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读书:目的和前提》课课练(解析)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13.1《读书:目的和前提》课课练(解析)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13.1《读书:目的和前提》课课练(解析)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13.1《读书:目的和前提》课课练(解析)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13.1《读书:目的和前提》课课练(解析)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13.1《读书:目的和前提》课课练(解析)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读书:目的和前提》课课练(解答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小阅读-课内

1.理解《读书:目的和前提》重点句子的含义。

重点句:总不断有某种特殊的爱好使我着迷,有某个新发现令我神往,有某种新的热情叫我兴奋不已。

强调阅读首先要依从兴趣爱好。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及概括能力。品味句子的含义,是常考的题型,难度很大。首先读句子,圈出关键词,然后回归文章,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关键词的意思,最后连缀成句。

所在语境在文章第5段,主要说的是曾经追求“对”的,用理性矫正阅读,发现行不通,转而依从天性,感受到阅读的兴趣。句子前文是“在书籍的世界中”,可见,“某种特殊的爱好”“某个新发现”“某种新的热情”都指的是阅读中产生的情绪,指阅读中的兴趣爱好;“使我着迷”“令我神往”“叫我兴奋不已”强调的是阅读带给我的乐趣。整句话强调阅读首先要依从兴趣爱好。

2.概括分析《读书:目的和前提》第6段内容。

少年时代,我唯一熟悉并可以利用的是我祖父的巨大藏书室。在它数以千计的卷帙里面,绝大多数我一点不感兴趣,也永远不会再感兴趣。可是就在这故书堆中,渐渐地,我也发现了另一类东西。一开始吸引我的只是不多的那么几本书;但正是它们,促使我慢慢地将这显得如此无聊的藏书整个翻了一遍,并且终于发掘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不过是一部配有格兰威尔引人入胜插图的《鲁滨逊漂流记》,以及两巨册1830年出版的四开的《一千零一夜》的德译本,同样配有插图。这两部书告诉我,在灰色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从此我便孜孜不倦地搜寻大厅中那一个个高高的书架,经常在扶梯顶上一坐就是几个钟头,要不便趴在地板上,让周围一摞一摞的书将自己围起来。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读到了巴尔扎克的名字。书架上有几册还是他生前出版的十六开蓝色硬纸面的德译本。我没有忘记,我怎样第一次翻开他的作品,却几乎不懂他说些什么。主人公的财务状况竟描写得如此详尽,每个月入息多少,从母亲方面得到的遗产是多少,还有希望得到多少遗产,以及欠债多少,等等。我大失所望。我所期待的是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事,是前往陌生国度的旅行,或者是甜蜜而冒险的艳遇;谁知没有这一切,却要我去操心一个年轻人,一个还完全陌生的年轻人的钱包!我厌烦地将那本蓝色小书放回原处,从此许多许多年都没再读巴尔扎克,直至很久很久之后重新发现他;这次才是认认真真的发现,一劳永逸的发现。

第六段概括介绍少年时代的体验:《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吸引“我”将藏书整个翻了一遍;第一次读巴尔扎克的作品大失所望,很久之后才“认认真真的发现”。

此段从两个层面分别阐释了在感兴趣的作品少,或者全然不感兴趣的状态下顺其自然,也终究会走到阅读的道路上来。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本,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先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梳理设题段落,分析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联,最后综合这些内容即可。本题要求考生概括分析《读书:目的和前提》第6段内容。

本段第一句“少年时代,我唯一熟悉并可以利用的是我祖父的巨大藏书室”即提示考生,这一段文字应是讲述自己少年时代的事件经历;后面的句子就是来讲述这具体的经历,这一经历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和《一千零一夜》的表现,“促使我慢慢地将这显得如此无聊的藏书整个翻了一遍,并且终于发掘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不过是一部配有格兰威尔引人入胜插图的《鲁滨逊漂流记》,以及两巨册1830年出版的四开的《一千零一夜》的德译本,同样配有插图”;二是阅读巴尔扎克作品后的感受,“书架上有几册还是他生前出版的十六开蓝色硬纸面的德译本。我没有忘记,我怎样第一次翻开他的作品,却几乎不懂他说些什么”“我厌烦地将那本蓝色小书放回原处,从此许多许多年都没再读巴尔扎克”,由此可以看出,这段文字其实是从两个层面来阐述即使感兴趣的作品少或者全然对此不感兴趣,只要顺其自然,也会走到阅读的道路上。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3.概括《读书:目的和前提》第3段的论证思路。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再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他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的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地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的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说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一本别人称赞而我们也试图读却引不起我们兴趣的作品,一本令我们反感、无法读进去的作品,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硬往下读,应该干脆放弃。所以也不要过分地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是的,甚至厌恶读书本身。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或者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第3段先结合例子正面阐释读书“必须走一条爱之路”,不要遵循任何模式或者教学大纲;然后从反面论述,指出不当的阅读会让小孩子厌恶读书。

此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首先要求写出文章的行文思路,即概括地说明本段先写了什么、其次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或者说本段从哪些方面(正面与反面、客观与主观、古今中外、理论与事例、举例与引用等)分别写了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或说明或补叙什么。“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再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他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的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即先结合例子正面阐释读书“必须走一条爱之路”,不要遵循任何模式或者教学大纲;“所以也不要过分地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是的,甚至厌恶读书本身”,即然后从反面论述,指出不当的阅读会让小孩子厌恶读书。

评卷人得分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摘选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材料二: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文,时而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味的书都一概置之不理。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稍为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于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使阅读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而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

读书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此中心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的要籍,一部一部地从头到尾读,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为进一步高深研究做准备。如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也属于这一类。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须先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选择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其用意在于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重要的书仍须全看,其余的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节,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丢手。这是一般做研究工所常用的方法,当然,它对于初学者并不适宜。不过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仍可约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要领。如一书作几遍看,每一遍只着重某一方面。苏东坡《与王朗书》曾谈到这个方法,少年求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

朱熹尝劝他的门人采用这个方法。它是精读的一个要诀,可以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举看小说为例,第一次只求故事结构,第二次只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只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他书籍如经子专集之类,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所形成的那个系统了。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就如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是人旁的字都归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归到水部。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它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只有这样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

(摘选自朱光潜《谈读书》)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读世界文学可以让我们获得真正的教养,增添思想、经验和理想上的财富。

B.黑塞认为读书要凭着兴趣读,履行义务般强迫自己去读,则无任何读书效果。

C.围绕某一个中心读书,是文本精读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

D.读书时确定了中心,容易形成系统组织,一个人头脑中可以有多个系统中心。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人都无法阅读完整个人类的文学,因此无法建立起与整个人类的生动联系。

B.阅读路径很多,只要凭爱好去读诗歌、小说或乡土传说,就会得到相同的阅读认识。

C.苏轼与朱熹所主张的阅读方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方法,仅仅适用于专业研究者。

D.由新的知识与旧有的知识围绕一个中心联络贯串形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动态的。

6.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提出的确定中心来进行阅读的一项是()

A.学习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单元课文时围绕“青春”展开阅读与交流。

B.搜集唐代诗歌中垂钓者意象材料,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细致分析。

C.为完成论文“论散文的真实性”,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并认真梳理。

D.偶然得到莫言的小说《檀香刑》并为之着迷,进而心无旁骛地细读。

7.材料二运用了常见的论证方法,请举两例简要说明。

8.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4.B5.D6.D7.①举例论证,举阅读小说的例子阐述怎样进行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②引用论证,引用苏轼的话阐释初学者可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方法;③比喻论证,把新知识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比喻为“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生动而易懂。8.同:都谈到读书对人的益处,以兴趣引导阅读有很大收获。

异:材料一认为,读书应该从兴趣爱好出发,应该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没必要坚持阅读引不起自己兴趣的书;材料二阐述了做学问者的读书方法,不能仅凭兴趣阅读,应该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方法。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B.“无任何读书效果”错误,文中只说“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而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特错”,没有谈到“无任何读书效果”,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因此无法真正建立起与整个人类的生动联系”错误,结合“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可知,是可以建立起与整个人类的生动联系的。

B.“就会得到相同的阅读认识”错误,原文只说“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阅读之路有千万条……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谈哪类阅读都会有收获,从而认识世界……而不是“得到相同的阅读认识”。

C.“仅仅适用于专业研究者”错误,原文为“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仍可约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要领”,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偶然”“……着迷,进而心无旁骛地细读”符合“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稍为深入”的凭兴趣阅读,不是“确定中心来进行阅读”。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举看小说为例,第一次只求故事结构,第二次只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只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为举例论证,举阅读小说的例子来具体阐述怎样进行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

“苏东坡《与王朗书》曾谈到这个方法……‘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为引用论证,引用苏轼的话阐释初学者也可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方法;

“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就如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是人旁的字都归到人部……”为比喻论证,把新知识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比喻为“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生动而易懂。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同:材料一中“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材料二中“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稍为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都谈到人应该读书,凭兴趣阅读可以给人益处。

异:在此基础上,材料一认为,“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要与世界文学建立生动联系,读书应该从兴趣爱好出发,应该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没必要坚持阅读引不起自己兴趣的书;

与此相反,材料二比较了凭兴趣阅读的利弊,“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于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使阅读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而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表明其弊端。指出做学问者的读书方法,不能凭兴趣阅读,“读书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应该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方法。

评卷人得分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是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节选《读书:目的和前提》)

9.下列对“真正的教养”内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真正的教养是正视过去,直面未来,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

B.真正的教养呈现的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的,是永恒的。

C.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是说追求的不是生存的手段,而是生存的境界。

D.真正的教养就是阅读世界文学,力求做到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有深入理解。

10.下列关于“阅读”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通过阅读获得教养的道路永无止境。既因为人类的文学让人“望洋兴叹”,又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B.我们只有尽可能多地阅读人类文学的杰作,才能领略人类思想的广阔和丰盈,建立自己和人类息息相通的联系。

C.阅读杰作的目的在于明白一切生活的意义,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D.读者必须具备人格或个性,否则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无益而有害。

11.下列不属于列举的关于读书的错误认识或做法的一项是()

A.用“散漫的消遣”的态度对待读书,用虚假的慰藉自我麻醉,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

B.认为人生太短促,舍弃泡咖啡馆、跳舞这样的愉快生活而花时间读书是可笑又不值得的。

C.认为生机勃勃的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比读书更能接近真实的生活。

D.读书生吞活剥,认为读书有害,一生只读十来本书,只读富有刺激性的时髦读物。

12.文章最后一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13.文章结尾画线句有何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9.D10.B11.D12.①开头先列举当今一些年轻人的错误认识和做法,为下文批判这些错误认识和做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张本。接着对这些错误认识和做法提出批判,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要阅读杰作。②论证中综合使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13.“自己的价值”是指对阅读的喜爱,对知识的敬重;“杰作的真正价值”是指杰作的伟大之处。这句话阐明了阅读的态度,只有怀着对阅读的喜爱,对知识的敬重,对杰作的敬畏之心,才能体会到杰作的真正价值。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真正的教养就是阅读世界文学”错误,选项不合逻辑。第二段提到“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句话表明阅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不能把真正的教养的内涵理解为“真正的教养就是阅读世界文学”。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B.“只有尽可能多地阅读人类文学的杰作”错,第二段提到“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第三段提到“问题不在于数量”。选项与原文表意不符。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一生只读十来本书”不属于列举的关于读书的错误认识,第三段提到“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可见“一生只读十来本书”并不是反对的。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结构和思路及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最后一段共九句话,第一句用两个分句来列举当今很多的年轻人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如认为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花时间泡咖啡馆和娱乐等。为下文的批判及提出观点张本。

第二句为反问句,明确表明整天呆在“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等,不比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第三、四句提出批判,指出“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

第五句发出呼吁“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第六句明确需要阅读杰作。第七句说明杰作特点。第八、九句讲我们应该如何阅读杰作。

结合“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分析,举例论证,列举了一些年轻人的错误做法,指出他们并不是真正珍惜时间的。

结合“‘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分析,运用对比论证,把时间花在“‘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和“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进行对比,指出阅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接近生活。

结合“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分析,运用道理论证,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不断加强对自我修养的追求,对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这样才能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自己的价值”就是对自我修养的追求,对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这样才能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而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工夫,是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因而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阐明了一个认识,即问题不仅在于多读,更在于“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和“心的教养”,——因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养,只有“用心”,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评卷人得分

四、文言文阅读

传是楼记

(清)汪琬

①昆山徐健菴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为橱,贮书若千万卷。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

②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①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佔②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③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③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④今健菴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上为天子之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宦仕,翁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

(选自《四部丛刊》本《尧峰文钞》,有删改)

[注]①裒聚:聚集。②呻佔:诵读。③斗靡:指以辞藻华丽竞胜。

14.第①段□中应填入的虚词是()

A.焉B.乎C.哉D.耶

15.对文中下列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欣然”,有表现力,表现出徐健菴藏书极丰,还将延及子孙的得意洋洋之神情。

B.第②段“而或”,复合虚词,可译为“有时”,从反面提出读书时需心口俱到、全神贯注。

C.第②段“甚矣”,谓语前置,以感叹句抒写图书遭遇的灾难之频繁,后援引史实道出藏书之难。

D.第③段“非……乎”,以反问句式,强调善于读书者“尊所闻,行所知”,知与行能合一。

16.诗书传家是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之一,私人藏书历史悠久,明清时尤盛。请根据文本和下面所选苏辙《藏书室记》内容,比较两位藏书者藏书和读书目的的异同。

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选自苏辙《藏书室记》)

文本藏书和读书目的

不同点相同点

《传是楼记》(1)(2)

《藏书室记》藏书读书是为了修身治国,使后世子孙接受书中之道而行之。

(1)不同点:

(2)相同点:

17.行文跌宕起伏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就此结合②③两段加以评析。

14.C15.B16.徐健菴是为了使后世子孙求取功名,翕然有名于当世。两位藏书者皆为传藏书于子孙;使其读之,并使其知晓读书之益。17.第二段先以“书之多厄”直抒胸臆,引入议论;后举史实说明藏书难,但这只是一个铺垫;进一步提出守书难、读书难和躬体心得更难。接着从反面论证藏而不读,读而不入心不践行,不如不读书。

第三段又以赞扬古之善读书者从正面论证,阐述“始乎博,终乎约”的读法和“尊所闻,行所知”的读书态度。行文可谓峰回路转,跌宕起伏。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由原文“然则吾何以传女曹”翻译为“那么我拿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可知是疑问句,且含有感叹意味,应该使用放置句末的特指问句语气词。

A.“焉”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

B.“乎”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C.“哉”表示疑问或反问,常用在特指问句句末,有强烈的感叹语气,相当于“呢”。符合语境。

D.“耶”句末文言助词,相当于“吗”。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中的理解能力。

B.“提出读书时需心口俱到、全神贯注”错误。原文“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佔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意思是:而如果嘴上是一套,实行的又是另一套,心中想的和实际做的不一致,采了它的花而忘记了它的果实,那么就是用记诵之学来骗骗众人而欺世盗名的人了,同不读书又有什么不同呢?可知的意图是提出要言行一致。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今健菴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上为天子之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宦仕,翕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可知,其不同点是徐健菴是为了使后世子孙求取功名,翕然有名于当世。

由原文“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可知,相同点是两位藏书者皆为传藏书于子孙;使其读之,并使其知晓读书之益。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行文结构的能力。

由第二段“甚矣,书之多厄也”可知直抒胸臆,引入议论。由原文“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可知举史实说明藏书难,但这只是一个铺垫;进一步提出守书难、读书难和躬体心得更难。由原文“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佔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可知接着从反面论证藏而不读,读而不入心不践行,不如不读书。

由第三段“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可知,第三段又以赞扬古之善读书者从正面论证,阐述“始乎博,终乎约”的读法和“尊所闻,行所知”的读书态度。行文可谓峰回路转,跌宕起伏。

参考译文:

昆山徐健菴先生,在他的住宅后面造了一幢楼房,总共七间,同时命工匠砍削木材,制作了大橱,藏书若千万卷。先生召集儿孙,登上此楼,训敕他们说:“我用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我们徐家先世,本来就身家清白,以读书应试起家,我耳濡目染已很久了。我曾感慨那些做父祖辈的,有的想把土地家产传下去,而子孙不一定能世世代代富下去;有的想把金玉珍玩之类的宝物传下去,而子孙又不一定能够世世珍爱这些东西;有的想把园池台榭之类传下去,而子孙后代又不一定能世世享受这些娱乐。我正把这些事例看作鉴戒。那么我拿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这时他指着书高兴地笑着说:“我传给你们的,就是这些了!”于是就以“传是”两字作为楼名。

书遇到的灾难太厉害了!从汉代以来,皇帝常常用官家的丰厚赏金去买书,皇帝以下,名公贵卿又常常用许多钱物去换书,有的亲自动笔,有的雇请抄手,加以誉录。但是聚集不久,就常常遭故散失,由此可知藏书之难了。不过,我以为藏书之难还比不上守书之难,守书之难又比不上读书之难,更比不上亲身去实行了而有所体会之难。所以藏书而不能守,同不藏书没有什么两样;守住了而不能读,同守不住没有什么两样。虽然已经读了,而如果嘴上是一套,实行的又是另一套,心中想的和实际做的不一致,采了它的花而忘记了它的果实,那么就是用记诵之学来骗骗众人而欺世盗名的人了,同不读书又有什么不同呢?

古代善于读书的人,开始时博览,到最后就专攻,博览群书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广博,专攻一门也不是抱残守残。善于读书的人以性命之理为基础,而最终则要体现在事业和功绩中:循着流追溯源,没有什么不能弄明白的;明白了道理再去实行,没有不能做到的。尊重所听到的教诲,力行所学到的道理,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能这样吗?

现在健菴先生已经运用从书中得到的道理,上能得到天子的器重,次能被朝廷士大夫所敬重和取法,再推而广之,用以训敕后辈,使他们能先后跻身巍科,取得高官厚禄,在当世被人一致称道,我只有赞叹不绝,以为读书的好处实在太大了!遵循这条道路,即使传给子子孙孙,还有什么不妥当的呢?

评卷人得分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

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读书

辛弃庆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元元,同“黎元”“黎庶”。

1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和辛诗题目相同,都是把文人读书这件平常之事作为主要写作内容。

B.陆诗和辛诗分别以言志和抒情开篇,均以主观感受引出下文的读书情景。

C.两首诗从平凡细微处见得诗情,生动形象,辛诗于生动中又多一份幽默。

D.“犹课”和“细较量”两处均刻画出诗人虽已年迈仍然坚持苦读的情状。

19.这两首诗中,诗人笔下的读书情景不同、目的各异。请简要概述。

18.D19.读书情景不同:①陆诗描写了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情景;②辛诗描写了诗人读到可笑之处掩卷起身,揉着肚子大笑在长廊里踱步的情景。

读书目的各异:①陆诗中,诗人的读书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②辛诗中,诗人对是非得失感到迷茫,想通过读书来解决疑惑。

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细较量’……刻画出诗人虽已年迈仍然坚持苦读的情状”错。“细较量”意思是仔细评读,辛诗未言及“年迈”“苦读”等情状。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能力。

读书情景不同:

陆诗“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蝇头,比喻字小的和苍蝇头一样。这两句说,在微弱的油灯下看书,眼睛已大不如从前了。但我每天仍然要阅读二万多如蝇头一样字的书籍。描写了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情景;辛诗“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读到古人写的可笑之处,诗人不禁掩卷大笑,一边在步廊中散步一边不停地揉笑疼的肚子。描写了诗人读到可笑之处掩卷起身,揉着肚子大笑在长廊里踱步的情景。

读书目的各异:

陆诗“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归老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表明诗人的读书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辛诗“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是非”“得失”为立人之本;“两茫茫”寓意是非不知,得失不明。诗人对是非得失感到迷茫,想通过读书来解决疑惑。

评卷人得分

六、情景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礼记·礼运》中“,”两句,论及推举人才和优化社会风气,它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前提。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两句寄月传情,与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

(3)松“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凌霜傲雪,卓尔不凡,别具神韵,古诗文中经常出现,如“,”。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睦、逐、清、凋。

评卷人得分

七、语言表述

21.为了解在校中学生课外读书的总体情况、发挥经典文学作品的渐染与熏陶作用,团市委随机向本市三所学校的一千名中学生发放了调查材料。调查内容以及有关数据如下两表所示,结合调查目的,请用简明的语言陈述调查结论。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50个字。

阅读材料分类比例(%)

各学科参考书69

经典文学作品9

流行文学期刊7

体育文娱杂志10

其它5

表一课外读书总体情况

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方式选择及效果自评

方式选择及学生比例(%)效果自评及学生比例(%)

接受教师或家长指导33好73

一般27

个人自由或随机阅读67好32

一般68

表二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情况

表一中的“比例”指的是将每类阅读材料作为课外阅读首选的学生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百分比。

调查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学生课外读书中,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受重视程度亟待提高(太低),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需要指导(指导不够)。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具体考查语言表述准确连贯的能力。

题干明确要求是为了解“发挥经典文学作品的渐染与熏陶作用”,与从表中得出相应的“结论”判断:

表一的信息是各类阅读材料在学生阅读总量中的比例呈现,我们只需关注其中“经典文学作品”占阅读总量9%的信息,由此可得出前一半结论“中学生课外读书中,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受重视程度亟待提高(太低)”;

表二内容比较丰富,既有经典文学阅读方式分类(接受指导与自由阅读)和选择比例,还有对不同方式的阅读效果(好或者一般)的学生自评的反馈,我们设计此图表是为了了解“发挥经典文学作品的渐染与熏陶作用”,那么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学生接受指导的阅读效果认为“好”的占73%,远超过自由阅读认为效果“好”的32%;同时,我们又会发现,接受指导的阅读比例远低于自由阅读,所以,由此可得出另一半结论——“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需要指导(指导不够)”。

22.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中,黑塞从切身体会出发,思考读书的意义。关于读书,想必你也深有感触吧。请大家各抒己见,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写两句话,表述你对读书作用的认识。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读书,让我们体验生活的乐趣;。

读书,让我们感悟人生的真谛;读书,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能力。仿写要求句式相同或相似,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正确即可。力求做到形神兼备,语意流畅。本题要求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写两句话,表述你对读书作用的认识。仿句是“读书,让我们体验生活的乐趣”,是从读书的乐趣的角度说的,格式是“读书,让我们……”。仿写抓住“读书的作用”理解,读书不仅仅是有趣,更主要的是它能让我们“明理”,因此仿写可从读书让我们“感悟人生的真谛”“懂得做人的道理”等角度去写。

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2)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3)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4)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5)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仿照句子续写,要兼顾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评卷人得分

八、微写作

23.按照中国传统,读书人多依照自己的志趣和追求,为自己的书斋取一个名号,如鲁迅先生的老师寿镜吾的书斋名“三味书屋”。假如你也有一个书房,你将为它取一个什么名号?写出你的想法。120字左右。

示例:“凌云书屋”

人活一世,当志存高远,不应碌碌无为。读书,既是实现远大理想的途径,更是提升人生品质与境界的必经之途。“凌云”,形容志向崇高或意气高超,用来表述此意很恰切。而且这个书房名能时时激励自己在读书的旅途上不懈怠,以凌云之志为指引,于无涯学海乘风破浪勇向前。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表述方式:议论。

关键词:志趣和追求。

写作对象:阐释取书房名的缘由。

寿镜吾先生的“三味书屋”的“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hǎi)(醢系肉或鱼剁的酱)。即是说各类书有各类书的特点,读不同类型的书有不同的收获,以表示深入广泛读书的意思。

据此给书房取名,表述出自己读书的理想和志趣即可。比如读书是为成才、报国之类的,可取名“凌云”;为修心怡情的可取名“静轩阁”“俊雅阁”等。重点在阐释名称,要阐释出名字里包含的自己的志趣和追求,既要有文化内涵,又应有积极进取的意味。“俊雅”表明追求的是秀美与文雅。这就和浮世拉开了距离,要简单谈淡泊守拙的情怀,也可以叙说相关的喜欢的书籍。言之成理即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读书:目的和前提》课课练(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小阅读-课内

1.理解《读书:目的和前提》重点句子的含义。

重点句:总不断有某种特殊的爱好使我着迷,有某个新发现令我神往,有某种新的热情叫我兴奋不已。

2.概括分析《读书:目的和前提》第6段内容。

少年时代,我唯一熟悉并可以利用的是我祖父的巨大藏书室。在它数以千计的卷帙里面,绝大多数我一点不感兴趣,也永远不会再感兴趣。可是就在这故书堆中,渐渐地,我也发现了另一类东西。一开始吸引我的只是不多的那么几本书;但正是它们,促使我慢慢地将这显得如此无聊的藏书整个翻了一遍,并且终于发掘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不过是一部配有格兰威尔引人入胜插图的《鲁滨逊漂流记》,以及两巨册1830年出版的四开的《一千零一夜》的德译本,同样配有插图。这两部书告诉我,在灰色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从此我便孜孜不倦地搜寻大厅中那一个个高高的书架,经常在扶梯顶上一坐就是几个钟头,要不便趴在地板上,让周围一摞一摞的书将自己围起来。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读到了巴尔扎克的名字。书架上有几册还是他生前出版的十六开蓝色硬纸面的德译本。我没有忘记,我怎样第一次翻开他的作品,却几乎不懂他说些什么。主人公的财务状况竟描写得如此详尽,每个月入息多少,从母亲方面得到的遗产是多少,还有希望得到多少遗产,以及欠债多少,等等。我大失所望。我所期待的是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事,是前往陌生国度的旅行,或者是甜蜜而冒险的艳遇;谁知没有这一切,却要我去操心一个年轻人,一个还完全陌生的年轻人的钱包!我厌烦地将那本蓝色小书放回原处,从此许多许多年都没再读巴尔扎克,直至很久很久之后重新发现他;这次才是认认真真的发现,一劳永逸的发现。

3.概括《读书:目的和前提》第3段的论证思路。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再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他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的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地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的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说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一本别人称赞而我们也试图读却引不起我们兴趣的作品,一本令我们反感、无法读进去的作品,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硬往下读,应该干脆放弃。所以也不要过分地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是的,甚至厌恶读书本身。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或者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评卷人得分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摘选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材料二: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文,时而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味的书都一概置之不理。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稍为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于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使阅读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而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

读书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此中心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的要籍,一部一部地从头到尾读,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为进一步高深研究做准备。如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也属于这一类。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须先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选择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其用意在于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重要的书仍须全看,其余的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节,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丢手。这是一般做研究工所常用的方法,当然,它对于初学者并不适宜。不过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仍可约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要领。如一书作几遍看,每一遍只着重某一方面。苏东坡《与王朗书》曾谈到这个方法,少年求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

朱熹尝劝他的门人采用这个方法。它是精读的一个要诀,可以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举看小说为例,第一次只求故事结构,第二次只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只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他书籍如经子专集之类,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所形成的那个系统了。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就如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是人旁的字都归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归到水部。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它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只有这样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

(摘选自朱光潜《谈读书》)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读世界文学可以让我们获得真正的教养,增添思想、经验和理想上的财富。

B.黑塞认为读书要凭着兴趣读,履行义务般强迫自己去读,则无任何读书效果。

C.围绕某一个中心读书,是文本精读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

D.读书时确定了中心,容易形成系统组织,一个人头脑中可以有多个系统中心。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人都无法阅读完整个人类的文学,因此无法建立起与整个人类的生动联系。

B.阅读路径很多,只要凭爱好去读诗歌、小说或乡土传说,就会得到相同的阅读认识。

C.苏轼与朱熹所主张的阅读方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方法,仅仅适用于专业研究者。

D.由新的知识与旧有的知识围绕一个中心联络贯串形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动态的。

6.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提出的确定中心来进行阅读的一项是()

A.学习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单元课文时围绕“青春”展开阅读与交流。

B.搜集唐代诗歌中垂钓者意象材料,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细致分析。

C.为完成论文“论散文的真实性”,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并认真梳理。

D.偶然得到莫言的小说《檀香刑》并为之着迷,进而心无旁骛地细读。

7.材料二运用了常见的论证方法,请举两例简要说明。

8.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评卷人得分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是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节选《读书:目的和前提》)

9.下列对“真正的教养”内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真正的教养是正视过去,直面未来,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

B.真正的教养呈现的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的,是永恒的。

C.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是说追求的不是生存的手段,而是生存的境界。

D.真正的教养就是阅读世界文学,力求做到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有深入理解。

10.下列关于“阅读”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通过阅读获得教养的道路永无止境。既因为人类的文学让人“望洋兴叹”,又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B.我们只有尽可能多地阅读人类文学的杰作,才能领略人类思想的广阔和丰盈,建立自己和人类息息相通的联系。

C.阅读杰作的目的在于明白一切生活的意义,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D.读者必须具备人格或个性,否则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无益而有害。

11.下列不属于列举的关于读书的错误认识或做法的一项是()

A.用“散漫的消遣”的态度对待读书,用虚假的慰藉自我麻醉,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

B.认为人生太短促,舍弃泡咖啡馆、跳舞这样的愉快生活而花时间读书是可笑又不值得的。

C.认为生机勃勃的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比读书更能接近真实的生活。

D.读书生吞活剥,认为读书有害,一生只读十来本书,只读富有刺激性的时髦读物。

12.文章最后一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