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一)(新高考版)(解析版)_第1页
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一)(新高考版)(解析版)_第2页
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一)(新高考版)(解析版)_第3页
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一)(新高考版)(解析版)_第4页
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一)(新高考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一)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题。

“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近来,一首融合京剧曲调和流行旋律的古风歌曲《赤伶》成为各

大音乐排行榜的热门歌曲,更得到李玉刚等歌唱家的多次演绎。从十几年前虽然还未被冠以“古风歌曲''头衔

的《青花瓷》,到当下旧词新唱的《茏琶行》,网络歌手、民间唱作人原创的《踏山河》等作品的风起云涌,

这种风格的歌曲在一代代年轻人中始终未曾沉寂。

古风歌曲之所以能盛行,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有三个明显因素。其一,古风歌曲满足了青少年对真爱的

憧憬。青少年是流行歌曲的主要受众,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往往笃信爱情至上。古风歌曲的内容绝大多数

是爱情主题或带有爱情元素。除了纯粹的爱情主题外,古风歌曲更多的是把爱情作为其中一个元素去润色

情感。如方文L作词的《缘分一道桥》直接以演唱古诗开篇,霸气展现塞外战场的恢宏之气,其中融会着“谈

爱恨不能潦草”的爱情观,更要以生死去证明。其二,古风歌曲充满对侠义精神的推崇。古风歌曲塑造了大

量侠士,其中惹人注目的是在民族危机中挺身而出的英雄人物。如《赤伶》中的优伶与侵略者一同烈火焚

身的民族大义感人至深。这些歌词可以激起青少年追求自由生长、个性解放的情感共鸣。其三,古风歌曲

的主题满足了人们情感宣泄的需求。“饮风咽沙枕风宿雪”等折射的是当下生存境况的不易;渴盼如英雄“长

枪策马”“浪迹天涯”满足了现实个体在群体中想要突出自我的精神需求;推崇“美人画卷”“红楼斗酒”年少的

鲜衣怒马是对青春的致敬,而歌词中隐约可见“青丝成灰''"冷月空对''是时光流逝的感叹,是只恐时不我待,

无处挥洒热血的隐忧。

古风歌曲的风靡,还得益于其形式上符合流行音乐的创作传播规律。词语押韵、节奏明快,可以有效

提升传播的到达率,也是流行音乐得以广泛流行的重要因素。而古诗词的简洁、精炼、押韵,一定程度上

成了歌词创作的富矿。

主题上古风歌曲的创作往往选择古典文学中熟悉的故事、意境进行解构再造,语言上通过模仿文言的

词语来提升内涵,营造氛围,通过个性的表达吸引眼球。优秀的古风歌曲很多有历史出处,它们改编自民

间故事,传奇色彩浓厚。如《霸王别姬》等来自历史上的经典爱情故事,塑造的是社会认可的传奇英雄。

古风歌词喜用成语来模仿古人表达方式,这样可以快速被听众理解并产生情感共鸣,演唱起来别有一番韵

味。由于词作者的水平差异,有些作品则是带有古典词语的词语拼贴:如“折断月光”“叶黄退入长秋”等歌词

读起来不通,断句混乱,丧失了古典诗词之美。虽然初听惊艳,但其表述或不明所以,或强行押韵,是用

现代表达方式去强行模古的体现。如《盗将行》中“笑像一条恶犬”的表达就饱受诟病。这种批评并非是不尊

重创作自由,而是此类歌曲的流行度、传唱度高,且主要受众偏年轻,所以让社会不能忽视这类歌词对年

青一代文化积淀潜移默化的影响。

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表示听过或可以接受古风歌曲,半数以上的同学能够随

口唱出喜爱的古风歌词。也有个别同学表示反感,主要原因是“伪古风所谓"伪古风”,其主要表现就是打

着古风和传统文化的旗号张扬个性,歌词不注重叙事逻辑。前言不搭后语导致不易理解,或只是文言词汇

的生搬硬套,甚至是生编硬造,忽视对原本古典诗词中“温柔敦厚”的诗教或文化精神的探寻。追溯古典艺术

的源头,诗词歌赋发挥着“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的作用。这些经典借助文字和声音传

承千百年,历久弥新,刻印在民族精神和文化中,在后人心中激荡起层层共鸣的涟漪。分析古风歌词的特

点,就是要针对问题引导背后的艺术创作趋势。

我国古典文化蕴含丰富的艺术资源,可以为当代的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关键是如何挖掘、

利用。当下,国潮奔涌,既有民间自发的古风歌曲创作,也有汉服文化热,还有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国

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综艺类节目为代表的各主流媒体的创新之作。这些都是对古典文化的体认,

是民族自信和文化复兴的物质表象。在这种大背景下,引导古风歌曲创作“去伪存真”,领悟传统文化,尤其

是古典诗文中的精髓,用民族精神的丰厚滋养去破除流行文化的困境,不失为一种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

化。

(摘编自武阴《古风歌曲何以风廊》《光明日报》2021年7月14日,有删节)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风歌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青花瓷》,近来《琵琶行》旧词新唱,《赤伶》成为热门歌曲,说

明古风歌曲未曾沉寂。

B.很多古风歌曲改编自民间故事,传奇色彩浓厚,它们有历史出处,塑造的是社会认可的传奇英雄,所以

才能成为优秀的作品。

C.因为不注重叙事逻辑,或者前言不搭后语让人费解,或者生搬硬套文言词汇,甚至于瞎编乱造,古风歌

曲也遭近半同学反感。

D.出于对古典文化的体认,才有了民间自发的古风歌曲创作热、汉服文化热以及《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

目热的奔涌局面。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风歌曲中的“饮风咽沙”“长枪策马”“红楼斗酒”“冷月空对'’等主题满足了人们突出自我、致敬青春等情

感抒发的需要。

B.部分古风歌词断句混乱,强行押韵,不知所云;只重感官,忽视古典美感。此观点忽视了古风歌曲受众

为青年的现实。

C.我国古典诗词发挥着“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的作用。古风歌曲要追寻这一源头,

进行文化精神探索。

D.古风歌词需要借助文字和声音来传承经典,分析其词汇、韵律等特点,就是要针对古风歌词中存在的问

题引导其背后的艺术创作。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古风歌曲在内容上满足了当下青少年对爱情的憧憬,并通过对传统经典故事、意境的重构,赢得了当代

青年们的青睐。

B.古风歌曲流行是因为其节奏明快,注重押韵,并且契合青少年对侠义精神的追求,能够激起他们对个性、

自由的追求。

C.当代古风歌曲因满足人们的自我精神需求,其歌词充分借鉴古典诗词简洁、精练、押韵的特点而深受欢

迎,广为流行。

D.在内容上契合青少年的心理,在形式上符合流行歌曲的规律,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是古风歌曲风靡

当下的主要原因。

4.请举例说明,文章在论述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3分)

5.下面是古风歌曲《赤伶》的部分歌词,请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分析《赤伶》流行的原因。(6分)

戏一折/水袖起落/唱悲欢唱离合/无关我/扇开合/锣鼓响又默/戏中情戏外人/凭谁说/惯将喜怒哀乐都

藏人粉墨/陈词唱穿又如何/白骨青灰皆我/乱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台下

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情字难落墨/她唱须以血来和/戏幕起/戏幕落/谁(终)是客/

你方唱罢我登场/莫嘲风月戏/莫笑人荒唐/也曾问青黄/也曾铿锵唱兴亡/道无情/道有情/怎思量/道无情/

道有情/费思量/

【答案】1.D2.B3.D

4.①引用论证。如第一段引用《赤伶》“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的歌词,说明了古风歌曲风靡的

现状。②举例论证。如第二段以《赤伶》中所塑造的优伶与侵略者一同烈火焚身为例,论证了古风歌曲盛

行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对侠义精神的推崇。③对比论证。如第三、四段先从正面阐释古风歌曲风靡是因为其

形式符合传播规律,又从反面说明了部分作品因不符合传播规律而饱受诟病,对比鲜明,说服力强。

5.①融合京剧曲调和流行旋律,得到李玉刚等歌唱家的多次演绎。②主题上,充满对侠义精神的推崇,满

足了情感宣泄的需求。③歌词注重押韵,节奏明快;有古典元素和历史厚重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古风歌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青花瓷》”错误。原文是说“十几年前虽然还未被冠以‘古风歌曲’

头衔的《青花瓷》”,并没有提到《青花瓷》是古风歌曲的起源。

B.”所以才能成为优秀的作品”错误,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优秀的古风歌曲很多有历史出处,它们改编自

民间故事,传奇色彩浓厚……”,”很多古风歌曲改编自民间故事,传奇色彩浓厚,它们有历史出处,塑造的

是社会认可的传奇英雄''与"成为优秀的作品”不存在因果关系。

C.“古风歌曲也遭近半同学反感”错误,原文为“也有个别同学表示反感,主要原因是……文化精神的探寻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此观点忽视了古风歌曲受众为青年的现实”错误,此观点正是考虑至『'主要受众偏年轻,所以让社会不能

忽视这类歌词对年青一代文化积淀潜移默化的影响

故选B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古风歌曲在内容上满足了当下青少年对爱情的憧憬,并通过对传统经典故事、意境的重构,赢得了当代

青年们的青睐”表述不全面也不够准确。原文是说“古风歌曲之所以能盛行,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有三个明显因

素。其一,古风歌曲满足了青少年对真爱的憧憬……其二,古风歌曲充满对侠义精神的推崇……其三,古

风歌曲的主题满足了人们情感宣泄的需求……””主题上古风歌曲的创作往往选择古典文学中熟悉的故事、意

境进行解构再造

B.“古风歌曲流行是因为其节奏明快,注重押韵,并且契合青少年对侠义精神的追求,能够激起他们对个性、

自由的追求”表述不全面。原文是说“古风歌曲的风靡,还得益于其形式上符合流行音乐的创作传播规律。词

语押韵、节奏明快……”“古风歌曲之所以能盛行,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有三个明显因素。其一,古风歌曲满足

了青少年对真爱的憧憬……其二,古风歌曲充满对侠义精神的推崇……这些歌词可以激起青少年追求自由

生长、个性解放的情感共鸣。其三,古风歌曲的主题满足了人们情感宣泄的需求……”

C.“当代古风歌曲因满足人们的自我精神需求,其歌词充分借鉴古典诗词简洁、精练、押韵的特点而深受欢

迎,广为流行“表述不全面。原文是说“古风歌曲之所以能盛行,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有三个明显因素。其一,

古风歌曲满足了青少年对真爱的憧憬……其二,古风歌曲充满对侠义精神的推崇……其三,古风歌曲的主

题满足了人们情感宣泄的需求……”“古风歌曲的风靡,还得益于其形式上符合流行音乐的创作传播规律。词

语押韵、节奏明快,可以有效提升传播的到达率,也是流行音乐得以广泛流行的重要因素。而古诗词的简

洁、精炼、押韵,一定程度上成了歌词创作的富矿”“主题上古风歌曲的创作往往选择古典文学中熟悉的故事、

意境进行解构再造,语言上通过模仿文言的词语来提升内涵,营造氛围,通过个性的表达吸引眼球

ABC三项对古风歌曲受欢迎的原因的概述均不全面。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一段引用了《赤伶》“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的歌词,说明了古风歌曲风靡的现状。另外还

有“诗词歌赋发挥着‘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的作用”“其中融会着‘谈爱恨不能潦草’的爱

情观'’等,都使用了引用论证。

第二段“如方文山作词的《缘分一道桥》直接以演唱古诗开篇……”,论证了“古风歌曲满足了青少年对真爱

的憧憬”。“古风歌曲塑造了大量侠士,其中惹人注目的是在民族危机中挺身而出的英雄人物。如《赤伶》中

的优伶与侵略者一同烈火焚身的民族大义感人至深”,论证了"古风歌曲充满对侠义精神的推崇“。‘“饮风咽

沙''枕风宿雪’等折射的是当下生存境况的不易……”,论证了“古风歌曲的主题满足了人们情感宣泄的需求

可见,文中使用了举例论证。

第三、四段”古风歌曲的风靡,还得益于其形式上符合流行音乐的创作传播规律……””由于词作者的水平差

异,有些作品则是带有古典词语的词语拼贴……丧失了古典诗词之美。虽然初听惊艳,但其表述或不明所

以,或强行押韵……”先从正面阐释古风歌曲风靡是因为其形式符合传播规律,又从反面说明了部分作品因

不符合传播规律而饱受诟病,使用了对比论证,使论证对比鲜明,说服力强。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一首融合京剧曲调和流行旋律的古风歌曲《赤伶》成为各大音乐排行榜的热门歌曲,更得到李玉刚等歌

唱家的多次演绎“可知,《赤伶》融合京剧曲调和流行旋律,得到李玉刚等歌唱家的多次演绎;

从“古风歌曲充满对侠义精神的推崇。古风歌曲塑造了大量侠士,其中惹人注目的是在民族危机中挺身而出

的英雄人物。如《赤伶》中的优伶与侵略者一同烈火焚身的民族大义感人至深。这些歌词可以激起青少年

追求自由生长、个性解放的情感共鸣”“古风歌曲的主题满足了人们情感宣泄的需求''可知,《赤伶》在主题上,

充满对侠义精神的推崇,满足了情感宣泄的需求;

从“古风歌曲的风靡,还得益于其形式上符合流行音乐的创作传播规律。词语押韵、节奏明快,可以有效提

升传播的到达率,也是流行音乐得以广泛流行的重要因素”“主题上古风歌曲的创作往往选择古典文学中熟悉

的故事、意境进行解构再造,语言上通过模仿文言的词语来提升内涵,营造氛围,通过个性的表达吸引眼

球”可知,《赤伶》歌词注重押韵,节奏明快;有古典元素和历史厚重感。

(-)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世界

铁凝

即使在梦里,年轻的母亲也知道要过年了。

即使在梦里,年轻的母亲也知道她将要与她的婴儿同行,去乡下的娘家团聚。

就这样,母亲怀抱着婴儿乘了一辆长途汽车,母亲从不记得长途汽车能开得如此快,使她好像正抱着

她的婴儿擦着大地飞翔。

许久许久,城市已被远远地甩在了后边,而乡村却还远远地不曾出现。铅样的天空锅似的闷住了大地

和大地上这辆长途汽车,这长久的灰暗和憋闷终于使母亲心中轰地炸开一股惊惧。她想呼喊,但随即母亲

便觉出一阵山崩地裂般的摇撼。她的眼前一片漆黑,她的头颅猛然撞在车窗玻璃上,玻璃无声地粉碎了,

母亲和婴儿被抛出了车外。

她想要知道世界把她们母子驱赶到了什么地方。当一道闪电凌空划过,母亲才看见脚下的大地正默默

地开裂。转瞬之间大地已经吞没了不远处的长途汽车。这便是世界的末日吧?母亲低下头,麻木地对她的

婴儿说。借着闪电,她看见婴儿对她微笑着。

婴儿的微笑恢复了她的理智,她知道她必须以沉默来一分一寸地节约她所剩余的全部力气。她终于奇

迹般地从大地的裂纹中攀登上来,她重新爬上了大地。天空渐渐亮了,母亲的双脚已是鲜血淋淋。她并不

觉得疼痛,因为怀中的婴儿对她微笑着。

年轻的母亲怀抱着她的婴儿在破碎的大地上奔跑,旷野没人烟,大地仍在微微地震颤。天空忽阴忽晴,

忽明忽暗,母亲不知道自己已经奔跑了多少时间。这世界仿佛已不再拥有时间,母亲腕上的手表只剩下一

张空白的表盘。空白的表盘使母亲觉出她再也没有力量拯救婴儿和她自己,她也无法再依赖这个世界,这

世界就要在缓慢而恒久的震颤中消失。母亲抬眼四望,苍穹之下她已一无所有。她把头埋在婴儿身上,开

始无声地嚎啕。

婴儿依旧在母亲的怀中对着母亲微笑。

婴儿那持久的微笑令嚎啕的母亲倍觉诧异,这时她还感觉到他的一只小手正紧紧地无限信任地拽住她

的衣襟,就好比正牢牢地抓住整个世界。

婴儿的小手和婴儿的微笑再一次征服了嚎啕的母亲,再一次收拾起她那已然崩溃的精神。她初次明白

有她存在世界怎会消亡?她就是世界;她初次明白她并非一无所有,她有活生生的呼吸,她有无比坚强的

双臂,她还有热的眼泪和甜的乳汁。

母亲怀抱着婴儿在无常的天地之间跋涉,任自己形容憔悴,任大雪覆盖了她的满头黑发。她衣衫褴褛,

情绪昂扬地向着那个村子进发,那里有她的娘家,她们母子本是赶去过年的。

母亲曾经很久没有水喝,她便大口地吞咽着白雪;母亲曾经很久没有食物,她便以手作锹,挖掘野地

里被农人遗漏的胡萝卜、白萝卜。雪和萝卜化作的乳汁照旧清甜,婴儿在她的怀里微笑着。

天黑了又亮,天亮了又黑。当母亲终于看见了娘家的村子,村子已是一片瓦砾。在杳无人迹、寂静无

比的瓦砾之中,她绝望地瘫坐下来,怀中的婴儿却始终死死抓住母亲那棉絮翻飞的衣襟,并且对着他的母

亲微笑。

希望的信念再一次从绝望中升起。她要率领着她的婴儿逃脱这废墟,她要返回她的城市,那里有她的

家和她的丈夫。

母亲怀抱着婴儿重新上了路。冰雪顷刻间融入土地,没有水,也不再有食物。母亲的乳房渐渐地瘪下

去,她开始撕扯身上破碎的棉袄,她开始咀嚼袄中的棉絮。乳汁点点滴滴又涌了出来,婴儿在母亲的怀中

对她微笑。

年轻的母亲从睡梦中醒来,娇她爱她的丈夫为她端来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母亲接过牛奶跃下床去问候

她的婴儿,婴儿躺在淡蓝色的摇篮里对着母亲微笑。

母亲转过头来对丈夫说,知道世界在哪儿吗?

丈夫茫然地看着她。

世界就在这儿。母亲指着摇篮里微笑的婴儿。

母亲又问丈夫,知道谁是世界吗?

丈夫更加茫然。

母亲走到洒满阳光的窗前说,世界就是我。

丈夫笑了,笑母亲为什么醒了还要找梦话说。

(有删节)

文本二:

小儿女的小悲欢和小温馨并不是我的追求。我的《玫瑰门》《大浴女》这样的长篇小说,其实它也有撕

开了人心灵的疮疤给人看,但是最后想获得的是穿越这些混沌,还是有一个向好的向善的境界。爱和希望

的根源来自人类和生命的本质。在宇宙中,生命本身就是奇迹,人类更是偶然中的偶然。尽管有大自然对

人类的无数压迫,以及人类本身的互相残杀,人类不仅生存下来,还创造了文学艺术等多种文化形式来丰

富和享受生命的多彩。科学家说我们所知道的世界将来都会毁灭,人类就只有整天哭泣么?我不回避写绝

望,因为我的有一些作品是涉及绝望的,主人公绝望到底了。这应该是大江健三郎先生说的话,他说希望

从哪来的?真正的大希望是从大绝望里来的,我这样看待人生。而从大的绝望里生出来的希望是有分量的、

更有价值的、更有力量的,也更有冲击力,文学如果失掉了这些,我觉得文学没有存在的意义。

(节选自《铁凝访谈录:变美可能是痛苦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亲经历灾难,受到婴儿的鼓舞,从裂缝中爬上大地。然后在嚎陶时,婴儿的微笑再次征服了母亲,母

亲怀抱婴儿重新上路。

B.母亲在没有水、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以雪、萝卜、甚至棉絮充饥,为的是“换取”乳汁哺乳婴儿,因为母

亲坚信她就是世界。

C.对母亲而言,乡下娘家是她的温暖世界;有家有丈夫的城里,是她奔赴的另一个世界;微笑的婴儿,则

给予母亲一个爱的世界。

D.文章结尾部分母亲走到撒满阳光的窗前,后来丈夫笑了,其中的“阳光”和“笑''都表现了母亲心情的灿烂

和现实生活的美好。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空白的表盘,直接表现出母亲对苦难的忍受已经到了心理极限;婴儿的微笑,为母亲的心理变化提供契

机,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文章画线部分采用动作描写,更好地突出了母亲在婴儿微笑的感召下战胜了困境,并表现了母亲对婴儿

的爱,进而突出主旨。

C.文章结尾部分有关“世界”的自问自答,使小说笼罩上一层哲思的色彩,引发读者思考,意犹未尽。

D.梦境的描绘,营造了作品亦真亦幻、神奇迷离的氛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便于作者驰骋想象,构

造一个独具魅力的艺术境界。

8.文本一的叙述极具画面感,请谈谈文章是如何做到的。(4分)

9.文本二提到“而从大的绝望里生出来的希望是有分量的、更有价值的“,结合文本一谈谈文章通过刻画“绝

望中的希望''体现了哪些“有分量、有价值”的人性品质。(6分)

【答案】6.D7.A

8.①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使用。作品不受叙述者约束,深入人物内心,自由客观地展现了母亲面对灾难所

做的一切的生动画面。

②场景极具现实感的营设。灾难的场景有力地刻画了母亲的形象,在展开情节和渲染气氛方面极具现实画

面感。

③多种细节描写的运用。外貌、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准确地突出母亲和婴儿的形象,使文章内容丰富,

画面感十足。

④诗化语言的呈现。文章注意语言的锤炼,细腻传神,颇具“诗情画意

9.①勇敢坚强。母亲面对困难没有气馁,坚忍而从容,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灾难。

②时刻充满希望。母亲对未来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并始终以美好的希望来引领自己走出苦难。

③母爱的无私伟大。在灾难之中,母亲会想尽办法去保护孩子、喂养孩子,给孩子营造安全感。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其中的,阳光,和,笑,都表现了母亲心情的灿烂和现实生活的美好”分析错误。“丈夫笑了,笑母亲为什么醒

了还要找梦话说“可见,丈夫的“笑”是不能理解母亲的话语,以此反衬出“母亲”对爱的深刻感悟。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空白的表盘,直接表现出母亲对苦难的忍受己经到了心理极限”分析错误。“空白的表盘'’应该是间接表现

母亲的心理。

故选Ao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世界》这篇小说的叙述给人以极强的画面感,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是作者运用了下列的方法技巧的

缘故。

首先,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使用。在小说中,作品不受叙述者约束,深入人物内心。如“即使在梦里,年轻

的母亲也知道她将要与她的婴儿同行,去乡下的娘家团聚”“她知道她必须以沉默来一分一寸地节约她所剩余

的全部力气”“母亲腕上的手表只剩下一张空白的表盘。空白的表盘使母亲觉出她再也没有力量拯救婴儿和她

自己,她也无法再依赖这个世界,这世界就要在缓慢而恒久的震颤中消失'’等内容可以看出,这里的描写自

由客观地展现了母亲面对灾难所做的一切的生动画面,让读者对人物的内心活动了如指掌,这对更好的理

解人物的行为奠定了基础。

其次,场景极具现实感的营设。小说中对灾难的场景有着详细的描写,“当一道闪电凌空划过,母亲才看见

脚下的大地正默默地开裂。转瞬之间大地已经吞没了不远处的长途汽车”“旷野没人烟,大地仍在微微地震颤。

天空忽阴忽晴,忽明忽暗”,这些灾难的场景有力地刻画了母亲的形象,在展开情节和渲染气氛方面极具现

实画面感。

再次,小说中运用了多种细节描写。如外貌描写,”母亲的双脚已是鲜血淋淋。她并不觉得疼痛,因为怀中

的婴儿对她微笑着“;动作描写,“她还感觉到他的一只小手正紧紧地无限信任地拽住她的衣襟,就好比正牢

牢地抓住整个世界“;心理描写,“她初次明白有她存在世界怎会消亡?她就是世界;她初次明白她并非一无

所有,她有活生生的呼吸”。这些细节描写非常准确地突出母亲和婴儿的形象,使文章内容丰富,画面感十

足。

最后,小说的语言非常具有特点,这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如“她也无法再依赖这个世界,这世界就要在缓慢

而恒久的震颤中消失。母亲抬眼四望,苍穹之下她已一无所有’“'母亲怀抱着婴儿在无常的天地之间跋涉,任

自己形容憔悴,任大雪覆盖了她的满头黑发“,这里所用的语言简练含蓄,有着诗的语言的质感,细腻传神,

颇具“诗情画意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毫无疑问,《世界》是描写母爱这一伟大人性的小说。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塑造“母亲”这一形象来表现小说

的主题。在面对突遇的灾难,母亲也曾彷徨无助,但因为看到婴儿的微笑,她抛开了恐惧,选择了勇敢坚

强。“婴儿的小手和婴儿的微笑再一次征服了嚎啕的母亲,再一次收拾起她那已然崩溃的精神"''母亲怀抱着

婴儿在无常的天地之间跋涉,任自己形容憔悴,任大雪覆盖了她的满头黑发”“母亲曾经很久没有食物,她便

以手作锹,挖掘野地里被农人遗漏的胡萝卜、白萝卜。雪和萝卜化作的乳汁照旧清甜”,母亲面对困难没有

气馁,坚忍而从容,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灾难。

在面对灾难时,母亲时刻充满着希望,她看到婴儿的微笑时,对未来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她初次明白

她并非一无所有,她有活生生的呼吸,她有无比坚强的双臂,她还有热的眼泪和甜的乳汁”“她衣衫褴褛,情

绪昂扬地向着那个村子进发,那里有她的娘家,她们母子本是赶去过年的”“希望的信念再一次从绝望中升起。

她要率领着她的婴儿逃脱这废墟,她要返回她的城市,那里有她的家和她的丈夫”。这是这种始终以美好的

希望来引领自己走出苦难的意志,让母亲战胜了灾难。

作为一篇描写母爱的小说,《世界》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伟大.在灾难之中,母亲会想尽办法去保护孩子、喂

养孩子,给孩子营造安全感。从小说中的“婴儿的微笑恢复了她的理智,她知道她必须以沉默来一分一寸地

节约她所剩余的全部力气。……母亲的双脚已是鲜血淋淋。她并不觉得疼痛,因为怀中的婴儿对她微笑着”“婴

儿的小手和婴儿的微笑再一次征服了嚎啕的母亲,再一次收拾起她那已然崩溃的精神”“母亲曾经很久没有水

喝,她便大口地吞咽着白雪;母亲曾经很久没有食物,她便以手作锹,挖掘野地里被农人遗漏的胡萝卜、

白萝卜。雪和萝卜化作的乳汁照旧清甜”都可以看出是伟大的母爱在支撑着母亲的行动,让她从没有想到过

放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

上将幸东都,以宋璟为刑部尚书、西京留守,令驰驿诣阙,遣内侍、将军杨思勖迎之。璟风度凝远,

人莫测其际,在涂竟不与思勖交言。思勖素贵幸,归,诉于上,上嗟叹良久,益重璟。璟为相,务在择人,

随材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刑赏无私,敢犯颜直谏,上甚敬惮之,虽不合意,亦曲从之。广州吏民为宋

璟立遗爱碑。璟上言:“臣在州无它异迹,今以臣光宠,成彼谄谀;欲革此风,望自臣始,请敕下禁止。”

上从之。于是它州皆不敢立。有荐小△范知塔文学者,并献其所为文,宋璟判之曰:“观其《良宰论》,颇

涉佞谀。山人当极言说议,岂宜偷合苟容!文章若高,自宜从选举求试,不可别奏。“乙丑朔,日有食之。

上素服以俟变,彻乐减膳,命中*、门下察系四,赈饥乏,劝农功。宋璟等奏日:“陛下勤恤人隐,此诚苍

生之福。然臣闻日食修德,月食修刑;亲君子,远小人,绝女谒,除谗慝,所谓修德也。君子耻言浮于行,

苟推至诚而行之,不必数下制书也。'‘选人宋元超于吏部自言侍中璟之叔父,冀得优假。璟闻之,牒吏部云:

“元超璟之三从叔常在洛城不多参见既不敢尊尊辄隐又不愿以私害公向者无言自依大例既有声听事须矫枉

遗数''宁王宪奏选人薛嗣先请授微官,事下中书、门下。璟奏:''嗣先两选斋郎,虽非灼然应留,以懿亲之故,

固应微假官资。在景龙中,常有拳称处分,谓之斜封。自大明临御,兹事杜绝,行一赏,命一官,必是缘

功与才,皆历中书、门下。至公之道,唯圣能行。嗣先幸预姻戚,不为屈法,许臣等商量,望付吏部知,

不出正敕。”从之。先是,啰亵像往往赍货入京师,及春将还,多迁官;宋璟奏一切勒还,以革其弊。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超/璟之三从叔常在洛城/不多参见/既不敢缘尊辄隐/又不愿以私害公/向者/无言自依大例/既有声听/事

须矫枉/请放/

B.元超/璟之三从叔/常在洛城/不多参见/既不敢缘尊辄隐/又不愿以私害公/向者无言/自依大例/既有声听/事

须矫枉/请放/

C.元超/璟之三从叔常在洛城/不多参见/既不敢缘尊辄隐/又不愿以私害公/向者无言/自依大例/既有声听事/

须矫枉/请放/

D.元超/璟之三从叔/常在洛城/不多参见/既不敢缘尊辄隐/又不愿以私害公/向者/无言自依大例/既有声听事/

须矫枉/请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人,一般指隐居山中的士人,也可指山野之人或山里之人,文中指后者。

B.中书,文中指中书省,中国古代中枢官署名,是封建政权执政的中枢部门。

C.墨敕,亦作“墨勉T,是皇帝亲笔书写、不经外廷盖印而直接下达的命令。

D.朝集使,是唐朝时每年各道派往京城朝觐皇帝并报告政务、财务情况的官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璟在广州执政期间,深受爱戴,离任后,当地吏民要为他立碑,颂扬他的德政,他上书皇上请求禁止

这种做法,以革除阿谀奉承的不良风气。

B.对于皇上在日食时的种种做法,宋璟认为多是造福百姓的善行,并进一步指出君主应亲近君子,疏远小

人,堵塞后宫请托之途,斥退邪恶之人。

C.宋璟认为范知塔的《良宰论》颇有讨好奉承之嫌,缺少公正无私的议论,如果他文章真作得好,自然应

通过科举出仕,不能苟且迎合以求官职。

D.皇上将薛嗣先的授官一事交给中书省和门下省处理,宋璟认为这是皇上利用姻亲关系而法外施恩,而真

正的至公之道,只有圣明君主才能做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刑赏无私,敢犯颜直谏,上甚敬惮之,虽不合意,亦曲从之。

(2)君子耻言浮于行,苟推至诚而行之,不必数下制书也。

14.文中皇上为什么“嗟叹良久”?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10.B11.A12.D

13.(1)宋璟行赏施罚不徇私情,敢于冒犯皇帝直言进谏,玄宗十分敬畏他,即使不合乎自己的意愿,玄

宗也委曲己意听从宋璟的意见。

(2)君子以说得多做的少为耻,倘若陛下以最大的诚心来实施,就不必多次颁发诏令文书了。

14.(1)感叹宋璟为人内敛沉稳,可堪大任;(2)宋璟不主动与宠臣结交,品行端方。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宋元超是我同高祖的叔父,他定居在洛城,我不能常去拜见他。我既不敢因为他是长辈就有所隐瞒,

又不愿以私害公。以往他没有提出这层关系,吏部自然可以照章办事,既然他已经把我们的关系说出来,

那么就必须矫正偏差,请放弃录用他。

“元超/璟之三从叔”是一个判断句,“从叔'’后断开,排除AC;

“向者”是时间副词作状语,“无言”的主语“宋元超''省略,"自依大例”说的是吏部的事,故“无言”后断开,排

除D。

故选B。

11.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文中指后者”错。文中指前者,即“隐居山中的士人

故选Ao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认为这是皇上利用姻亲关系而法外施恩”错,原文“自大明临御,兹事杜绝,行一赏,命一官,必是缘功

与才,皆历中书、门下”,宋璟认为皇上没有因姻亲关系而法外施恩。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无私”,不徇私情;“犯颜”,冒犯皇帝;“曲从”,委曲己意听从。

⑵“耻”,以……为耻;"苟”,假如;“至诚”,最大的诚心。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风度凝远,人莫测其际,在涂竟不与思勖交言”可知,宋璟为人内敛沉稳,可堪大任;不主动与宠臣结交,

品行端方。这就是皇上“嗟叹良久'’的原因。

参考译文:

唐玄宗要到东都洛阳去,任命宋璟为刑部尚书、西京留守,下诏让宋璟驾乘驿马疾赴京城,唐玄宗派

内侍、将军杨思勖前去迎接。宋璟风度凝重深沉,令人难测,在赴京途中始终没有与杨思勖交谈。杨思勖

一向深得玄宗宠幸,回京后便把这个情况告诉玄宗,唐玄宗慨叹了很久,越发敬重宋璟。宋璟做宰相,致

力于选拔人才,根据才能的不同授予相应的官职,使文武百官与各自的职位相符;宋璟行赏施罚不徇私情,

敢于冒犯皇帝直言劝谏,玄宗十分敬畏他,即使不合乎自己的意愿,玄宗也委曲己意听从宋璟的意见。广

州的官吏百姓为宋璟修建遗爱碑。宋璟向玄宗进言说:“臣任广州都督期间并无优异的政绩,现在由于臣

地位显耀,才造成那些人的阿谀奉承;要革除这种恶劣的风气,希望从我这里开始,请陛下颁发诏书,禁

止为我立碑。”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其他各州都不敢再干立碑的事。有人推荐隐士范知璘精于文学,

并且进献了他所作的文章。宋璟评价他说:“我看他的《良宰论》,颇有佞谀之嫌。隐士应当尽情说出公正

无私的议论,怎么能苟且迎合以求容身呢!如果他的文章真写得好,自然应该通过科举出仕,因此不必单

独推荐他。”乙丑朔日,出现日食。唐玄宗身着素服,以等待太阳恢复常态,并让人停止娱乐,降低膳食

的规格,又责令中书、门下两省审查在押囚犯,开仓赈济饥民,勉励百姓勤于农事。宋璟等人上奏道:“陛

下勤于抚恤百姓的痛苦,这实在是天下苍生的福分。但是臣还听说天子在出现日食时应当修德,在出现月

食时则应当整饬刑罚;亲近君子,疏远小人,堵塞后宫请托之途,斥退邪恶之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修德。

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倘若陛下以最大的诚心来实施,就不必多次颁发诏令文书了。”候选的官员宋

元超在吏部自称是侍中宋璟的叔父,希望因此能得到关照。宋璟得知此事后,发文书给吏部说:“宋元超

是我同高祖的叔父,他定居在洛城,我不能常去拜见他。我既不敢因为他是长辈就有所隐瞒,又不愿以私

害公。以往他没有提出这层关系,吏部自然可以照章办事,既然他已经把我们的关系说出来,那么就必须

矫正偏差,请放弃录用他。”宁王李宪奏请授给候选官员薛嗣先一个小官,唐玄宗将此事交给中书省和门

下省处理。宋璟上奏道:“薛嗣先曾两次被任命为斋郎,虽说他并非明显应该留任,因为是皇帝至亲的缘

故,本来就应当给他一个职位。景龙年间,皇帝经常直接下令授予官职,这些人被称为斜封官。自从陛下

登基以来,所有这些弊端均已革除,朝廷每施行一次封赏,每任命一个官职,一定是根据这些人的功劳的

和才能,都通过中书省、门下省两个部门。至公之道,唯有圣明君主才能真正实施。薛嗣先是陛下的姻亲,

陛下并未法外施恩,将这个问题交由臣等商议,臣希望您允许我将此事交由吏部具体处理,不要直接任命。”

唐玄宗同意。在此之前,来自各州的朝集使往往携带很多礼物进京,等到来年春天将要返回时,大多得到

升迁:宋璟奏请玄宗将这些人一律原职遣还,以此革除这一弊端。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T6题。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①

杜甫

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

常愁夜来皆是蝎,况乃秋后转多蝇。

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

【注】①此诗作于华州。当时诗人因替兵败的房瑁辩解获罪,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七月六日苦炎蒸”一句照应题目“早秋苦热”,直写郁蒸难耐的感受让人苦不堪言。

B.“皆是蝎”“转多蝇”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对生活环境的态度。

C.诗歌颈联通过异常行为的描写,生动刻画出一个面对公文堆案极度烦燥的官员形象。

D.全诗通过感官的体验以及由此而生的联想,真实表现了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心境。

16.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5.B

16.①向南望可见青松横生在狭窄山谷里,怎样才能做到赤脚去踩厚厚的冰呢?②既写出了诗人想摆脱公

务去纳凉的愿望,也写诗人对自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皆是蝎”转多蝇,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该句含义为:每到晚上,

满地是蝎,何况秋后又多蝇,侧面表现出该地环境艰苦。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的意思是“向南望可见青松横生在狭窄山谷里,怎样才能做到赤脚去踩

厚厚的冰呢

七月六II天气炎热,对着食物吃不下饭,每到晚上,满地是蝎,何况秋后又多蝇在这样的境况下,簿书依

然源源不断而来,足以使人发狂大喊。诗人因直言,刚从长安贬官于此,内心郁闷集结于心,再加之人际

关系复杂,又逢三伏天气,却簿书源源不断而来,诗人内心恐已是难以承受之重了,表现了诗人想摆脱公

务去纳凉的愿望。往南望,只见青松横在短壑之间,怎样才能赤脚踏在冰块上,诗人在此流露出弃官归隐

之意,表达了诗人对自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河北、湖南、湖北、广东、福建、重庆版】

(1)《荀子•劝学》中,作者先指出了蚯蚓的身体特点,然后话锋一转,用“,

两句,点明蚯蚓为达到目标做出的努力。

(2)《离骚》中,在投机取巧、违背准绳的世俗面前,屈原烦闷失意、走投无路,但他以“,

''两句表明自己不以中正之性为邪淫之态的决心。

(3)边塞诗常用典型物象渲染氛围,比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李贺《雁

门太守行》中的“”都用了“旗帜”这一物象。

【答案】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宁溢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风掣红旗冻不翻半卷红旗

临易水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溢”“掣”“冻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山东、江苏、辽宁、海南版】

(1)《列子•汤问》中的“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极写音乐之美妙。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和苏

轼《赤壁赋》中““两句都是化用此句,写音乐感物至深,异曲同工。

(2)姜夔《扬州慢》中“,”两句,将扬州城进行今昔对比,表达黍离之悲。

(3)“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古代诗人常用猿猴哀鸣来表达内心的哀怨愁苦之情,如

【答案】老鱼跳波瘦蛟舞舞幽壑之潜蛟过春风卜里尽养麦青青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

白鸟飞回(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蛟""壑'”'并”"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吉祥物“冰墩墩”凭借的大熊猫形象一跃成为“顶流”,抖雪花、

卡门、4A跳摔倒、打雪仗……“冰墩墩”的都牵动着人们的目光。

“创意为王”是文创的铁律,而“冰墩墩”形象创意的成功,是其火“出圈”的根基。从外形看,“冰墩

墩”的主题IP熊猫属于世界性符号和语言,而其冰雪般透明的宇航服外壳,既有大众的冰雪文化元

素,又带科技感,()。从内在看,“冰墩墩”向人们的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友好、善良和敦厚的

美好品质,这减少了传播过程中的“文化折扣”。

从“盼盼”到“冰墩墩”,大熊猫表达世界公认的中国萌化形象,在传播中华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如今,“冰墩墩”已不只是一个吉祥物,它所代表的亲和、热情、友好、自信的形象,正在为中华文

化在世界“圈粉”,向世界讲述一个真实自信的中国。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憨厚淳朴一举一动脍炙人口传递

B.憨态可掬一举一动喜闻乐见传递

C.愁厚淳朴一颦一笑喜闻乐见传承

D.憨态可掬一颦一笑脍炙人口传承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它拉近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距离。

B.它让我们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距离拉近了。

C.这让它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距离拉近了。

D.这拉近了它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距离。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盼盼”到"冰墩墩”,大熊猫是世界公认的中国萌化形象,对传播中华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B.从“盼盼”到“冰墩墩”,大熊猫表达了世界公认的中国的萌化形象,对传播中华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C.从“盼盼”到“冰墩墩”,大熊猫是世界公认的中国萌化形象,对传播中华文化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D.从“盼盼”到“冰墩墩”,大熊猫是中国萌化的世界公认的形象,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

用。

【答案】18.B19.D20.A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组,憨厚淳朴:忠厚、老实,朴实无华。憨态可掬:形容憨态十分明显,好像可以用手捧住一样,多

形容动物或人形态天真可爱、单纯的样子。此处强调大熊猫天真可爱才能够成为“顶流”,应用“憨态可掬”。

第二组,一举一动:指人的每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指忧和喜的表情。根据“抖雪花、卡门、4A跳摔倒、打

雪仗”可知,此处强调动作,应用“一举一动

第三组,脍炙人口:比喻人人都赞美和传诵好的诗文或事物。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

此处强调“冰雪般透明的宇航服外壳”是大众喜欢的,应用“喜闻乐见”。

第四组,传递:递过去、辗转递送。传承:指对某某学问、技之、教义等,在师徒间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

此处强调“递送”,应用"传递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从与下文句式关系来看,要与“这减少了传播过程中的,文化折扣”,句式一致,保持“这拉近了……”的句式,

排除ABC。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共有两处语病:

一是“表达……形象”搭配不当,可改为“是……的形象

二是成分残缺,”在传播中华文化''后缺少介词宾语,可改为“在……方面”或"对……

D.语序不当,“世界公认的”应放在“中国”前面。

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A项。

故选Ao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以往判断一件纺织品是不是丝绸,①_o先是形貌,将织物置于显微镜下,就能明显地看出其特征;

其次是结构,②_,而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各不相同,运用光谱分析,可以明确其是否是丝绸;最后是成分,

丝绸是由十八种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③_,也可以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

而三星堆遗址中的丝绸呈现泥化、矿化和灰化的状态,已经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纺织品范畴,上述常

规方法难以奏效。此时,丝绸微痕检测技术进入大众视野。遗址中的丝绸残留物也许非常微弱,但即便抗

原(丝绸的分子标识物丝素蛋白)浓度很低,抗体(丝素蛋白抗体)也能在复杂环境中突破重重障碍,找

到抗原并与之结合。检测时不需要大型设备,测试结果立等可取。与大型仪器动辄几百块甚至上千块的样

品测试单价相比,这种方法的测试成本较低,适合大规模推广。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

字。(6分)

22.请用三个双音节词语概括丝绸微痕检测技术的优势。(5分)

【答案】21.①可以从三方面展开研究②丝绸是天然高分子材料③通过对氨基酸的分析

22.敏锐、便捷、价廉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解答时一是要考虑整个文段的写作对象;二是要注意文段的叙述层次,即考虑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三是注

意特殊词语的提示,比如关联词和代词。

第一空,分析层次内容和结构,后面阐述的内容是“先是形貌……其次是结构……最后是成分“,说明后文是

对前文的展开,此空应是一句总括句,再依据后文具体内容阐述的是丝绸研究的不同角度和方向,据此可

推断第一空应填”可以从三方面展开研究”;

第二空,结合后一句“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各不相同”可知,所填空这一句应出现了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即可

推断第二空应填“丝绸是天然高分子材料”;

第三空,可通过前一句“丝绸是由十八种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作为入手点判断,提取关键词是丝绸的构成成

分"氨基酸”,再结合后句“也可以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得出结论应该是基于研究分析得出的,而分析的入

手点就应是关键词'‘氨基酸”,即可推断第三空应填“通过对氨基酸的分析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语段的能力。

在第二段提出了“丝绸微痕检测技术”这一概念,本题答案集中在第二段。

“遗址中的丝绸残留物也许非常微弱,但即便抗原(丝绸的分子标识物丝素蛋白)浓度很低,抗体(丝素蛋

白抗体)也能在复杂环境中突破重重障碍,找到抗原并与之结合”说明“丝绸微痕检测技术”在复杂环境中也

能找到抗原并与之结合,说明其有敏锐的特点;

“检测时不需要大型设备,测试结果立等可取''说明"丝绸微痕检测技术“非常便捷;

“与大型仪器动辄几百块甚至上千块的样品测试单价相比,这种方法的测试成本较低,适合大规模推广”说明

“丝绸微痕检测技术”成本较低.

题目要求用双音节词语概括,据此可得答案为“敏锐、便捷、价廉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100周年,学校团委制作并发布了一张宣传画。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

帆济沧海。

——李白

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

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广大青年既拥

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习近平

宣传画图文并茂、意蕴丰富,不仅给人精神上的鼓舞,还引人深思,请你结合宣传画的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答案】略

【解析】

本题为带有写作情境的新材料作文题。

题目首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写作情境: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为庆祝建团100周年,

学校团委制作了一张宣传画。这个情境非常重要,直接影响了后面材料解读及对写作导引的理解。

宣传画图文并茂,由一幅图和两段文字构成一个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整体材料。

首先是对图的分析。图片的主体为一辆汽车,汽车或许正经过一个岔路口,路边竖着一个路牌,路牌上有

两个方向指引,其中一个路牌所指的方向有一个句子——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当然,学生对构图

元素的细节、顺序阐释上可有差异,但图的核心意义指向上,应是明确的,那就是图中的文字——只要路

是对的,就不怕路远。文字蕴含了两方面信息:一是要选对的路,二是要不怕路远。同时根据句子的表达

逻辑,尤其是“只要……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