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_第1页
第37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_第2页
第37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_第3页
第37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_第4页
第37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时空点明发展线清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史,更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一段历史。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并寻求真理,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洋务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先后成为主流思想,特别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的思想界显示出了面对危局,不断探索救国之路的特点。十月革命后,俄国革命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把它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新中国的科技、教育、艺术与学术取得巨大成就,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第37课“顺乎世界之潮流”[系统已学知识]一、新思想的萌发(地主阶级抵抗派)1.背景(1)必要性: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2)可能性:中国与西方的联系日益扩大;中国传统的“

”思想。2.代表人物(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等,介绍世界地理、历史和政情。(2)魏源:编写《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经世致用海国图志3.评价(1)学习西方从此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进步思潮。(2)局限: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未进行实践。[深化理解]

“师夷长技”之论,既有“开眼看世界”的宽阔胸怀,更有贯通古今、察时知变的学术底蕴,也从侧面反映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仍然没有摆脱“天朝上国”的思想藩篱。二、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_________的形势代表以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师夷长技以自强”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学堂,筹划建设近代海军影响迈出了中国________历程的第一步内忧外患近代化三、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1.早期维新思想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代表王韬、郑观应等主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____;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____________局限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商战君主立宪制度2.康梁维新思想(1)背景: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西学在中国的传播。(2)代表人物代表作主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将西方政治学说同儒家学说相结合,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梁启超《变法通议》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严复《天演论》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人民(3)实践:戊戌变法。3.维新变法思想的贡献政治上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经济上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_____________的发展思想文化上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敢于放眼世界,追求新思想,特别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_____等学说的进一步传播,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民族资本主义民权[补漏欠缺知识]

史学界最新研究近代以来中国对西方认识的变化鸦片战争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变化一:从“夷务”到“洋务”。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等,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而从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逐渐演变为“洋务”。从“夷务”到“洋务”,反映了统治者抛弃“天朝上国”意识,学习西方,逐渐形成国家平等(近代国家)的世界意识和平等交往的理念。变化二:从“淫巧”到“长技”。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将其视为“奇技淫巧”,且“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受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人们对西学的态度由排斥到接受。政治革新往往是以思想解放为前提的,一部中国近代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部思想解放运动史。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站在时代的前沿,不断推陈出新,提出各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变革和社会进步,这些启迪我们要打破保守僵化的思想牢笼,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一)地主阶级抵抗派思想的特点

核心和内容以“向西方学习”为核心,以学习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主体和目的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探索为主,启迪人们探索新知和重新认识世界进步性“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开学习西方之先河局限性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很肤浅、很模糊的,只停留在学器物即技术层面,也没有付诸行动;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制度;其思想总体上仍属“经世致用”的封建思想体系(二)多角度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

[名家论史]观点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翻译、出版、科技、学堂、留学生为内容的近代文化事业都是这种结合所产生的有益结果。这些东西是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的对立物,虽然力量有限,但终究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思想纲领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为西学在中国更为广泛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在晚清社会普遍缺乏思想启蒙的背景下,“中体西用”已是国人所能提出的最先进的向西方学习的依据,曾对中国的工业化和思想解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史论形成]多角度评价洋务派及其思想(1)从革命史观分析: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的本能,提出“中体西用”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2)从近代化的角度分析: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国防和军队、教育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从全球视野分析: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4)从文明视角分析:“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抗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5)从唯物史观分析:如果把“中体西用”思想放在当时特定条件下看,如果没有“中体”做依托,“西用”很难获得支持,因而“中体西用”具有必要性和客观进步作用。(三)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史料探史]史料一他宣称古文经都是伪经,今文经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这种说法过于武断,缺乏历史根据。……他竟把孔子美化为“民主圣人”,十分荒唐。……由这两部书所引起的今古文经之争几乎淹没了变法的主题,干扰和阻碍了变法运动。——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史料二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摘编自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的特点,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示:特点:康有为利用孔子宣传变法思想。问题:康有为的变法理论过于武断,反而使变法陷于被动,阻碍了变法。(2)根据史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并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提示: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史论形成]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2)成因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足,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不能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未得到广泛传播主观原因康有为、梁启超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具有局限性(四)对康梁维新思想的评价

[名家论史]观点一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摘编自许纪霖《中国现代化史》观点二维新派把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和从西方传来的进化论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进化学说,以此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维新派利用西学来解释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康有为在解释孟子“民贵君轻”时认为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民众赋予的,君主是民众的一员,是民众的仆人。——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于是他们重搬儒术,利用当时封建迷信孔子的社会心理,把孔子乔装打扮,拼命神化,从而塑造出“托古改制”的孔子,以对抗“述而不作”的孔子,依据孔子儒经实现他们的维新大业。可以说,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是依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欲托孔子以行其术”。[史论形成]对康梁维新思想的评价(1)进步性①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问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2)局限性: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就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1.(2020·全国卷Ⅰ)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当时

(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42.5%22.8%17.5%17.2%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解析:依据表格内容可看出,读者的兴趣、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等方面,这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主要集中在“器物”层面,即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层面,这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C项正确。答案:C

2.(2020·山东等级考)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

(

)A.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

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C.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

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解析:从材料“地质的进化过程……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可以看出这体现了进化的思想,符合当时中国救亡的实际,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共鸣,因此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C项正确。答案:C

3.(2021·山东等级考)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解析: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是由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加深导致的,“维新”代替“洋务”是由于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后,洋务运动未能解决民族危机,革命取代改良则是改良未能挽救民族危机的结果,所以这些变化都是因为民族危机的加深,故选B项。答案:B

把握命题动向常规考法结合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进程,考查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探索及成效创新考法试题更加强调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更加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相结合,体现当下的中国梦是近代中国追求独立、民主、富强历程的延续1.鸦片战争后,魏源《海国图志》判断中西关系仍为华夷秩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和相对具体的筹海策。徐继畬《瀛寰志略》则意识到中西关系已面临“大变局”,应“取法泰西文明”“以商贾为本计”,提出较为长远的自强说。二者皆

(

)A.坚守传统华夷观念

B.直接推动洋务运动兴起C.代表新兴阶级利益

D.启迪国人寻求御侮之路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开明士大夫初步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开眼看世界,践行经世致用学说,带有较强的爱国情怀,此后,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的道路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潮流,故选D项。答案:D

2.在海防问题上,马建忠认为“徒以分省设防画疆而守,遇有事变拨调他省师舰以为接济,而号令不齐,衣械不一。平日既无统属之分,临进难收臂指之效”。由此他主张

(

)A.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B.统一军事指挥权C.建立装备精良海防

D.尽快发展工商业解析:据材料“平日既无统属之分,临进难收臂指之效”可知,马建忠认为应统一军事指挥权以应对从海上而来的侵略,故选B项。答案:B

3.1895年,康有为上书请设议院。后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又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减少变法的阻力

B.争取光绪帝的支持C.自身认识的转变

D.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解析:据材料制度局设立的发展变化可知,制度局成员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具有明显的专制色彩,从而说明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故选D项。答案:D

4.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深化。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天朝上国”观念的突破B.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D.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解析:鸦片战争之后,开始学习西方的器物,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20世纪初,开始学习西方的文化,据此可知,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故选B项。答案:B

新教材视野

(选自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P69正文)在欧洲的殖民侵略中,文化侵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殖民国家往往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他们的思想,对周边国家如日本也产生了影响。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也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新考题印证

(2019·江苏高考)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畬、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材料二孙逸仙,想报仇,行革命,灭满洲。数十年,不变志,以三民,为主义……前者仆,后者继,不自由,枉人世。若学买卖,是为商家,有人办丝,有人办茶……中国所用,多是洋货,利归外国,每年甚多。——翁仕朝授课教材《新三字经》《三、四、五字书》(20世纪初)材料三民国政府纪念期,列明以后:正月一号,南京政府成立纪念。二月一号,北京宣布共和纪念……(五月)九号,条约(廿一条)国耻纪念……(八月)廿九号,《南京和约》国耻纪念。九月七号,《辛丑条约》国耻纪念。——翁仕朝手稿(20世纪30年代)(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并分析这种“意趣”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提炼观点,并从内涵和成因方面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分析。第二小问,首先从意趣的内容分析,因为了解了世界,所以推动思想解放;其次从社会背景分析,促使人们不断探寻强国之路。第(2)问,根据材料二、三中翁仕朝的主要成就,说明其关注民族命运、追求民主、挽救危亡的爱国情怀。其内涵根据材料二、三,从政治、经济和民族国家主权等方面分析,成因从当时中国受到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及国内的经济发展、各阶级的积极探索等方面分析说明。答案:(1)共同意趣: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影响:推动思想解放;促使人们不断探寻强国之路。(2)观点:先进知识分子为寻求强国之路孜孜以求。论证: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让人们埋头苦读经史,不问政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清王朝的逐渐衰微,中国文化同其政治、经济一样,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的征程,在长达100多年的探索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经历了一个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与救亡相结合。开明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每一次新的探索都吸收了前面探索的得失而有所发展,同时又为后面的探索提供了借鉴,存在继承和发展关系。通过向西方学习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推动了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发展。新考向发掘

1.1841年,丁拱辰《演炮图说》、郑复光《火轮船图说》、汪仲洋《铸炮说》各书相继刊行,是近代中国最早参酌西方技术的船炮专著;嘉兴县丞龚振麟甚至仿英国火轮战船并参酌西洋《车轮船图》,制成人力推动齿轮激水的战船。这些事件表明

(

)A.时势变化促使学者转向实学

B.洋务企业开始发挥实际效益C.西方军事技术已经广泛输入

D.当时中国炮船技术进步迅速解析:由材料可知鸦片战争时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部分中国学者转向实用技术的研究,故选A项;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排除B项;在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国人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答案:A

2.鸦片战争后,中国很多舆地学者撰写了一大批边疆史地著作,如曹廷杰的《东北边防辑要》、姚文栋的《滇缅勘界记》、邓承修的《中越定界图》等,其范围和规模颇为壮观。这实际上反映了舆地学者

(

)A.重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