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红楼梦》-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红楼梦》-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红楼梦》-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红楼梦》-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不朽的红楼红楼梦1.通过阅读《红楼梦》,掌握阅读文学作品的一般方法。2.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初步把握全书梗概。3.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探究小说主题。4.厘清人物关系,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开篇处的这首诗,既是作者对知音的期待,也是对每一个读者的诱惑。沉下心来阅读《红楼梦》,走进这部伟大作品的艺术世界,你一定会不虚此行。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延伸·审美鉴赏与创造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生平]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内务府“包衣”(满语奴仆之意),入了满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袭江宁织造。雍正年间,他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曹雪芹晚年居于北京西郊,终因疾病而卒。曹雪芹性情高傲,嗜酒健谈,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卓越的艺术才能。[作品]《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又名《金陵十二钗》,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巅峰,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评价]清代著名文学家,创造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作品。2.写作背景《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它创作于18世纪中叶,清朝乾隆年间。虽处于“康乾盛世”,但已进入封建社会晚期,种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当时的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根本不了解西方工业革命的突飞猛进,在这种物阜民丰的太平盛世的局面下,隐藏着深重的危机。曹雪芹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时代的特色和脉搏,他笔下的盛极而衰的贾府就是危机深重的封建社会的缩影。曹雪芹生活在清朝的前期,曹家又与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正是《红楼梦》中很多故事情节的原型。其中曹雪芹早年的奢华生活,为他日后创作《红楼梦》积累了丰厚的生活素材。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的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大家庭的生活环境无疑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家境衰落后,他迁居北京,虽生活极度贫困,但仍以顽强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创作和修订。3.名著导读(1)名著梗概《红楼梦》是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细致地描写了二人之间的美好感情。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了争取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与封建制度、封建礼教进行斗争,最终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结局而告终,揭示出了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围绕着这场爱情悲剧,同时铺开一个由许多人物构成的广阔社会生活图景,从而展示出当时那个渐趋崩溃的社会的真实内幕。重点梳理一:概览回目,知悉框架1~5回是序幕,为全书定下骨架。6~18回通过刘姥姥进荣国府、元春省亲等写出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繁盛景象。19~54回写贾府安享富贵尊荣的生活,这部分有宝黛钗情感发展,有贾府的奢侈生活(凤姐宝钗过生日、清虚观打醮、两宴大观园),有繁华中的矛盾(叔嫂遇鬼、凤姐泼醋、宝玉挨打),也有丫鬟们的情感世界(晴雯不受屈辱、鸳鸯誓死不嫁)等情节。55~78回写贾府由盛转衰,有探春理家、大观园“承包”、茉莉粉玫瑰露事件、尤二姐之死、抄检大观园、晴雯之死等情节,第55回是全书转折处。79~120回写贾府败亡,后面部分减弱了小说的悲剧性,按曹雪芹原意,应是贾家“树倒猢狲散”,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结局。重点梳理二:读前五回,明悉背景第1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第2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第3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第4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宝钗进贾府的情节。第5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命运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重点梳理三:理清脉络,熟悉情节重要情节精读回目情节概览木石前盟第一回补天顽石神瑛侍者(贾宝玉)下凡造历,绛珠仙草(林黛玉)也决定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宝黛相会第三回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一见如故的感觉。宝玉问黛玉是否有玉,当黛玉回答没有时,宝玉则当众摔玉重要情节精读回目情节概览元春省亲第十八回元春被封为贤德妃并获恩准省亲。为迎接元妃,贾府大肆铺张修建大观园入住大观园第二十三回元妃回宫后贾宝玉和众小姐搬到大观园居住。薛宝钗住蘅芜苑、林黛玉住潇湘馆、贾宝玉住怡红院,怡红院离潇湘馆最近共读西厢第二十三回宝玉黛玉偷读《西厢记》并借其中词句表白、打趣:宝玉自比张生,比黛玉为莺莺重要情节精读回目情节概览黛玉葬花第二十七回黛玉因去怡红院访宝玉生出误会,不由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于是感花伤己,含泪葬花,借落花悲叹自己的命运抄检大观园第七十四回园子里发现了绣有春宫图的香囊。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于是晴雯、司棋都被逐出贾府黛玉焚稿第九十七回黛玉听说了宝玉和宝钗即将成婚的消息,急火攻心,吐出血来,病日重一日。她把以前的诗稿和题诗的旧帕全烧了,只求速死重要情节精读回目情节概览查抄贾府第一零五回元春死后,贾府种种行为触怒皇上,贾府被奉旨查抄。贾赦、贾珍被剥夺世袭官职,发配边疆宝玉出家第一二零回宝玉向王夫人磕头,与宝钗话别,并夜访潇湘,告别含恨而死的黛玉。宝玉就趁赴考的机会,和一僧一道作歌飘然登岸而去(2)人物关系导图《红楼梦》贾府人物关系图表【注】画线人物,冷子兴演说时已不在人世;括号中的人物,是上面人物的配偶。(3)人物简评贾宝玉贾政与王夫人的儿子,荣国府的嫡系子孙,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他长相俊秀,聪明伶俐,平等待人,感情细腻。他与林黛玉产生爱情,追求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对封建正统思想不满,具有反抗精神林黛玉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因母亲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她敏感、细心、多愁善感。在对待和宝玉的感情问题上常常表现得过分自卑,猜疑忧虑,不相信自己和别人薛宝钗薛姨妈的女儿,出身豪富家庭。她容貌美丽,举止娴雅。表面温柔贤淑,通情达理,实则处世圆滑,心计颇深王熙凤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人称其“凤辣子”。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为人刁钻狡黠,对上善于阿谀奉承,深得贾母欢心刘姥姥与王夫人和王熙凤沾亲,想得到贾府的一些好处,所以两次来到贾府。她是个朴素实在的老农妇。生活中她乐观进取,不嫌贫爱富,在贾家遇难时还救了巧姐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一、阅读前五回,完成下面两项任务。说说前五回的作用和寓意。思考1:试阐明《红楼梦》前五回在结构上的作用。明确:前五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它有绾冠全书的作用。这五回是全书的序幕,也是全书的提纲。全书的主要人物、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了,小说的情节发展也由此展开。第一回甄士隐的故事,写出了一个高洁的知识分子的一生,对全书起着象征作用。这个悲剧故事在不少人身上都有折射。甄英莲即“真应怜”,她的遭遇又为那些女儿们奠定了悲剧的基调。通过那块石头与空空道人的对话,作者明确地发表了自己对小说创作的主张。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写法独具匠心,如果取消这一回,一上来就令人物进入情节发展的轨道,如此千头万绪的人和事将如一团乱麻让读者坠入主次不分、前读后忘的困境。假使由作者介绍也不行,这张人物表必然会让读者读时索然乏味,读后一片模糊。如今以谈都中新闻入手,重点突出,要言不烦,而又能引人入胜。冷子兴的介绍,正可使读者在“进入”贾府之前,对它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然后再一一细读。第三回写宝黛初会。黛玉进府时,详细介绍了从大门一直到室内的具体情况。借她会见贾府内眷的时机,介绍了贾母,邢、王两夫人,李纨,三春姐妹、王熙凤及宝玉。用墨如泼,如火如荼。第四回在宝钗出场前先写葫芦僧判案,介绍“护官符”及薛家的财势及霸道,并写了英莲被拐后的生活及雨村的宦海沉浮,种种人情世态活现逼真,使《红楼梦》中所有人物的活动有了更为具体的典型环境。到这时,宝、黛、钗全部集齐,使故事得以顺利地发展下去。第五回无疑是全书的提纲,有诗有曲有画,预示着主要人物的生活道路。十二钗统统归入薄命司中,说明作者对女子的同情和对时代的深思。并用太虚幻境的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荣国府加以对照。通过“判词”“仙曲”,预示了《红楼梦》中众多女性的命运,即所谓“万艳同杯(悲)”“千红一窟(哭)”。思考2:分析《红楼梦》前五回中的三个神话故事的寓意。明确:第一个神话: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女娲炼石补天本意是对英雄、图腾、女性的崇拜。《红楼梦》在第一回中利用这个故事表达反英雄的意义。弃世和被弃是中国文化人物的普遍命运。《红楼梦》利用这个故事的寓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①顽石是一块根本无用的废物,因此被弃。这也是文人们的最终结局。但是,因为被弃,顽石也就保留了它的本真的性情,从本真性情的保留这一个层面来看,也是顽石弃了世。作品中的这块石头经了女娲之手,从而变得有灵性。《红楼梦》以前的小说只有暴力和道德,缺乏对人灵魂的呵护。《红楼梦》以石的灵性来呵护人的灵魂,从而颠覆了以往小说的思想。②女娲是创造女神,代表着生命的精神。这精神折射到警幻仙子身上,折射到大观园的女子身上,构成了三位一体的结构。与这些女子相比,宁、荣二府里的男子们都是些无所作为的污浊之物。③用这个神话来赞美生命,赞美创造精神。从另一面看,这个神话也反衬出末世的悲剧性。④女娲补天,是因为天有漏洞,从这一点来看,神话也暗示了全书的故事发生在乱世。第二个神话: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的故事。仙草生长在三生石畔,有神瑛侍者,每天用灵河的水浇灌仙草,仙草因此而丰茂。绛珠仙草因此发誓:若投胎为人,一定用一生的泪水来报答神瑛侍者。绛珠仙草不是曹雪芹的首创,在前人的文学作品中已有描述:神木灵草,珠实离离。——张衡炎帝小女瑶姬,未成婚而死,封在巫山,精魂化为绛珠仙草。——《别赋》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屈原这个故事揭示了宝玉、黛玉爱情的灵性本质,木石前盟,源于神界,具有神界的高贵,不沾染人世的污浊。用眼泪来偿还前世的恩情,暗示着这场爱情的悲剧命运。第三个神话:太虚幻境的神话故事。太虚幻境象征着一个平等自由的理想境界,与现实的浊世相对照。故事的“灵”,象征着“象征世界”;梦,象征着“理想境界”;情,象征着“现实世界”。这样的格局,揭示了大观园“情”的本性与最终的命运,预示了贾府“运数合终”、子孙无以继业、最终会走向衰颓的局势。故事中警幻仙子的“警情”与“传情”,揭示了作者的痛苦与内心矛盾。思考3:说说《好了歌》和《好了歌注》的寓意。明确:《好了歌》和《好了歌注》是全书的主题歌。作者以朴素的辩证法解剖了封建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分析了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再现了封建末世统治阶级内部的剧烈争斗以及贵族之家兴衰变幻、荣辱交替的历史画图。在全书结构上,透露小说情节发展的轮廓,预示了主要人物结局,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愤懑和失望,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思考4:如何看待“护官符”?明确:这“护官符”在形式上只是一个极具民间口语化,最多称得上是民间口头文学的顺口溜,但它却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四大家族官官相护、横行不法的霸行,巧妙地利用谐音、借代、暗示等修辞,艺术化地概括了四大家族惊人的权势和财富。思考5:请简述《红楼梦十二支曲》的寓意和作用。明确:十二支曲分咏金陵十二钗(薛宝钗、林黛玉、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暗喻各人的身世结局和对她们的评论,为读者了解人物历史、情节发展以及四大家族的彻底覆灭提供了重要线索。二、阅读第六回至第八十回,完成下面四项任务。思考1:读出宝黛钗爱情描写的动人之处。明确:举例:《红楼梦》描写宝黛的爱情,始终离不开宝钗的介入。第八回宝玉看望宝钗,两个人比看通灵玉,是《红楼梦》里的大回目。回题叫“比通灵金莺微露意”,应是宝黛爱情、宝钗介入的点醒之笔。莺儿是宝钗的贴身丫鬟,所谓“微露意”,就是透露出宝钗想与宝玉结为婚姻之意。而当宝玉为宝钗的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所吸引的时候——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完,黛玉已摇摇地走了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得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让座。宝钗笑道:“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姐姐有什么不解的呢?”可真是惊心动魄的场景。读者完全不必猜测黛玉是知道宝玉去了梨香院,才寻踪前往,还是偶然碰上。反正这是宝黛钗爱情朦胧期“三角”纠葛的第一次爆发。心灵受创伤的是黛玉,所以回目的下联是:探宝钗黛玉半含酸。此处“含酸”的“酸”,自然不是心酸,而是女性的醋意。妙在是“半含酸”,就是说,有一点醋意,还不是很多。宝黛爱情,生长在贵族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双重束缚下成长起来的对美好青春、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和追求。然而,宝玉的泛爱,宝钗的金锁,湘云的金麒麟,让身体怯弱、寄人篱下而无人做主的黛玉对爱情的未来充满了迷茫与不安,这种不安化为了宝黛日常生活的一次次争吵,化为了宝黛钗之间微妙的纠葛。宝钗也有少女的天真烂漫,也有对爱情的觉醒与向往,但她时时用封建礼教的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压抑自己青春的气息。这种向往与克制的矛盾冲突,在宝黛钗的纠葛中表现得含蓄委婉。思考2: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明确:(举例:)思考3:品味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明确:(举例:)《红楼梦》中多处描述种种精美的茶具。小说中几乎每一位主子的居室里都摆放着精致的茶具,王夫人的东耳房里,茗碗俱备;连薛宝钗的蘅芜苑里收拾得“雪洞一般,一色顽器全无”,案上也还摆着茶奁、茶杯。这些茶具无一不是贾府奢侈豪华气派的写照,而第四十一回在栊翠庵中妙玉所展示的几样茶具就更让人叹为观止了。先是给贾母献茶用的“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茶盘里放着“成窑五彩小盖钟”,接着是给众人的“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这些杯盘碗盏,在当时已经是上好的了,然而更精彩的还在后面:当妙玉悄请宝黛钗三人饮茶时,她拿出了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

”。还有妙玉自己常用的绿玉斗,以及那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盒,这些茶具,都是古器珍玩,用这些积淀了丰富文化意蕴的茶具饮茶,饮的实是一片翩然古意!从这些茶具上,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中的一茶一具,无一不是细小而又精致的道具,点染着贾府那令人目眩的奢华生活。思考4:说说你从《红楼梦》中读出了什么主题。明确:《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延伸·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生活在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达六十年之久。祖父曹寅当过康熙的“侍读”,曾祖母又是康熙的乳母,曹家与皇室的关系非常密切。少年时代,他“锦衣纨绔”“饫甘餍肥”,过了一段豪门公子的奢侈生活。雍正初年,他父亲因事受到株连,被革职抄家。从此,家族的权势和财产都丧失殆尽。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生活极不安定,有时甚至不得不投亲靠友以维持生活,还常常受到歧视和凌辱。经历了由锦衣玉食到“举家食粥”的巨大反差,他对平民百姓的命运有了切身感受,对社会上的黑暗和罪恶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曹雪芹晚年迁居北京西郊农村,生活更凄凉、悲惨,“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靠着卖画和亲友的接济过日子。曹雪芹就是在这样极端困苦的条件下从事“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的创作。约乾隆二十九年(1762),因幼子夭亡,曹雪芹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曹雪芹贫病无医,“泪尽而逝”,只留下尚未完稿的《红楼梦》。(有说法认为《红楼梦》应该是全部完成,但只是后半部“被借阅者迷失”)从曹雪芹晚年的好友张宜泉、敦敏、敦诚等人的零星记载可知,曹雪芹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嗜酒狷狂,对黑暗社会抱傲岸的态度。曹雪芹的诗,有创新独特之处,风格接近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赞道“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识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适用话题】人生际遇锲而不舍人|物|速|写贾宝玉:多情公子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呼吸领会者,唯宝玉一人而已。中国古代社会,王孙公子天经地义应当接受正统教育,加官晋爵,去维持家族的荣耀。宝玉却是一个叛逆者,他痛恨男性世界的利欲横流,最不耐烦讲经济学问,“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宝玉的生活中,美好的女儿世界鲜明对照着以父亲为代表的统治势力:一个纯净,一个污浊;一个明媚,一个阴暗。大观园里的小姐丫鬟,形形色色,各有各的辛酸悲苦,各有各的古怪别致,她们都以真诚纯洁的心包围着宝玉,向他展示出各具风姿的美丽。因而,宝玉说出了“女儿是水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的“混话”。茫茫尘世,宝玉认为只有女儿世界是一片净土。他热爱、尊重、崇拜女儿。宝玉对黛玉的爱,以同情、关切、尊重、相知为基础,他对黛玉的身世、处境、心性体察最深,《葬花吟》尚未吟罢,他已恸倒在山坡之上。就连画上的美人,宝玉也怕她寂寞,特意去“望慰”一番。黛玉和湘云对他不满,他会“越想越无趣”。晴雯和袭人吵闹,也会令他伤心、心碎。他热爱这片净土,也尽力维持这方天地的美好。贾宝玉对一切美好的人物、事物,都有情且情深。元春省亲,众人都沉浸在鲜花似锦的繁华幻影里,独独宝玉为姐姐不由自主的命运悲伤;迎春即将嫁给卑劣的孙绍祖,他自去徘徊瞻顾紫菱洲。他欣赏晴雯的率真,纵容她恣意行事;他敬重妙玉的高洁,对其恭谨而谦卑。他不爱交游权贵,却和家世衰落的秦钟、柳湘莲等人亲近,尊重他们女儿般纯洁的人品。宝玉是一块顽石,人世间的规矩条框、权利富贵,他都不屑一顾,他的评价标准,只有美不美、好不好。他是爱与美的先觉者。黛玉死后,宝玉出家,不仅因为他痛失所爱,也因为他心中的美好世界已经毁灭。【点评】贾宝玉多情且情深,情是他生命的特质。这也许源自他有一颗敏感而博爱的心。他总能于繁华中隐约看到苍凉,内心深处摆脱不了伤感和虚无的阴影。他热爱和珍重一切美好的事物,却无力呵护它们,眼看着花落人亡,于是,多情人免不了成为悲情人。林黛玉:花泪诗魂《红楼梦》的女性世界,“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作为众女儿里的冠冕,黛玉的泪尤其多。黛玉是绛珠仙草的化身。神瑛侍者的灌溉之德,使她五脏内郁结成一股缠绵不尽之意,于是她堕世历劫,欲倾一生之泪以报恩。然而,她爱上的宝玉却是假的“侍者”,真的“顽石”。这种种的因果与错乱,注定了她的一生是凄婉、悲凉的。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但不幸父母早逝,被迫寄人篱下。她身体柔弱,才华横溢,脆弱使她敏感忧伤,才气让她骄傲清高。而无依无凭的身世,又加深了她对世界的疏离和抗拒。她是自我的、纯真的、鄙弃凡俗的,她同宝玉一样,也是一个性灵至上、企图挣脱世俗束缚的叛逆者。黛玉的情只对心中的情人而发,专注而执着。当这纯洁、炽热的“木石前盟”遭遇世俗的“金玉良缘”的强大挑战时,孤苦无依的她只能用所有的泪和血来抗争。见花掉泪、闻曲心伤的黛玉,看似柔弱,实则刚烈、决然,黛玉生命的全部就是爱情和诗歌。其爱也真,其诗也真。黛玉之诗,常给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平凡事物以新奇的构思、独特的感受和见解,黛玉是将自己的灵魂融进所咏之物中。《咏白海棠》,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心灵的独白;《柳絮词》,句句似咏柳絮,字字实在写己;《菊花诗》三首,连中三元,艺压群芳。而在《葬花吟》里,黛玉更是以血泪作墨,感叹身世遭遇,抒发“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哀愁与悲愤。“木石前盟”最终敌不过“金玉良缘”,宝玉与宝钗成亲之日,黛玉将诗稿焚烧殆尽,泪尽而逝……【点评】黛玉像是一个生命的精灵,她是那么的楚楚动人,一颦一笑似乎都能触动我们心底的声音和渴望。她是女性柔美的极致,她的柔美中充满了诗意的优雅与韵味,在这柔美之下,那永不妥协的纯洁灵魂奏响了生命的强音,让我们体味到了生命的无限壮美,这才是她那深刻而持久的永不磨灭的魅力。黛玉的生命至美至坚,至柔至刚,她囊括了生命的两极,走向了生命的极致,有着震慑灵魂的力度。王熙凤:铁腕娘子王熙凤,贾府中一人之下、数百人之上的顶尖人物。王熙凤是一个懂权术、会管理的铁腕“辣”娘子。在贾府掌权,就须讨贾母的欢心。凤姐在这方面做得十分到位。下人面前,凤姐脸酸心硬;贾母面前,她百般献媚。凤姐第一次出场,即黛玉进贾府时,其权术就表现得淋漓尽致。黛玉初次与外祖母相见,贾母抱着外孙女大哭,众人“皆敛声屏气”,她却从后院笑着出来,一句“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既赞了黛玉,更奉承了在场的贾家姐妹。在贾府,凤姐的管理本事首屈一指。她协理宁国府时,一眼就看出宁国府管理的五种弊端,并立即拿出处理的办法,令宁国府的人领教了这个“有名的烈货”的本事。她又知人善任,不但笼络平儿这位得力的心腹和助手,还在生病卧床时,让李纨、探春、宝钗三人各司其职,使里外下人都不得不更加老实。凤姐的精明勤勉赢得了贾府上下的交口称赞,让贾家这个濒临死亡的钟鼎望族回光返照了好长一段时间。明察秋毫又身为一家总管,凤姐比任何人都深知贾府的窘境与暗淡前景:家里出去的多,进来的少,再有几年就会赔尽。于是她开始展露其贪婪、狡诈的本性,为了钱财不择手段。水月庵的老尼姑求她拆散张金哥的婚事,凤姐得三千两银子后,就轻易地毁掉了一桩婚事。她还把仆人们的月钱都挪去放债。“辣”之外,凤姐还狠毒。得知丈夫偷娶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