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苏州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高一历史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史学家严文明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将新石器时代文化划分为各有特色的六个区,五个文化区围绕着中原文化区,像一个巨大的花朵。其中江浙文化区发掘出的考古遗址是()A.红山文化遗址 B.龙山文化遗址 C.仰韶文化遗址 D.良渚文化遗址【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良渚文化遗址位于浙江地区,符合题意,D项正确;红山文化属于辽河流域,排除A项;龙山文化在山东地区,排除B项;仰韶文化遗址在河南,属于黄河流域,排除C项。故选D项。2.春秋初期的战争情况是“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春秋末年的《孙子兵法》确立“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战争基本原则;战国时孙膑提出“必攻不守”,持久战和歼灭战思想逐步萌芽并发展。这些转变反映()A.兼并战争初露端倪 B.中央集权受到挑战C.礼乐制度走向崩溃 D.宗法制度开始解体【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从春秋初期的双方各居一面,鸣鼓作战;到春秋末年的用兵打仗,要以谋略来取得成功,以利益作为行动的目的,以分散与集中作为变化手段最后到战国时期的孙膑主张必须要进攻敌人无法防守的地方,这些转变反映了礼乐制度走向崩溃,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战争的性质是兼并战争还是争霸战争,排除A项;中央集权受到挑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宗法制指按照血缘宗法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统治秩序的等级制度,材料中作战思想的转变显然与宗法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3.《易经》中《乾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为马”,马象征孜孜不倦、奋力进取;《坤卦》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牛”,牛象征无为而治、厚德载物。从中说明这两派学说初创时()A.针对现实问题有的放矢 B.两者互相矛盾互不兼容C.均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 D.迎合新兴地主阶级需求【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牛象征无为而治、厚德载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所述两派学说分别指儒家和道家,这两家学派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A项正确;两者互相矛盾互不兼容说法错误,排除B项;最终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的是法家,排除C项;这两个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老子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4.《云梦县睡虎地秦简》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在保存粮食方面的律令规定:仓房门扇不紧密,谷物能从里面漏出,成例均应罚缴一副铠甲;仓库出现老鼠洞,要按照鼠洞的数目进行惩罚,如有鼠洞三个以上应罚一盾。这表明秦律()A.条文过于细致繁复 B.为后世粮食储备安全提供经验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D.过于严苛最终导致了政权灭亡【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秦律在保存粮食方面的律令规定有利于粮食保存,为后世粮食储备安全提供经验,B项正确;材料表明秦律条文细致,对于粮食保存是必要的,并不繁琐,排除A项;材料是关于保存粮食的,不能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排除C项;保存粮食方面的律令不能表明秦律导致政权灭亡,排除D项。故选B项。5.秦末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大一统国家覆亡的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A.是突发的农民起义 B.体现历史由英雄创造C.利用宗教发动民众 D.源于阶级矛盾的激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秦末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并结合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朝采取强力手段,用严苛的刑法来治理天下,赋税徭役繁重无比,使得阶级矛盾和农民矛盾不断激化;“黄巾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休,边患战时不断等,苦农民向官僚地主发起猛烈攻击,可见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源于阶级矛盾的激化,D项正确;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激化的产物,并非突发的农民起义,排除A项;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并非由英雄创造的,排除B项;陈胜吴广起义并非利用宗教发动民众,排除C项。故选D项。6.下表是秦汉两朝政府推行的大规模移民措施,这些移民措施旨在()时间移民措施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南“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郡,以50万人谪戍之秦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徙五万家于云阳(今陕西淳化)”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卫青逐走匈奴收复河南地,“募民徙朔方十万口”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A.增加财政收入 B.维护郡县制度 C.巩固国家统一 D.促进边疆开发【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以50万人谪戍之”,“徙五万家于云阳(今陕西淳化)”等信息,可以看出秦汉政府通过移民来维护统治,巩固国家的统一,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巩固统一,未涉及财政收入,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B项;促进边疆开发是客观上起到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7.魏晋时期佛教盛行,东晋著名高僧慧远曾说,在家而慕佛法者,首先应该事奉双亲、礼敬君王;而想脱俗出世的人,必须得到君亲的同意而行动。如果君亲不同意,就应该暂时搁置自己的想法,等待君亲的觉悟。由此可见佛教()A.与道教思想实现融合 B.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C.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主张出世是唯一修行途径【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魏晋时期佛教对在家慕佛法者要求事奉双亲、礼敬君王,对脱俗脱俗出世的人也要得到君亲同意,体现出佛教在中国化过程中吸收了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的部分思想,所以佛教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B项正确;题干并不能体现与道教思想融合,排除A项;魏晋时期的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排除C项;题干中涉及到在家慕法核脱俗出世两种途径,排除D项。故选B项。8.《王俭论》中写道:“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其中“阀”“阅”原指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在家门两侧竖立的柱子名称,专门用来悬挂朝廷授予的表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平民重视家族荣誉 B.士族的政治影响力较大C.建筑技术蓬勃发展 D.士族与皇权的冲突激烈【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可知,体现了东晋时期门阀世族对政治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世家大族重视家族荣誉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东晋时期建筑技术蓬勃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士族与皇权冲突激烈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9.唐朝初年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唐德宗时,“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此变化()A.充分保证了农业的生产时间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抑制了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 D.彻底解决了唐王朝的财政困难【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唐朝初年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唐德宗时,‘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可知,唐朝初期,按照每户人口数定赋税,而到唐德宗时期,只对在当地有资产、土地的当地人,上籍征税,说明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项正确;充分保证了农业的生产时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抑制了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彻底解决了唐王朝的财政困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0.下面两张图分别呈现了汉代北方地区与唐朝江南地区的犁耕工具,后者相较于前者()A.推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B.改变了家庭式劳作方式C.得益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推动小农经济根本变革【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汉代北方地区与唐朝江南地区的犁耕工具”,解读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犁辕是直的,犁衡压在两牛的肩上,没有犁槃,唐代的犁辕是弯曲的,有犁槃,犁评可调节深度。唐朝中期以后,南方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江南地区主要使用犁、耙、犁等作为农作物生产工具,通过这些工具将土地翻碾、压平,后来又引进了耖,推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A项正确;“家庭式劳动方式”并未改变,排除B项;耕种工具的进步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小农经济”没有进行根本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11.宋神宗时期,浙西陈舜俞记载道:“古之四民,而农居其一,今之民,士农工商老佛兵游手,合为八,而农居其一。”这反映了北宋时期()A.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B.重农抑商政策根本改变C.经济发展使社会职业分化 D.社会成员身份渐趋平等【答案】C【解析】根据“古之四民,而农居其一,今之民,士农工商老佛兵游手,合为八,而农居其一。”可得出宋代四民变成了八民,社会职业更加细化,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关,促使了社会分工更加细化,C项正确;根本性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根本改变,排除B项;当时各阶层并不平等,排除D项。故选C项。12.辽代早、中期金银器的器形在纹饰上讲求对称,构图繁缛,与唐代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有些器物造型和装饰风格则带有明显的西域文化特征,如摩羯纹及摩羯造型。这反映了()A.中原文化的优越性 B.辽文化民族特色遗失 C.辽文化具有包容性 D.中西方文化互相借鉴【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辽代早、中期金银器的器形在纹饰上讲求对称,构图繁缛,与唐代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有些器物造型和装饰风格则带有明显的西域文化特征,如摩羯纹及摩羯造型。”可见辽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合中原文化和外域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创新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体现中原文化的包容性,排除A项;“辽文化民族特色遗失”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西文化的互相借鉴,排除D项。故选C项。13.明朝末年,荷兰战舰占据台湾澎湖,福建巡抚南居益亲身体验了荷兰“巨舰大炮”,称其“舟坚铳大,能毒人于十里外,我舟当之无不糜碎。即有水犀十万,技无所施。”这表明()A.民族危机全面加深 B.西欧火器制造技术先进C.传统外交政策转变 D.开眼看世界的潮流兴起【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巨舰大炮”、“舟坚铳大,能毒人于十里外,我舟当之无不糜碎。即有水犀十万,技无所施”信息可知,西欧火器制造技术已经先进于中国,B项正确;“民族危机全面加深”应该是在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传统外交政策转变”,排除C项;开眼看世界的潮流兴起于鸦片战争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14.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下表中科举制的发展变化()时间科举制发展变化表现隋朝始建进士科唐朝增加考试科目,扩大取士人数,提高考试地位宋朝扩大科举规模,对北方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元朝将儒家经书作为考试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明清考试主要内容是八股文,从儒家经书中命题作文A.受当时政治与经济状况影响 B.不利于社会各阶层流动C.体现选官依据是家世与才能 D.不断提高官员的执政能力【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科举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变化,在每个时期的变化都受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影响,A项正确;科举制推动了社会的阶层流动,排除B项;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学,排除C项;历朝历代对科举制的完善不能体现不断提高官员的执政能力,排除D项。故选A项。15.下列两图均与清朝经济相关,由图可知当时中国()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16-18世纪世界白银生产、出口和接收示意图A.受小农经济局限落后于西方 B.经济政治制度优于西方C.已经产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受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答案】D【解析】第一幅图是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这与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从美洲传入中国有关;第二幅图是16-18世纪世界白银生产、出口和接收示意图,这也与新航路开辟有关,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贸易范围不断扩大,中国也参与其中,凭借其手工业优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综上可分析得出当时中国受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中国落后于西方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无法看出中国经济政治制度优于西方,排除B项;中国产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在19世纪,排除C项。故选D项。16.某学者认为,在与太平天国长达十余年的持续战争中,清朝政府的军队被反复证实并不适合于现代战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组织的湘军与淮军填补了这一空白。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A.造成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B.影响晚清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动C.加速湘淮系官僚集团的衰落 D.直接动摇清朝政府统治的根基【答案】B【解析】湘军与淮军的崛起,意味着地方汉族地主势力上升,影响晚清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动,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的性质,并不造成民族危机的加深,排除A项;湘军与淮军的崛起,加速湘淮系官僚集团的权势上升,并非衰落,排除C项;材料现象并未直接动摇清朝政府统治的根基,排除D项。故B项正确。17.1897年,康有为将儒家经典《春秋》与西方宪法相比较,称“《春秋》者,万身之法,万国之法也。尝以泰西公法考之,同者十八九焉。”这表明,康有为()A.坚持中体西用理念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C.力主推行尊孔复古 D.借助传统减少变法阻力【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康有为认为儒家的经典《春秋》与西方宪法类似,内容雷同之处很多,所以有助于减少引进西方民主思想的阻力,这是借助传统减少变法阻力,D项正确;康有为是维新派代表,而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排除A项;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是洋务运动,排除B项;力主推行尊孔复古的是袁世凯,排除C项。故选D项。18.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下表是关于武昌起义第一枪的记录,由此可以得出()出处记录首义人士胡祖舜回忆罗金玉打响了武昌首义第一枪,时间是10月10日晚上6时零5分。孙中山《建国方略》为自存计,熊秉坤首先开枪发难。熊秉坤《武昌起义谈》程定国应声起,以枪托击陶头部血淋,陶释金逃,程继射一枪中陶腰部,此即首义第一也。A.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进行甄别 B.当事人孙中山的观点更可信C.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无法定论 D.个人所处时代影响历史解释【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对于武昌起义第一枪的记录在首义人士的回忆、孙中山的著作和熊炳坤的著作中存在差异,所以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应该对所应用的史料进行甄别判断,A项正确;胡祖舜是武昌起义的参与者,其回忆也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三者谁的观点更可信,需要进行甄别研究,排除B项;历史真相可以经过甄别,多方考证得出定论,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历史解释,只是对历史事实不同的记录,排除D项。故选A项。19.中国近代进步人士裘廷梁指出:“有文字为智国,无文字为愚国;识字为智民,不识字为愚民。地球万国所同也。独吾中国有文字而不得为智国,民识字而不得为智民,何哉?”曰:“此文言之为害矣。”为此,他()A.支持辛亥革命 B.倡导民主政治 C.肯定五四运动 D.主张文学革命【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独吾中国有文字而不得为智国,民识字而不得为智民”,“此文言之为害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裘廷梁认为言文分离的文言文是千百年来“愚民”的文化根源,言文一致的白话文符合语言文字的自然发生规律,文言文导致民众愚昧、文化落后,推行白话文有利于变法图强,所以他主张文学革命,推广白话文,D项正确;辛亥革命发生时间是1911年;而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时间是1915年至1923年,所以辛亥革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倡导民主政治”问题,排除B项;材料与五四运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0.“它是‘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和‘民族自决的精神’的结合。”这是《每周评论》对近代某一运动的评价。该运动()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中有学生参与,同时五四运动又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是一次全民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项正确;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项;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排除C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排除D项。故选B项。21.1931年11月7日,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后方诞生了一个共和国。有人将它叫做“山林里的国度”;也有人称之为“红色中华”。这个被称作“共和国摇篮”的根据地后方是()A.瑞金 B.井冈山 C.延安 D.西柏坡【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31年11月7日,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后方诞生了一个共和国。”并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治国理政的伟大预演,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开展的第一个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排除B项;延安时期指的是中共中央在陕北的13年,具体指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落户“陕北”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在陕北吴堡县东渡黄河,迎接革命胜利的曙光这近13年时间,排除C项;西柏坡时期指的就是解放军驻扎在西柏坡的时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2.下图是中华民国二十五年《西北文化日报》报道的某一事件。该事件的解决表明()A全面抗战路线形成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C.局部抗战局面开始 D.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答案】D【解析】中华民国二十五年是1936年,图片中还提到了张杨对蒋发动兵谏的关键信息,从中可以判断这一事件是西安事变,其和平解决标志着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D项正确;全面抗战路线形成于1937年的洛川会议,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37年9月的《国共合作宣言》通过,排除B项;局部抗战局面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排除C项。故选D项。23.下图描绘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场重要会战,有关此会战的叙述,正确的是()A.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企图 B.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C.开始了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 D.是敌后战场的大规模胜利【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材料中的中日作战的局势以及“日军进攻、转移方向”、“上海市”、“杭州湾”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这场战役是淞沪会战,正是1937年8-11月的这场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狂妄计划,A项正确;1938年10月,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排除B项;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排除C项;淞沪会战属于正面战场的胜利,排除D项。故选A项。24.1947年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此后掀起土地改革运动。下表是山西张庄在运动前后各阶级占有土地变化表。据表判断,此运动()1944年1947年人口比例(%)人均亩数人口比例(%)人均亩数地主417.40.33中农406.435.56.2贫农46.83.0635.5A.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C.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D.奠定了解放战争的物质基础【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土地改革运动,使得地主、富农占有土地减少,贫农占有土地数量增多,为解放战争的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D项正确;解放战争时期的土改并未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七届二中全会上党的工作重心进行转移,排除B项;土改适应了解放战争的需要,不是民族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25.1956年,广州机械厂在缺乏厂房的情况下,工人和管理者在烈日暴雨下进行露天生产。然而在该年的劳动竞赛中,科室和车间每天都出现新纪录。这反映出新中国()A.经济结构比例均衡 B.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C.劳动者的地位提高 D.劳动者工业化建设热情高涨【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56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这一时期广州机械厂的工人和管理者虽然劳动条件简陋甚至艰苦,但依然出现劳动竞赛的新纪录,说明他们不计较个人待遇,工业化建设的热情高涨,D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广州机械厂的情况,不能说明经济结构比例均衡,排除A项;国民经济调整开始于1960年,排除B项;材料内容和劳动者的地位是否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26.我国物理工程师罗健夫研制了第一台“图形发生器”,为我国航天工业做出重大贡献;光学科学家蒋筑英建立了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解决了许多光学研究的关键性难题。20世纪80年代初,两人均被授为全国劳动模范。以下的劳模精神与两位科学家最相吻合的是()A.崇尚劳动 B.敬业守信 C.敢于创新 D.艰苦奋斗【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我国物理工程师罗健夫研制了第一台“图形发生器”,为我国航天工业做出重大贡献;光学科学家蒋筑英建立了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解决了许多光学研究的关键性难题。”可知,两位科学家所研究的领域,都实现了第一次的飞跃,为我国发展建设做出了贡献,体现了他们的敢于创新的精神,C项正确;崇尚劳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敬业守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艰苦奋斗,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7.1993年,中共中央对税制改革提出要求:合理分权,建立中央税和地方税两套完整的税收体系,理顺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分配关系。此税制改革旨在()A.顺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形势 B.推动承包式经营责任制的实施C.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D.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答案】C【解析】根据“合理分权,建立中央税和地方税两套完整的税收体系,理顺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分配关系”可得出税制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要求,C项正确;加入世贸是在2001年,排除A项;承包式经营是针对农村地区,排除B项;D项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28.2018年,港珠澳大桥顺利通车,这是中国交通史上技术最复杂,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为了港珠澳大桥沉管顺利安装,有关部门协调七家采砂企业、两百多艘船为之停工,“这放在许多国家不知道要费多少周章”。这充分体现了中国()A.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B.改革的全面深化C.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D.坚持可持续发展【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这放在许多国家不知道要费多少周章”,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改革的全面深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未涉及国际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排除CD项。故选A项。29.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数百名小朋友手持和平鸽模型灯笼表演了《闪亮的雪花》,表演中,一只“小鸽子”掉队了,被一只稍微大的“鸽子”拉回鸽群,共同汇成一个完整的心形。开幕式之后,“一鸽都不能少”“迷路的孩子早点回家”迅速登上热搜。这反映了()A.“一国两制”成为两岸民众的共识 B.两岸关系翻开了历史性一页C.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D.民众希望两岸实现经贸合作【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一只小鸽子掉队被稍微大点的鸽子拉回鸽群和一鸽都能少、迷路的孩子早点回家登上热搜可知这反映了对于台湾回归祖国和祖国统一的期盼,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C项正确;题干并没有体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排除A项;两岸关系此时没有翻开历史性一页和突破性进展,排除B项;两岸经贸合作早已实现,且题干反映的是民众希望祖国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30.有外国学者评价,中国向国际社会输出了重要“国际性公共产品”,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一个螺旋式递进的全球发展概念。中国逐渐走到了全球治理的前沿阵地,代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趋势。这个“产品”是指()A.“真、实、亲、诚”原则 B.命运共同体的理念C.“亲、诚、惠、容”理念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向国际社会输出了重要‘国际性公共产品’,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一个螺旋式递进的全球发展概念。”可知,我国在平等互信基础上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趋势,B项正确;我国对非洲关系提出“真、实、亲、诚”原则,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我国对周边国家关系提出“亲、诚、惠、容”理念,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40分。第31题13分,第32题13分,第33题14分。31.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伴随着多种形式,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摘编自曹文柱等《乾坤众生》材料二从官军干部检之,高仙芝、王思礼均为高丽人,哥舒翰,突骑施人,与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契丹人。——岑仲勉《隋唐史》材料三为了正确地引导和管理互市活动,保障正常、公正的贸易秩序,唐政府专门设置了“互市监”,“掌诸蕃交易之事”。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学”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学就读。地方上,郡学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由官府提供“禀给”。——商编自杨华双《唐朝开明民族政策述略》(1)据材料一,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类型,并概括其主要原因。(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影响。(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意义。【答案】(1)类型:边地少数民族向中原迁徙;中原汉族外迁(南迁)。

原因:躲避战乱。(2)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为国家统一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当时在短时期内加剧了社会动乱。(3)表现:重用少数民族将领;设置贸易机构;落实教育优待政策。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边疆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解析】(1)类型:根据材料“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可分析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类型分别是边地少数民族向中原迁徙和中原汉族外迁(南迁)。

原因:根据材料“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可分析得出躲避战乱。

(2)影响:根据材料“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可分析得出加速了南方的开发;根据材料“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可分析得出促进了民族的交融;根据材料“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可分析得出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为国家统一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根据材料“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可分析得出当时在短时期内加剧了社会动乱。

(3)表现:根据材料二“从官军干部检之,高仙芝、王思礼均为高丽人,哥舒翰,突骑施人,与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契丹人”可分析得出重用少数民族将领;根据材料三“唐政府专门设置了‘互市监’,‘掌诸蕃交易之事’”可分析得出设置贸易机构;根据材料三“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学’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学就读。地方上,郡学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由官府提供’禀给’”可分析得出落实教育优待政策。

意义:设置贸易机构,既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也可以丰富唐朝的经济生活;落实教育优待政策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可以丰富唐朝的文化生活。总之,唐朝开明民族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边疆开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开明民族政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32.国歌是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标志之一。《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后的命运反映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波澜与曲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上映,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比电影更为成功,通过广播电台、唱片等载体被更多人熟知,并广为传唱。1939年国民党国际宣传处,称《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最流行的抗战歌曲”。在政府的推动下,中国歌咏或合唱团体也在重要的国际场合演唱《义勇军进行曲》,这类歌唱活动与国际援华活动联系紧密。1944年美国、苏联、印度、法国等国将《义勇军进行曲》编制乐谱、灌制唱片,广受欢迎。由此,宣扬国族救亡意识的《义勇军进行曲》便具有了一定国际主义的意味,并融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洪流之中。1948年国民政府内政部将《义勇军进行曲》列入“禁止广播不良歌曲”清单。中共东北音乐工作团编选《群众歌曲选》,以反帝反封建为主旨,抨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以及帝国主义的侵略,《义勇军进行曲》被排在首位。材料二《义勇军进行曲》能够被广泛传唱得益于其“曲与词牢固的吻合”“坚决果断的节奏”以及“流利易唱的曲调”。歌词也蕴含了工农大众反对压迫的精神意涵,与工农联盟的政权性质相吻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寥寥无几,加上国内经济恢复困难,选用《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亦有居安思危之意。——以上均摘编自夏静《在政党与国家之间<义勇军进行曲>接受史》(1)据材料一,概括《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战时期与抗战胜利后两个阶段不同的命运。(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抗战时与抗战后《义勇军进行曲》不同命运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义勇军进行曲》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原因。【答案】(1)命运:抗战时:国内广为传唱,国际上受到推崇;抗战后:国民政府禁止,中共宣传推广。(2)原因:抗战时:国民政府期望获得国际援助;日本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推动。抗战后:国民政府坚持独裁统治;《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3)原因:词曲易唱易传,广为流传;歌词蕴含抗争意味,符合革命斗争精神;符合工农联盟的政权性质;建国初期国内外形势的需要;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解析】【小问1详解】命运:抗战时:根据“中国最流行的抗战歌曲”得出国内广为传唱,国际上受到推崇;抗战后:根据“禁止广播不良歌曲”得出国民政府禁止,中共宣传推广。【小问2详解】原因:抗战时:根据所学可知,掂时期国民政府期望获得国际援助;日本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推动。抗战后:根据所学可得出国民政府坚持独裁统治;《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小问3详解】原因:根据“曲与词牢固的吻合”“坚决果断的节奏”以及“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