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章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1、主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2、客体:是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3、中介: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主体客体中介(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实践中介可以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二是作为人的感观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认识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价值关系。主体追求客体的价值和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其中的实践关系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它是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的基础。(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结绳记事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哥白尼第谷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选集》第1卷,126页。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体现实践出真知的哲理.△关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源与流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西红柿原来长在秘鲁森林里,叫“狼桃”。人们认为它有毒,不敢吃。16世纪,公爵俄罗达格里从南美洲带回一株,献给女皇伊丽莎白。从此在欧洲世代相传,但仍然没有谁敢吃它一口。18世纪法国的一位画家冒着风险尝了一个,感到美味可口,并未中毒。后来经过分析鉴定,发现它含有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朱熹王夫之●知与行的关系朱熹等唯心主义者主张“先知后行”。

王夫之等唯物主义者主张“先行后知”。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亚里士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比萨斜塔●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先验论:(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的两个缺陷:

(1)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2)它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发展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过程。(1)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强调人们是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克服直观反映论的缺陷: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的特点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摹写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摹写与创造是辩证统一的,摹写是创造性的摹写,创造是以摹写为基础的创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页。(一)从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特点

感性认识(初级阶段)理性认识(高级阶段)内容:对现象的认识对本质的认识特点:直接性、形象性间接性、抽象性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硬!红!甜!●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苹果(知觉)=红+甜+硬+……●感性认识的形式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表象知觉●感性认识的形式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形象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感性认识的特点红花!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借助抽象思维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F=GM1M2/R2●理性认识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水果●理性认识的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水果苹果是水果。西红柿不是水果。●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弈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理性认识的形式帝国主义是反动派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性认识的特点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肯定这一点这是在认识论中坚持唯物主义。(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肯定这一点这是在认识论中坚持辩证法。(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一方面,人们总是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去感知事物;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需要以感性的形式来表达或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F=GM1M2/R2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于源来(1)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经验论则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2)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轻视感性认识,从理论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到处生搬硬套。经验主义则轻视科学理论,把自己获得的局部的感性认识当作绝对真理,硬要客观实际服从自己的狭隘经验。反对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错误3、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第一,勇于实践,调查研究,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第谷开普勒开普勒对第谷留下的大量天文观测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二)从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1)理性认识只有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目的;(2)理性认识只有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1)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3)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2、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条件牛顿:光是“粒子”惠更斯:光是波。爱因斯坦: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光的本性之争(1)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2)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使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必然是一个无限发展过程。

●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总公式:实践—认识—实践●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它们之间的统一是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2)它们之间的统一是历史的。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地心说日心说实践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真理。(一)真理的客观性(坚持唯物论)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注意: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是一元的。第二节真理与价值胡适

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为了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它们以真理的美名的。●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论黑格尔

黑格尔认为真理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坚持辩证法)ACBcaba2+b2=c21、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毕达哥拉斯●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客观世界的可知性。a2+b2=c2AbCBaca2+b2≠c2BacCAb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正确反映。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的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真理的相对性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1)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中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的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2)两者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于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真理确定性、无条件性绝对性近似性、有条件性相对性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从广度和深度上看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又是辩证转化的。4、这一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相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2)树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真理性认识,对待马克思主义真理必须采取坚持和发展相统一的正确态度。(三)真理与谬误1、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2)辩证统一:两者是相互依存的,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相互对立:它们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认识,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观客观真理谬误正确反映歪曲反映2、方法论意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要划清界限,区分错误的不同性质;要树立真理必胜的坚定信念;要坚持说理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布鲁诺(意)

中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被教皇视为“异端邪说”,坚持哥白尼学说的布鲁诺被活活烧死,伽利略被终身监禁。

1889年罗马宗教法庭为布鲁诺平反并恢复名誉,1980年罗马教会公开为伽利略平反。哥白尼(波兰)伽利略(意)△几种错误的标准观:(1)虚无主义标准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2)主观唯心主义的标准观。以我之言、圣人之言、多数人的意见、权力等为标准。“两个凡是”。实用主义以“是否有用”为标准。(3)客观唯心主义的标准观。以“神意”或客观精神为标准。(4)旧唯物主义的标准观。以客观事物为准,照镜子对形相。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性决定的。真理的本性:主观同客观相符合。实践的特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认识客观效果实践真理谬误相符不符△问题思考: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能否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思考:如何看待“眼见为实”?(1)“眼见”所获得的仅仅是感性认识。(2)“眼见”能否作为检验“实”的标准?(二)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即确定性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第二,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确定的检验。(二)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即不确定性第一,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有其局限性,现有的实践无法完全证实或驳倒现存的一切认识;第二,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历史过程,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仍然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UFO外星人茫茫宇宙三、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1、价值的内涵价值是指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2、价值的特性(1)价值具有客观性(2)价值具有主体性(3)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4)价值具有多维性(一)价值及其特性(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特点: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价值评价指对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以及经过实践改造后的意义、成果等进行科学的评价。一个残废!真美!有伤风化!(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

价值观的意义1、价值评价的功能: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首先,价值评价是推动着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其次,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最后,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儒家推崇“修齐治平”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代价值观“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他还说:“先人后己和牺牲是一种选择,但不是美德!”范美忠2、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价值观与世界观是一致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大学毕业生志愿服务西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的。第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具有价值的。第三,真理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坚持两者的统一,要求在实践中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一、一切从实际出发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邓小平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出发。问:正反物质世界之间会发生什么具体状况?答:不知道,因为没有人做过实验。问:数字有正数、负数和零,那么物质是否也存在正、反物质之外的第三种状态?答:我不知道。问:有关反物质世界的具体存在状态?答:我们只知道反物质的存在远在我们的银河系统之外,我们的银河系统中没有反物质。至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