“军需处长”为了战友甘愿以命换命,无数红军官兵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所信仰的事业。长征精神是用苦与乐冶炼的。聂荣臻元帅曾说:“碰到了困难,人们就想起长征,想想长征,就感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长征以战斗之频、河山之险、给养之难、病疫之侵、霜雪之冷,考验着红军官兵的意志与耐力。然而,就是这支每时每刻与死神打交道的队伍,休息时,有的读马列经典,有的表演《红军舞》,有的用法语唱《马赛曲》,用俄语唱《国际歌》……到处洋溢着乐观、友爱和热情,被斯诺称为“最幸福的中国人”。当今中国,止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闯过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读懂、汲取长征精神,就应该经常检视自己可否拥有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激情,可否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可否保持“千锤百炼不怕难”的韧劲。远离长征的枪林弹雨,沐浴时代的杏花春雨,我们只有像红军那样闯关夺隘、像红军那样心系人民、像红军那样紧密团结、像红军那样艰苦奋斗,才能在新长征路上展现出强大的中国精神、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辛士红《读懂长征的精神力量》,选自《人民日报》)材料二:长征是历火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儿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撒播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摘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征,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有着丰厚的典藏和精神光芒。B.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都对长征给予了最高的评价。C.长征的伟大胜利,是由无数红军官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要永远铭记于心。D.红军长征就像播种机,在十一个省内撒播了革命的种子,今天它们已成长为参天大树。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长征精神”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与各种困难作斗争,周恩来总理身患癌症期间与病魔相搏就是典型的例证。B.长征精神展示的理想信念、英雄气概和革命风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资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C.长征精神是无数革命前辈用血与火熔铸的,是4支长征大军用生与死锻造的,是红军战士用苦与乐冶炼成的。D.作为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最高体现的长征精神,即使在沐浴着杏花春雨的今天仍要读懂、汲取和弘扬。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1935年10月,毛主席率军在吴起镇一带歼灭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宣告了蒋介石“围剿”计划的彻底破产。B.四川马尔康县党坝乡藏族喇嘛桑吉在红军经过阿坝地区时受到影响参加红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随军长征。C.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依靠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处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人间奇迹。D.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是红军长征始终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武器,也是长征胜利的重要条件。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5.班级举行一次以“学习长征精神”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在黑板上写两句话,以彰显主题,营造气氛,每句话不少于7个字(4分)一、辛士红《读懂长征的精神力量》与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答案】B.“都”范围扩大,“最高的评价”不合文意。原文只是列举了一部分人对长征的正面解读。D.“今天它们已成长为参天大树”无中生有。原文的表述是“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撒播了许多意义;精神的主要特征;藏和精神的光芒,给人以追忆、启迪和力量。第二段介绍长征及其意义:长征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从而引出“长征精神”。第三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分析论述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指出“我们应更加珍视长征的历史馈赠,更加坚定走好新长征路的时代担当”。第四段分析长征精神的世界影响,“长征胜利属于中国,但长征精神已走向世界”。第五、六、七段是从三个方面论述长征精神的主要特征。第八、九段联系当今现实,指出只有汲取长征精神,才能在新长征路上展现出强大的中国精神、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5.①重温艰难长征历史,弘扬伟大长征精神。②追随先辈长征足迹,重温伟大长征精神。③汲取伟大长征精神,开创祖国振兴新篇章。二、鲁迅《拿来主义》和季羡林《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观点比较:“送去主义”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拿来主义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挣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③_______,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_______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_______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_______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材料二:①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我们中国人确实从西方国家拿来了不少的西方文化的精华。同时,我们也拿来了不少的糟粕。②我曾提出了一个主张:“送去主义。”意思是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的根据何在呢?③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四大发明是尽人皆知的,无待赘言。至于无数的看来似乎是细微的发明,也出自中国人之手,其意义是决不细微的。我只介绍一部书,人家一看便知,这部书是:阿里·玛扎海里的《丝绸之路》。④然而,日往月来,星移斗转,西方兴起了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影响遍及全世界。最早的殖民主义国家,靠坚船利炮,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任务。⑤现在屈指算来,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已经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拿走了不少优秀的精华,但是仍然有许多精华,他们没有拿走。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文化思想,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如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如能切实行之,必能济西方之穷。另外,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而获得成功,对世界其他国家就很有借鉴的价值。⑥这些东西如珠子在前,叫人家,特别是西方,却偏不来拿。怎么办呢?你不来拿,我们就送去。(摘编自季羡林《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1.联系上下文,材料一中第③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所以

然而

尽管

因此 B.当然

然而

虽然

所以C.当然

所以

虽然

因此 D.所以

然而

尽管

所以2.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题为“拿来主义”,却从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写起,采用了先破后立的写法,步步深入。B.第⑤段承上启下。其中“摩登”一词是反语,既挖苦否定了“送去主义”,也旁敲侧击了当时趋时逢迎的作风。C.第⑨段中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分别比喻无害无益、有益有害、有益无害、有害无益的四种文化遗产。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