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安徽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安徽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安徽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安徽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安徽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9至10课。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当前,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地图的主要功能和绘制目的在于对地球的地表以及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进行图形呈现。实际上,在漫长的历史中,地图从未能对地球的地表进行如实的呈现,时至今日依然如此。与文本类似,虽然地图确实呈现了“地表的自然、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和相互关系”,但这种呈现的背后总是蕴含着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甚至在大部分情况下,对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的表达才是绘制地图的功能和目的。在论述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之前,先简要介绍相关概念。“地理空间”是一种客观实在,但如果将其描绘出来,就必然会受到绘制者所处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及个人人生体验、价值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并由此产生“地理认知”。在这种“地理认知”中,必然蕴含着绘制者对不同区域赋予的不同重要性,由此构建出一种“空间秩序”。在考虑空间秩序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中国古人记录地点的方式。就日前掌握的材料而言,中国古人用于确定地点位置的主要方式就是“四至八到”。其中“四至”是四个正方向及某处到政区边界的距离,“八到”包括四正、四隅八个方向及某处到临近治所所在城池的距离,此外还包括至上级治所以及至大都、上都,也就是都城的距离。

中国古代,对于空间的描述也是基于“四至八到”展开的。如流传下来的历代正史地理志及地理总志和地方志中对于几乎所有地点位置的记载使用的都是“四至八到”,阅读者在浏览这些志书的时候,基于这些描绘,也就形成了对大到“天下”、小至“多村”的空间认知。“四至八到”的数据特点就是对地点位置的记录依赖于众多其他地点,一切的地理景观只存在相对性的意义,相对于官署,相对于儒学——无论其位置、距离、方位、价值皆然,而其背后潜藏的是观看者的视角,一种从政治文化中心向外观览的视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点从来不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总是位于各种政治、文化、经济、价值等的结构中,且在这些结构中地点的位置都是相对的,由此其总是处于各种秩序之中,而这些秩序一旦被空间化,或者被放置于空间之中,就形成了存在等级差异的空间秩序。中国古代绘制一些地图时使用的就是“四至八到”数据,大致而言,先绘制都城,然后以都城为中心基于“四至八到”数据绘制省会,再以省会为中心基于“四至八到”数据绘制各府(直隶州)等。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地图本身就是基于一种等级秩序构建的空间结构。地点的“相对性”也在地图上构建了空间秩序。如“政区图”是政府处理日常事务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在现代人看来,虽然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不讲求准确性,但其图面内容应当是“写实”的,即要对所描绘的地理要素的形态、数量等进行如实的表达。但实际并非如此。通过与文本文献记载的对照,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政区图中城垣的大小、城门的数量、城楼的层数,甚至城垣的有无,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基于这些地点在行政结构中的相对等级而绘制的;甚至在同一政区图集的不同地图中,由于图面的行政结构层级的差异,地点的“相对”等级也存在变化,由此不同地图中对于同一城垣的大小、城门的数量、城楼的层数等描绘也存在差异。这种空间秩序还渗透到地图绘制所使用的符号中。《杨子器跋舆地图》对其图中所使用的符号的含义进行了如下叙述:——京师八其角,以控八方也。

——蕃词为圆,府差小焉,治统诸小,非一方拘也。——州为方,县则差小,大小各一方也。——附都司、卫所,加城形者,示有捍御,不附书,总具图空,不得已也。——守御所特设者,斜其方,以武非治世之正御,与都司以次而大,因其势也。——夷邦三其角,偏方也,不多及者,纪其所可知者耳。——宣慰司以下无别者,王化所略也。——山川、陵庙各随形以书其名,非特纪名胜,正以定疆域也。从上述叙述来看,从京师的“以控八方”,藩司和府的“治统诸小”,到州县的“各一方”,有着明确等级差异;且省会和府之间,州和县之间,虽然使用的将号相同,但用大小来表达等级差异。同时无论是守御所的“斜其方,以武非治世之正御”,还是夷邦的“偏方也,不多及者,纪其所可知者耳”,都显示出“文”与“武”、“华”与“夷”之间的等级差异;而“宣慰司以下无别者,王化所略也”更是直白地表达了“华”“夷”之间的等级差异。而这种等级差异,反映在地图上,则是制造了一种空间秩序。(摘编自成一农《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多数情况下绘制地图的主要功能和目的是为了对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的表达,这一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B.在地图上地理景观具有相对性的意义,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可以通过中国古代官署、儒学的位置来确定其他地理景观的位置和距离。C.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点总是处于各种秩序中,而秩序被空间化或被放置于空间中,就会形成具有等级差异的空间秩序。D.中国古代绘制地图时使用明显的大小、偏斜符号等来区分等级差异,如用符号大小的差异表达省会和府之间的等级差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四至八到”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至八到”是基于方向和距离数据对空间展开描述的方式,是中国独有的记录地点的方式。B.“四至八到”是历代各层级地理志记载地点位置的通用法则,这种方式能引导读者形成空间认知。C.利用“四至八到”的数据绘制地图,首先应该绘制都城,都城是绘制其他地理要素的出发点。D.“四至八到”记录位置的方式构建了地理要素的等级,故而行政治所的城垣都绘制得格外精细。3.下列选项,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的一项是(3分)(

)A.在明代省级地图《江西全省图说》总图中,各个府城绘制了单层城楼;而在各个府图中,府城的城楼则被绘制为双层。B.南宋《十五国风地理之图》绘制范围主要是长江以北、长城以南地区,图中山脉用黑三角表示,古今地名一般不加框。C.《华夷图》主要绘制了“华”的地域范围,而对于“华”之外的朝鲜半岛、中南半岛以及西域等则绘制得极为简单。D.在明末《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图》中,不同于明朝地理区域的绘制,南北美洲的图面被大幅度剪裁、扭转,甚至变形。4.作者在论述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前为什么先梳理“地理认识”与“四至八到”?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分析。(4分)5.学术界对“中国古代地图能否作为图像史料来证明历史”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五十多个巴金“走罢,这儿不是我们立足的地方。”大家这样嚷着。各人把身边的一个小包衹挂在一只膀子上,另一只手里提了一点东西,陆续走出了那个茅棚,并没有一点留恋。

在一条狭小的土路上,他们大步走着,人数是五十多个。天是个阴天,从昨夜就刮起北风,也有人想到会落雪。但是他们不能够再在这个村庄里住下去了。这行程并不是最近几天里才开始的:半年前洪水淹没了他们的故乡,冲去了这一年的收获,之后大兵又经过那村庄,带走了剩下的一些东西,烧掉了一些房屋。每个人只剩了几件衣服,两只空手,一条性命。于是他们含着眼泪离开了故乡,这村庄从前曾经被他们当作父母般地热爱过。他们就这样走上了漂泊的路途。他们经过了一个城市又一个城市,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一座山又一座山,在破陋的茅棚里,在草枯了的原野上,在叶子整夜颤抖的树林中,拾了大堆的枯叶铺在地上,卸下了小包被,拿出可以当作被褥的东西裹住了身子,就这样度过了寒冷的夜,一夜,两夜……夜晚永远是寒冷的,周围的一切也都是;温暖的只有他们的心,但是渐渐地心也有点冷了。“歇歇罢,住下来罢!”每个人的心里都叫出来这样的呼声。没有一个人是例外。然而有几个人却说了:“走罢,再往前面走罢!”这也是众人的呼声。他们由一条蜿蜒的土路渐渐地转到山坡上去。路是曲折的。天依旧阴沉着,风刮得更急,空中飞扬着砂石。五十多岁的张公公两次在山坡上滑倒了。他躺在路上,弯着身子,喘着气,花白胡须上沾了粘液,尘土盖满了他的瘦脸,眼睛半开着,眼光失神地望着天空。一些人停了脚步围着来看他,小王帮忙把他扶起来,又扶着他慢慢地往前面走,他们两个人便留在后面。他们依旧吃力地在蜿蜒的山路上走着,成了一根曲折的长线。人数是五十多个。雪花开始在空中飞舞,飘到了一些人的脸上、手上。“落雪了!”大家吃惊地叫着。无数白色细点弥漫在空中,渐渐地就成了白茫茫的一片,像有什么人撕碎了几床破棉絮从上面撒下来一般。下山的路本来是比较容易走的,然而路已经湿了,后来就成了泥泞,雪垫起来把满山都染成了白色,树木也盖上了雪花。周围是静悄悄的。没有别的行人。望过去前面白皑皑的一片,山脚下有些人家也被雪掩盖了。只有一条小河还在发亮。他们口里嘘着气,用手拂拭脸上的雪花,时时把红肿的手放在嘴唇边吐热气来使它们暖和。他们只管往前面走,没有吵闹的声音,两三个人紧紧靠在一起,或者一个紧跟着一个,这样成了一个长列,在白的雪地上慢慢地走着。天空更加暗淡。夜在张它的网罗。前面是森林。

天完全黑了,小孩的哭声打破了众人的沉默。“火,火!亮!……”先是一个孩子的声音,接着许多人在叫。但是火柴被雨和雪弄湿了。“走罢,我们走快点,没有亮也要走!”一个雄壮的声音在人群中响起来,那是铁匠冯六的声音,这个高大的壮年汉子,他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好。”两三个人答应着,以后就不作声了;然而在每个人的心里都起了同样的回应:“走罢。”“看,前面不是灯光吗?快走!”铁匠冯六的声音又响起来,依旧是十分雄壮,压倒了风和雪。“是啊,灯光!”每个人在心里应道。然而前面并没有灯光。在后面张公公已经不咳嗽了。小王和红鼻子陈三两个人挟着他走,却不曾留心他的身子渐渐地僵硬了。“我走不动了!歇歇罢。灯光,为什么灯光就没有了?”木匠阿四哀求似的叫道。铁匠冯六把头抬起来望着头顶上露出的一段天空,天空是深沉的,黑暗的。一些白的雪花在他的头上飞舞,冷冰冰地落在他的脸上。“走啦,大家在一块儿,五十多个,还怕什么?我们有的是力气!”那些人差不多说出了同样的话“那么我们就走罢!”铁匠冯六用坚决的声音说。过了好一会儿他又加一句:“我相信夜就要完了。”在他们的周围依旧是黑暗的夜。“走啦!”铁匠冯六用了全身的力量在跟疲倦斗争,他粗暴地叫起来。“赶快走,前面就是村庄了!”其实村庄是在他的心里。那里照耀着阳光,许多人唱着歌在田地上、在店铺里劳动。他走进一家铁匠铺,拿起一个大铁锤,向着一块炙热的红铁打下去,好家伙!火花四面溅……赶快走,赶快走,不到死,不罢休。我们有的是胆量,我们有的是力气……

他用了粗暴的声音和山歌的调子唱出这几句话,他觉得身子比先前轻松了些。小王和红鼻子陈三两个接着唱起来,几个孩子也唱了,后来大部分的人都唱了。大家都感觉到这时候从什么地方来了一殿热气。他们忘了黑暗,忘了困苦,忘了疲倦。他们永远唱着刚刚产生的简单的歌……于是天亮了。没有风。树林留在后面。在他们的眼前是一片白皑皑的田地,雪在地上发光。一个美丽的村庄躺在他们的脚下。一些人家的屋顶上冒出了灰黑的烟,从雪堆里冒出来直往上爬。另一些人家里送出了雄鸡的啼声。他们望着这个村庄叹了一口气,淌出眼泪来了。铁匠冯六望着那个村庄,眼睛里发出光来。他回过头来捏紧拳头,用眼睛计数了同伴的数目,安慰地自语道:“还是五十多个,有手,有脚,有胆量,有力气。”于是他微笑地对他们说:“我们快往前面走罢,村庄就在面前了。”1932年冬在上海(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村子因天灾人祸无法继续居住,五十多个村民便含泪离开了村子,在漂泊的途中,众人围绕是否走下去发生了争执。B.看到美丽的村庄之前,五十多个人走过了许多城市、村庄、大山,始终没有找到立足地,但他们没有放弃,依然艰难前行着。C.冯六是五十多个人跋涉时的精神领袖,他总在人们濒临绝望时用鼓舞的话给人希望,并最终带着人们找到了落脚村庄。D.文中五十多个人走过的狭小的土路、蜿蜒的山路、泥泞的下坡路和黑暗的森林路,象征着中华民族艰难的行进历程。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弯”“喘”“花白胡须上沾了粘液”“眼睛半开着”等细节刻画了一个逃荒老人的形象。

B.小说将现实生活中没有灯光与众人想象看到了灯光进行对比,突显了跋涉环境的恶劣,烘托了人们的乐观向上。C.文中“五十多个”意蕴丰富,既指不停跋涉的五十多个逃荒人,也指艰难困苦中不断前行、不懈追求的中华民族。D.小说具有深刻的暗示性,如众人经历了艰难跋涉后终于看到美丽的村庄,暗示了中华民族一定会迎来胜利。8.有人评价巴金的这篇小说富有诗意,请从情节、语言两个方面加以分析。(4分)9.小说在铁匠冯六告诉大家前面就是村庄时描写了他心目中的村庄,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太祖吴元年,戊午,敕征南将军汤和、别将军廖永忠率舟师自海道取福州。庚午,汤和克福州。初,元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陈友定环福州城外皆筑垒为备,每五十步更筑一台,严兵守之。闻我师入杉关,乃留同金赖正孙、副枢谢英辅、院判邓益以众二万守福州,友定自率精锐守延平。时汤和偕廖永忠、吴祯等自明州乘东北风,不数日,奄至福州五虎门,驻师南台,遣人入城招谕,为元平章库春所杀。大兵登岸,将围城,曲出领众出南门拒战指挥谢得成等击败之众溃入城拒守。是夜,参政袁仁密造人纳款。黎明,大兵蚁附登城,遂开南门。和拥兵入,邓益拒战于水部门,击杀之。正孙、英辅自西门出走延平。曲出等皆怀印绶,挈妻子遁去。汤和入省署,抚辑军民,获马六百余匹,海舟一百五艘,粮一十九万余石。和遣袁仁招谕兴化、漳、泉诸路。其福宁等州县之未附者,分兵徇之。元兴化守将叶万户弃州遁,耆民李子成等率众诣汤和降。和遣都指挥俞良辅往守之。于是莆田等十三县皆降,和进攻延平。垂发,先遣使招谕友定。友定大会诸将,杀使者。大兵遂至延平,隔水而阵。分一军渡水,攻其西门。友定战不利,日夜勒吏士击刁斗,被甲偶立,不得更番休息,守者怨甚。会诸将欲出战,友定不许。数请不已,友定遂疑其部将萧院判、刘守仁有携贰心。收萧院判杀之,夺守仁兵。守仁降,士卒多踰城走者。围十日,城中军局火炮声发,明兵疑有内应,急击破之。友定知事已迫,坐省堂,按剑仰药饮尽。文殊海牙、赖正孙等开门降。闽地悉平。

(选自《明史纪事木末·太祖平闽》,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曲出A领众B出南门C拒战D指挥E谢得成F等击败之G众溃H入城拒守。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敕,文中指皇帝下令,与《红楼梦》中“敕造荣国府”的“敕”意思相同。B.“汤和克福州”与“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两句中的“克”意思不同。C.“和拥兵入”与“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两句中的“拥”意思不同。D.“被甲偶立”与“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被”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友定围绕福州城修筑防御工事,每五十步修建一个高台,部署军队镇守。听闻明军进入杉关,他将福州城交给赖正孙等人把守,自己率兵前去延平。B.汤和攻打福州时,准备登陆围困福州,袁仁带领军队秘密前来归顺,黎明时,明军便像蚂蚁一般登上城墙,之后从南门进城,元守城官员四散逃亡。C.汤和在福州城内安抚军民,缴获了丰厚的战利品。他又派人指示其他路县投降。兴化守将叶万户弃州逃跑后,当地一个有德行的老人率领百姓归降。D.汤和派一支军队从西门进攻延平,围城十日后,听闻城中有火炮声,明军猜测有内应,便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攻破城门,陈友定服毒自杀,海牙等人开门投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时汤和偕廖永忠、吴祯等自明州乘东北风,不数日,奄至福州五虎门。

(2)垂发,先遣使招谕友定。友定大会诸将,杀使者。14.请根据文本内容,从陈友定自身的角度概括其在延平之战中战败的原因。(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次韵和甫咏雪①王安石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垫玉崔嵬。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注】①和甫:王安石弟弟王安礼,字和甫。本诗作于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上句描写寒风呼啉、阴云密布的景象,下句紧接着写山上开始飘落点点雪花。B.颈联描写大地虽然白茫一片,但诗人相信冰雪消融后,人们终究会等到春天的回归。C.尾联借寒乡之人不感念瑞雪带来丰年,只希望天气晴朗,喻指阻挠变法的保守派目光短浅。D.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咏雪表达出锐意改革的雄心壮志及对变法成功的乐观与自信。16.王安石眼中的雪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梦幻般的景象。

(3)《将进酒》中表面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实则是为宣泄愤激之情而暂时沉醉酒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初戴活动假牙的前两天,

A

,避免假牙对尚未适应的黏膜造成损伤。第一次戴假牙时,如果没有异样感觉,那么前两天睡觉时可不必摘下,以加快口腔的适应,但饭后、睡前要做好口腔和假牙的清洁。待口腔组织适应假牙后,可以吃质地较软的食物,并感受假牙在咀嚼食物时是否存在不稳定或不适的情况,为复诊调改做好记录。初戴活动假牙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咬颊、咬舌及发音不清的情况,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可以通过大声朗读和进食时轻嚼慢咽等方式,

B

。坚持戴活动假牙、逐步适应,尽量避免在咀嚼过程中损伤口腔组织,使假牙功能最大化。①初戴活动假牙的前几周,②患者的唾液分泌会明显增多,③因此这是正常的生理性保护反应。④此时口腔正在造应假牙,⑤战用时间的延长,⑥此类症状会逐渐消失。⑦刚开始摘戴活动假牙时,患者应耐心练习,找到规律,不可强行摘戴。⑧摘取假牙时,最好推拉基托边缘,切勿轻拉卡环,以免假牙发生变形;⑨戴假牙时,应放稳假牙后再咬,以免损坏假牙。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在水边,崖石上长出许多诱人的花朵;竹的叶面上垂挂着一粒粒

的露珠,每一粒露珠皆是心灵世界的完美呈现,既映照他人,亦映照自身。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姓的矮小植物,相拥相抱,探头探脑,或伏或站,或凝眸,或眺望,

溪流中

的小鱼欢快地在水中穿行,拍打出波涛般的歌声。水中一丛丛水菖蒲,肃穆庄重,历经千万年岁月沧桑,依然伫立石头上放声歌唱,她们如同竹节的根茎上长满了细细长长的须根。草叶上有一只蚂蚱,略显肥胖,千枯的树枝上,还有一只,老态龙钟,它们缓慢地爬行着。光阴催人老,蚂蚱或许背负着太多的重任,以至秋日的每一步都需付出极大努力。此刻,蚂蚱的生命已达极限,它无须再张翅膀,也无力再张翅膀,它即将老死在幽谷中某一棵树下,化身为泥,滋养大地。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1.请从修辞和叠词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最近,操着一口流利英文为外国人指路的北京环卫大姐张建娜在社交平台上火了。据张建娜介绍,她49岁了,记性不好,学习英语时总是遗忘已经背过的单词,但她一直坚持上学时老师教授的学习技巧—经常复习。最终凭借高昂的学习热情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从当初只会讲“CanIhelpyou”,到如今能够用流利的英语为外国人指路。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张建娜讲英语走红,见证了锲而不含的钻研精神,同时也诠释了终身学习的力量。上述材料对我们当代学生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你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A(“这一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错,无中生有。)2.C(A项,“是中国独有的记录地点的方式”错,于文无据。原文是说“就目前掌握的材料而言,中国古人用于确定地点位置的主要方式就是‘四至八到’”,并没有说这是中国独有的记录地点的方式。B项,“是历代各层级地理志记载地点位置的通用法则”错,曲解文意。由文中“如流传下来的历代正史地理志及地理总志和地方志中对于几乎所有地点位置的记载使用的都是‘四至八到’”,可见并非是“历代各层级地理志”,而是“历代正史地理志及地理总志和地方志”,“几乎所有”与“通用法则”在语义范围上也有区别。D项,“故而行政治所的城垣都绘制得格外精细”错,由原文“政区图中城垣的大小、城门的数量、城楼的层数,甚至城垣的有无,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基于这些地点在行政结构中的相对等级而绘制的”证明地图图面内容不是“写实”准确的,也并不都“绘制得格外精细”。)3.B(《十五国风地理之图》主要指出地图绘制的范围和所使用的符号,但符号并没有强调“大”“小”、“偏”“斜”的差异,不能体现地理要素的等级差异,故而不能作为证明“空间秩序”的论据。)4.①“地理认知”蕴含着地图绘制者对“地理空间”的主观评价,影响着中国古代地图上空间秩序的表达。②“四至八到”是记录地点的主要方式,其所体现出的地点的相对性和等级差异,是理解“空间秩序”的重要依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5.我认为中国古代地图不可以作为图像史料来证明历史。①历史是客观的,用于证实历史的史料应是准确、科学的,中国古代地图从未对地球的地表进行如实的呈现,图面内容的记录并非是“写实”的。②中国古代地图以“四至八到”作为地点记录的主要方式,地点的位置具有“相对性”,地点的“相对”等级也存在变化,不具备客观准确性。③中国古代地图受绘制者所处文化、历史背景以及个人体验和价值观众多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能作为客观的证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可以”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我认为中国古代地图可以作为图像史料来证明历史。①地图绘制者受到不同时期“地理认知”的影响,在绘制地图时会根据自身对不同区域赋予不同的重要性,构建出地图中的空间秩序。②中国古代地图中的空间秩序蕴含着不同历史时期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可以反映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和文化观念。(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任选其一作答即可)

6.A(“在漂泊的途中,众人围绕是否走下去发生了争执”错,没有“争执”,只是个人有不想走的想法,但最终都是说服自己走下去。)7.B(“小说将现实生活中没有灯光与众人想象看到了灯光进行对比”错,小说只是叙述,没有运用对比。“突显了跋涉环境的恶劣”也无法体现。)8.①小说情节淡化。文章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只是对五十多个逃荒者在寻找新家园的途中冒风顶雪、携手前行进行描绘。②诗化的语言。文中多处运用长短句,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使文章富有诗化色彩。如“于是天亮了。没有风。树林留在后面。在他们的眼前是一片白皑皑的田地,雪在地上发光”。(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9.①展现了冯六心目中的村庄及其向往的生活,表现了冯六对生活充满希望,塑造了积极乐观的人物形象。②将想象的生活与现实困境形成对比,反衬了现实生活的残酷,突显了众人坚毅的品格。③丰富文章内容,深化文章主旨,想象的村庄与生活情景隐喻着一个民族的光明前景,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10.DGH(原文标点为:曲出领众出南门拒战,指挥谢得成等击败之,众溃,入城拒守。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11.D(A项,“敕造荣国府”意为皇帝命令建造的荣国府,与文中“敕”的意思相同。B项,前者是“攻克”的意思,后者是“约束”的意思。C项,前者是“聚集”的意思,后者是“持,拿”的意思。D项,前者通“披”,穿,后者通“披”,披散。)12.B(“袁仁带领军队秘密前来归顺”错,由原文“是夜,参政袁仁密遣人纳款”可知,是袁仁秘密派人前来归顺,不是袁仁自己前来的。)13.(1)当时汤和与廖永忠、吴祯等人一起从明州顺着东北风前行,没过几天,就迅速到达福州五虎门。(“偕”“乘”“不数日”各1分,句意1分)(2)快要出发时,汤和先派遣使者招降陈友定。陈友定大规模聚集各位将领,杀死了使者。(“垂”“招谕”“大会”各1分,句意1分)

14.①不体恤士卒,不得军心。②刚愎自用,一意孤行。③疑心甚重,使得部下离心。(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文言文参考译文:太祖吴王元年,戊午日,命令征南将军汤和、副将军廖永忠率领水军从海路攻打福州。庚午日,汤和攻占了福州。当初,元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陈友定环绕福州城外全部修筑了防御工事作为防备,每隔五十步还修建一座高台,部署军队守卫福州。陈友定听闻明军进入杉关,于是留下同金赖正孙、副枢谢英辅、院判邓益率领两万士兵守福州,陈友定自己率领精锐部队镇守延平。当时汤和与廖永忠、吴祯等人一起从明州顺着东北风前行,没过几天,就迅速到达福州五虎门,将军队驻扎在南台,派遣使者进入福州城招降,使者被元平章库春杀死了。明军大军登岸,将要围困福州城,曲出率领军队从南门出来抵抗战斗,明军指挥谢得成打败了他们,曲出军队溃散,回到福州城内抵抗防守。当天夜里,参政袁仁秘密派遣使者归顺明军。天快要亮时,明军大兵像蚂蚁一般群集趋附,登上城墙,于是打开了福州城南门。汤和聚集士兵进入,邓益在水部门抵抗,被杀死。赖正孙、谢英辅从西门逃跑到延平。曲出等人全都怀揣印信,带着妻子儿女逃跑离开。汤和进入福建省官衙,安抚辑和军民,获得六百多匹战马,一百零五艘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