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章节习题及答案_第1页
《财政与金融》章节习题及答案_第2页
《财政与金融》章节习题及答案_第3页
《财政与金融》章节习题及答案_第4页
《财政与金融》章节习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财政基础

知识巩固

1.如何理解财政的概念?

答:从实际意义来讲,财政是指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

门,它是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

资金,保证实现政府的职能。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

济范畴,是一种以政府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

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

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2.财政的一般特征表现在几个方面?

答:财政的一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财政分配的主体是政府

财政是一种以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首先财政是和国家相伴随

产生的,财政分配以国家相关的政府部门为前提,没有政府就没有财

政活动。其次,在财政分配中,政府是财政活动的组织者与决策者,

财政分配的目的'方向、范围'数量、时间都由政府确定。最后,财

政分配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力,通过相应的法律制度保证实现的。

②财政分配的对象是部分社会产品

在构成社会产品价值的三个部分中,财政收入一般取自剩余产品

价值部分和纳税人个人收入部分,其中主要是剩余产品价值部分。如

果说政府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那么剩余产品就是财政产生的经济

条件。只有有了剩余产品,财政分配才成为可能。剩余产品的增加能

为财政分配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③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或以整个社会为单位提出的

需要,如对安全、秩序、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需要。社会公共需要具有

整体性'集中性、强制性三个特征。

④财政分配是一种集中性'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财政活动的主体是政府。政府作为整个社会代表的身份和它所履

行的社会职能,决定了财政分配要在全社会范围内集中进行。同时,

由于财政收入与支出涉及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政府在

组织财政收入和安排支出时,也必须以社会总体发展为目标进行集中

性的分配。

⑤财政分配是一种无偿性的分配

财政分配是为了满足政府行使其职能的需要而进行的,而任何社

会形态下的政府都是非生产性的,这就需要财政分配无偿地进行。随

着财政收支范畴不断扩展,除无偿的基本形式之外,政府也运用信用

方式来有偿分配资金,从而形成财政分配的调剂形式。

概括来说,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通过政府收支活动,集中一部

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3.简述公共产品的特征。

答: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非竞

争性和效益的外溢性。

①非排他性

非排他性是指一些人消费一种产品并不能阻碍其他人同时对该

产品的消费,或者要想阻碍的话,其成本也很高。

②非竞争性

非竞争性是指某些人对一种产品的消费并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

产品的消费量,而且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引起公共产品生产成本的增

加。

③效益的外溢性

效益的外溢性是指某种产品的消费不仅可以使消费者本身受益,

而且可以使其他人也间接受益。

4.简述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答:①.公共财政应当以弥补市场失灵为活动准则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具有基础性地位。财政不再

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而是将作用范围限定于市场失灵的领域。

这意味着政府和财政要避免“缺位”和“越位”现象的存在,遵循弥补市

场失效准则,通过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来体现财政活动

的公共性。

②公共财政应当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

政府在财政活动中必须坚持一视同仁的公平原则,平等地对待所

有的市场活动主体。现财政活动的公共性。

③公共财政应当具有非市场营利性

公共财政的非市场营利性是指政府的财政活动不能直接追求经

济利益,而应当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④公共财政应当是法治化的财政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相应地,财政作为政府直接进行的活动,

在市场经济下也必须受法律的约束和规范,从而也具有法治化的特

点。

5.如何实现资源配置职能?

答: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通过财政收支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

市场失灵,使资源可以合理地配置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部

门,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最终

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机制如下:

①调节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保证资源配置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最佳比例,是财政

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首要要求。财政配置资源的比例应当根据社会公

共需要在整个社会需要中所占的比例来确定。这一比例过低,意味着

公共部门掌握的资源过少,不能提供足够的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

要,存在“缺位”现象;这一比例过高,意味着公共部门掌握的资源过

多,税负偏重,存在“越位”现象。

②调节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客

观现实。在已有的经济布局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生产率高,基础

设施健全,投资利润和劳动报酬相对较高;相反,经济落后地区的社

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投资及就业吸引力就远不如发达地区。如果仅凭市

场机制自发配置资源,就必然吸引各种经济资源更多地流向经济发达

地区,使得其与经济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财政配

置资源职能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财政分配,即转移支付、财政补

贴'税收等多种手段,实现资源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

③调节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产业结构的合理与优化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保持长期健康稳定

发展的重要一环,但是当其出现不合理状况时市场机制自身却难以调

节。通过合理的财政措施可以在这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

下两个方面:一是调整购买性支出中的直接投资,如增加能源、交通

和原材料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减少加工部门的投资;

二是利用税收'财政补贴和投资政策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鼓励企业

向亟待发展的瓶颈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

6.如何实现收入分配职能?

答:财政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财政通过税收'转移支出等手段对

参与分配的各主体利益关系进行调节,从而达到公平合理的分配目

标。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机制如下:

①税收

税收是政府执行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工具之一。政府通过税收,

一方面可以降低高收入者过高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也为政府针对低

收入者的财政支出提供了资金来源。具体而言,它一般可以通过以下

方式进行:一是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缩小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

收入差距;二是针对某些高收入者消费较多的产品征收特别消费税;

三是征收遗产税,缩小因为上一代人财富差异带来的收入差距。

②转移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对企业和个人的单方面无偿的支出。政府社

会救助性质的转移性支出主要针对那些处境不利的人们,通过向他们

提供现金或实物救济来保障这些人能够获得起码的生活保障,维持起

码的体面和尊严。政府社会保险性质的转移性支出涉及人群广泛,主

要包括对退休养老'医疗保健和失业等的保险给付,它同样有助于提

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③购买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主要是指政府支出中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例

如,政府投资某一公共项目,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业者也可

以获得更多的报酬I。政府还可以通过教育支出提供高水平的义务教

育,以提高低收入阶层获取收入的能力,从而影响收入分配格局。

案例讨论

讨论题

财政是如何发挥其职能的?

答:2011年12月,财政部、民政部下拨第一批中央冬春救灾资

金50.4亿元,同时要求各地将中央补助资金与地方自然灾害生活救

助资金统筹使用,按照不低于中央的补助标准,对冬春期间受灾群众

口粮'衣被取暖等困难给予补助。

财政部'民政部的以上做法其实属于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机

制之一:调节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

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客观现实。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一个

重要内容就是通过财政分配,即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税收等多种手

段,实现资源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

另外,财政部'民政部的以上做法也属于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

现机制之一: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对企业和个人的单方

面无偿的支出。政府社会救助性质的转移性支出主要针对那些处境不

利的人们,通过向他们提供现金或实物救济来保障这些人能够获得起

码的生活保障,维持起码的体面和尊严。

在以上案例中,财政就是通过以上两个机制来发挥其职能的。

第二章财政收入

知识巩固

1.财政收入可分为哪些类别?

答:(一)按收入形式分类

按收入形式不同,财政收入可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税收

收入是指各种工商税收'农业税收(已停征)和关税。非税收收入是指

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利用政府权力'国

家资源等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

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收入来源分类

按收入来源不同,财政收入又可分为按所有制结构分类和按部门

结构分类。按收入来源的所有制结构不同,可将财政收入分为国有经

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中外合资经济收入'私营经济收入或外商独

资经济收入'个体经济收入等。按收入来源的部门结构不同,可将财

政收入分为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收入'轻工业部门和重工业部门收

入、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收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部门

收入等。

(三)按管理级次分类

按管理级次,可将财政收入分为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中央财政收入是按照预算法和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由中央政府集中

筹集和支配使用的财政资金;地方财政收入是按照预算法和财政管理

体制的规定,由地方政府集中筹集和支配使用的财政资金。

(四)按是否纳入政府预算分类

按是否纳入政府预算,可将财政收入分为预算资金(收入)和预

算外资金(收入)。预算资金是指在预算年度内,按照法定的形式和

程序,有计划地筹集和取得的由政府支配的资金。预算外资金是指不

纳入政府预算的一种财政性收入,即按政府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政府

预算的、允许地方财政部门和由预算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

资金。

2.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财政收入规模的基础性因素。一个

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还受其他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有一点是清

楚的,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的和综合性

的制约。

②生产技术水平

生产技术水平是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又可称之为技术

进步水平。它内含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

因素。

随着社会工业化'信息化的进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

大,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也日益加深。

③价格

由于财政收入是用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货币收入,所以,由于

价格变动引起的GDP分配必然影响财政收入增减。

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引起物价总水

平上涨的因素;二是财政收入制度。

④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

政府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包括工资制度'税收制度'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等,决定GDP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之间

的分割比例,是影响财政收入最直接的因素。

3.价格变化如何对财政收入规模产生影响?

答:由于财政收入是用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货币收入,所以,

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GDP分配必然影响财政收入增减。

在现实生活中,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情

况。

①物价上涨率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则财政收入名义上正增长,

而实际上负增长。

②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涨率,则财政收入在名义上和实

际上都是增长的。

③财政收入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大体一致,财政收入只有名义

增加,而实际基本不变。

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引起物价总水

平上涨的因素;二是财政收入制度。财政收入的增量通常可分为两个

部分,即GDP正常增量的分配所得和价格再分配所得。后者也就是

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税,它是政府财政的一项经常性收入来源。

4.思考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加的原因有哪些?

答:。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

①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财政收入规模的基础性因素。经济

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

发展水平越高,社会产品越丰富,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就越多。

从我国近年来的现实状况考察,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突

飞猛进,财政实力有了质的变化,政府财力明显增强。

②生产技术水平

生产技术水平是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又可称之为技术

进步水平。它内含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

因素。

我国随着社会工业化'信息化的进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

来越大,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也日益加深。一方面,技术进步可加快生

产速度,提高生产质量,技术进步速度越快,社会产品和国民生产总

值的增加越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充足的财源;另一方面,技术进

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剩余产品价值所占的比例

扩大,从而增加财政收入。

③价格

由于财政收入是用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货币收入,所以,由于

价格变动引起的GDP分配必然影响财政收入增减。

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引起物价总水

平上涨的因素;二是财政收入制度。财政收入的增量通常可分为两个

部分,即GDP正常增量的分配所得和价格再分配所得。后者也就是

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税,它是政府财政的一项经常性收入来源。

在我国,由于纳税人所适用的税率会出现“档次爬升”,即随着通

货膨胀率的上涨,名义收入增长,适用税率档次升高,财政收入将有

所增长,

④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

政府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包括工资制度、税收制度'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等,决定GDP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之间

的分割比例,是影响财政收入最直接的因素。政府的分配政策和

分配制度对财政规模的影响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我国的改革实践也充

分说明了这一点。为了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增加居民个人收入,政府

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连续增加城镇职工工资并推行奖金制

度,以及对企业实行的企业基金制度、利润留成制度'利改税等和政

府财政体制'税收体制改革等,均属国民收入分配政策与制度的重大

调整。其结果必然改变政府财政'企业和居民个人对于社会总产品的

原有分配格局,影响财政收入规模与水平,同时也改变财政收入内部

结构。

5.国债的发行方式包括哪几种?

答:国债发行的核心问题是确定国债的发行方式。各国所采用的

国债发行方式多种多样,具体到每一国家,又有各自的特色。一般而

言,国债的发行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固定收益出售方式

固定收益出售方式,即在金融市场上按预先确定的发行条件发行

国债。

②公募拍卖方式

公募拍卖方式也叫做竞价投标方式,即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公开招

标发行国债的方式。

③连续经销方式

连续经销方式也叫做出卖发行法,即发行机构委托经纪人在金融

市场上设立专门的柜台经销国债。

④直接推销方式

直接推销方式也叫做承受发行法,即财政部门不通过任何中介机

构或代理机构,直接向国债认购机构出售国债的一种方式。

⑤组合方式

组合方式,即是把一些国债发行方式的特点加以结合而确定的一

种发行方式。也就是一种发行方式可以包括上述几种发行方式,取其

各自的长处,从而弥补各自的不足。因此,此发行方式具有相当的灵

活性。

案例讨论

讨论题

财政收入是如何实现的?

答:财政收入作为财政分配的第一阶段,是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

保证财政支出的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通过一定渠道和

形式占有的由政府集中掌握的社会产品。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这

种社会产品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财政收入既表现为政府掌握

了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又表现为政府筹集这部分货币资金的过程。

财政收入不仅仅是充当财政收支的源泉,而且也是贯彻政府政策意图

的重要手段。

第三章财政支出

知识巩固

1.按支出功能分类,我国财政支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活动情况及国际通行

做法,我国财政支出按照政府支出功能分类包括如下17类。1.一般

公共服务支出2.外交支出3.国防支出4.公共安全支出5.教育支出

6.科学技术支出7.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

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0.医疗卫生支出11.环境保护支出12.城乡社区

事务支出13.农林水事务支出14.交通运输支出15.工业商业金融等

事务支出16.转移性支出17.其他支出

2.简述我国财政支出原则的主要内容。

答:由于财政支出的内容相当广泛,所以在安排财政支出的过程

中会遇到各种复杂的矛盾,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必须遵循一定的准则,

这就是财政支出的原则。在我国财政支出中必须坚持以下三条原则:

①量入为出原则

所谓量入为出原则,是指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根据收

入安排支出,支出总量不能超过收入总量。

②优化支出结构原则

所谓优化支出结构,是指正确安排财政支出中的各种比例,使之

实现结构的最优组合,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财政支出中需要注意的比例关系较多,其中主要有:积累与消

费的比例关系'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生产性支出与非生

产性支出之间的比例关系等。这些比例关系的正确形成,都与财政支

出密切相关。只有财政支出结构实现最优组合,才能有助于这些比例

关系的正确形成。

③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

在经济领域中,公平是指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包括公民参与分

配的权利平等和分配结果合理化两层含义。效率是指通过优化生产要

素组合与经济运行方式,把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最优的配置,借以创

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为:公平分配是提高效率的前

提,效率是公平分配的基础。

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表现为:如果过分地强调效率,就会对社

会公平产生一定的损害;如果过分地强调公平,力求实现收入均等,

又会弱化利益刺激对经济效益的促进效应。要想解决公平与效率之间

的矛盾,合理的做法是力求协调两者的统一。

3.购买性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答:购买性支出,无论是消费支出还是投资支出,均可能对宏观

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增加,将直接推动相关商品和产业

的发展。

②通过财政投入,促进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国家和

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③提升国民受教育程度,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科技进步,为

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4.简述政府投资的主要原则和范围。

答: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投资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①弥补市场失灵。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对投

资的引导作用。

②维护资源配置的效率。该原则是由第一个原则派生出来的,

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在市场机制能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应该保

护和促进市场竞争,而不应妨碍竞争的有效性;二是政府投资规模的

增长,不能挤压私人投资的空间,更不应直接和私人投资形成竞争关

系。

③调节宏观经济运行。作为社会总投资和社会总需求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政府投资对经济有很大的刺激和拉动作用,也对社会其

他投资有示范和吸引作用。

根据上述原则,我国政府投资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公益性服务领域。这些领域的投资具有公益性,无法满足私

人投资营利目标的追求,因此依靠市场机制无法解决,需要政府介入。

②基础性投资领域。基础性投资主要包括对经济社会活动的基

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进行的投资。

5.简要分析我国财政对“三农”的支持政策。

答:我国的财政对“三农”的支持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税

收政策,主要是轻税'减免和退税等;二是支出政策,主要方式是投

资'补助和补贴等。

在支出方面,中央财政现有直接支持“三农”政策15大类,主要

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

①支持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②支持农业科技进步。

③支持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

④支持生态建设。

⑤支持抗灾救灾。

⑥支持扶贫开发。

⑦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⑧支持农村改革。

6.简述社会保障支出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答:社会保障是指政府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

收入的再分配,对纳税人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一项重大社会政

策。社会保障支出则是指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社会保障支

出是与社会保障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同,相应

的社会保障支出安排也就存在较大差别。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任何

国家社会保障支出都是社会公共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保障支出作为一种经济保障,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①覆盖面的社会广泛性

社会保障的实施主体是政府,目的是满足全体纳税人的基本生活

需要,因此,社会保障的受益范围就是广泛的,保障的辐射角度也是

全方位的。

②参与上的强制性

虽然社会保障事业惠及每一位纳税人,但每个人对社会保障的需

求程度和社会保障对不同个人所产生的边际效用高低却不一样,甚至

有很大差别。这样,在经过付出与收益之间比较权衡之后,一些纳税

人可能会宁愿选择不参与社会保障,这显然不利于社会整体利益。因

而,此时的强制参与就是必要的,并且应以法律形式加以确定。

③制度上的立法性

社会保障作为政府的社会政策,在为全体纳税人提供保障的同

时,也要求全社会共同承担风险。这就牵扯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

各种社会关系。为了使社会保障具有权威性,正确地调整各阶层、群

体以及个人社会保障利益关系,就必须把政府、企业(雇主)、个人

(雇员)在社会保障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用法律形式固定下

来。

④受益程度的约束性

社会保障只涉及基本生存方面的风险,它所直接带来的不是享

受,而只是满足基本生活保障的需要。受益程度的约束性是由社会保

障的存在前提和基本出发点决定的。

7.简述财政贴息的主要内容。

答:财政贴息是指政府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的银行贷款的企业,

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补贴。其实质等于财政代替企业向银行支

付利息。财政贴息是政府财政支持有关企业或项目发展的一种方式。

在我国,目前财政贴息用于以下用途的贷款。

①促进企业联合,发展优质名牌产品。

②支持沿海城市和重点城市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③发展节能机电产品等。

财政贴息在我国预算账务中直接列为财政支出。

案例讨论

讨论题

财政支出是如何发挥其职能的?

答:由于财政支出的内容相当广泛,所以在安排财政支出的过程

中会遇到各种复杂的矛盾,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必须遵循一定的准则,

这就是财政支出的原则。财政支出要发挥其职能就必须坚持以下三条

原则:

①量入为出原则

所谓量入为出原则,是指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根据收

入安排支出,支出总量不能超过收入总量。

②优化支出结构原则

所谓优化支出结构,是指正确安排财政支出中的各种比例,使之

实现结构的最优组合,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财政支出中需要注意的比例关系较多,其中主要有:积累与消

费的比例关系、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生产性支出与非生

产性支出之间的比例关系等。这些比例关系的正确形成,都与财政支

出密切相关。只有财政支出结构实现最优组合,才能有助于这些比例

关系的正确形成。

③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

在经济领域中,公平是指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包括公民参与分

配的权利平等和分配结果合理化两层含义。效率是指通过优化生产要

素组合与经济运行方式,把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最优的配置,借以创

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为:公平分配是提高效率的前

提,效率是公平分配的基础。

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表现为:如果过分地强调效率,就会对社

会公平产生一定的损害;如果过分地强调公平,力求实现收入均等,

又会弱化利益刺激对经济效益的促进效应。要想解决公平与效率之间

的矛盾,合理的做法是力求协调两者的统一。

第四章税收

知识巩固

1.税收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税收是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

的标准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它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是一

个古老的财政范畴,在我国历史上也称为“赋税”、“租税”或“捐税”。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税收的强制性、税收的无偿性、税收的

固定性。税收三个基本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它们的之间的联系:

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必须具有强制性。税收的无偿性,必然要求征税

方式的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和固定性得以实现的保证。强制性征

税是对所有者财产的无偿占有,如果国家可以随意征税,没有一个标

准,就会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最终将危及国家的利益。

所以,征税必须具有固定性。总之,税收的“三性"(强制性、无

偿性'固定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统一体。满足社会公共

需要,必须无偿征收。而无偿征收必须借法律的强制手段。而强制、

无偿地征收,又必须具有固定性,否则会遭到纳税的反抗。

2.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有什么区别?

答:累进税率按计算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

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是在将同一征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若干等

级,每一等级税率递增的基础上,将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按与之对应

税率相乘计算税额的方式。超额累进税率是在将同一征税对象按数额

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每一等级税率递增的基础上,每个等级分别按

所对应的税率计税,再将各等级税额相加得到应纳税额的方式。

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相比较,主要存在以下区别:一是

在税率级次和比例相同的情况下,全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高,负担

重;超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低,负担轻。二是在各等级的临界点处,

全额累进税率会出现税额增长超过征税对象数额增长的不合理情况,

严重抑制了纳税人增加收入的积极性;超额累进税率则不存在这种问

题,税收负担较为合理。三是全额累进税率计算较为简便,超额累进

税率计算较为复杂。

上述第三点是超额累进税率的缺点,但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

“速算扣除法”来消除。具体方式是按全额累进的方法计算出税额,再

从中减去一个“速算扣除数",其差额即为按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的应纳

税额。

3.税收负担可以用什么指标衡量?

答:我们通常用税收负担率这一相对指标来表示税收负担水平,

进而判断税负高低及是否合理。一般而言,从考察的范围和层次来看,

税收负担率指标分为两类。

①宏观税负指标

宏观税负是指纳税人总体承受的税收负担。宏观税负指标从全社

会的角度考核税收负担,可以综合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税收负担的

总体情况,又称宏观税率。它主要有三种计算口径:国内生产总值负

担率(T/GDP)、国民生产总值负担率(T/GNP)和国民收入负担

率(T/NI)。

②微观税负指标

微观税负是指纳税人个体承受的税收负担。微观税负指标从纳税

人个体的角度考察税收负担,可以具体反映出各类纳税人的税负状

况。它可以分为企业税收负担率和个人税收负担率。

4.税负转嫁的方式有哪些?

答:①前转

前转是指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在进行经济交易时,将其所缴纳的

税款,通过提高商品与劳务价格的方法,向前转移给商品和劳务的购

买者或消费者负担的一种方式。

②后转

后转是指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压低商品或劳务价格的方

式,向后转移给商品或劳务的提供者负担的一种方式。

③消转

消转是指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既不向前转移,也不向后转移,

而是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

规模等方法,补偿其纳税损失,纳税人的利润并未因纳税而减少的一

种形式。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消转并不是真正的税负转嫁方式。

@税收资本化

税收资本化又称资本还原,是指纳税人将所购生产要素可预计的

未来应纳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向后转移给生产要素的

出售者的一种方式。

5.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有哪些?

答:从利益上讲,纳税人总是希望能将税负转嫁出去,但是税负

能否转嫁以及转嫁多少,在现实中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①商品供求弹性的大小

商品供求弹性的大小是影响税负转嫁的关键因素。供给弹性较

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较易转嫁税负,而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

较大的商品不易转嫁税负。

②税种类型

一般认为,以商品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如增值税'消费税、关税

等,容易转嫁,而对要素收入课征的税种,如所得税,往往难以转嫁。

③课税范围的宽窄

一般情况下,课税范围越宽广,越容易实现税负转嫁,反之,课

税范围越狭窄,越不易于实现税负转嫁。

④反应期间长短

从需求方面来看,课税后的短期内,由于购买者难以迅速改变购

买习惯,调整购买数量,因此只好承担大部分或全部税负;而在课税

后的长时间内,购买者改变购买习惯和购买数量的可能性会大大增

加,因此承担的税负也会减少,税负转嫁就变得比较困难。从供给方

面来看,时间因素的影响更大。课税后的短期内,卖方一般比较难以

调整生产规模,因此也难以将税负转嫁出去,但在课税后的长时间内,

卖方一般能够调整生产规模,从而使税负转嫁变得容易。当然,最终

税负转嫁程度还是取决于供求弹性的比较。

6.增值税有哪些类型?

答:按照计算应纳税额时对固定资产已纳税金的不同处理方式,

增值税可分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三种。

①生产型增值税

生产型增值税是指在计算应纳税额时,不允许扣除机器'设备'

厂房等任何外购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金,只能扣除属于非固定资产的那

部分生产资料的已纳税金。就国民经济整体来看,这种类型的增值税

的征税对象实际上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因此称为生产型增值税。

②收入型增值税

收入型增值税是指在计算应纳税额时,对纳税人购进固定资产的

已纳税金不允许一次性全部扣除,只允许将当期计入产品价值的折旧

费所应分摊的那部分税金扣除。就国民经济整体来看,这种类型的增

值税征税对象相当于国民收入,因此称为收入型增值税。

③消费型增值税

消费型增值税是指在计算应纳税额时,允许纳税人将当期购入固

定资产的已纳税金一次性全部扣除。就国民经济整体来看,这种类型

的增值税实际上相当于对全部生产资料都不征税,其征税对象仅限于

消费资料,因此称为消费型增值税。

7.简述个人所得税的计税方法。

答:计税方法

①适用累进税率时,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x税率一速算扣除数。

应纳税所得额计算方法如下: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

除费用3500元(2011年9月1日起)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

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对企事业单位承包经

营'承租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必要费用(每

月35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②适用比例税率时,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x税率。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

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

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

额;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

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

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案例讨论

讨论题

这则寓言对于政府制定税收政策有怎样的启示?

答:我国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这则寓言对于政府制定

税收政策有以下启示。

其实,居民个人和各企业团体就像寓言中的金天鹅,身上长满了

“金羽毛”,而政府则像那对母女一样。那么政府是要像那个妻子一样

不顾金天鹅的自身状况而不断索取从而最后一无所获,还是要适度索

取,从而可以源源不断地拥有金羽毛呢?这个道理很简单。这就是这

则寓言给政府制定税收政策的启示。

第五章政府预算与预算管理体制

知识巩固

1.复式预算与单式预算各有何特点?

答:单一预算,也称单式预算,是传统的预算编制形式。它是指

政府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一个统一的计划表格来反映,将政府全部预算

收支汇集编入一个统一的预算表之中,而不区分各项财政收支的经济

性质的预算形式。

单一预算的优点是符合预算的完整性原则,整体性强,便于立法

机关审批和公民了解;缺点是没有把全部的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列

和分别汇集平衡,看不出各项收支之间的对应平衡关系,不利于进行

宏观调节和控制。

复式预算,是将同一预算年度内的全部预算收支按经济性质的对

应关系,编织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平衡表。最典型的复式预算通

常分为经常性预算和资本性预算。其中,经常性预算又称经费性预算,

主要反映政府进行日常行政事务活动的支出和作为收入主要来源的

税收收入等项目;资本性预算主要编制政府的投资支出和债务支出、

经常结算盈余等项目。我国于1992年开始实行复式预算。

复式预算的优点是科学'严谨,便于政府对财政活动进行分析,

有利于对收支的控制;缺点是复式预算的编制和审批比较复杂,资本

性预算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举债,若举债规模控制不当,易导致物

价上涨,引起通货膨胀,影响经济稳定。

2.零基预算与增量预算各有何特点?

答:零基预算是指政府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只以社会经济

在预算年度的发展状况为依据,不考虑以前年度的财政收支状况,即

是以零为起点而编制的预算。这种形式改变了传统的预算方法,即某

一预算年度的资金如有结余,也不能转入下一年度使用,以致各部门

不得不采取尽量在预算年度不使资金有结余的做法。零基预算的做法

可使政府首先评价项目的必要性,确定优先安排的项目,对不必要或

非优先的项目可适当进行削减,由此提高财政支出效益,节约预算支

出,从而减轻财政的压力。

增量预算是指政府财政收支计划指标是在以前预算年度的基础

上,按照新的预算年度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后确定的。采用

这种方法,预算编制较为简单,但往往只适用于政府行政管理支出'

国防支出'教育经费支出等支出项目。

3.政府预算有哪些原则?

答:①公开性原则

公开性原则是指政府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必须采取一定形式公之

于众,其内容向全体公民公开'透明,让公民了解预算收支情况,并

置于公民的监督之下。

②完整性原则

完整性原则是指政府的全部财政收支都应在政府预算中得到反

映,不准少列收支、造假账、预算外另列预算。

③年度性原则

年度性原则是指政府必须按照法定预算年度编制预算,这一预算

要反映全年的财政收支活动,同时不允许将不属于本年度财政收支的

内容列入本年度的财政预算当中。

④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原则也称为谨慎性原则,是指各级政府预算必须建立在积

极、稳健'可靠的基础上。

⑤法律性原则

法律性原则是指政府预算的产生过程必须严格按法定程序,并且

预算的收支范围和方向均有相应的法规为依据。

4.简述我国政府预算的编制程序。

答:政府预算的编制是预算程序中首要的和最重要的一环,通常

由政府的财政部门进行。预算编制是一个优化过程,由政府主管机构

运用预算编制技术,根据已经确定的目标,制定下一个年度的政府收

支计划。预算编制要以较为准确的经济和财政预测为基础,设计出计

划年度内政府预算的收支草案,提交立法机构审批。

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程序一般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

的方式进行。从法定程序上讲,先由国务院下达关于编制下一年度预

算草案的指示和要求,具体事项由财政部门部署。各级政府'各部门'

各单位根据指示和要求,参考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对本年度预算

收支的预测,编制预算草案。在规定时间内,各级政府应按国务院规

定的时间将总预算草案上报国务院审核汇总;省以下的各级政府将各

级总预算草案上报上级政府。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在每年本级人民代

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本级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提交本级人

民代表大会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初审,在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作关

于预算草案的报告。预算草案经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中央预算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人民代表

大会审查和批准。

5.我国政府预算的执行机构有哪些?

答:我国政府预算的执行机构设置为: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

府是预算执行的行政领导机关,负责组织执行各级政府预算;各级财

政部门是预算执行的职能机构;税务机关和海关是负责组织预算收入

的专职机关,主要负责有关税收和企业利润的监缴工作;主管部门负

责组织和监督本部门预算的执行工作;各单位负责本单位的预算执行

工作;国家金库是预算执行的重要职能机构,是办理预算收入的收纳'

划分、留解和库款支拨的专门机构。

6.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下列内容:预算外资金范围

的重新界定,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严格控制行政事业

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规模,建立预算外资金收支预决算制度,严格规

定预算外资金的使用范围。

7.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有哪些?

①确定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

从预算资金的支配权'预算管理权的集权和分权的程度划分,预

算管理体制分为统收统支型'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型以及分级分税型

三种。

②确定预算管理级次

我国预算的设立与政权体系的层次划分基本上是相对应的,就是

一级政府相应设立一级预算。我国现行的政府预算分为五级,即中央

预算、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设区的市(自治州)预算'县(自

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旗)预算、乡(民族乡、镇)预算。其

中,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以下预算都属于地方预算。

③划分预算收支

划分预算收支就是确定政府的全部预算收入和支出哪些归中央

管,哪些归地方管,这是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

(1)划分收支的依据。划分收支的第一个依据就是各级政府承

担的职能任务。

(2)划分收支的方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预算收支在中央

与地方之间的划分曾采用过以下几种方法:统收统支;收入分类分

成;总额分成;定额上缴(定额补助);分税制。

④预算调节制度

这种调节包括各级预算间的纵向调节和各地区预算间的横向调

节,前者称为纵向转移支付,后者称为横向转移支付。调节的目标是

使公共资金公平分配和有效使用,并达到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的最终

统一。

⑤规定预算管理职权

预算管理权限包括预算方针政策制定权'预算核定权'预算规章

制度制定权。

案例讨论

讨论题

地方政府为什么要公开政府预算信息?

答:公开政府预算信息是民之所望。

政府预算事关政府工作大局,更与每个纳税人息息相关。然而,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的预算情况却一直因这样那样的理由蒙着神秘面

纱。地方政府主动“摊晒”政府预算,其意义不仅在于保障了人民的知

情权,让人民清楚地知道政府干了什么'花了多少钱,更在于通过增

强政府预算的公开化'透明化,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

第六章金融基础

知识巩固

1.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有何区别?

答: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

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资金供给者是直接贷款人,资金需求

者是直接借款人,双方可以直接协商或在金融市场上由货币资金供给

者直接购入货币资金需求者发行的债券或股票完成资金的融通。通常

情况下,直接融资由经纪人或券商来安排交易,其特点是资金需求者

自身直接发行金融工具给资金供给者,经纪人和券商等金融机构在直

接融资中的作用仅是协助二者完成交易,充当服务中介的角色。

间接融资则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

接实现融资的行为其中,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不是分别作为直接

贷款人和直接借款人出现的,它们之间不构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

而是分别与金融中介机构发生信用关系,成为金融中介机构的债权人

或债务人。间接融资的特点是金融中介机构自身通过发行间接债务凭

证,将货币资金供给者的资金引向货币资金需求者。在此过程中,金

融中介机构充当信用中介的角色。

2.影响利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①平均利润率

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约束利息率的不是单个企业的利润率,而

是一定时期内一国的平均利润率,因为利息率具有统一的特征。平均

利润率是决定利率的基本因素,是利率的最高限。

②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平均利润率对利息率的决定和约束作用是从总体上讲的,但市场

利率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资金供求状况决定的。市场上借贷资金

供应紧张,利率就会上升;反之,则会下降。

③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改变货币供应量可以影响可贷

资金的数量,当中央银行增加货币投放时,可贷资金的供给增加,利

率下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对短期利率的影响大于对长期利率的影

响。

④国际利率水平

在开放经济体系中,一国国内市场利率受到国际市场利率的深刻

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资金在国际间的流动来实现的。当国际市场利

率高于国内市场利率时,国内资本被兑换成外币资本流向国外,相反,

则货币资本流向国内。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会引起国内货币市

场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动,导致利率变动。

⑤通货膨胀预期

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期间,利率水平有很强的上升趋势,当

预期通货膨胀率下降时,利率水平也将下降。

⑥.经济周期

利率波动表现出很强的周期性,在商业周期的繁荣阶段,利率上

升,而在衰退阶段利率下降。

3.为什么说商业信用是信用体系基础,银行信用是信用体系的

主导?

答: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联系

的信用形式,它是企业间,以赊销'赊购等形式所提供的信用。商业

信用直接与商品生产和流通相联系,以商品生产和流通为基础,有其

广泛的运用范围,因而成为了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银行信用是由金

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以存'贷款的形式提供的货币形态的信用。银行

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产生的,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

用的局限性,在整个信用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

案例讨论

讨论题

金融IC卡是如何连接金融与日常生活的?

答:人们除了能使用银行金融IC卡在银行营业网点取钱、充值

之外,还能刷该卡乘坐地铁'公交,真正实现金融与日常生活的“一

卡通”,创造了金融单位与城市一卡通合作的新模式。未来金融IC卡

将全面替代现行的各种金融磁条卡,实现与日常生活的连接。

第七章金融机构

知识巩固

1.简述我国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

答: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了由金融监管机构监管,以中国人民

银行为核心,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

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

①金融监管机构

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包括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

国银监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中国

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保监会”)。

②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是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核心,

负责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管理和监督,规范和维

护金融秩序,并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

③商业银行

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体系可分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

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四大类。

④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银行,是指由政府出资成立、不以盈利为目的,为贯彻政

府的社会经济政策而在特定领域从事金融活动的金融机构。目前,我

国政策性银行有两家:分别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

⑤非银行金融机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机构、企业

集团财务公司。

2.中央银行的职能包括哪些?

答:中央银行的职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是指政府

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使之成为国家唯一的货币

发行机构。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所承担的责任是:保持货币流通

顺畅;有效控制货币发行量'稳定币值。

②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有以下

几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的业务是面向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特

定的政府部门;二是中央银行在与其业务对象之间的业务往来中仍表

现出银行所固有的“存'贷、汇”等业务特征;三是中央银行是商业银

行的监督管理者。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的职能具体体现在:集

中存款准备金;发挥“最后贷款人”责任;组织'参与管理全国的清算。

③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的职

能具体体现在:一是中央银行根据法律授权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

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负有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和保障金融业稳健运行

的责任;二是中央银行代表本国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签订国际金

融协定,参与国际金融事务与活动;三是中央银行为本国政府代理国

库。

3.中央银行有哪些主要业务?

答:①负债业务

中央银行的负债是指政府、金融机构'公民等持有的对中央银行

的债权。中央银行负债业务主要包括货币发行'准备金存款'经理国

库。

②资产业务

中央银行资产业务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资金的业务,是调控信用

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手段。它主要包括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

业务和国际储备。

③中央银行清算业务

中央银行清算业务又称中间业务,即中央银行为各金融机构之

间,因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资金往来和债权债务进行了结。它主要有组

织同城票据交换、办理异地资金汇划和跨国清算。

4.简述商业银行的职能。

答:①信用中介

商业银行在充当货币资金使用权的买卖中介时,要发挥信用中介

职能。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功能。其作用表现在:第一,使

闲散货币转化为资本,扩大社会资本的规模,促进生产和流通的发展;

第二,使闲置资本得到充分利用,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提高社会资本

总的增值能力;第三,续短为长,满足社会对长期资本的需要。

②支付中介

支付中介是指商业银行利用活期存款账户,为客户办理各种货币

结算、收付'兑换和转移等业务活动。支付中介是商业银行的传统功

能。借助这一功能,商业银行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出纳中心和支付中

心,并成为整个社会信用链的枢纽。其作用表现在:第一,使商业银

行持续拥有较稳定的廉价资金来源,降低银行资金成本;第二,节约

社会流通费用,增加生产资本投入。

③金融服务

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利用其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在提

供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业务过程中所获得的大量信息,运用先进手段

和工具,为客户提供的其他服务。金融服务包括财务咨询'代理融通'

信托、租赁'现金管理等。其作用表现在:第一,扩大了商业银行的

社会联系面和市场份额;第二,为银行获取费用收入,加快了信息传

播,提高了信息技术的利用价值。

④信用创造

信用创造是指商业银行利用其可吸收活期存款的有利条件,通过

发放贷款,从事投资业务而衍生出更多存款,从而扩大社会货币供给

量。这是商业银行的特殊功能。其作用表现在:通过创造流通工具和

支付手段,既可以节约现金使用,节约流通费用,同时又能满足社会

经济发展对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需要。

5.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有哪些?

答:(一)负债业务

①存款类负债

存款类负债是商业银行接受客户存入的货币款项,是商业银行最

重要的资金来源。根据期限划分,可分为活期'定期和储蓄存款。

②借人类负债

借入类负债是指商业银行主动向中央银行或金融市场直接获得

的资金来源。根据对外借款的时间不同,可分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

(二)资产业务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是其资金运用业务,主要分为放款和投资业

务两大类。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

①现金资产

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由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存款、存放同业存

款和在途资金组成。

②贷款业务

银行的贷款业务是银行主要资产业务。狭义的贷款是指银行按照

贷款原则和条件,根据规定的利率向单位和个人借出的货币资金;广

义的贷款业务还包括票据贴现、透支和同业拆借。

③证券投资业务

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买卖有价证券以增加经

营的流动性和银行收益的活动。

(三)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是相对于表内业务而言的,是指商业银行所从

事的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以及不影响资产和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

简称为表外业务。表外业务的类型包括担保类表外业务和承诺类表外

业务。

6.保险公司的业务包括什么?

答: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

(1)财产保险业务,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

等保险业务。

(2)人身保险业务,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

等保险业务。

同一保险人不得同时兼营财产保险业务和人身保险业务;但是,

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核定,可以经营短

期健康保险业务和意外伤害保险业务。

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法核定。保险公司只

能在被核定的业务范围内从事保险经营活动。

保险公司不得兼营保险法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以外的业

务。

7.简述信托投资公司的业务范围。

答:信托投资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

(1)受托经营资金信托业务,即委托人将自己合法拥有的资金,

委托信托投资公司按照约定的条件和目的,进行管理'运用和处分。

(2)受托经营动产、不动产及其他财产的信托业务,即委托人

将自己的动产'不动产以及知识产权等财产'财产权,委托信托投资

公司按照约定的条件和目的,进行管理'运用和处分。

(3)受托经营法律、行政法规允许从事的投资基金业务,作为

投资基金或者基金管理公司的发起人从事投资基金业务。

(4)经营企业资产的重组'购并及项目融资、公司理财、财务

顾问等中介业务。

(5)受托经营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券'

企业债券等债券的承销业务。

(6)代理财产的管理'运用和处分。

(7)代保管业务。

(8)信用见证、资信调查及经济咨询业务。

(9)以固有财产为他人提供担保。

(10)受托经营公益信托。

(11)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业务。

8.证券公司的业务有哪些?

答:综合类证券公司可以经营证券经纪业务'证券自营业务、证

券承销业务以及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定的其他证券业务。经

纪类证券公司只能从事证券经纪业务。

①证券承销业务

证券承销是证券公司代理证券发行人发行证券的行为。证券承销

的方式分代销和包销两种。

②证券经纪业务

证券经纪是证券公司接受投资者委托,代理其买卖证券的行为。

③证券自营业务

证券自营业务是证券经营机构为本机构投资买卖证券'赚取买卖

差价并承担相应风险的行为。

案例讨论

讨论题

金融机构为何与影视业联手?举出一些金融机构与其他行业联

合的方式。

答:金融机构与影视业联手,这是一个双赢的举措。它不仅有利

于大力拓展金融业的发展空间,还有利于不断激发影视业的发展活

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影视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同其他产业一样,影

视产业发展与金融业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同时应当看到,影视产业也是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范围、培育新的

盈利增长点的重要努力方向,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当

前,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金融机构迫切需要在盈利模式'目标客

户和信贷产品等方面建立起差异化的发展优势。另一方面,众多的民

营文化企业在影视音像'出版发行'演出'动漫等行业异军突起,表

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不仅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大量优质客户,还增强

了创新业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的动力。金融机构服务影视产业不仅

大有可为,也将拓宽自身发展空间,给金融机构和影视产业带来更多

互利共生的机遇。

金融机构与其他行业联合的方式:

1.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围绕加快发展生物、互

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六大战略

性新兴产业,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

和贷款评审制度,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支持。

2.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推进金融创新,打造全国金

融要素交易'创业投资'财富管理和中小创新性企业融资中心,培育

会计、审计、法律、咨询等相关金融中介服务市场专业化'高端化发

展,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服务体系。

3.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

充分满足服装、中标、黄金珠宝等优势传统产业在新技术、新工艺'

新设备'新材料'新液态项目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加大对加工贸易企

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的金融支持。

第九章货币流通与货币供求

知识巩固

1.货币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答:货币制度是政府以法律形式所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

形式,反映了政府在不同程度'从不同角度对货币所进行的控制。货

币制度的构成要素有四个。

①货币材料的确定

货币材料也称币材,就是规定一国货币用什么材料制成。货币材

料是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确定不同的材料制成货币,就构成不同的

货币本位。

②货币单位的确定

货币单位的确定一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二是规定货币单位所

含的贵金属的质量。

③各种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的确定

④准备金制度

准备金制度就是国家规定把贵金属集中到国库或中央银行,其主

要目的是将贵金属作为世界货币的准备金,作为国内金属货币流通的

准备金,以及作为支付存款和银行券的准备金。

2.什么是货币需求?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在现代高度货币化的经济社会里,社会各部门需要持有一定

的货币去媒介交换、支付费用'偿还债务'从事投资或保存价值,因

此便产生了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是经济体系中人们愿意并且能够以

货币形式保有的财富的数量,通常表现为一国在既定时点上社会各部

门所持有的货币量。

一般而言,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①收入状况

收入状况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因素又可以分解

为收入水平和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两个方面。在一般情况下,货币需

求量和收入水平呈正比。

②物价水平

物价水平与货币需求之间,是同方向变动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