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复习(共27张)_第1页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复习(共27张)_第2页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复习(共27张)_第3页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复习(共27张)_第4页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复习(共27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矛盾二、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逻辑矛盾对立统一辩证矛盾2、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1、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1)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应当促进有利转化,防止不利转化。)总方法论: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双方的统一。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形而上学的片面观点和一点论。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同的事物结合才能生成万物,否则就不能存在和发展。—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上述名言包含什么哲学道理?A.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强调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相反相成的事物才能形成统一体。强调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B、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两者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其利益要求是相互排斥的;而无产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没有依存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他们之间的相互排斥与斗争。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对立,一方面统一。2.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错错1、诗人王籍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而宋代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石。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A.“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下观点与这句诗蕴含相同哲理的是A.兵强则灭,木强则折B.和实生物,同则不继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D.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B(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1)世界观: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2)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a.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错b.坚持两点论(或全面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2.矛盾的特殊性(1)

(含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区别不同事物)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区别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殊性。(2)特殊性的三种情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城市分化加剧,去库存也切忌“一刀切”。每个城市得的病不一样,也不能吃一样的药,一定要因城施策。因城施策表明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基础②我们认识矛盾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解决矛盾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④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的正确方法C.②③B①④D②④A①③D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2.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3.意义(1)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只有……才能……离开……就无法(2)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才能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含义

区别:⑴、含义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⑵、理论依据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依据是物质决定意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念依据是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⑶、哲学范畴的类属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属于唯物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属于辩证法。

联系:二者具有一致性,都要求了解实际,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请比较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也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1.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认识世界要遵循从特殊——普遍——特殊的秩序3.改造世界要掌握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工作方法(例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搞试点;学习榜样;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地位

(2)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1)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判断:1、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2、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3、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4、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5、特殊性包含普遍性6、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一、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判断A、相互依赖、相互影响(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B、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比如:

“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A.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3)主要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反对只抓重点不顾其他,搞”单打一”2.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2)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对立:二者相互区别、相互排斥、事物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方法论:看问题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抓主流)统一: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全面,不能忽视支流)(1)含义区别类别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外延相对“许多矛盾”而言,一般只有一个“同一矛盾”而言,主次方面都只有一方。内涵主、次矛盾指“矛盾体”,可称为“一个”或“一种”,内部又含主、次方面。主、次方面指“矛盾侧面”,只能叫“一方”或“方面”。作用决定事物发展进程决定事物的性质方法论意义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又不忽视一般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忽视支流实践方面判断主要矛盾字眼,如重点、中心或中心环节、关键、突破口、重中之重、首要任务、突出地位、核心(侧重办事情)判断矛盾的主要方面字眼如主流、方向、大局、性质、主体、优势、本质、形势、利弊、评估(评价)(侧重看问题)联系复杂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而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3.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方法论要全面复杂事物既看主要矛盾一种矛盾既看主要方面又看次要方面两点论抓重点复杂事物:把握主要矛盾每一矛盾:把握主要方面重点论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又看次要矛盾1.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反对形而上学一点论和均衡论A、眉毛胡子一把抓B、拣了芝麻,丢了西瓜C、十个指头按跳蚤D、一个好汉三个帮E、擒贼先擒王F、一个篱笆三个桩不分主次、抓不住重点、中心颠倒主次违背了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关键的工作方法既要抓住重点,把握中心和关键,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要抓住主要矛盾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主次矛盾下列做法体现或违背了什么原理或要求H、荷花好看也需绿叶扶持I、牵牛要牵牛鼻子K、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也有影响,不能忽视要抓住主要矛盾,抓住重点和关键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矛盾分析方法世界观与方法论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双方的统一。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形而上学的片面观点和一点论。矛盾分析方法世界观与方法论2.矛盾普遍性原理3.矛盾特殊性原理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5.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7.主次矛盾及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详见69+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73-7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遵循从特殊-普遍-特殊的过程应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72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73看问题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抓主流;要全面,不能忽视支流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反对形而上学一点论和均衡论《农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先行试点,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能搞“一风吹”“一刀切”,要以对人民高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