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浙江省浙北三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4届浙江省浙北三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4届浙江省浙北三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4届浙江省浙北三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4届浙江省浙北三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届第一学期浙江省浙北三校第一次适应性联考高三历史试题卷考生须知: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考生答题前,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3.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擦净。4.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吉林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铁镰与河北兴隆的燕国铁镰范形制相似;燕国遗址出土的“V”形铁犁铧与河南辉县出土的魏国铁犁铧形制相同;齐都临淄故城出土的铁犁铧断面呈“V”字形,也与燕国所出相同。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精耕细作的农业体系形成B.燕国成为先进生产力推广中心C.铁农具的生产走向规范化D.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2.“仲景在本书中总结了古代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在继承《内经》(指《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一大步,把疾病的各种证治加以概括。”对“本书”的解读不正确的有①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②著成于西汉中期③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④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A.①④B.②③C.③④D.②④3.唐代时为解决铜钱转运困难的问题,方便异地取钱,出现了一种带有汇兑性质的票据。这种票据称为A.飞钱B.交子C.会子D.庄票4.明朝景泰以后,内阁设诰敕房和制敕房,由中书舍人掌办一切诏敕机密文书。正统年间,国有重要大事,内阁大学士可会同各衙门于内阁会议。这反映了当时A.中央行政效率提升B.内阁权力扩大C.中枢机构权力下移D.内阁统辖六部5.古代商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商路及文化交流成果的说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②中国开辟通往印度洋的海路③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达到巅峰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6.右图是1878年清政府发行的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这套邮票共3枚(右图是其中1枚),主图是清皇室的象征——蟠龙。这套邮票有可能最先适用于A.民信局B.大清邮政官局C.天津海关书信馆D.京张铁路1922年,中共中央局书记陈独秀指出:“在中国……共产党、无政府党底势力都还微弱;其他政党,只有国民党对于劳动运动表示同情,而且颇有力量。”因此,各党派“应该互相提携,结成一个联合战线……才能够指导劳动界作有力的战斗”。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致力于A.传播新三民主义B.繁荣政党政治C.壮大自身组织基础D.发展革命事业8.阅读下图“1949年国立北平图书馆机构设置情况”。由此可见,近代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有①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②服务公众③学术研究④基础教育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9.1952年,浙江余杭县成立护粮委员会,领导各粮库做好防虫、防鼠、防雀、防霉等“七防”工作,1954年全县多座粮仓达到“四无”标准——无虫、无霉、无鼠、无雀。据此可推知,“四无粮仓”A.提高了粮食产量B.加大了粮食供给C.维护了社会稳定D.确保了食品安全10.20世纪80年代,深圳社会经济发展委员会报告提出:深圳要由人治走向法治,建立自身的立法系统,建立特区法学研究所;要通过经济杠杆进行间接控制;尽量少用行政手段,在必须运用行政手段时也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该报告主张A.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B.重视政府宏观调控C.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战略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11.下图为一种古代文字中“吃”“大麦”的书写形式,与这种文字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曾在古代西亚地区流行②主要以莎草纸为书写材料③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④儒略历使用该种文字记载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2.中世纪英国封君封臣解除关系要举行一个正式的仪式,正式归还象征骑士领地的木棍、羊茅植物或其他物品。这说明中世纪英国A.封君受制于封臣B.封建关系的契约性C.政权的更迭频繁D.宗教伦理影响教化13.下图为19世纪初英国上层人的茶会和工厂女工们的茶歇。由图可推知,19世纪英国A.贫富差距减小B.阶级矛盾缓和C.女性地位提升D.社会风俗改变14.阅读“英国文官制度演进的大事轴”,结合所学判断,①处事件的重要意义是①促进了党派政治和管理的分离②建立了统一的文官等级制度③促进了内阁制和政党政治的形成④强化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5.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粮食税、工资制等措施受到许多工人、农民的欢迎,但在当年的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有代表公然指出新经济政策是“资产阶级邪恶”,是向资产阶级倒退,要求废除它。这说明新经济政策A.未得到广泛支持B.违背马克思主义C.在党内存在分歧D.破坏了市场经济16.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追逐利润的最大化,资本避开了对劳动征税很重或劳动受到严密保护的西方福利国家,而选择了征税较少并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造成西方国家产业空洞化。这反映了A.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形成冲击B.发展中国家过分依赖国际市场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D.减轻关税负担成为国际的趋势17.下表反映了世界主要大国概况。这说明当今世界美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一,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军事、科技及国际影响力日本经济上的大国、政治上的小国、军事上的弱国欧盟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其中法国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俄罗斯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资源丰富的大国,军事力量强大中国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B.多极化趋势遭遇挫折C.国际力量结构的不平衡性D.冷战对抗思维仍存在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8.阅读宋代理学讨论的重要范畴表。由此可知,理学体现了论“心”心量广大,藏往知来;人心、道心之别论“气”天气地质,气以成形论“理”事外无理,事理交融论“功夫”格物致知,渐修顿悟论宇宙无极太极,阴阳动静,万物化生A.中华文化丰富的理论内涵B.儒学为现实服务的特点C.中华文化具有很强包容性D.中华文化追求家国情怀19.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清楚地揭示了战胜日寇的客观依据和现实条件,阐明了敌我双方涉及战争的关键性因素的变化。他指出抗日战争将经过防御、相持和反攻三个阶段,战争胜利的战术分别是运动战和游击战,最后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这篇文章发表于A.重庆B.西安C.延安D.西柏坡20.修昔底德曾批评参加公民大会的公民说:你们是悦耳言辞的俘虏,就像是坐在演说家脚下的听众,而不像是在参加一个讨论国事的会议。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公民积极参与政事B.具有人文主义精神C.演说家掌握判决权D.直接民主存在弊端21.纽伦堡审判上,美国首席起诉人杰克逊说:“重新接受存在非正义战争的原则……可以追溯回顾为若干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首先具有重要意义的是1928年《非战公约》……它改变了侵略战争的合法状况。”由此可知,《非战公约》A.纵容了绥靖政策的出台B.完善了集体安全机制C.推动了对法西斯的清算D.拓展了国际法的领域22.我国传统观点认为,1950年中苏同盟条约由中国起草,苏方同意后形成最终文本,依据的是中方的电报档案。学者在俄国的档案馆中查找了大量的条约文本,其中包括1950年1月6日至22日共7次起草和修改的关于该条约的俄文文本、23日苏方交中方的俄文文本、24日中方经修改后退还苏方的译本以及31日周恩来与高扬商议条约的报告。这些文本都证明了条约最初应该是由苏方起草的,中方只是做了简单的文字性修改。由此可见A.进行历史研究,不能简单孤立地使用单一类型史料B.史学的宏观研究需要以微观研究为前提,以小见大C.档案具有较大的真实性,是历史研究的第一手史料D.史学研究要坚持精密求证的学风,保持谨慎的态度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1分)23.(18分)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推动了思想领域的革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5年,陈独秀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长文中提出了“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的观点,指出中国“宗法社会以家庭为本位,而个人无权利,一家之人,听命家长”,表现出强调服从君父、移孝作忠的权威主义特质。最后结论是:“欲转善因,是在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摘编自孙邦金等《陈独秀的家庭伦理观与近代中国的“家庭革命”》材料二1922年6月,中共中央第一次发表对时局的主张,肯定了辛亥革命,认为它“是适应近代由封建制度到民主制度,由单纯商品生产制度到资本家商品生产制度之世界共同趋势的战争,是在历史进化上有重要意义的战争”。这是首次以中共中央的名义评价辛亥革命。——摘编自陈金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话语建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家族本位主义”形成的历史原因,简析陈独秀探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的意图。(9分)(2)根据材料二,用关键词概括中共中央认识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角度。结合所学,分析上述认识形成的时代背景。(9分)24.(17分)国家治理法治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韩非认为给“小过者”施以重刑,就会使人小过不犯,重罪更可以避免,最终达到“无罪而乱不生”的境界。他又说:“然则去微奸之奈何?其务令之相规其情者也。则使相窥奈何?曰:盖里相坐而已。”他坚持“必罚明威”的杀无赦观点,“吾能治矣!使吾法之无赦,犹入涧之必死也,则人莫之敢犯也,何为不治?”——摘编自谷方《韩非与中国文化》材料二《唐律疏议》规定,贵族犯罪,分别得以议、请、减、赎和官当;如犯谋反大逆罪,则因家庭关系,按亲疏分别“缘坐”;如家属或亲属间一般犯罪,可“同居相为隐”;如夫“殴伤妻者,减凡人二等”,而妻殴夫,要徒一年;如“主人殴部曲至死者,徒一年”,而部曲、奴婢过失杀主,处绞刑;等等。——据冯红《唐代刑法原则考论——以〈唐律疏议〉为中心》等整理材料三民法典是一部非常接地气的法典。从未出生胎儿的权利到不同年龄段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从公民乘车出行到房屋出租买卖,从结婚离婚到家庭关系和遗产继承,它涵盖各个方面。民法典的许多内容体现出对社会发展新需要、人民权利发展新需求的积极回应。它摈弃了历史上资产阶级民法典重物不重人或者见物不见人的缺点,把对公民享有的人格尊严的权利,全面纳入民法典的调整和保护范围。——据刘丹《民法典:充分彰显中国特色与时代精神》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述韩非重刑的思想,结合所学分析其提出上述思想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律疏议》的立法特色及其历史地位,分析其立法特色形成的原因。(5分)(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评析“民法典”的特色。(6分)25.(16分)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一切其他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罗马人将工商业看成卑贱的职业,那些在对外征服中获得巨额财富的高级官员和新兴骑士利用一切机会扩大其地产。贵族依仗权势采用各种手段,加紧对小农土地的兼并。由于奴隶劳动排挤了自耕农经济,无业游民进入城市,为大地产出售商品粮提供了市场。罗马共和国时期,出现了一种拥有数千犹格土地的“拉蒂芬丁”型地产。——摘编自隋竹丽《公元前二世纪罗马农业结构的遽变》材料二客观地看,工厂主颁布严厉的规章制度,推行苛刻的工厂纪律,对工人实施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以强制其适应机器大生产方式,这一点值得肯定。历史学家艾什顿指出:“显然,如果18世纪的工人在工作时拒绝服从统一的管理,那么就不会有工厂制,不会出现生产增长,因此,实际上也不会出现19世纪那样的生活水平。”——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古罗马“拉蒂芬丁”型地产形成的原因,指出与这种地产直接相关的农业劳作方式。(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围绕“工厂规章制度”写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0分)2024届第一学期浙江省浙北三校第一次适应性联考高三历史参考答案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2345CDABC678910CDCCB1112131415ABDBC1617AC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819202122ACDCD三、非选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