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培育学课件_第1页
林草培育学课件_第2页
林草培育学课件_第3页
林草培育学课件_第4页
林草培育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林草培育学

第一篇林木种子第二篇壮苗培育第三篇森林营造第四篇牧草栽培第一篇林木种子

本篇主要内容:

1.林木开花、结实规律

2.影响林木开花结实的内外因子

3.种子的贮藏特性

4.种子萌发的特点和对环境的要求

5.种子的品质检验

第一章林木结实

本章主要内容

:

林木种子及良种的概念林木发育期及结实年龄花芽分化和花芽分化期树木结实的大小年现象影响林木结实的因子

第一节林木种子及良种的概念

一、林木种子的概念

种子的涵义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即植物学上的概念和林业上的概念。

(一)植物学上所谓的种子

1、概念:指的是高等植物(即种子植物)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繁殖器官。(是从植物胚胎学的角度出发)

2、意义:这种繁殖器官可以认为是植物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达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其形态构造和生理机能对植物种族的绵延和传播具有特殊的优越性。

3、特点

(1)一般种子具有一个完整的胚,它是一株幼小植株的雏形,在适宜的条件下能迅速发芽生长而成为正常的植株;(2)在成熟期间母株已为胚贮备足够数量的营养物质,以供胚在萌发期间恢复生长时及时吸收利用;(3)植物种子一般都具有保护构造,使胚不易受到损害;(4)种子外部的各种附属物,有助于种子的自然传播;(5)种子具有休眠特性,使幼苗生长避免不利环境条件的影响。由于种子具有以上特点,使种子植物在地球上到处广泛分布,繁荣昌盛,在自然群落中占有绝对优势。

(二)林业生产上所讲的种子

1、概念:凡可利用作为播种材料的任何器官或其营养体的一部分,只要能作为繁殖后代用的,都称为种子。

2、类型

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类型:

真正的种子、类似种子的果实、营养器官。

(1)真正的种子

①发育:它是由母株花器中的胚珠发而来的。

②特点:种子是从易开裂的球果或干果中取出的。

③树种:包括大部分针叶树如冷杉属、铁杉属、松属等,以及一些荚果(如刺槐、合欢)和蒴果(如垂柳、响叶杨)等。:

(2)类似种子的果实

①特点:这一类型的种子内部包含一粒或几粒种子,而外部则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的果皮包围着。它们的种子包在果皮之内,不易分离,故直接用于播种育苗或造林。

②果实类型;这一类的种子有颖果(竹类)、坚果(栎类)、翅果(榆树、槭类)、核果(核桃、山杏)等。

(3)营养器官

指可以用来繁殖后代的根、茎、叶等无性繁殖器官。如杨树的插条,泡桐的根等,他们具有象种子一样的“传种接代”的作用。

1、良种--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即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

优良的遗传品质:体现造林形成的林分具有速生、丰产、优质、抗逆性强等特点;

优良的播种品质:体现在种子物理特性和发芽能力等指标达到或超过有关国家标准。

遗传品质是基础,播种品质是保证,只有在两者都优良的情况下才能称为良种。

2、优质种子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纯净一致(2)饱满完整(3)健全无病虫(4)生活力强二、林木良种的概念

3、获得良种的途径

首先,必须建立林木良种地基。

其次,在种子收获、脱离、曝晒、搬运、贮藏及加工等整个生产过程中,要严防差错损伤,这样才能生产出优质、符合规格的林木良种。

第二节林木的结实规律

林木“有两重意义,一表示木本植物,二是泛指森林群体中的个体。它区别于散生的孤立树木。

一、林木发育期

小周期:树木每年都有与外界环境条件相适应的形态和生理机能的变化,并呈现出一定的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即为年周期或小周期。

例如,树木在一年中发芽、生长、开花、结实、落叶、生长结束(封顶)、进入休眠期。

⑴生长期:从春季进入萌芽到生长停止。⑵休眠期:冬季为适应低温和不利环境条件,处于休眠状态到来年萌芽。

由于树木年发育周期的存在,树木形成不同年龄的枝条,一般一年生枝条活力较旺。

(一)幼年期

1、时期:从种子萌发到开始结实时为止。是营养繁殖的最佳时期。

2、特点:

a: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幼苗出土、幼树生长等。

b:主要是旺盛的营养生长,生殖器官尚未形成,林木在幼年期不能结实。

c:发育阶段年幼,可塑性大,对环境条件适应性强,比较容易生根,(板栗是极难生根树种,但一年生苗可扦插成活。)

3.任务:促进种子的萌发和幼苗幼树的生长,加强抚育管理。

大周期:从种子萌发到林木老死。在大周期中,从种子形成——>植株死亡,大体经历四个时期(从林木结实规律的角度)。

幼年期长短因树种而异,有的树种几年、有的需要十多年

树种

银杏

油桐

杉木

马尾松幼年期20年2-3年7-8年6-7年

1、时期

从第一次开花结实到结实3—5次为止这一段时间。

2、特点

a:能够形成生殖器官与性细胞,已开始开花结实。

b:仍以营养生长为主,生长较快,逐渐转入与生殖生长相平衡的过度时期。

c:树冠的分枝增加快,冠幅扩大快,根系生长也快。

d:母树结实量不多,有时空粒较多,但果实种子大。母树的可塑性逐渐减小。种子可塑性大,是引种的好时期。

3、任务:加强抚育管理,疏伐,改善光照条件。(二)青年期

1、时期

从开始大量结实开始,到结实开始衰退为止。

2、特点

a:母树大量结实,种子质量好,种粒饱满,产量高。是采种的最佳时期。

b:母树对养分、水分和光照的要求高,对不良环境条件抗性强。

c:母树的可塑性大大减弱,生物学特性较稳定。

3、任务:加强林分管理,搞好种实采集、处理、贮藏。(三)壮年期(结实盛期)

不同树种成年期长短因树种不同

树种杉木樟树

银杏

油桐马尾松成年起讫15-30年25-50年80-100年6-7年15-40年

1、时期

从结实量大幅度下降开始到死亡。

2、特点

a:结实逐年减少,种子质量差,树木抗性弱,病虫多,生理机能衰退,枝、梢逐渐枯死。

b:种子保守性大,一般生产上不用此时期种子。

此期母树在生产上已无应用价值。(四)老年期

一株实生树木的基部表现出幼年型,沿着基轴向上则逐渐增加成熟水平。也就是说阶段变化是顺着茎的长度传递的。茎的异质性:茎不同部位的枝条,处于不同的发育阶段,其细胞具有不同的特性。同一植株,由下到上,枝条由幼年期向成年期和老年期过渡。

实际中的应用:

营养繁殖的新个体的发育阶段与母体的发育阶段相同,自此继续他的发育,不必经历最初的发育阶段。扦插:用一年生带饱满芽枝条

嫁接:用树冠上的枝条树木从基部的幼年状况逐渐向顶部成年状况过度示意图成年状态中间状态幼年状态

二、林木开始结实年龄

不同树种开花结实的年龄不同林木发育期的长短受树种生物学特性和环境条件的制约。几个主要树种开始结实的年龄

树种天然林人工林孤立林地区红松80—14020l0小兴安岭、辽宁落叶松40—5014—20

大兴安岭、辽宁樟子松30—4015—20

大兴安岭、辽宁油松10—206—74—5辽宁、山西、陕西杉木

8—124—8长江中下游马尾松

10—205—8长江中下游刺槐

8—154—6华北桉树

8—153—6广东、福建杨树

8—94—6辽宁、河北影响树木开花结实年龄的因素:

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环境因素

(1)遗传因素

①阳性树种比耐阴树种结实早;速生树种比慢生树种开始结实早;如,桉树、油桐3-6年,马尾松5-6年、杉木6-8年、油松7-10年、华北落叶松14年左右,银杏需20年开始结实,而冷杉、云杉要50-60年开始结实,水青冈要50-80年开始结实。②灌木开始结实早,如紫穗槐和荆条等一般是2-3年开始结实。

(2)树种起源(同一树种)

无性繁殖的树木比有性繁殖的树木结实早。如嫁接核桃苗三、四年可结实,实生核桃树十年结实。观赏花卉、园林树种、果树多采用无性繁殖。因无性繁殖能提早开花结实(桂花、板栗、银杏)

(3)环境条件

孤立木、林缘木、阳坡、低纬度、低海拔的树木,发育早、结实早(因温度、光照、土壤肥力较好)。林木、阴坡、高纬度、高海拔由于光照时间短、温低等,结实迟些。优势木早于被压木。如柳杉孤立木5-6年,林木则在10年左右;红松在天然林中80-90年开始结实,人工林20年左右就能正常开始结实。

生产意义:

改善种子园、母树林的营养条件、光照条件,促进林木结实。

三、花芽分化与花芽分化期

1、概念林木生长到一定阶段,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水平以后,在成花诱导激素和外界条件的作用下,顶端分生组织就朝成花的方向发展,开始形成花原基,再逐渐形成花,这一过程称为花芽分化。

2、花芽分化期

①多数树种是在开花前一年夏季到秋季之间进行的。大概6-8月。如泡桐的花芽分化期在7月前后,笠年3—4月中旬开花;杉木6月开始分化,第二年3月开花。②少数树种:春季进行花芽分化,秋季开花。如油茶花芽分化期在4月,当年秋、冬开花,油橄榄在冬季,柑橘花芽分化期在早春,到春季或夏季开花。③每年多次花芽分化、多次开花的树种,如柠檬桉和八角,1年有两次。④有些在新枝上当年分化,当年开花:枣,柿一般树木的花芽分化期都在营养生长趋于缓慢的时候。

3、影响花芽分化的因素

(1)内在因素

A.花芽形成过程要消耗大量的碳素物质和氮素物质,并且碳、氮必须有一定的比例,蛋白质含量需占总氮量的70%以上,60%以下则不能形成花芽。

B.花芽在分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能物质三磷酸酸腺苷(ATP)、核蛋白以及淀粉和糖类。所以施氮肥对提高花芽分化有重要作用。

C.生长素和赤霉素处于高水平,促进生长,抑制花芽分化;乙烯和细胞激动素处于高水平时,有利于花芽分化。应用:花芽分化前施用N肥,花芽分化期施用P、K肥(P、K肥能促进花芽分化和着果)

⑵外在因素

生态因子(光,热,水,养)对花芽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林缘木、孤立木结实情况好。生产中应用:

a.种子园疏伐提高结实量。

疏伐后改善了母树的光照条件和营养条件,所以能促进花芽的形成并提高结实量。

b.干旱、高温导致花芽增多。

对于多数树种而言,在高温而干旱年的第二年是开花结实多的年份,如落叶松和柳杉的种子年,常常是在干旱年的第二年。

花芽分化需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欧洲松花芽分化温度不能低于11-12℃,红松开花最适温17-18℃,一般树种最适温20℃左右,低于10℃或高于28℃大多数树种花芽分化不能进行或停止进行。春季开花的常绿阔叶树,其花芽分化多在秋末冬初或早春。

几种树种的花芽分化期与开花期

树种花芽分化期分化持续期(天)开花期日本落叶松冷杉杨树樟树日本柳杉日本黑松与日本赤松7月上旬—下旬7月上旬—下旬6月中旬—下旬10月下旬雄花6月下旬—9月下旬雌花7月中旬—9月下旬

雄花9月上旬—10月中旬雌花9月中旬—10月中旬100805040翌年4月下旬翌年5月下旬翌年4月上旬翌年5月上旬—3月上旬翌年2月下旬—3月上旬翌年4月下旬—5月下旬

几个概念:

大年:结实多的年份叫做大年(丰年或种子年)。

小年:结实量中等的年份叫平年,结实量很少或没有产量的年份叫小年(歉年)。

平年:结实量中等的年份。

结实周期性:林木结实大年和小年交替出现的现象。结实间隔期:二个大年之间的间隔年数。

特点:不同树种间隔期的有无、间隔期的长短不同。

同一树种分布在不同的气候地区,结实间隔期也不同。如麻栎在南方几乎年年结实,越向北间隔期越明显。第三节木结实周期性自然条件下常见几种树木结实间隔期树种间隔期地区落叶松3—5山西、吉林红松3—6黑龙江云杉3—5黑龙江杉木、马尾松0—2、1—3福建、浙江、江苏水曲柳1—3吉林、黑龙江泡桐、杨、柳、榆、桑、刺槐0—1辽宁、华东、江苏胡枝子、紫穗槐、荆条0华北油茶1—2浙江桉树0—1福建、广东一、林木结实稳定程度的四种类型①产量相当稳定,丰、欠年不明显,几乎无小年

特点:幼年期短,营养积累速度快,开花后种子很快成熟,种粒小。

树种:杨、柳、榆、桉、白蜡、槭和多数灌木。

②产量相对稳定,有丰、欠年现象,但丰年多,完全无收比较少见。

特点:果实小,花后种子很快成熟

树种:杉木、泡桐、刺槐、臭椿、欧洲白榆、疣皮桦

③产量不稳定,丰、欠年现象明显,绝收年份较少。

特点:经济林树种较多

树种:樟子松、油松、侧柏、栎类、欧洲赤松④产量极不稳定,经常绝收。

特点:寿命长,性成熟晚,多生长在高寒地带

树种:冷杉、云杉、落叶松

1、营养问题大量结实,影响了当年的花芽分化和果枝的形成。

首先使当年的花芽分化不能正常进行。因为:①花芽分化需要有足够的蛋白质供应。

②在这种情况下,使花芽不能充分发育。花期会使生殖细胞繁殖力下降,减少授粉率,以致减低幼果的着果率,因此出现落花、落果现象。其次降低了新枝梢生长,影响了果枝的形成或形成果枝少。

①这是由于养分的过分消耗,抑制了根系的代谢与吸收功能;②根系的活动受到抑制,反过来又影响枝梢生长与叶片的光合作用,因而降低了新枝梢的生长,影响果枝的形成或形成果枝少。二、结实周期性产生的原因

2、内源激素的影响成花激素(赤霉素类)起促进花芽形成的作用,抑花激素是起抑制花芽形成的作用。

当两者的含量在林木体内达到平衡状态时,才有利于形成花芽。

种子中抑花激素的含量较多,大年使成花激素和抑花激素的比例失调,花芽分化受到拟制。

3、环境条件

林地土壤养分与水分不足使花芽分化、发育受到不良影响,出现落花、落果,降低结实量。

注意:大年的出现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大小年现象完全可以克服。

实践意义:作好种子产量的预测预报,丰年采种以备欠年之用。调节林木结实周期性的措施:

①调整林分密度和施肥等措施;②控制每年的结实量。如遇到开花结实过多的年份,应尽可能进行合理的疏花疏果。第四节影响林木结实的因子

一、内在因子

1.母树年龄及生长发育情况

Ⅰ、Ⅱ级木及处于壮年期的母树种子产量高,质量好;相反,Ⅲ、Ⅳ级木和处于青年期的母树种子产量低,质量差。

2.开花结果习性

两性花:自花不亲和,如秋树(由于长期无性繁殖造成);雌雄异熟(限制了传粉受精),如马挂木,雌蕊先熟,雄蕊后熟。

单性花:雌雄同株但异熟,花期不一致,(如核桃雄花先熟型);雌雄异株(银杏、油桐;毛白杨雌花先熟型)另外,存在单性结实现象,如黄连木、马挂木、松属

生产意义:配置授粉树严禁从孤立木上采种

油松不同发育级的林木结实率发育级结实率(﹪)林龄(年)林木生长发育级ⅠⅡⅢⅣⅤ304610010064.345.436.940.506.100二、环境因子

1.光照光照充足,结实早、产量高、质量好。

生产意义:经营母树林常用疏伐的方法促进结实

2.土壤

由于受土壤水分和养分直接影响花芽分化,充足的肥力和水分,母树产量高。

生产意义:母树林在花芽分化前施N、P、K肥

3.气候

气候条件好的地方,结实丰富、产量高、子粒饱满

4.天气条件开花授粉期遇到阴雨和降温天气会影响结果三、生物因子

病菌、昆虫、鸟兽,常使种子减产或得不到种子。

母树结实盛果期杉木15-30年檫树15-30年油茶15-50年马尾松15-40年木荷20-60年油桐10-20年侧柏20-80年楝树15-30年板栗15-40年樟树20-50年喜树15-30年重阳木20-30年柏木20-60年池杉15-30年麻栎25-60年

坡向对油松、华山松种子产量的影响树种坡向海拔高度(m)林龄郁闭度每公顷结实量(㎏)调查地点油松东北西北1540155039460.50.584.0129.5山西管涔山山西管涔山华山松北东北西北西南393334350.70.80.80.78.218.321.124.0昆明昆明昆明昆明1.林木种子及良种的概念

2.林木开花结实年龄

3.花芽分化和花芽分化期

4.树木结实的大小年现象

5.影响林木结实的因子本章内容回顾

一、采种母树林(简称母树林,又称种子林)

1、概念

母树林(seedproductionstand)

:是在优良天然林、人工林的基础上,经过留优去劣的疏伐改造,为生产遗传品质较好的林木种子而营建的采种林分。

2、母树林建立的意义母树林在我国实现林木良种化、基地化、专业化过程和林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重要的良种基地(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是解决当前造林良种供应的最适用、有效的方法。

(1)生产良种速度快,成本低(一般3-5年能见成效)

(2)提高种子的产量用母树林生产的种子造林,一般增益3-7%。由于营建技术简单、成本低、投产快、种子的产量和质量比一般林分高。

(3)提高林木种子的遗传品质

第一节种源的选择

河北省龙头山林场,1972年建立8000亩华北落叶松母树林,

79年调查结果母树林种子千粒重6.4g对照林分4.7g母树林种子发芽率77.7g对照林分55.6%母树林种子成苗率87.9%对照林分56.9%造林二年后保存率82.7%对照林分55.6%幼树平均高28.2cm对照林分24.4cm

3、母树林建立的途径

(1)可以从现有人工林或天然林的优良林木中选定;

天然林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了不同的种群和生态型,基因资源丰富,种群间差异较大,在不同种群中可以选择出遗传品质优良的林分群体,培育改造为母树林;

人工林:选择生长稳定、适于当地条件、表现优良的人工林分,也可以在适地适树适种源的基础上有目的地选择优良林分,作为采种母树林。

(2)对速生树种也可选用优良苗木造林。

二、种源的选择

1、概念

种源(provenance)是指取得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或产地。(或是指某一批种子的产地及其立地条件。)

2、种源在造林中的意义

同一树种由于长期处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必然形成适应当地条件的遗传特性和地理变异。如同一树种生长在温暖地区的林分其生长速度快,结实早;在寒冷地区生长的林分生长速度慢,但寿命长。

同一树种,温暖地区的种子调到寒冷地区培育的苗木造林,对严寒敏感,因低温造成死亡率大,树干易弯曲,生长不正常,易患落叶病,木材价值低。(如福建、广东的天竺桂等种子调到南昌育苗,往往会受到严重冻害)

寒冷地区的种子调到温暖地区,仍表现生长缓慢的特性,针叶短,易产生二次梢,秋冬来不及木质化易受冻,但结实情况比原产地稍好。

注意:调拨种子时除了识别种子真假,质量好坏外,同时还应考虑所调拨种子的种源,为了达到适地适树,提高人工林的生产率与稳定性,必须根据种源实验结果,划分出最适种源区。因此,造林时除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外,还要做到适地适种源,才能保证营造的人工林生产力高、稳定性强。

三、林木种子区划

种子区是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基本类似的种源单位,也是造林用种的地域单位。在一个种子区内划分为更好控制用种的次级单位——种子亚区。在造林用种时,应优先考虑造林地点所在的种子亚区内调拨种子,若种子满足不了造林要求,再到本种子区内调拨。为了避免因种源不明和种子盲目调拨使用而造成的重大损失,林业发达国家对种源实施法律控制,并进行种子区划。我国于1988年制定并颁布实施了《中国林木种子区划》的国家标准,选择红松等13个主要造林树种,进行了区和亚区的划分。

1、气候条件

①应在最适种源区或造林地附近。②选择在气候条件与用种地区相接近的中心地区。③造林地与种源气候条件的差异应最小。

调拨种子从气候条件上总的要求,在极端条件下,不使人工林遭受冻害或病虫的危害。四、母树林的选择

(调拨种子应该注意的问题)

要考虑造林地与种子产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及母树林的本身条件。纬度

使用造林地以北的种子,造林效果比相反情况好冷地——暖地调种子的纬度不宜超过3度,暖地——冷地调种子的纬度不应超过2度。经度用气候条件较差地区产的种子在气候条件较好地区造林的效果比相反的情况好立地条件差——好16°立地条件好——差10°

水平距离<161KM垂直距离<300M

2、土壤条件土壤肥力、土壤水分、土壤酸碱度:造林地与种子产地相同或相近。

立地条件差——好生长效果好

如果把种子用在立地条件与原产地相差很大的地方造林,常使人工林生长不良,甚至遭到失败。

不同立地条件的母树生产的种子质量不同,苗木的生长情况也不同。

种源对种苗质量的影响种子产地千粒重(g)发芽率(%)苗高(cm)地径(㎝)红花耳基大兴安岭章古台7.95.410.1255.140.567.58.13.09.40.260.150.293.

林分本身条件①母树林的林龄

以中、壮龄林为好。

②林分起源

最好是实生林,其次是插条林,林分由优良木组成,林分质量等级最好是Ⅰ级林分,或选用Ⅱ级林分。③林分郁闭度

大于0.6,疏伐后0.5-0.7

④林分组成

一般为纯林,林内可混生少量其他树种有利于维护地力,减少病虫的危害。⑤地形

平坦缓坡阳坡半阳坡另外:交通方便、有水源、集中连片

第二节采种母树林的经营

对采种木树林经营管理的目的就是提高种子产量与质量,消灭或减少病虫害。

提高母树林产量和质量的措施疏伐施肥、灌溉土壤耕作激素处理一、疏伐

疏伐作用:

改善光照条件;增加母树营养面积(发挥地上、地下器官的作用);冠幅加大,扩大母树的结实面积(提高种子的产量与质量),减少病虫危害。

疏伐的原则:“留优去劣,照顾结实,密度合理”。伐除对象:杂灌木、生长不良木、病腐木、弯曲木、断梢分叉木、纹理扭曲木。疏伐强度:密度大、立地条件好的林分、强度可大些,反之宜小。一般母树林疏伐后,郁闭度保持约为0.5。二、施肥

目的:消灭大小年。

肥料种类:混合肥施肥时间:春、秋季进行,春季以氮肥为主,秋季以磷肥为主。在干旱地区而又有条件的,结合施肥进行灌溉。幼林:N肥配适量P、K肥

能促进幼林的营养生长,加速林木积累营养物质,能使幼林早结实。

壮龄林:P、K肥提高种子产量、质量,应通过试验来确定氮、磷、钾的比例及总量。三、灌溉

目的:防止落花落果,提高母树林的种子产量

时期:早春幼果形成期种子成熟期不灌水四、土壤耕作

目的:利于长新根

时期:落叶前1个月进行。

五、母树保护

林内不放牧,规范采种(采种时不许破坏母树;要随时清除感染病虫害的母树;不能在针叶母树林中采松脂。)第三节种子产量的估测与测定

一、种子产量估测的目的及意义

目的:正确制定采种计划、种子贮藏计划及调拨计划

意义:(1)能够预先了解林木种子产量,以便确定供应计划;(2)便于了解林木结实规律,给编制采种计划和制订提高种子产量、质量的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测定方法

(一)平均标准木法(适于同龄母树林的种子产量)

1、理论依据苏联的普拉夫金提出树木直径和结实强度之间存在着直线相关关系。

2、测定方法

3、计算方法

计算种子的实际采集量

全林种子产量(㎏)=母树林总面积/标准地总面积×标准地结实量×出种率:纯净种实重量出种率=×100%初采种实重量不同树种的种实出种率不同,马尾松为2.5-3.0%,苦楝为60%左右。

(二)径级代表木法(适于测异龄母树林的种子产量)

1、代表木的选择

在0.25或0.5ha的标准地上进行普查,找出开始结实的最小径级的母树,并从这个径级起将所有比该径级大的母树进行每木调查,测定其胸径和树高,根据每木调查的材料,选择出能代表各径级标准木5-10株。

2、确定径级的标准

阔叶树种以5㎝为一径级,针叶树种以10㎝为一径级。

3、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与平均标准木法相同。

(三)可见半面树冠球果估测法

主要是用来预测针叶树种种子产量的方法之一。

1、理论依据

可见半面树冠球果数与全树冠球果数之间存在着直线相关关系,因此,只要预测出可见半面树冠球果数,就可推出全树冠的球果数。

2、测定方法

随机抽取50-60株结实母树

3、相关关系式

y=ax+b(x与y成直线关系时用)

y=cxna、b、c均为待估参数(x、y不能满足直线关系时用)根据多年观测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确定待测值a、b、c、n。

(四)球果切开法

根据球果数希望能较早地取得种子实际产量的信息,则可以用球果切开法。

1、理论依据

球果切开面上的饱满种子数与全果饱满种子数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可以根据回归方程由球果数预测种子产量。

2、方法

在母树林内随机选50—60株母树

3、相关方程

y=a+bx

为了取得优质、高产的林木种子,采种的时间及种实的处理,关系到种子能否丰产丰收。

一、种子的成熟

概念:是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具有种胚和胚乳的过程(胚根、胚芽、胚茎和子叶)。(种子成熟是一个生理和形态的变化过程。)

标志:胚具有发芽能力

第一节种子的成熟和脱落(一)种子的成熟过程

种子在成熟过程中的变化:

⑴生物化学变化(干物质积累时期):在种胚各个器官形成的同时,其内部不断积累种胚所需的营养物质,从植物根、茎、叶各部分运来的可溶性有机化合物、水分和矿物营养流入种子,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逐渐转变成淀粉、脂肪、蛋白质、矿物盐类及其它物质贮存起来。⑵物理性状变化随着种子成熟度的增大,种子体积不断增大。⑶种子外部形态上的变化

如:肉质果类果皮软化、变色。樟树、女贞、檫树——青绿色变紫黑色,果皮软化

1、生理成熟(physiologicalmaturity)(1)概念

种子成熟过程中,当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种胚具有发芽能力时称为生理成熟。

(2)特点

含水率高;

②内含物处于易溶状态;

③种皮不致密,抗性弱,易失去生命力,所以不耐贮藏。④种子还没有充分完成种胚的生长发育过程,因此发芽率低。但是,对于长期休眠的种子,如椴树、水曲柳等,用生理成熟的种子播种,能缩短出苗期,提高场圃发芽率。

2、形态成熟(morphologicalmaturity)(1)概念

种子外部形态呈现出成熟特征时,称为形态成熟。生产上多以形态成熟做为确定采种期的标志。

(2)特点

①种子内部营养物质积累结束,含水率降低;②营养物质由易溶状态变为难溶状态的脂肪、蛋白质、淀粉等;③酶活性减弱,呼吸作用微弱,种子开始进入休眠状态。④种皮致密、坚实,抗病能力强,耐贮藏。

注意:必须具有形态上的成熟和生理上的成熟两个方面,才能称为种子的真正成熟。

3、生理后熟

(1)概念

有一些树木的种子,在形态上已表现出成熟的特征,而种胚未发育完全,只有采收后经过层积处理,种胚才逐渐伸长至正常大小而具有发芽能力,这种现象称为生理后熟。

如沙棘、银杏、刺楸等树种。

(2)特点

具有生理后熟的种子只有在采收后经过具备低温、湿润、通气条件的层积贮藏过程才会具有发芽能力。在自然状态下则是在脱落坠地以后,种胚才逐渐伸长至正常的大小而具有发芽能力。

(二)影响种子成熟的因素

1、树种的遗传性不同树种,开花后种子发育和积累营养物质所需要的时间不同,种子的成熟期不一样。

春季成熟:杨树、柳树、榆树

夏季成熟:桑树(初夏)、臭椿和刺槐(夏末)

当年秋季成熟:此类树种最多,如落叶松、侧柏、杉木、刺槐、水曲柳、五角槭和桦木油茶、银杏、油桐、白玉兰等

冬季成熟的树种:樟树、女贞、苦楝、悬玲木开花后要经过1年以上,到翌年秋、冬季种子成熟的树种也较多,如红松、樟子松、油松、马尾松、柏木、栓皮栎等;

2、环境条件起主要作用的环境因子有:气温、光照、天气、空气相对湿度与土壤湿度等。成熟晚:高纬度、高海拔、北方寒冷地区,阴坡,湿润地,树冠北侧成熟早:低纬度、低海拔、南方温暖地区,阳坡,干旱地,树冠南侧

如:小叶杨在黑龙江南部为6月上、中旬成熟,北京为5月上、中旬,在杭州4月下旬成熟。天气晴朗,气温高,有风的地区或年份成熟早。二、种子成熟期的确定

1、根据果实外部特征,确定种子的成熟期

干果类——果皮由绿色转为黄色、褐色至紫黑色,果皮干燥、皱缩、硬化。

浆果类——果皮软化,果皮颜色发生变化。

球果类——种鳞干燥、硬化、微裂、先端变色。

2、利用种子采收历史,确定种子的成熟期根据历年种子的成熟时间,来确定某一树种在某一地区种子的成熟。

3.比重法

理论依据:种子成熟过程中,果实的含水量不断下降,比重不断变化。日本赤松—1.1.,落叶松—0.88,湿地松—0.90,欧洲赤松—0.88~1.00,火炬松—0.88。煤油比重为0.80,亚麻油比重为0.93。方法:测定在野外现场进行,摘下的球果应立即投入已知比重的液体,成熟的漂浮,不成熟的下沉。

三、种子脱落及确定采种期原则(一)种子脱落果实成熟后,由于果柄形成离层就会逐渐从树上脱落下来。

不同树种果实的脱落方式、持续期和脱落期均不同。

1、种子脱落方式

a针叶树种多数是球果果鳞张开,种子落出,如杉木、马尾松,湿地松。

b有些针叶树球果成熟后,果鳞与种子同时散落,如池杉,金钱松。

c坚果、翅果、肉质果整个果实脱落,如栎、枫杨、樟树。

d蒴果、荚果类果皮开裂,种子脱落,如油茶、合欢。

2、脱落期

a成熟后立即脱落,如杨、柳、白榆。

b成熟后过一段时间开裂脱落,如杉、松、樟、油茶

c成熟后长时间不脱落,如苦楝、悬玲木,臭椿。1.长期悬挂母树上

苦楝、皂角、槐树等

2.成熟期与采种期接近

如杨、柳、榆等树种。

3.成熟后立即脱落的大粒种子

橡栎类、板栗、核桃、银杏等,可在成熟脱落后在地面上收集。

4、成熟后虽不立即脱落小粒种子

一经脱落,难以从地面收集,如落叶树、油松、侧柏等,应在种子脱落前从树上采集球果;(二)确定采种期的原则

四、采种方法采种方法根据种粒的大小、种子成熟后脱落的特点和时间不同。

1、树上采种杨、柳、桦、泡桐、杉木、柳杉、云杉、冷杉等。

2、地面收集

大粒种子如枥类、板栗、油茶、油桐、核桃等都可以从地面收集。

3、伐倒木上采种

4、水上收集

生长在水边的赤扬、桤木等种子脱落后,常浮于水面,可以在水面上收集种子。

第二节林木种实的调制

一、林木种实的类型

林木种实是针叶树种的球果、阔叶树种的果实和种子的总称。我国树种种类繁多,许多树种种实构造各有不同。在生产上为了调制的方便,一般把调制方法相同或相似的种实归到一起,所以把种子分成:球果、干果和肉质果3大类。

(一)球果类

包括绝大多数的针叶树种,如松属、冷杉属、落叶松属、杉科以及柏科等。

(二)干果类

1、蒴果果实成熟时果皮开裂的,如杨树、柳树、泡桐、桉树和木荷等。

2、荚果果实成熟后沿缝线开裂,如刺槐、相思树、合欢、皂荚等。

3、骨突果火力楠等木兰科树种。

4、翅果如榆属、白蜡树属、槭树属和臭椿属等。

5、坚果如枥属、山核桃属和木麻黄等。

6、瘦果如喜树等。果实类型果实类型

(三)肉质果

1、浆果如樟树、银木、小檗和茶蔗子等。

2、核果檫树(肉质核果)、黄波罗(浆果状核果)、柚木、川楝和油桐等。

3、肉质果如银杏、紫杉和香榧,也包括浆果状球果的圆柏。

果实类型

种子调制(seedprocessing):是采种后对果实和种子进行的干燥、脱粒、净种、和种粒分级等技术措施的总称。目的:是为了获得纯净、适于贮存或播种用的优质种子。

调制工序:干燥-脱粒-净重-分级-再干燥

二、种实调制

(一)球果类处理

1、自然干燥法

此法应用很广。如油松、落叶松、杉木、侧柏等球果鳞片易于开裂的树种。只可阴干树种:红松、冷杉

2、人工干燥法

把球果放入干燥室或其它可以加温的容器内,进行干燥的方法。人工加热干燥时要控制温度和空气湿度。适宜的温度,一般在35℃-50℃的范围内。适宜的温度因树种而异,如落叶松为40℃;柳杉为36-40℃,樟子松为45℃。

采用减低大气压,提高温度的方法,能大幅度加速球果干燥。

(二)干果类调制干果类是指坚果、翅果、荚果和蒴果等。概念:

使果实干燥,清除果皮、果翅取出种子,并清除各种碎枝、残叶、泥石等杂物。

调制方法:因含水量的高低而异。含水量高的种子一般用阴干法;含水量低的种子可直接在阳光下晒干(阳干法)。

因果实构造特点不同。具体方法各异。

1、坚果类栎类、板栗等含水量较高,阳光下曝晒容易失去生活力。采用阴干法即可。

2、翅果类枫杨、槭树、臭椿、榆树、杜仲等,调制时不必脱去果翅,干燥后清除杂物即可。杜仲、榆树一般用阴干法。

3、荚果类刺槐、皂荚、合欢的荚果,含水量较低,可用阳干法处理3-5天,用棒槌敲打,种子即可脱出。

4、蒴果类油桐、油茶含水量高,用阴干法干燥后再脱粒。蒴果较小的应在采集后立即放入干燥室内进行干燥,如杨、柳。

泡桐、桉树、香椿等蒴果晒干后,蒴果开裂种子即脱出。

(二)干果类的调制

肉质果类包括:浆果、核果、聚花果以及浆果状的球果等。

(1)肉质果的特点果肉多系肉质,含有较多的果胶和糖类以及大量水分,容易发酵、腐烂。采种后必须及时调制。

(2)调制方法软化果皮,弄碎果肉,用水淘出种子,再干燥与净种。也可结合果脯加工,用取核机进行调制。注意:①从肉质果中取出的种子,含水量一般较高,应阴干。②柑橘、枇杷、芒果等种子更不能阳干,且无休眠期,故以洗净凉干1-2天后进行播种为好。(三)肉质果类的调制

三、净种和分级

(一)净种

净种方法:根据种子的比重和大小的不同,分为:

(1)风选适用于中小粒种子,由于饱满种子与夹杂物的重量不同,利用风力将其分开,适用于多数树种的种子。风选的工具有:风车、簸扬机、簸箕。

(2)筛选根据种粒与夹杂物的直径大小不同,可用各种孔径不同的筛子,将种子与夹杂物分开。

(3)水选马尾松、侧柏、柳杉、刺槐、栎类

净种方法

(二)种粒分级

1、概念种粒分级是把某一树种的一批种子按种粒大小加以分类。

2、意义

①种粒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种子质量的优劣。②种粒分级在生产上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③可以减轻因种粒大小不同而引起的苗木分化。

油松种粒大小对种子质量的影响级别质量指标分级前

分级后大粒中粒小粒千粒重(g)发芽势(%)发芽率(%)35.0046.8088.8049.1752.8091.5039.2049.3089.5023.9038.5087.50

3、用具

种粒分级可利用孔径不同的筛子进行,也可用赞比亚的“种子分级器”来分级。

(1)分级原理该分级器是根据种子发芽率与种子比重成正比的道理设计的。

(2)方法松树和按树用种子分级器时,比重小的种子被气流吹向上层,比重大的种子留在底层,种子得到振动的能量时,沿种子分级台运动从出口流出。

种子调制自动化球果干燥箱空气压缩机去翅脱粒机水选机球果清理站净种及分级机重力分选机过滤装置第一节人类文化历史时期沙漠变迁的一般过程一、历史时期的界定和沙漠变迁的概念二、我国沙漠在人类文化历史时期的变迁过程及证据三、非洲撒哈拉历史时期的变化一、历史时期的界定和沙漠变迁的概念1、人类文化历史时期的界定2、几个基本概念1、人类文化历史时期的界定文化: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特指精神财富。历史:指得是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通常所说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应当以人类文化记载为上限。伏羲造八卦算作中国文字记载的开始,距今约1万年。考古期的仰韶文化,对应新石器时代,相当于地质时期的中全新世,已经6千年。仓颉造字算起,5-6千年。全新世算起,1.1万年。粗说,人类文化历史时期距今约1万年,1万年以前为地质历史时期。2、几个基本概念①沙漠变迁②荒漠化③沙漠化①沙漠变迁万物随时间而生,随时间而长,到时间而灭。沙漠亦如此。世间万物均处于生生灭灭的变化之中,只不过是时空尺度不同。微观世界变化的时间尺度——10-8秒;生物——一岁一枯荣,或数百年、数千年;非生物的自然界——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亦有千百万年的沧桑巨变;沙漠变化的时间尺度范围有:沙纹瞬息即变;沙丘形态因一场大风而变;扩大、入侵10年;扩缩102年;沙漠期、间沙漠期104年;生灭106年。沙漠变迁,指较大时空尺度的变化过程。沙漠变迁的概念所谓沙漠变迁,就是指沙漠生、消、扩、缩的历史变化过程。根据沙漠变迁发生的时代,可以区分为:地质时期沙漠变迁和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地质时期沙漠变迁:原因主要是自然因素所致。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是指有了人类文化记载的历史时期内沙漠的演变过程,其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越来越变成了沙漠变迁的有力因素。两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划分界限。全新世后,人类历史有了文化记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越来越变成了沙漠变迁的有力因素。弄清该时期沙漠变迁的过程、原因及变化趋势,对防止沙漠扩大及沙漠化的蔓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②荒漠化来自法语:Desertification英语也称为:Desertification(在英语中还用过Desertifization)德语为:DieWuestebildung1977年的内罗毕国际“防治荒漠化会议”后,统一为Desertification。国内外对Desertification一词的解释达几十种之多。我国出现了两种译法:荒漠化;沙漠化(70年代末-90年代初多采用此种译法)。1994年9月我国政府签署了《国际防止荒漠化公约》的文件,把英文“Desertification”统一翻译成“荒漠化”。②荒漠化(续)荒漠化的概念: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联合国防止荒漠化公约荒漠化的实质是指土地的退化。“土地”是指有生物生产力的陆地生态系统,由土壤、植被、其它生物区系和该系统中发挥作用的生态过程和水文过程组成。“土地退化”是指土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多样性的降低或丧失,其中包括:①风蚀与水蚀引起的土壤侵蚀;②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的退化;③自然植被的长期丧失。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干旱的亚湿润区是指年降水量与年潜在蒸发量之比在0.05~0.65之间的地区,不包括极区和亚极区。众多学者对荒漠化分析的综述(1)时间范围:多数指出为人类历史时期。(2)空间范围:多数指出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地区。(3)发生原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4)景观变化及后果:荒漠化强度及其在空间上的扩展;沙丘入侵;土地生物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的丧失等。③沙漠化沙漠化:沙漠化即沙质荒漠化,它是荒漠化的一种类型。所谓沙漠化是指沙漠生、消、扩、缩变迁过程中的生、扩过程。该过程导致沙漠环境的强化或扩大,并引起生物生产力的下降。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地球上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多数学者只把历史时期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沙漠生、扩过程称为沙漠化,有少数学者把地质历史时期的沙漠生、扩过程也称为沙漠化。如此看来可以区分出地质时期的沙漠化和人类文化历史时期的沙漠化。人类文化历史时期的沙漠化只不过是地球上沙漠变迁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过程。二、我国沙漠在人类文化历史时期的变迁过程及证据7000~8000年前至今存在着两大变迁过程:1、中全新世(前8000~3000年)沙漠缩小:2、晚全新世(近3000年以来)沙漠扩大,沙漠化过程加剧。1、中全新世(前8000~3000年)沙漠缩小气候温暖湿润,为冰后期的适宜期。气温比现在高2-3℃毛乌素沙区湖泊发育,泥炭层厚达2-3米,为湿润草原地带;沙丘被固定,流沙经历成壤(黑垆土)过程(有的多达3层);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部也普遍固定。2、晚全新世(近3000年以来)沙漠扩大、沙漠化加剧近3000年以来,沙漠扩大,沙漠化发生。长城、古城的废墟为见证:榆林东北的古城滩为西汉时代龟兹的遗址,并以“水草丰美、土宜畜牧”而著名。白城子(统万城),5世纪时曾为“临广泽而带清流”的赫连夏王朝的都城。9世纪时出现“飞沙为堆,高及城堞”的记载,10世纪时已深在沙漠之中。6—7世纪时,科尔沁西部地区曾经是“追逐水草,经营牧业”、“其富以马”、“马逐水草”的富饶之地。10世纪中叶,发展成为“编织数十万,耕垦千余里”的农区。12世纪沙漠化发生。18世纪中叶以后,招民垦种,形成斑点状流沙与固定半固定沙丘交错,有的是流动沙丘为主的沙漠化景观。楼兰古城的泯灭:公元前2世纪到6世纪,而今已成为具有吹扬的灌丛沙堆、新月型沙丘、沙丘链与风蚀雅丹地貌同时并存的景观。甘肃民勤战国时期的野猪泽的消失;丝绸之路的断绝;罗布泊的干凅与沙化;若水下游的居延黑城地区,是西汉建立的古居延垦区的废弃,面积约为3.1万hm2,三角洲上保留的耕地、渠道、居民点、风燧等遗迹,反映了当时的农业具有相当的规模。塔里木盆地的鄯善、且末、精绝等地过去曾经是片片绿洲,而现在这些地区已成为沙丘为主的沙漠环境。文物的宝藏——黑城

央视国际

2006年09月11日14:22来源:CCTV.com在额济纳旗驻地达赖呼布镇约30公里的地方,有一处保存较完整的古城遗址——黑城。黑城虽经近千年风沙剥蚀,流沙堆积直达城墙顶部,但仍然不难看出它当年的雄伟风貌。晚全新世沙漠扩大的气候证据干燥期序号持续年数出现干燥年概率(%)干燥期124013前2世纪-后1世纪30年代213083.90-5.10360175.50-6.04310176.80-9.8052702710.30-12.206802712.70-14.4072504315.10-17.5081004018.20-19.109>150>5119.30-20.70年代后合计1590三、非洲撒哈拉历史时期的变化缩小期:前7000-5300年间,撒哈拉相当湿润,在1500年间兴起了新石器文化;大部分沙漠变成稀树草原沙漠化期:5300-4900年前,出现干旱期,湖泊、河流水位下降,冰床加厚,洋面下降2米,地球变冷。后来又出现3个冷期:前3400-3600;2400-3100;1800-2100。近年来非洲撒哈拉地区出现大旱,引起世界关注。第二节荒漠化的发展态势一、全球态势二、我国荒漠化的形势三、世界范围的响应一、全球态势荒漠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与资源问题,涉及各大陆的100多个国家,占全球面积的33.7%,大约10亿人口、4500万km2受到危害。全世界每年5-7的km2土地沦为荒漠化土地。干旱区70%以上土地正在遭受荒漠化或不同形式的土地退化的影响。在亚洲,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干旱区总面积的70%,非洲占76%,南美占73%,欧洲占65%,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占54%。荒漠化的后果严重:破坏生态平衡、经济损失、食物生产、加剧贫困,引起社会不安定,妨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我国荒漠化的形势全国有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风沙化土地153.3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8.2%,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平方公里,我国荒漠化及风沙化范围涉及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14个县(旗),其中,在干旱地区102个,半干旱地区88个,半湿润地区158个,湿润地区53个,高寒地区13个。全国有60%的贫困县集中在风沙区,受沙漠的影响人口达1.7亿,占全国人口的14.9%。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25年中,荒漠化土地平均每年以1560km2的速度在扩展,到80年代初,平均每年扩展面积达到2100km2。80年代末-90年代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有一个中等面积的县沦为荒漠化土地。近10年来,中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抑制《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说:中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已得到初步抑制。

截至2004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为263.62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与1999年相比,五年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379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416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程度有所减轻,重、极重度荒漠化面积减少24.59万平方公里。

央视国际

2006年06月05日10:51三、世界范围的响应学术界、国际组织、有关国家的政府均对荒漠化给予了极大的关注。1977.8联合国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了世界荒漠化大会。制定了“防治荒漠化行动计划”。1994年6月17日,在巴黎通过了《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已有100多个国家签署了《公约》。1994年联合国第四十九届大会通过了一百一十五号决议,宣布:从1995年起,每年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2005-10《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七次缔约方会议在内罗毕召开。联合国大会第58届会议第二委员会通过了“2006年为国际荒漠年”的决议。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

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目

录前

公约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行动方案、科学和技术合作以及支持措施

第一节

行动方案

第二节

科学和技术合作

第三节

支持措施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最后条款

附件一

非洲地区执行附件(略)

附件二

亚洲区域执行附件

附件三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区域执行附件(略)

附件四

地中海北部区域执行附件(略)公约内容简介承认荒漠化和干旱是全球范围问题,影响到世界所有区域,需要国际社会联合行动,防治荒漠化和/或缓解干旱影响,注意到荒漠化的成因是各种自然、生物、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意识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消灭贫困是受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优先任务承认各国政府在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影响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承认国际合作和伙伴关系在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影响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相信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影响战略只有基于完善可靠的系统观测和严密精确的科学知识并不断加以重新评价才能最为有效,第10条国家行动方案1.国家行动方案的目的是查明造成荒漠化的因素,并提出防治荒漠化、缓解干旱影响所必需的实际措施。2.国家行动方案应当明确指出政府、地方社区和土地使用者各自的作用,同时确定可得到的和需要的资源。国家行动方案,除其他外应:(a)纳入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影响的长期战略,强调贯彻实施并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相结合;

(b)允许根据情况变化作出修改,并应在地方一级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的社会经济、生物及自

然地理条件;

(c)特别注意为尚未退化或仅轻微退化的土地实行预防措施;

(d)提高国家气候、气象和水文能力以及增强提供干旱早期预警的手段;

(e)促进政策和加强机构框架,本着伙伴精神在捐助界、各级政府、当地群众和社区团体之间发展合作和

协调,同时方便当地群众取得适当的信息和技术;

(f)设法在地方、国家和区域各级让非政府组织和当地男女群众,特别是资源的使用者,包括农民和牧民

及他们的代表组织,有效参与国家行动方案的政策规划、决策、实施和审查;以及

(g)规定定期审查方案的实施情况并提出进展报告。第10条国家行动方案(续)3.国家行动方案,除其他外,可包括下列某些或所有旨在对付和缓解干旱影响的措施:(a)酌情建立和/或加强早期预警系统,包括地方和国家设施及分区域和区域两级的

联合系统,以及援助

环境导致的流离失所者的机制;

(b)加强考虑到季节和年度气候预测的防旱抗旱工作,包括地方、国家、分区域和区域各级的干旱应急计

划;

(c)酌情建立和/或加强粮食安全系统包括储存和销售设施,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d)制订可以为易发生干旱地区创收的另谋生计项目;以及

(f)为农作物和牲畜制订可持续的灌溉方案。4.考虑到各个受影响国家缔约方有其具体的情况和要求,国家行动方案,除其他外,酌情包括下列某些或所有涉及在受影响地区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影响、涉及其人口的优先领域措施:提倡另谋生计并改善国家经济环境,以争取加强消灭贫困方案,加强粮食保障;人口动态;以可持续方式管理自然资源;实行可持续的农业方式;开发和高效率地使用各种能源;体制和法律框架;加强评估和系统观察能力包括水文和气象服务以及能力建设、教育和公众意识。

第16条信息收集、分析和交流(第2节

科学和技术合作)缔约方同意根据各自能力综合和协调有关长、短期数据及信息的收集、分析和交流工作,确保有系统地观察受影响地区土地退化情况,更好地了解和评价干旱和荒漠化的过程和影响。除其他外,这将可以用适合所有各级用户,包括尤其是以当地群众能够实际应用的形式,对不利的气候变异时期提供早期预警和先期规划。为此,它们应酌情:(a)促进和加强全球机构和设施网络,在所有各级进行信息收集、分析、交流以及系统观察,这种网络除了其他外应:(一)争取使用彼此兼容的标准和系统;

(二)覆盖包括偏远地区在内的有关数据和台站;

(三)使用和推广有关土地退化的现代数据收集、传递和评价技术;以及

(四)将国家、分区域和区域数据和信息中心同全球信息来源

更密切地连接起来;第16条信息收集、分析和交流(第2节

科学和技术合作)(续)(b)确保信息收集、分析和交流能满足地方社区和决策者的需要,以便能解决具体问题,这些活动应吸收地

方社区参与;

(C)支持和进一步制订旨在界定、进行、评价和资助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分析和交流的双边和多边方案和项

目,除其他外,包括汇编若干套自然、生物、社会和经济综合指标;

(d)充分利用有关政府间和非政府组织的专门知识,尤其要在不同区域的特定群体间传播有关信息和经验;

(e)充分注重收集、分析和交流社会经济数据并将其与自然和生物数据相结合;

(f)交流并充分、公开、及时提供有关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影响的所有可以公开取得的信息;以及

(g)在符合各自国家立法和/或政策的前提下就当地和传统知识交流信息,确保充分保护这种知识,并且平

等地以相互议定的条件向有关当地群众适当回报由此产生的利益。

第17条研究与发展1.缔约方承诺根据自己的能力通过适当的国家、分区域、区域和国际机构促进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影响领域内的技术和科学合作。为此,它们应支持研究活动,这些研究活动:(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