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生土建筑课件_第1页
地域性生土建筑课件_第2页
地域性生土建筑课件_第3页
地域性生土建筑课件_第4页
地域性生土建筑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生土长——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源于一个学校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这是一个慈善项目。其目标不仅仅是为当地的孩子们创造一个舒适愉悦的学习环境,更关键的是要以此为契机,努力诠释一个适合于当地发展现状的生态建筑模式。该项目强调一个科学化且可推广的设计与研究方法。当地冬季寒冷夏季温和,现有建筑多是生土建筑。通过研究,发现这里冬季的热工设计,是最为有效的生态设计手段。而当地以生土窑洞为代表的传统建筑中蕴含着大量基于自然资源并值得生态建筑设计借鉴的生态元素。

毛寺生态实验小学,毛寺村,庆阳,甘肃,中国MAOSIECOLOGICALDEMONSTRATIONPRIMARYSCHOOL,MAOSIVILLAGE,QINGYANG,GANSUPROVINCE,CHINA,2007建筑设计:吴恩融,穆钧ARCHITECTS:EdwardNg,MUJun地址:甘肃省庆阳市毛寺村建筑面积:938平方米建筑造价:48.3万设计时间:2003-2007年落成时间:2007年

地域性生土建筑毛寺生态小学远景而毛寺生态小学的设计者之一,香港建筑师穆均在致获奖感言时表示,在学校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并没有去追求所谓的时尚、夸张的形式或任何以自我为中心的设计意念,只是想建一所学校。而最令现场400多位嘉宾感动的是,毛寺生态实验小学校长带来的那句话:“从现在开始学校不再需要烧煤来取暖,省下来的钱可以为孩子们多买新书。”穆均说:“今天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已将目光从光鲜的都市阶层转向极需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中国建筑传媒奖的设立便是其最好的证明。”台湾建筑师谢英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最佳建筑奖是本次评奖的最大亮点,它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大奖的宗旨和价值取向。可以说,入围的作品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毛寺生态小学则属于‘高难度’的设计,外表质朴,规模小,跨度大,就地取材,体现高科技,低技术,使得当地农民也参与到施工当中。放在中国当代的建筑设计中,可以说颠覆了一般的惯性。这个结果非常恰当,也让我很激动。毛寺生态小学远景地域性生土建筑毛寺生态小学总平面图顺应地形,学校所需的十间教室被分为五个单元,布置于两个不同标高的台地之上,使得每间教室均能获得尽可能多的日照和夏季自然通风。以绿化为主的院落环境有助于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舒适愉悦的校园环境。教室的造型源于当地传统木结构坡屋顶民居,不仅继承了传统木框架建筑优良的抗震性能,而且对于村民而言更容易建造施工。教室北侧嵌入台地,可以在保证南向日照的同时,有效地减少冬季教室内的热损失。宽厚的土坯墙、加入绝热层的传统屋面、双层玻璃等蓄热体或绝热体的处理方法可以极大地提升建筑抵御室外恶劣气候的能力,维护室内环境的舒适稳定。

地域性生土建筑毛寺生态小学局部效果地域性生土建筑教室内部为进一步提升教室的总体环境效果并顺应孩子们的活动特点,设计中还加入了许多细部处理。例如,根据位置的不同,部分窗洞采用切角处理,有助于提升室内的自然采光。在厚达1m的土坯墙体上加入了局部凹陷,被附以书架、座椅等功能,不仅满足了功能需要,而且为室内空间添加了许多生动的学习趣味。剖面图剖面图地域性生土建筑施工人员由本村村民组成小学的建设施工继承了当地传统的建造组织模式,施工人员全部由本村的村民组成。除平整土方所必须的挖掘机以外,所有施工工具均为当地农村常用的手工工具。由当地村民直接参与进行的建造,向当地村民们诠释了一条适合于发展现状的生态建筑之路。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村民完全可以利用所熟知的传统技术和随地可得的自然材料,在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实现人与建筑、自然的和谐共生。学校建成后不久便经历了2008年初震动中国的那场暴雪、严寒。值得欣慰的是,新校舍舒适、明亮、空气清新的室内环境为孩子们提供了躲避这场灾难的温馨场所。地域性生土建筑毛寺村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和,经济和建筑资源水平十分落后,以生土建筑为代表的窑洞是其传统建筑的主要方式。根据对以上内容的深入研究发现,在这一地区针对冬季的热工设计是减少建筑能耗和环境污染最为有效的生态设计手段。而当地以生土窑洞为代表的传统建筑,蕴含着大量基于自然资源,且值得生态建筑设计借鉴的生态元素。与此同时,学校的设计与建造需要遵循4个基本原则:舒适的室内环境、能耗与环境污染的最小化、造价低廉以及施工的简便与可操作性。根据对教室使用过程的观测结果发现,与当地常规的砖瓦房相比,新建教室的室内气温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在整个寒冷的冬季,无需任何燃料采暖,教室仍可达到较为舒适的室内环境,极大地节省了建筑运行能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地域性生土建筑材料使用情况小学的绝大部分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的自然元素,如土坯、茅草、芦苇等。由于这些材料所具有的"可再生性",所有的边角废料均可通过简易处理,立即投入再利用。例如,土坯是由地基挖掘出来的黄土压制而成,而土坯的碎块废料又可混合到麦草泥中作为粘接材料。再如,剩下的椽头与檩头被再利用到围墙和校园设施建造之中。新教室的直接造价(包括材料、人工与设备)只有378元/平方米。新建教室的室内气温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即便在今年初罕有的严冬,无需任何燃料采暖,教室仍可达到舒适且空气清新的室内环境。从这个学校项目中,村民们得以重新认识他们自己的传统。新学校的建造向他们诠释了一条适合于黄土高原地区发展现状的生态建筑之路。

地域性生土建筑毛寺生态实验小学[中国建筑传媒奖——最佳建筑奖]【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颁发2009年奖—国际奖项】【2008亚洲最具影响力最高荣誉设计大奖】【2008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金奖】【2008亚洲可持续发展优异设计大奖】建筑师穆均在致获奖感言时表示,在学校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并没有去追求所谓的时尚、夸张的形式或任何以自我为中心的设计意念,只是想建一所学校。而最令现场400多位嘉宾感动的是,毛寺生态实验小学校长带来的那句话:“从现在开始学校不再需要烧煤来取暖,省下来的钱可以为孩子们多买新书。”穆均说:“今天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已将目光从光鲜的都市阶层转向极需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中国建筑传媒奖的设立便是其最好的证明。”台湾建筑师谢英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最佳建筑奖是本次评奖的最大亮点,它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大奖的宗旨和价值取向。可以说,入围的作品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毛寺生态小学则属于‘高难度’的设计,外表质朴,规模小,跨度大,就地取材,体现高科技,低技术,使得当地农民也参与到施工当中。放在中国当代的建筑设计中,可以说颠覆了一般的惯性。这个结果非常恰当,也很让人激动。地域性生土建筑什么是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类型窑洞建筑夯土建筑土坯建筑分布地区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黄河以北的半干旱地区黄河以北的干旱地区所处省份山西,陕西,甘肃,河南等地河北、东北三省一些地区和内蒙古等地河北、东北三省一些地区和内蒙古等地生态特征地坑窑、靠山窑北方采用夯土技术使用在建筑上,南方为板筑墙体(夯土建筑)主要构造形式采用粘土、草泥胶合的天然、干燥草坯生土建筑:以生土作为主体结构材料的房屋通常被称为生土建筑。生土材料:以原状生土为主要原料,无需焙烧仅需简单加工便可用于房屋建造的建筑材料,其传统形式包括夯土、土坯、泥砖、草泥、屋面覆土、灰土等。地域性生土建筑那些从土里生长出来的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交河故城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以西13公里的一座岛形台地上。因河水分流绕城下,故称交河,最早是西域36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都城。是该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这座城市是一个庞大的古代雕塑,其建筑工之独特,不仅国内仅此一家,国外也罕见其例,体现出古代劳动者的聪敏才智和巨大的创造力。建筑形式除了没有城墙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整座城市的大部分建筑物不论大小基本上是用“减地留墙”的方法,从高耸的台地表面向下挖出来的。寺院、官署、城门、民舍的墙体基本为生土墙,交河故城是公元前2世纪至5世纪由车师人开创和建造的,在南北朝和唐朝达到鼎盛,9至14世纪由于连年战火,交河城逐渐衰落。元末察合台时期,吐鲁番一带连年战火。交河城毁损严重,终于被弃。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靠山窑窑洞是一种民居建筑形式,是中国大陆黄土高原地区,例如陕西省和山西省的特色建筑。主要特点是顶上覆土,内部下面方型上面拱型(应天圆地方之说)。多数后面比前面稍窄,呈喇叭形。常见的单间窑洞宽3.5米左右,高3-4米,深5-9米。前面有木结构、带门和格子窗的外壁。内部墙面上抹泥、熟石灰或掺石灰的泥,还可以贴纸和窗花进一步装饰。窑洞前的地面平整后,在周围围以土墙。它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因其具有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经济省钱等优点,被当地人民群众广泛采用。地域性生土建筑靠山窑窑洞是一种民居建筑形式,是中国大陆黄土高原地区,例如陕西省和山西省的特色建筑。主要特点是顶上覆土,内部下面方型上面拱型(应天圆地方之说)。多数后面比前面稍窄,呈喇叭形。常见的单间窑洞宽3.5米左右,高3-4米,深5-9米。前面有木结构、带门和格子窗的外壁。内部墙面上抹泥、熟石灰或掺石灰的泥,还可以贴纸和窗花进一步装饰。窑洞前的地面平整后,在周围围以土墙。它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因其具有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经济省钱等优点,被当地人民群众广泛采用。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坑窑三门峡峡县天井窑院地坑窑:这种窑都在平原大坳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五至八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径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为人行道。这种窑洞实际上是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显著。天井窑院,俗称地坑院,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其中河南三门峡境内保存的较好,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依然保持着「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妙地下村庄景象,其中较早的院子有200多年的历史。这种住宅冬暖夏凉,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干旱少雨的情况和土质状况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居住形式,表现出先民们的智慧。窑洞建筑具有坚固耐用、节省资金、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摄氏10°C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C左右,中午晚上休息还要盖上被子,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窑内安装电视,接收性能良好。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土坯建筑土坯制作方法:1、取优质黄泥,打碎2、将稻谷草剁成一节一节的(大约3—5厘米长)3、将稻草节与碎黄泥拌匀4、用米汤水加入搅拌(清水也行)、好几个人在里面用脚踩,直到完全完全和匀且有些粘稠!5、用一个木头制成的模子,把泥舀到里面,用手按实,把模子提起来,地下就是一块成型的土砖6、待自然干后用来磊墙地域性生土建筑土坯建筑吐峪沟麻扎村是中国第一个伊斯兰教圣地,号称中国的麦加;它还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驿站,沟内的千佛洞是新疆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村庄里保存完好的生土建筑群,堪称“中国第一土庄”。这样一个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的小村庄,就在著名的火焰山脚下,以前却一直没听说过。一个不那么知名的小村庄也有着沉甸甸的份量,可见中国不仅地域辽阔,而且历史文化厚重。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云南土掌房土掌房,是彝族民间建筑,是土墙土顶的泥巴房,多建于斜坡上。土掌房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建筑特点:1、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2、土掌房是最古老的彝族传统民居,大多建筑在干旱少雨的高寒山区和河谷地带。3、建筑材料以泥土为主,添加适量的木板木头。山区泥土丰厚,石头众多,在村寨边的山坡上随手撬来一些大石头,立起一二尺高的墙脚墙基,再用夹杆夹好筑板作为模板。4、挖来红土倒进夹起的模板中间,用木杵舂筑坚实土墙,等到土墙风干晒干以后,再把加工好的圆木头架放到墙顶上,作为主梁。5、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6、彝族土掌房1000多间,层层叠叠、集中连片、背山面河,全村房屋墙连墙,下一家的屋顶即为上一家的场院,层层而上,直达山顶,极具特色。匍匐大地的住所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永宁乡城子古村地域性生土建筑城子古村背山面水,屹立于飞凤山上,山前碧水环绕、绿野铺陈,土黄色的建筑物在阳光下发出金色的光芒,遥遥相望清涧翠谷、漪澜涟涟、鱼跃虾戏;坡头屋后、白云浮蓝天、峰峦迭障、草林葱茏、风光旖旎、景色诱人。地域性生土建筑城子古村被誉为民居建筑发展史上的活化石,是一处集喀斯特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与少数民族古建筑于一体的胜地。彝族土掌房1000多间,层层叠叠、集中连片、背山面河,全村房屋墙连墙,下一家的屋顶即为上一家的场院,层层而上,直达山顶,极具特色。城子古村的土掌房被誉为泸西的“布达拉宫”。地域性生土建筑版筑建筑嘉峪关土筑长城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版筑建筑东方明珠——福建土楼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南靖、华安、龙岩、永定等地。土楼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将未经烧焙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具有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土楼是中原汉民即客家先民沿黄河长江汀江等流域历经多次辗转迁徙后,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福建土楼以分布广、保存完好而著称,分布范围以福建西南地区尤为集中,总数达30000多座。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福建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福建土楼故又称客家土楼。2008年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主体的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土楼是原始的、生态型的绿色建筑,土楼冬暖夏凉,就地取材,循环利用以最原始的形态全面体现了人们今天所追求的绿色建筑的最新理念与最高境界。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生土建筑现状地域性生土建筑以生土为主要材料的建造传统,在我国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分布也十分广泛。2010‐201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农村开展了建国后最大规模的农房现状抽样调查。与通常认为生土建造传统仅集中于西部黏土资源较丰富地区的观点不同,实际调查结果显示,传统生土材料在农房建设中的应用遍及各个省份。尤其在中西部12个省份,以生土作为房屋主体结构材料的既有农房比例平均超过20%,在甘肃、云南、西藏等省份部分地区,该比例甚至超过60%。生土建筑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全世界也是应用历史最悠久且分布最为广泛的传统建筑形式。据联合国于本世纪初统计,至今全球仍有超过20亿人口居住在多种形式的生土建筑之中。生土材料之所以应用广泛,主要源于其所具有的可就地取材、可降解再生、施工简易、造价低廉、热工性能突出、加工过程低能耗无污染等优点。尽管传统生土材料在耐久性、力学性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但从当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其中蕴含着巨大的生态应用潜力。各地区生土农宅分布图世界各地区生土建筑分布现状图生土建筑分布情况地域性生土建筑生土建造技术之所以应用广泛,主要源于生土材料所具有的一系列优点。与农村常规的建筑材料相比,生土材料具有突出的蓄热性能,使房屋室内冬暖夏凉;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具有“呼吸”功能,可有效调节室内湿度与空气质量;具有可再生性,房屋拆除后生土材料可反复利用,甚至可作为肥料回归农田;加工过程低能耗、无污染,据测算其加工能耗和碳排放量分别为粘土砖和混凝土的3%和9%;基于生土材料的建筑施工简易,造价低廉。生土建筑优劣地域性生土建筑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成立了“生土建筑、文化与可持续发展”分部,以位于法国的“国际生土建筑研究和应用中心”为总部,联合五大洲30多个科研机构,全力推动全球相关领域的研究、教育和推广。生土建筑是全世界应用最为广泛的传统建造形式。过去半世纪以来,欧美发达国家针对传统生土材料及其建造技术的改良和现代化应用,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取得了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有效克服了传统生土建筑在防水、耐久和抗震方面的缺陷,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现代生土基材料优化及应用理论体系。基于这一理论体系,国外现代生土基材料优化与应用实践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势。其一,针对欠发达地区的民生问题,强调低造价、安全耐久、便于人力施工、可就地取材的适宜性生土建造技术。该研究全球网络在印度、巴西、埃及等大量第三世界国家,所取得的研究推广成果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二,充分强化和发掘新型生土材料的环保节能特性和全新多元的材料表现效果,作为一项高性价比的生态建筑技术,与住宅、公建等多种现代建筑设计体系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建筑环境综合效能。近二十年来在欧美发达国家大量涌现的生土别墅、医院、教堂等多元化现代建筑,以及在历年国际建筑大奖中频繁出现的生土建筑获奖案例,均是这一趋势的具体表现。鉴于现代其突出的生态效益和普遍的地域适应性,现代生土材料及其建造技术已成为实现绿色建筑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受到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研究机构和政府的广泛关注和支持。生土建筑发展趋势地域性生土建筑关于新型生土基材料性能优化和综合利用研究与实践,由于各国发展现状和自然资源条件的差异,所取得的成果和发展趋势也有所不同,具体而言:法国是开展现代生土材料和建造技术研究最早的国家之一,目前也在该领域处于国际公认的领先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土建筑分部的执行机构——位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市的“国际生土建筑研究和应用中心”(CRATerre‐ENSAG)可谓国际生土建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权威机构。该中心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运用现代材料科学理论,对传统生土基材料优化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基础试验研究,形成了一套仅需调整原土土质构成关系,而无需化工改性剂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代生土材料优化理论体系,其适用于绝大多数土质类型和多种材料用途(如夯土墙、生土砌块、生土粘接材料、生土装饰材料等)。以夯土墙为例,根据原土土质构成的不同,添加一定比例细砂和石子,使混合物形成与混凝土相近的骨料构成(即:以原土中的黏粒取代水泥成分,形成黏粒、细砂、石子的骨料配比构成),通过水分控制和强力夯击(大于5Mpa)所带来的系列物理和化学反应,干燥后形成的夯筑材料最高可达到粘土砖的强度。并且其防水、防蛀、防潮等耐久性能也得到极大的提升。该理论体系历经数十年的优化和实践检验,并通过《EarthConstruction:AComprehensiveGuide》(《生土建造:综合指导》,1994年)和《Bâtirenterre》(《生土建造》2009年)两本著作的出版,已成为全世界现代生土基材料和建造技术研究所依据的重要理论基础。该中心在法国文化部、欧盟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面向世界各国专门建立了世界首个从本科、硕士直至专业培训的系列教育培训系统,每年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专业人员前来接受培训或进修。地域性生土建筑除法国以外,美国在现代生土建筑材料与建造技术研究方面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尤其在新墨西哥州、亚利桑那州,甚至于地震频发的加利福尼亚地区,当地的传统夯土建筑技术经过改良,并在手工机械的帮助下已逐渐走向了市场化和半工业化,甚至于以生土作为主要建造材料已成为许多豪宅别墅建设所热衷的时尚。并且,早在1991年,美国新墨西哥州政府便制定实施了《新墨西哥州土坯与夯土建筑规范》(NewMexicoAdobeandRammedEarthBuilding‐Code),其中对承重生土墙选用何种质量的土、生土构件的制作要求、生土材料应达到的技术指标等做了详细规定,在生土建筑设计构造方面提出量化的指标,克服仅凭经验建造生土建筑的低水平状况。澳大利亚是生土建筑应用最普遍的发达国家之一,自1952年建筑师乔治.米德尔顿向其建设部呈交《生土墙建设报告》之后得到迅猛发展,并于1976、1981年以该报告为基础再版生土建筑手册,实质上成为该国的生土建造标准。该手册于1987年由国家建筑技术中心出版发行,目前又在以此为基础起草新的生土手册。同时,2002年澳大利亚国家标准化组织(StandardsAustralia)专门出版了更为专业系统的《澳大利亚生土建筑手册》(TheAustralianEarthBuildingHandbook)。现代夯土别墅,美国亚利桑那州现代夯土别墅MerricksHouse,澳大利亚地域性生土建筑现代夯土建筑:和解礼拜堂,德国柏林德国政府非常重视生土建筑质量保证体系的制订与执行,早在1999年便出版发行了《生土建筑导则》(LehmbauRegeln.Begriffe;Baustoffe;Bauteile)。目前,该导则已被德国周边国家政府作为生土建筑设计建造控制标准,推广执行。同时,德国生土建筑协会开展了近30年的技术培训工作,规范生土材料加工,以及生土建筑的设计、施工及验收工作。日本在生土结构抗震研究方面沿用建筑抗震方面轻巧设计原则,在生土墙体中布置一定量的荆条,形成泥笆墙这一特殊结构形式。泥笆墙重量小,受到的地震力较小;同时,荆条使得墙体具有较好的延性,起到消解地震能量的作用。秘鲁利马天主教大学的玛西亚∙布隆德特博士等人起草的《土坯房屋抗震指南》,详细介绍了土坯建的震害,并从土料成分、裂缝控制、添加材料、施工质量等方面分析抗震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研究提出了系列改善土坯力学性能的方法和构件构造尺寸,以增加房屋整体性,提高土坯房屋抗震性能。此外,玛西亚博士编著了一本中文版《农民自建抗震屋图解手册》,提出生土建筑建造过程可汲取的部分措施。地域性生土建筑作为与中国农村发展现状相近的第三世界国家,印度在生土建筑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尤其值得我国农村建设领域的借鉴。印度至今有58%的人口居住在各种形式的生土建筑之中,尤其集中于农村地区。1970年代在政府的资助下成立的奥罗生土中心(TheAurovilleEarthInstitute)历经近40年的发展,研究出了一系列以高强度土坯砖(CSEB)系统为基础的生土建造技术。该系统以石灰或水泥作为改性材料,使土坯砖的耐久性和力学性能得到了质的提升。改良后的土坯砖被制成70多种形状规格,可以用来制作承重墙体、承重砖柱、基础、甚至过梁等结构构件。砌筑过程中,通过材料预留孔洞,并结合钢筋和少量水泥粘接剂的使用,使生土承重构件的力学性能和房屋的整体抗震性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可以说,通过对土坯砖材料的形制改进,房屋的结构体系也发生了变化,其结构的整体性甚至已超过砖混结构。以这种方式建造的房屋最高可以达到6层,单层拱券屋顶可以达到10.35m的跨度。该技术体系在当地已被广泛运用于普通住宅的建造,甚至于学校、办公楼、工厂、活动中心等结构性能要求更高的公共建筑。其造价平均仅为砖砌体结构房屋的80‐85%。仅材料的加工一项便节约了常规砌体建筑75%的能耗和碳排放。通过技术培训和施工工具的低价租用,该技术先已成功推广到当地数十万农户的房屋建设中,这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人口密集的农村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该中心已成为面向全世界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生土建造技术培训中心,其施工工具甚至销往欧美等发达国家。用新型土坯砖建成的4层住宅楼(左)和跨度10.35m的拱圈(右)印度奥罗市生土中心研制并广泛推广的新型土坯材料体系地域性生土建筑汶川地震后,由住建部村镇司领导,无止桥慈善基金资助,由香港中文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牵头开展了四川会理县“住建部村镇司马鞍桥村震后重建综合示范项目”。团队通过现场试验分析,基于本地自然材料和传统夯土建造工艺,研究开发了一些列可有效提升房屋安全性能,且经济易行的房屋建造措施和技术,如:改良当地传统夯筑工具以提升夯土墙密实度和强度,利用本地竹材作为拉筋、分层夯筑过程中嵌入竖向木榫以增强夯土墙抗剪能力,利用本地产石膏加水灌入土墙裂缝以修复受损墙体等。与此同时,团队发动并指导该村各户劳动力进行示范夯土农宅建造,使村民充分掌握了这些规范化的传统夯土改良技术。这使得示范农宅竣工后,全村村民利用倒塌的生土房屋废墟以及本地的自然材料,在亲友的换工协助下,仅在3个月内便完成了重建。与邻村具有同等抗震能力和节能效果的新建常规砖混房屋相比,其造价平均仅为后者的1/5。该示范项目于2011年11月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年度亚太区传统创新奖。传统夯土技术地域性生土建筑传统夯土技术地域性生土建筑夯土工作流线地域性生土建筑与我国传统夯土建造工艺相比,新型夯土建造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科学选择、配置夯土材料,以提高其可夯实性能;2)以气动或电动夯锤代替传统手工夯锤,以获得充分的夯击能量;3)使用坚固且安装、拆卸便利的夯筑模板系统,以适应多种设计建造需求。新型夯土技术地域性生土建筑新型夯土技术地域性生土建筑是“土”非“土”地域性生土建筑凡是土里长出的植物就应该会呼吸,

“种”出来的房子当然也会呼吸:

33厘米的土墙雨天吸入水份,

睛天散发水气,

有极好的保温性,

不用空调冬暖夏凉。5万元的材料清单里几乎没有钢筋水泥,

整幢房子的材料不消耗能源、不排放温室气体。

房子呼吸着空气,

空气滋润着房子,

像一枝植物静静地站在田野里。

这幢房子向我传达了一种美感,

它不是前卫建筑家的实验品,

它的质朴和美丽蕴涵着中国徽派建筑元素,

而简洁的轮廓线又透出一些西方建筑的情调。

想象一下,

有一天在中国的乡村中有一群这样的建筑错落相依,

那是一幅何等优雅而美丽图画。

——任卫中《种房记》利用乡土材料来建造具有现代特质的建筑,最鲜明的特色是反向弧形屋面(也寓意对建筑大师的致敬)、落地窗、后走廊等元素。处于对一些农村地区木材短缺的考虑,在结构上采用经过改良的夯土墙体承重,楼板和屋项的木梁巧妙地将纵向和横向的夯土墙体连接起来,以增进结构强度和稳定性。采用轻质粘土楼板隔声和屋顶隔热。3幢房子相比,三号屋舒适性最好,同时又具有现代性。三号屋包含简单装修在内造价16万元,建筑面积约为320平方米,安吉生态屋地域性生土建筑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学院对一号屋和三号屋作2次实测,得出三号屋的温度曲线(图13)。三号屋南面外墙内、外表面的温度峰值的延迟现象非常明显,高达8h,而谷值的延迟时间比较短,仅为0.5h。南外墙和其他三面墙体相比,白天受太阳照射的时间最长,所接受的太阳辐射也比较强烈,因此它的外表面最高温度接近20℃,全天的温度波动现象也比较显著,温度变化范围20.398℃。与外表面相比,内表面的温度变化曲线非常平缓,全天的温度变化幅度也仅仅只有1.957℃。这说明了夯土墙的热稳定性很好。数据表明,三号室内温度基本稳定在12℃,比普通农民的住宅高5~8℃,在冬天可以不用空调也能舒适地生活。地域性生土建筑设计理念:1、转译传统北京四合院:将其从高密度的城市环境移植到自然景观之中。院子从在城市中被建筑四面围合变为由山坡和房子环抱。如此,建筑和自然之间的界限模糊了。房子二分也促成了人工与自然的结合,形成了山水之间的院宅—山水四合院。二分宅尊重传统但不是模仿传统的形式,而是试图创造出当代中国住宅的新形象。

2、建立一个灵活的原型:二分宅在这个山地住宅区的建设中将可能被“复制”若干次,因此它的两翼的角度并非是固定的,而可以随着不同的山地地形而调整。针对不同的地形,互成角度的两翼可依地形的各异在0°-360°之间任意变化,可出现“一字宅”,“平行宅”,“直角宅”等等变形。

3、建造一个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日后必要时能够相对容易并干净地拆除的建筑:借助中国以土木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传统,二分宅用胶合木框架作结构,用保温隔热效果良好的夯土墙作维护,对环境的影响限制在最低限度;保温隔热性能具佳的夯土墙可形成冬暖夏凉的室内环境质量;同时在使用者较少的情况下,二分宅亦可仅开放一翼,以节省运行和维护费用。“山水间”——二分宅项目档案:建筑设计:

非常建筑项目名称:

二分宅(或称山水间、土宅)SplitHouse客户:红石公司主要建筑师:

张永和地址:北京延庆水关长城设计时间:2000年9月-2001年5月

完工时间:

2002年10月结构形式:夯土结构、胶合木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449平方米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项目档案

设计者:温捷强、付少勇、张华、常立、姚广增、郭广伟

设计类别:公共建筑(博物馆类)

项目地点:呼和浩特市南郊蒙古风情园内

委托人:内蒙古东方甘迪尔蒙古风情园有限责任公司

场地面积:5

871m2

建筑面积:1

300m2

设计及建成时间:2006年8月

马文化博物馆造型设计理念:“平直”与“对比”的手法真挚地反映了夯土墙的愿望和马文化博物馆的追求。“平直”是对夯土墙建筑的类型与施工工艺的精确表述,它使得建筑与大地贴切得更加紧密,建筑外观更加平和、静雅、洗练,建筑本身更加质朴、沧桑、厚重。“对比”是地方审美原型在传统建筑中的凝练与展现,其手法的应用使得建筑更加高亢有力,更有视觉的张力和时代性,更具地方传统特色。简约、平直的夯土墙在虚与实之间,在落地玻璃窗和竖窗间自由延伸,同时在光影中伸展、转折、嘎然而止,在平静中体现着力量,展现着夯土墙的愿望。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安吉生态屋

土之“绿色原生态”二分宅

土之“山水人文情怀”马文化博物馆土之“质朴平和”建筑语言单一,他们在做什么???地域性生土建筑是“土”非“土”地域性生土建筑穆因加社区图书馆Africanchildren'slibrarywithrammedearthwallsbyBCArchitects设计方:建筑事务所:BCArchitects分类:文化建筑合作人:ODEDIMMuyingaNGO,Satimovzw,Sint-LucasArchitectureUniversity,SaroltaHüttl,SebastiaanDeBei成本:€40000委托人:ODEDIM建筑年份:2012项目规模:140平方米这是由BCArchitects设计的穆因加社区图书馆。项目位于非洲布隆迪,建筑用夯土墙砌成,是来自比利时的建筑工作室BCArchitects与当地社区成员共同合作建成的。该项目旨在为失聪儿童建立一所新学校,建筑参照当地建筑样式,采用当地材料和施工技术,是穆因加第一间图书馆。设计团队首先研制“开放结构”的模板,然后将其应用到建筑上,同时考虑到生命循环系统、水循环系统以及能源循环系统。该项目正是建立于充足的研究与理论之上。然后通过两个月的实地考察,设计团队了解了当地及周边省份的材料、建造技术以及建筑类型。这些考察成果有助将穆因加当地文化与传统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图书馆采用一条有遮盖的外廊组织主要交通流线,这个外廊的设计正是源自布隆迪传统房屋形式,它可遮阳挡雨,同时居民可在这里相遇、休息、教堂、等待——是一个真正的社会空间,构成社区关系。在图书馆设计中,故意放大外廊的比例,形成图书馆的户外空间。透明的门使得室内外形成相互作用。当门完全打开时,可欣赏壮丽的布隆迪山景。布隆迪十分注重建筑边界的划分。这是一个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部落的做法。对于穆因加图书馆,采用了组合墙来划定边界。组合枪采用干土法制成,可作为斜坡平台上的挡土墙,比如学校周边较低的广场、操场,或者较高的街道边。如此挡土城既安全而又不遮挡风景。建筑建材方面采用了加压土砖与瓦片。建筑内外呈现一种重复性的韵律。屋顶坡度为35%,有利于保护未焙烧的加压土砖,形成优美的建筑形态。建筑体量与外观同样考虑到气候因素,室内较大的层高有助连续交叉通风,排出湿热的空气。而建筑外墙的压缩土砖留有孔隙,夜间的图书馆就成为一个小发光体。沿街面双层高的房间为读者提供特别的空间,包括建筑首层的木椅区、夹层的麻绳吊椅区。设计团队要面对当地建材和劳动力资源有限的现实,采用了夯土、压缩土砖、桉木、瓷砖、粘土、竹、麻绳、混凝土等材料。地域性生土建筑这个位于非洲布隆迪的儿童图书馆,全部由素土夯实,是比利时BC建筑事务所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参与下建造完成的。

穆因加图书馆是为建立新的聋哑儿童学校所建造的第一栋建筑,参考了本土建筑的类型,运用了本地的材料和技艺。地域性生土建筑BC的设计从一块五年了的室外网状结构中的模板发展而来。他们根据项目的需求将这种结构加以运用,增加了一条大的像传统布隆迪住宅那样的有遮蓬的过道。“大部分的生活情景将在这个过道里发生:见面、摔跤、聊天、等人。”建筑师说,“这是一个真正的社交空间,从这里形成基本的社会关系。”地域性生土建筑素土夯实的体块具有颜色丰富的墙面,它们由一对古老的压缩机器夯实。房子的外立面形成了一排排密实的土墩,支撑的沉重的屋顶,屋顶为当地的土烧制而成的瓦覆盖。“资源有限的挑战反而成了一种机遇。”建筑师说道,“我们努力地去克服短缺的资源和劳动力,支持当地的经济,通过图书馆的建设丰富穷人的物质和精神世界,为他们建立自信。”地域性生土建筑清迈PANYADEN小学在泰国最高的山脉有一处山间平地,这里郁郁葱葱,稻肥蛙鸣。24H建筑事务所设计的环保型学校PANYADEN就位于这里。这个面积5000平米的小学在泰国清迈南部,设计布局受到热带植物鹿角蕨的启发,期望以有机形式与地球协调,达到对自然的讴歌。建筑物主要分为两种形式:1一般的教室:承重墙是土坯夯实,用本地回收的硬木,玻璃瓶做成窗户,引入自然光。2礼堂和食堂:竹楼,方法让人置身于竹的丛林。其它地方的设计如操场,泳池四周,都从泰国的日常元素中吸取力量。学校建材采用当地的竹子。周围的有机蔬菜和稻田是学校的财产。在学校,实行了环保废水处理和食品垃圾回收利用,将有机肥料生成沼气以做饭。学校非常环保,可谓是零碳消耗。Floorarea:

5000m2

Copyright

Photographs;AllyTaylor/PanyadenSchool

Visualsanddrawings;24Harchitecture

Architect

24H>architecture

design:MaartjeLammers,BorisZeisser

with:OlavBruin,AndrewDuff

Localdesignteam

ChiangmaiLifeConstruction

Design:

MarkusRoselieb

DechaTiengkate

Client

Mrs.YodphetSudsawad

Projectleader&management

ChiangmaiLifeConstruction

MarkusRoselieb&DechaTiengkate

Programm

KindergartenandGradeschool

Planning

Design:2010

Construction:May2010-April2011

Completion:April2011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Japaneseincense,architecture设计方:TadashiSaito+AtelierNAVE位置:日本分类:公共设施内容:实景照片图片来源:ToshihiroMisaki项目规模:32.0平方米日本奈良香川建筑该项目是2013濑户内海国际艺术祭的一部分。包括本岛在内的很多岛上,都有很多的木匠,从江户时代末期到明治时代,有超过400位高级木匠。很多人是造船木匠,善于使用高科技技术建房子。似乎他们涉足的领域很广,不仅在海岸上,还在商船上工作。一位老木匠退休之后一直待在本岛上,他说自己从业20多年了,经手了很多项目。最近,老人举办了木匠经验交流会,和木工学校的学生进行交流,随后举行了展览。过程中有这样一个项目,是为东日本大地震灾难设计的“ZENKON-YU”项目,包括17个公共浴室。这个避难所的场景,让人感到很吃惊,因为里面还有木匠和建筑师,灾难降临后,人们也没有什么建造积极性。战后恢复时期,兴建了很多违法住房。如今,65年过去了,2013濑户内海国际艺术祭,是彰显个人技艺的、重拾信心、展现实力的好时机。

本岛的建材很少,但是有海洋和土地,可以利用它们,通过挤压、夯实土壤建造项目。最初,这种建筑方式叫做“HANCHIKU”,混合了卤水和熟石灰,然后进行夯土、捣打,提高建筑结构强度。据说,夯土这一工序源于中国的长城,后来传到了濑户内市。现在,这种工艺又开始复兴了。

这种建筑形式中间有个漩涡,像是线圈一样,按照一定的长宽比修建。还采用手工制作了细节部分,整个工艺比较考究,突显日式建筑的风格。整个项目一开始参与的人很少,但后来大约有300人参加,其中就有一位木匠。这次的设计,复兴了Shiwaku工艺,工匠们需要相互配合。建筑师希望证明他们的设计热情,他们也会从木匠学校年轻的学生身上看到希望。建筑师向2013濑户内海国际艺术祭表达了衷心感谢,因为这次活动给了他们设计的机会,并且为本岛的人们和合作伙伴带来了希望。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这是由DIALOG设计的Nk’Mip沙漠文化中心,位于加拿大奥索尤斯。该项目根据独特的加拿大沙漠场地背景进行设计。建筑选址毗邻大盆地沙漠(约1600英亩的保护区),是200英亩大的总体规划的一部分。

该建筑是第一个关于新公元原始社会的研究中心,传达了丰富的原始历史和文化。该建筑的特点是室内外的展览厅,被设计成场地的延伸。建筑屋顶上是沙漠景观,由夯土墙阻隔。局部埋入地下的建筑吸引住访客的视线,而不同墙体的高度有助欣赏中间地段起伏的沙漠、后面的水景以及远处的群山风景。

该项目关注可持续发展,保护场地的景观脆弱性。极端的气候使得其可持续的设计面临着特别的挑战。建筑的选址和定位是首要可持续发展战略。部分埋入地下的设计有助减轻炎热气候的影响,建筑朝向优化了被动式太阳能的性能,建筑南侧和西侧设以最小限度的玻璃窗。该建筑还设计了北美最大的夯土墙,这是一种保温墙体。绿色屋顶重视了本地物种,重新建立沙漠景观栖息地,同时有助进一步隔热。加拿大NK’MIP沙漠文化中心Nk’MipDesertCulturalCentre设计方:DIALOG位置:加拿大分类:文化建筑内容:实景照片建筑设计负责人:BruceHaden项目建筑师:BradyDunlop设计团队:NormHotson,StephanieForsythe,TinaHubert,JulieBogdanowicz承包人:GreybackConstruction景观设计师:PhillipsFarevaagSmallenberg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美国亚利桑那州索诺兰沙漠景观的入口区域设计,旨在最小程度减少对当地沙漠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为36,400英亩的麦克道尔索诺兰沙漠保护区建造一个入口和通道。随着菲尼克斯市区近年来不断地增长和扩张,原生沙漠地带的保护成为当地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保护附近的开放空间,提供便利的入口和连接是索诺兰沙漠保护区入口设计的主要原则。从这一入口出发,远足者、骑车登山者和骑马的人可以浏览保护区内超过45英里的沙漠美景。入口使当地人,无论其身体条件和远足能力如何,都能够探索和享受沙漠。

入口区域的设计将出入口区域的集散场地、停车场以及建筑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保留本地整个场地中原有的水循环模式,减少人工设施的干扰,允许栖息地影响小的道路通过。停车区域和车道是由稳定的风化花岗岩构成,它保留了自然沙漠的景观特征。夯土墙的建筑利用原生的自然界的材料建造,将建筑无缝地融入到城市的风景之中。场地中的道路由沙漠原生的岩石鹅卵石覆盖,从远处的上山包上看仿佛消失了一般。索诺兰沙漠景观的入口区域设计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瑞士药草中心TheSwissherbscenter设计师:雅克·赫尔佐格设计方: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位置:瑞士劳芬分类:办公建筑赫尔佐格&德·梅隆设计建造了一个药草中心,这是事务所为瑞士ricola公司建造的第七个项目,药草中心位于劳芬,里面有清洁、贮存和生产设施。该项目用时16个月完成,外墙由夯土砌成,长达100米,高约11米,非常坚实,比较有特色。每年这里会加工处理超过140万公斤的新鲜牧草。该项目在建造时还请到建筑专家lehmtonerde和事务所开展合作,lehmtonerde经验丰富,他们密切合作,共同建造了目前欧洲最大的壤土建筑。这里土壤肥沃,元素丰富,当地有采石场和矿山,为附近的工厂提供生产原料。事务所负责人pierredemeuron表示,作为一名建筑师,要非常注重建筑的选址和建材。中心的建材都取自附近8到10公里的地方,比较便利,是在旧址的基础上建造的。

外墙由夯土砌成,长达100米,高约11米,非常坚实,比较有特色。中心的建材都取自附近8到10公里的地方,比较便利,是在旧址的基础上建造的。每年这里会加工处理超过140万公斤的新鲜牧草。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RobsonRakArchitects在一个十英亩的农场中设计了一所房子,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附近的北梅里克斯。

北梅里克斯的农舍,距离墨尔本50分钟车程,客户是一对夫妻带着两个年幼的男孩,买了10英亩的乡村农场。购买物业的意图是建立一个新的房子,有足够的空间,为他们的家庭,通过几代人的成长,享受周末。

最初房子是一个简单的矩形框对称空间。其目标是创造以简化的生活秩序和对称。除了这个还有,没有刺眼的光线直接进入屋内,只是一个自然的光的焕发。

我们说服客户,打破了这个长方形盒状计划,我们可以创建更有趣的空间,提供了秩序和安静所需的地方,但也创造了一个动态的建设,也提供了令人惊讶的一点构思,如在壁炉旁的靠窗的座位。。。。澳大利亚墨尔本,MerricksHouse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寂静的音乐——RickJoy及他的沙漠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地域性生土建筑HouseGulmbyAicherZiviltechnikerGmbH地域性生土建筑2014年第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