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 题1 空气 教案(A+B)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 题1 空气 教案(A+B)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 题1 空气 教案(A+B)_第3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 题1 空气 教案(A+B)_第4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 题1 空气 教案(A+B)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说明本单元分为空气、氧气和制取氧气三局部内容。选择空气和氧气作为九年级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的开端,不仅因为大家在小学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经有过认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是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和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法等内容的学习,使我们对氧气这种物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我们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提供了真实材料,也为我们正确理解化合反响和分解反响、纯洁物和混合物以及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方法等根本概念和原理提供了依据,对本章知识的学习可以引导我们比拟顺利地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通过氧气的性质和制取等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而且同学们还能在实验的过程中,练习化学实验的根本操作,初步熟悉认识物质的方法,培养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些对同学们的开展是很有好处的。教学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2.对化合反响、分解反响和氧化反响的认识。教学难点化学反响文字表达式书写和记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装置。课时安排课题1空气2课时课题2氧气1课时课题3制取氧气2课时课题1空气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洁物和混合物的概念。4.知道空气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5.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教学重点1.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2.各成分的用途及培养环保意识。教学难点纯洁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分实验准备集气瓶、水槽、钟罩、燃烧匙、单孔橡皮塞、烧杯、导管、弹簧夹、酒精灯、红磷、水、火柴。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案A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在古时的中国和希腊,科学家都认为空气是组成世界的一种根本物质,但这种看法是对的吗?随着科学水平的开展,这种思想逐渐受到了质疑,直到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二、新课教学1.拉瓦锡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6页,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二百多年前,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他是如何研究的呢?结论是什么?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过渡:现在,我们对空气的组成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就仿照拉瓦锡的实验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2.实验2-1〔教科书第27页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现象: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冷却至室温,翻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集气瓶,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约占瓶内体积的1/5〔或做钟罩实验〕。结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实验原理解释:由于过量的红磷燃烧时根本上耗尽了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翻开止水夹后,大气压将烧杯里的水压入集气瓶中。集气瓶内被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就是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结论: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N2)78%,氧气(O2)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空气中的稀有气体有氦、氖、氩、氪、氙等。3.混合物和纯洁物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归纳混合物和纯洁物的概念。混合物:像空气这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纯洁物: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分别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它们都是纯洁物。三、课堂小结我们今天学习了空气的组成,知道了什么是混合物,什么是纯洁物。空气中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各有什么性质和用途?我们下节课学习。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复习上节内容,导入新课。1.空气中有哪些成分?体积各占多少?2.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反响现象、原理、表达式、结论分别是什么?二、新课教学1.空气是一种珍贵的资源〔1〕氧气为什么把氧气叫做“养气〞?氧气通常有哪些用途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归纳总结。氧气有两个主要用途:供应呼吸,支持燃烧。主要用于潜水、航空、航天、炼钢、医疗、金属的焊接和切割以及化工生产等。〔2〕氮气氮气具有广泛用途,主要用于化工原料、制冷、保护气、食品充氮防腐、提供低温环境等。讨论:①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不能〕②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不会继续上升,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思考1: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思考2: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3〕稀有气体空气中的稀有气体有氦、氖、氩、氪、氙等,它们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化学性质也不活泼。主要用作电光源、激光、制冷以及医疗等。2.保护空气〔1〕空气污染指导学生读图2-8“大气污染〞,答复以下问题:图的中间局部、上局部、下局部各表示什么?中间局部是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如燃料燃烧、工厂废气、飞机汽车尾气等;上局部是大气污染引发的三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下局部是大气污染对人和动植物造成的危害。讨论:①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空气污染?主要有哪些?来源主要有哪些?②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③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应该做些什么?学生讨论后答复,教师补充。①污染空气的物质:粉尘和有害气体两大类。当今世界三大污染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②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矿物燃料的燃烧、化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即工业污染、生活污染、交通污染、农业污染。③空气污染的主要危害:影响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造成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形成酸雨。当今世界三大环境问题:酸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温室效应〔二氧化碳〕、臭氧空洞〔氟氯烃〕。〔2〕空气污染的防治方法①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或燃烧时进行脱硫处理〕;开发新能源〔太阳能、氢能、风能、地热等〕。②减少工业废气排放,对废气进行回收净化再利用等。③改良燃料结构,安装净化装置,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④加强大气质量监测,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小结:加强大气监测、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等。〔3〕空气质量日报指导学生阅读空气质量日报。①空气污染指数(API):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数值形式〔定量表示方法〕。②小结:污染指数越小,空气质量越好;质量级别越高,空气质量越好。三、课堂小结学完本节后你应该知道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大约是:氧气21%、氮气78%、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1%。2.纯洁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氧气、氮气等是纯洁物,空气是混合物。3.空气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要保护空气,防止污染空气。四、布置作业教科书第32页“练习与应用〞第1~4题。教案B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猜一个谜语,谜面是“谁知道谜底呢?学生:空气。教师:对,是空气。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我们今天的课题1是“空气〞。二、新课教学教师:想一想,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学生1:〔边演示边讲解〕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人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学生2: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这可以说明空气的真实存在。学生3: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学生4:用扇子朝脸上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学生5:〔望了一眼窗外〕你们看,树叶在动,那是因为空气在流动,也是风。学生6:吹气球,发现气球鼓起来了,说明有空气了。〔学生中一片反对声:那不是空气,是呼出的气体。〕学生7: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就是将空气压入车胎……教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个课题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二百多年前就研究了空气的成分。你知道他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吗?学生:用定量的方法。教师:什么是定量的方法呢?你能描述一下拉瓦锡是怎样实验的吗?学生1:拉瓦锡把少量汞放在密封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发现有一局部银白色的液体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1/5。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即不能供应呼吸,也不支持燃烧。学生2:拉瓦锡认为这些气体是氮气。学生3:拉瓦锡又把在汞外表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再加热,得到了汞〔化学符号Hg〕和氧气〔化学符号O2〕,而且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密封容器里所减少的体积。他把得到的氧气加到前一个容器里剩下的4/5体积的气体中,结果所得气体跟空气的性质完全一样。教师:说得好。通过这些实验,拉瓦锡得出了什么结论?学生:拉瓦锡认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化学符号N2〕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教师:我们现在仿照这个历史上著名实验的原理,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2-1:实验装置如教科书图2-3所示,在集气瓶内参加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翻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学生1: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学生2:冷却至室温,翻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集气瓶,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约占瓶内体积的1/5。〔或做钟罩实验〕学生3: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你能解释这个实验原理吗?学生:由于过量的红磷燃烧时根本上耗尽了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翻开止水夹后,大气压将烧杯里的水压入集气瓶中。集气瓶内被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就是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教师:很好。在这一反响中,红磷〔化学符号P〕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响,生成一种叫做五氧化二磷〔化学符号P2O5〕的新物质。你能用文字表示这一反响吗?学生:红磷+空气点燃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吗?学生1;氧气。学生2:氮气。学生3:还有一些气体。教师:对,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仅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人们陆续发现了氦、氖、氩、氪、氙、氡等稀有气体。才认识到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其他成分。现在阅读教科书,看看各成分按体积占的百分比是多少?学生: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N2)78%,氧气(O2)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教师:很好。像空气这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分别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它们都是纯洁物。纯洁物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三、课堂小结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空气的组成,同学们下课后要认真复习课文,记住各气体的化学符号。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都学习了什么内容呢?学生1:空气的组成。学生2: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学生3:混合物和纯洁物。学生4:还有几种气体的化学符号。教师:很好,今天我们就具体看看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用途。二、新课教学1.氧气教师:我们先看看氧气,为什么把氧气叫做“养气〞呢?它有哪些用途?学生1:这充分说明了氧气的重要性。在通常情况下,人吸入空气就可以了,但医疗急救时,那么需要用纯氧。学生2:燃料燃烧离不开氧气,炼钢、气焊等都离不开氧气。学生3:一些化工生产也离不开氧气。学生4:潜水、宇宙航行等都要用到氧气。教师:同学们答复得很好,我们的生活和生产等都离不开氧气。那么,氮气呢?是不是也有很多用途呢?2.氮气学生:氮气也具有广泛的用途。它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学生2: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作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时常用氮气作保护气,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中充氮气以防腐。学生3:医疗上可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学生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教师:同学们答复得很好,现在我们看看教科书中的“讨论〞,思考下面的两个问题。①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②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学生:①不能。②不会继续上升,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教师:在实验2-1中,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学生:不能。因为,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教师:那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呢?、学生:也不能。因为产生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教师:从对空气的观察和上面的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